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舉 (吉林省柳河縣教師進修學校)
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但是,與此同時廣大人民群眾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學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將會是一個永恒的課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就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要求。“高質量教育建立在普及、公平、有質量發展階段的基礎上,也表現出不同于教育以往發展階段的新理念、新形態、新格局,集中體現在學校品質的整體提升上,聚焦在學校文化建設和改造上。”[1]在此背景下,立足學校自身特點和實際,堅持文化立校、文化育人,打造學校品牌,發展特色辦學,應是一條富有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的學校發展之路。
學校文化的形成來源于學校師生的文化認同,內化并歸屬學校的核心價值理念。文化是一種力量,沒有文化的學校是沒有靈魂的。學校的自我文化是學校的靈魂和血脈,學校因為有了它才有生命力,才有獨特的形象和性格,這就是“靈魂”的作用。有一句話“三流學校是校長治校,二流學校是制度治校,一流學校是文化治校”,這是很有道理的。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也曾說,“學校文化是學校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只有優秀的學校文化才能孕育出優秀的學校教育”。時代的發展已使學校文化成為學校必須思考的生存與發展戰略。
學校文化本身就具有多元化、本土化和個性化的特點,因此,每所學校都應有自己的靈魂,即要有自己的自我文化。任何一所學校,都可以實現文化立校,也都應該追求文化立校。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的一種“軟實力”, 學校文化軟實力,一旦與學校物質硬實力有機結合,就會剛柔相濟,形成強大的綜合力量。
湖北省襄樊市第五中學,建校110 多年,培養了6 萬多名學子,其中有黨和國家領導人,有科學家、教育家、外交家、軍事家、藝術家,被譽為“鄂西北人才的搖籃”。襄樊市第五中學的做法就是堅持文化立校,110 多年代代傳承。這所學校的主流文化就是“五個堅持”,即堅持發揚五中人精神,做到文明、振奮、求實、創新;堅持“理想的教育”這一辦學理念,讓每名學生都能享受到成長、成功的樂趣,讓每一個家長都能得到子女成長、成才的喜悅,讓每一位教師都能體驗到教書育人的樂趣;堅持“四個崇尚”的學風,即崇尚禮儀、崇尚科學、崇尚創造、崇尚一流。在更具體的層面上,干部、教師和學生都有自己的文化內涵,全校上下文化氛圍厚重。可以說,這所學校已真正實現了文化治校,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很好案例。
中國現在是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創造大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創新人才,而缺乏創新人才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國教育體制還存在較大的問題。蔡元培先生曾說,“欲知明日之社會,須看今日之校園”。那么且看我國當前校園的特點,特別是中小學校,是千校一面,培養的中小學生就像是一個模子里造出的產品;缺少個性,沒有個性的學生怎么能談得上有創造力。文化立校的意義就在于為打破這一困境提供了一條可借鑒之路。我們不是要學校去辦文化,而是要從文化的高度去辦學。每所學校應有自己的文化,要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特色是生命力,更是競爭優勢。有文化個性的學校才有可能培養出有個性,有專長的學生;能培養出有專長學生的學校,才可能得到國家和社會的認可。
2015 年,發生這樣一件事就很令人深思。當年3月份,浙江衛視《我看你有戲》的錄制現場,其中一位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傳播系的選手,引起了臺上導演馮小剛的注意。他評價說:“中國這些大學太有意思了!這都哪跟哪啊?在農業大學學傳播!”一旁的張國立調侃道:“應該是播種系吧?”他們的言論引發了人們熱議,節目官方回應稱,馮小剛和張國立是就高校亂設專業的現象發聲,希望培養更專業、對口的人才。這件事也給我們帶來啟發,辦學要有文化品牌,要有特色,要培養有個性有專長的人才,否則學校培養的畢業生不會被社會認可,學校自身也不會有長久生命力。
而吉林省通化縣快大鎮中心小學為我們提供了一份成功的案例:這是一所鄉鎮小學,她把滿族剪紙引進校園、引進課堂,形成了獨特的校園民俗文化,創立了自己的品牌特色。該校成立了“春蕾少兒滿族剪紙協會”,編寫了《少兒滿族剪紙讀本》校本教材,全校班級每周二都有一節剪紙課。由學校申報的“長白山滿族撕紙”2013年被列為“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學校也在2014 年被評為“吉林省少數民族文化滿族剪紙傳承基地”。至今,學校已培養出剪紙能手3000 余人,師生剪紙作品還在北京舉辦了展覽。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思想上的領導。”校長是學校頂層文化的設計者,是文化辦學的推動者,校長的文化觀、管理觀、價值觀、辦學風格等等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校文化的創造,可以說學校文化就是校長文化;有什么樣的校長,就有什么樣的學校。因此,校長責無旁貸的是學校文化的引領者。
校長對學校文化的引領,首先是對學校教育思想的引領。校長必須確立先進的、科學的辦學指導思想;校長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正確的辦學思想轉化成為全校干部與教職工的教育思想,并成為全校的統一認識。最終把這統一的認識落實到學校的教育、教學、行政管理等一切活動之中。
校長對學校文化的引領必須以尊重教育規律為前提。學校的文化建設是有其客觀規律的,校長的辦學實踐更是有其客觀規律的。我們不能只憑主觀愿望,更不能頭腦一熱就提出一個想法或口號,這有可能將給學校的文化建設帶來重大損害。
校長對學校文化的引領必須要遵從實事求是的原則。學校的文化建設和學校的辦學思想一定要從本校的實際出發。因為每所學校所處地域不同、歷史的積淀不同,條件不同。要遵從實事求是的原則就必須防止搞形式主義、防止搞花架子,要將華而不實、嘩眾取寵拒之門外。
校長對學校文化的引領還必須要旗幟鮮明。當前我們處于社會的轉型期,思想和價值觀都呈現出多元化的傾向。哪些現象我們是贊同的,哪些現象我們是反對的,校長必須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態度和立場。在學校文化建設的實踐中,校長都要發揮具體的引領作用。
要實現校長文化引領的作用,前提是校長一定要有立德樹人的高度和文化育人的深度;并能確立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特色鮮明的學校文化建設目標。校長要能站在為黨育人、為國樹才的定位,進行文化引領,以文化滋養來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校長還要能抓住學校文化的精神內核,“以高尚校訓引導優良校風、學風和教風;以人本、有序、公平、效能的現代學校制度促進學校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校長如果沒有這種高度、深度以及治理能力,校長的文化引領就會淪為一紙空談。
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培養師生文化自覺就是要全校師生對自己的學校文化要有全面的了解和認同,并能在其文化影響下自覺開展教育活動和學習活動。
培養師生文化自覺首先是要讓師生了解學校自我文化的發展歷史。各個學校歷史積淀下來的反映一定價值取向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反映一定思維方式的教育方法和管理方法,以及反映校園心理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等,這些東西必須要讓全校師生了解,特別是要加強對入學新生和新入職教師的宣傳和熏陶。
要讓師生認識自我文化的特點和把握其發展的趨勢,關注學校歷史上形成的顯著個性特色,加以繼承和發揚。學校的自我文化是本校的師生學習、工作、生活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產生形成的,這種形成必須經歷一個歷史積淀的過程,學校文化的連續性,就體現在傳承上,學生要年年相傳,教師要代代相傳。
要對師生就學校文化中的理念、行為、思維方式加以提倡和誘導,各所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提倡和誘導的辦法,并將其滲透到學校的管理和教育中去;內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堅持不懈,鍥而不舍,必有所成。
學校文化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個方面。精神文化包括學校辦學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景、道德觀念、共有價值觀等。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最高層次,它是學校文化的核心,也是學校文化建設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標。學校文化管理是一種柔性化、隱性化的管理,它必須訴諸于師生員工的情感和精神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化立校過程中,要以精神文化為引領,塑造全校師生的共同文化價值觀,帶動學校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的全面發展。
塑造師生精神文化體現在:對內創設出一個積極健康、團結向上、影響校內成員價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維方式、精神風貌、道德情感等關系學校教學優劣的教育環境和組織氛圍;對外體現了學校的價值觀念和目標追求,以及學校的精神風貌、個性特色和社會魅力。為此,我們應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讓師生心情舒暢地工作和學習;讓師生心甘情愿地把該做的事做好;讓師生心平氣和地處理好各種矛盾;讓師生心存高遠地規劃專業發展和學習發展;讓師生彼此心存善意地看待對方的言行。只有這樣,才能讓師生視學校為自己的“家”,視自己為“大家庭”的一員,才能使師生具有歸屬感,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和師生對學校的依戀度,進而充分發揮師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學校一旦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優良的育人環境和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就會具有一種巨大的無形的力量,她的每一個成員就會從中吮吸營養,發展成長。每一個成員都會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師生文化同化過程中,還能內化為一種向上進取的力量,進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美國學者博洛廷·約瑟夫認為,課程文化即課程取向上的文化。我們從廣義上來講課程文化就是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獲得一切經驗的過程。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深入課程與教學層面, 實質性地促進了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 并將三者聯系起來”,“課程就是一種機會, 一種學生發展的機會、一種教師獲得表現和發展的機會。”[2]課程文化是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學校育人途徑的重要載體,構建學校課程文化已成學校文化建設和學校課程建設的重點工作。
構建學校課程文化首先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性和方向性,我國現已進入核心素養時代,課程建設,特別是學校的校本課程應立足于學生的終身發展,通過課程建設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體化。構建課程文化要與學校的發展定位和培養目標相一致,脫離課程與教學談學校文化,是文化立校的誤區。
構建學校課程文化應堅持課程統籌、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尊重學校核心文化的基礎上,整合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建構本校的課程體系,要體現綜合性與多元性的統一和開放性與生成性的統一,為學生的成長提供充足而自由的空間。同時我們要清楚,構建課程文化不是疏食飲水的那么簡單,需要分年級分學科分性別等多方面因素的考慮,需要我們循序漸進,需要我們傳承與創新。久而久之,學校便會形成以課程為中心的文化方陣,這也構成了學校文化的基礎部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在他的周圍——在學校走廊的墻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動室里經常看到的一切,對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巨大意義。這里的任何東西都不應該是隨便安排的。”“富有文化內涵的校園環境就是一部立體的、多彩的教科書。”[3]它對師生素養的提升、情操的陶冶、心靈的美化、靈感的激發、智慧的啟迪,都有著獨特的滋養作用,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打造校園環境文化應首先要對校園內外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包括校內各功能區的文化主題確定及文化氛圍的營造等,然后再進行包裝打造。我們不能為了局部的所謂的美化工程而隨意進行校園環境建設,校園里每一個角落環境設計布置都要符合學校的精神文化,無論室內還是室外,無論是教室、寢室,還是學校甬路、運動場,包括廁所、衛生角等細小之處,都要考慮進去,統一規劃,上下關聯,內外兼顧。
打造校園環境文化應追求教育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將精神文化物質化的過程,也就是一個由鑄魂到塑形的過程。打造校園環境文化就是在打造學校文化的特征符號。那么,校園內每一個固化的物質符號,就都應滲透學校的精神文化,彰顯學校文化特征。校園內的一草一木都應成為學校的一個個精神符號。校園內應處處是美景,處處是文化,育人氛圍濃厚,育人潤物無聲,從而實現通過外化環境文化來內化師生文化內涵的目的。
最后我們還應當認識到,學校文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傳播與浸潤是潛移默化的,它需要不斷更新觀念,不斷開發校園文化資源,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凝結為校園文化的精髓,凝練為學校精神,并外化為師生的行為與習慣。只要我們能堅持下去,就一定能結出碩果。學校創造了自身的文化,反過來文化也創造了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