陳城關 (福建省廈門市新圩學校)
音樂教授的不僅是樂理,學生要記憶理解的也不僅是樂章、樂曲,而是對音樂的理解、感受和表現,凈化心靈,陶冶情操,進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小學音樂的授課若只局限于課本,那就很難挖掘學生潛在的美學優勢。教師可借助當地的人文知識、地理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音樂熱情,促使學生的音樂素養不斷提升。
依據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低年級時期學生要有基本的音樂認知,形成樂感;中年級時期學生有音樂的理解能力,能夠記憶并參與表演;高年級時期學生需借助音樂獲得審美能力,具有發現美與感受美的思維習慣。但由于傳統音樂的授課對學生的音樂啟迪少,要求學生背誦記憶的內容多,導致學生音樂基礎一直比較薄弱,加上農村學生家里較少配備音響、樂器,學生們缺乏鍛煉的機會,在教師教唱,學生學唱的單一模式下,很難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1]
音樂是感性化的,學生需要經過多種類型樂曲的熏陶而獲取感知能力。但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教師總以自己為主體吹、拉、彈、唱,沒有給學生預留時間讓學生主動闡述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在原曲上編創新的調子,也極少讓學生在音樂的表演與表達中體現自己的個性化,時間久了,導致學生們在音樂的學習中習慣模仿教師的方法記憶,也不懂得獨立地展開對音樂的想象,抑制了學生天性的發揮。
《課標》中指出,各地學校和教師應結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的具體情況,充分利用當地的課程資源,營造良好的校內外音樂環境,豐富具有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學內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學領域內容標準的彈性尺度。如何充分地開發和利用農村學校音樂教學中的課程資源,已經成為現代農村學校音樂教學改革的重點課題。我認為,必須要樹立因地制宜的理念,充分、合理地應用音樂課程資源,使農村音樂教學能夠更好地開展下去,讓農村學生也能享受到音樂藝術的獨特魅力。教師對教材的運用要從傳統型向研究型轉變,在教學方法上要充分發揮教師特長,尊重學生愛好,因勢利導;教學內容也要從單純的唱歌教學轉變到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培養,同時制定因地制宜的音樂課程標準,針對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選用一些擁有生活氣息的優秀民間音樂藝術,增加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另外,還應適當舍棄教材中超出農村學生接受能力的內容。例如,我國民歌及戲曲資源非常豐富,學校可以適當地開設這種地方特色課程,把地方民歌及本地戲曲引進課堂。以我校為例,在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從區文化館聘請了專門的老師給學生上課。因為學生們耳濡目染南音表演,對南音藝術充滿強烈的興趣。有了專業教師的指導,學生學習南音頗有成效,經過兩年的摸索實踐,學校的特色課程——南音社團不僅獲得家長們的支持認同,也走入學校每名學生的心中,還經常參加區、市里的南音比賽,且屢獲佳績。遇到節日都會受邀到鎮里、區里參加匯報演出,至此,南音社團成了學校的一張名片。
營造濃厚的音樂氛圍,輕松的討論氣氛,能夠帶動學生參與音樂暢想,促使學生從精神層面感受到音樂帶來的愉悅,養成音樂享受、音樂互動的習慣。小學音樂的基礎化教學應順應學生的性格特點、藝術喜好。農村學生思維都較為純凈,他們在接觸藝術知識的時候,存在現實生活與藝術內容之間的隔膜感,教師應打破這種空間距離,讓音樂徹底地貫穿到學生的日常當中,促使學生能夠借助周邊的鄉土資源,扎實音樂的記憶。例如,對于人音版小學音樂《小雨沙沙》教學來說,現在很多農村學校都修建了教學樓,如果遇到了下雨的天氣,學生在窗邊就可以聆聽雨的聲音,而且學生也因為生長在農村,多半都有淋雨的經歷,再加上農村的空氣清新,雨水滴落在土地上、田野間、葉子上,學生都有過視覺和聽覺的記憶,他們對于雨的理解并不僅限于“沙沙”聲。教師可等待鄉間下雨的時候,在學校的各處,如大樹邊、窗沿、屋內收集落雨的音源,課堂上采取游戲“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來感受這些雨聲是在哪里錄制的。當學生記憶中的雨與音頻聲音相互重合,在調動了腦海中的生活記憶之后,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本課這首歌曲,啟迪學生去模仿大雨嘩啦啦、小雨淅瀝瀝的聲音,詢問學生:“大雨和小雨有什么不同?你是否有在下大雨或小雨時出去玩或者干活的經歷?你更喜歡下大雨還是下小雨的聲音?”學生在農村,更貼近于大自然,他們的親身感受更多,此時教師鼓勵學生去回想,閉眼聆聽等感受,不僅有助于學生音樂基礎知識的記憶、理解,還能夠調動學生的音樂想象思維,促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體會到人與自然的和諧。[2]
農村小學生的生活經驗雖然不是很豐富,但是他們很活潑,探索欲望強,動手能力也很強,生活中面對一些不懂的問題會嘗試思考,而且很多學生都養成了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這主要是受到農村家庭生活狀況的影響,自立、自強、勤奮刻苦是他們的優良品質。因此,對于農村音樂教學的開展,教師要更加尊重學生的自主性,縮短自己在課堂上講述的時間,留出至少15 分鐘讓學生有獨立表達、表述、表演的機會。并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利用不同的曲調去演奏,而不是嚴格限制學生,不允許他們跑調、唱錯,反而要在學生自然表現的錯誤下,去美化這些錯誤內容,激發出學生的個性化審美能力。例如,教學《兩只小象》,農村學生也都喜歡小動物,他們在電視上會看到各種動物,還有的去過動物園參觀。為了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在課前將幾張繪制小象的卡片,讓學生分組觀察卡片并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可詢問學生:“小象能有多大?小象的鼻子為什么那么長?”這些問題對農村學生來說顯然是比較困難的,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將家中搜集的紙板拿出來,制作成簡單的小象耳朵、鼻子,然后利用膠帶粘在自己的身上,扮演小象,學生興趣高昂的同時對小象的想象也更加具體。這時候教師演奏歌曲并讓學生模仿小象互動:蹭鼻子、動耳朵……學生初步形成了對小象印象,而后教師在說明小象的特征時,與農村常見的牛羊類比,學生們更容易理解了。在本次教學中,通過借助農村工具如紙板、塑料袋、家中閑置的管子等模仿動物形象,加上農村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強,極大地補充了農村資源的缺陷,反而讓課堂充滿生氣。[3]
讓學生學有所用,讓音樂教師教有所評,讓整個校園充滿音樂的氣息。多組織音樂活動,開展各種級別的藝術展演、優質課評比,使其與課程教學結合,擴展和豐富音樂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讓學生有一個展示音樂天賦的舞臺,讓音樂教師有一個展示教學業績的平臺,提高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使音樂藝術教育在本地產生更加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例如,學校為進一步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活躍人民文化生活,開展了“終身教育宣傳志愿服務下鄉”活動。音樂社團的學生在活動中表演了獨唱《金色童年》,以及閩南童謠表演《俺兜的三角梅》,為當地的父老鄉親們送去了一場文化大餐。在這樣的社區表演活動中,學生的音樂技能得到了很好地展示,他們在自己的家鄉為民眾表演,社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強烈的激發,也培養了學生從小服務他人的美好道德觀念。[4-5]
課程實踐既可以在課內展開,也可以在課外展開,為幫助學生理解音樂的內涵,呈現音樂的本質屬性,提升學生音樂的視覺、聽覺享受,教師可在實踐過程中鼓勵學生針對音樂的要素去推敲、分析,磨煉學生音樂綜合素質。例如,在教學“小紅帽”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頂紅帽子,或者讓學生從家中拿來一塊紅色的布或一條紅色的圍巾等,扮演小紅帽這個主要角色,然后演繹音樂情景劇。還可以通過各種裝飾來創設大森林的場景。在具體音樂實踐活動中,由教師旁白啟示,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促使其沉浸在童話般的藝術感受中。其間教師可將歌詞分成不同的段落,讓學生們結合自己扮演的角色分別演唱,如小紅帽出場了,扮演小紅帽的學生蹦蹦跳跳地唱:“我獨自走在郊外的小路上,我把糕點帶給外婆嘗一嘗……”扮演大灰狼的學生唱:“這里是一個遙遠又僻靜的地方,我要看看附近是否有傻瓜糕點可以嘗一嘗……”這樣的教學充分運用了農村學生的鄉村生活經驗,使音樂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孩子們仿佛置身在大自然中感受音樂的奇妙。再如,教學“勞動最光榮”時,很多農村學生都會接觸到各種家務勞動,有的甚至干過地里的農活,所以會對勞動深有體會。在欣賞此曲的過程中,教師可詢問學生在什么時候勞動最多,結合學生們日常真實的勞動場景,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模擬、重現。隨著音樂的響起,跟著音樂的節拍控制力度、速度,當音樂節奏較快的時候,學生模擬勞動的速度與力度都加大,勞累感增加;當音樂的節奏變慢,學生模擬勞動的速度與力度減弱,又感覺到了輕松。通過音樂與生活的結合,學生結合自己的勞動經驗深入展開了音樂的思考,其間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較高,既能夠借助藝術激發勞動動力,又能夠借助勞動經歷獲取音樂共鳴。[6][7]
雖然農村音樂教學要充分的因地制宜,要將農村的自然條件等資源充分利用起來,但也不能忽視現代化媒體工具的運用。目前,很多農村學校都已經普及配備了多媒體設備,在先進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通過圖片、視頻、音樂等多種形式的呈現,徹底打破了傳統音樂教學只能言傳身教的局面,這樣會使音樂教學更加直觀、精彩,也有助于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彌補了學習音樂的限制。如教學“山谷回音真好聽”,把學生們帶到山谷中去唱歌顯然不太實際,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周邊山谷的景象,先讓學生獲得熟悉感,而后演示山谷回聲,借助多媒體,學生足不出戶就如同置身于山谷中,感受到在山谷放聲歌唱的痛快。另外,農村學生對外界抱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也想知道最近流行了什么歌曲,城里的孩子們經常聽什么歌,新上映的電視劇主題曲唱的什么意思。教師應在音樂的教學中將學生的意見收集起來,通過網絡搜集的形式,播放流行音樂、繪本音樂、動畫片音樂、電視劇主題曲等,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新鮮感。教師還可以與學生的家長聯系,將最近學生們學習的曲目傳送到家長的手機上,或者與村支書溝通,在村里用大喇叭播放,增加學生課后音樂復習的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學校也能夠借助互聯網學習音樂藝術。教師需整合農村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設備資源,因地制宜,進一步拓寬農村音樂教育之路。[8][9][10]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農村學校音樂教育應統籌已有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分析藝術教學所缺,通過當地環境、教育渠道的充分利用,補充農村音樂教育的缺口,找尋農村音樂教學的實踐機會,結合現代教育思維,促使學生感知音樂的美妙,塑造健康的審美意識,讓音樂教育之花在希望的田野上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