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葆真小學 方強
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與價值追求的重要手段。教師應通過生活化教學讓學生更全面、準確地掌握理論知識,樹立正確的法治意識,以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發展的目的。本文簡要分析了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與問題,并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與社會現狀提出了新的教學策略,以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學習動機,為其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逐步普及,小學教育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理論基礎,還要通過生活化的策略進一步優化傳統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加強學生對思想道德品質以及法律的認知,讓學生在學習、探索、求知的過程中逐漸從內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實現思維與能力的全面提升。
對小學生展開道德與法治教學引導,其目的在于樹立小學生的法律意識,并樹立小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以此更好地確保小學生德育、智育能力的雙重發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環節,教師應注意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進行提升,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真實地體驗提高德育素養的重要性。小學生的模仿能力較強,而在情境中開展模仿活動,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代入感,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學習內容中,進而培養學生的是非觀念,使學生懂得什么事情應該做,什么事情不應該做,為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打牢基礎。同時,這種情境化教學,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進行運用,從而更好地促進道德與法治學習內容理論與實踐的轉換,提高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綜合素養。
當前,受互聯網技術的影響,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接觸到的多元文化、思想逐步增多,一些不當的語言、過激的行為使學生的感官受到刺激,在沒有正確的引導下,最終導致部分不良心理傾向的青少年發生犯罪行為。而在小學階段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掌握相關的法律法規,還可以為學生傳遞正確的思想意識,達到防止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目的。
小學階段的學生判斷能力、是非意識還處于發展時期,極容易受到外界多元文化信息的影響,甚至產生錯誤的思想與觀念。而教師在開展課堂活動時,通過組織學生學習富含生活化元素的實際案例,既可以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引導作用,又可以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深入掌握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下一階段學習、成長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培養學生理解、應用理論知識為主,忽視了生活化教學在學生實際發展與成長中的作用,進而降低了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效能。教師應努力挖掘與教學目標相關聯的生活資源,包括當前的熱點人物、事件等;或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切入點列舉恰當的案例,以啟迪學生思維,豐富學生知識。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較多,可以以故事演講、模擬表演、情景創設、匯報展示等形式進行,這種貼近生活、易于理解的課堂活動形式,不僅可以將書本知識與社會緊密融合,還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批判能力,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對事物做出正確的認識、理解和判斷,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
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活動不僅更注重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與知識體系出發,而且教學方法也更加新穎,通過課堂導入、教學語言、情景創設等生活化環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與道德品質。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部分教師在教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時還存在嚴重的形式化問題,并沒有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導致教學活動與德育目標相脫離,不利于學生掌握重要知識點,還容易使學生喪失對課程的興趣與新鮮感。
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理念影響較為嚴重,認為語文、數學、英語才是重點教育學科,忽視了道德與法治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效能和作用,甚至認為該學科可有可無,因此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此外,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自主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過于側重理論知識的傳輸,不僅無法發揮課堂教育的實際作用,還容易讓小學生產生厭惡、抵觸的情緒障礙。
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教師不僅要傳輸文化知識,還應打造生活化課堂,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合理銜接家庭、學校和課堂,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參與的意識與能力,達到增長才干、陶冶情操的教學目的。但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以書本內容為主,枯燥沉悶的課堂不僅沒有讓學生獲得預設的教學知識,而且長此以往,還容易讓學生形成抵觸的情緒障礙,不利于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而言,生活化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將生活實際案例融入課堂教學,還要求教師善于結合教學目標利用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并用恰當的圖片、視頻等方式展示給學生,讓其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進行學習,獲得理論知識。例如,以三年級“我做家庭小主人”課程教學為例,教師可先向學生說明這節課是學習做家庭的小主人,父母工作很辛苦,現在應該換自己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了,通過情境導入向學生提問:想想自己在家里幫助過父母嗎?下面,請結合實際情況,說說自己在家有哪些事情是自己做的?哪些事情是家人幫助完成?于是,學生結合生活經歷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繼續深入,有的學生說:“有拖地,有洗碗。”有的學生說:“給小狗喂食。”等等。總之,教師應有效地利用生活教學法,通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向學生講授如何養成良好的習慣、如何遵守家庭禮儀以及學會感恩父母。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融入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案例時,要對課堂教學目標進一步調整、修改,并保證內容的真實性、趣味性,并在展示的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自我表達、討論匯報的機會,以更好地借助教學案例來激發學生的思維與能力。
教師不僅要通過課堂教學傳授知識,還應通過布置課后作業的模式,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因此,教師應采用科學的生活化作業布置模式,緊抓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在培養學生自主獨立探索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獲取良好的道德品質、責任意識等,既消除了學生對傳統家庭作業的抗拒情緒,又幫助學生通過實際生活案例更好地鞏固、接受、理解了教師傳授的知識,實現了全面培養學生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即興表演、情景模擬、小組討論、游戲競賽等多種體驗活動,將自己的設計思想展示出來,不僅全方位地調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在體驗式作業過程中有利于將課堂所學的知識融入實際生活中,進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與健全的法制理念等,達到了開發潛能、陶冶情操等預設的教學目標。例如,在進行“生活離不開勞動者”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情景創設,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進行有機融合,以讓學生在體悟、思考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以及法治觀念。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根據“職業”的分工不同,創設一個“忙碌的小鎮”情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想與愛好選擇20年后自己在小鎮中從事不同的職業,并用形象的紙片人物互動模擬,通過深入挖掘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與能力。其次,大部分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選擇警察、消防員、乘務員等干凈的職業,很少有學生選擇清潔工、農民工、建筑工人等職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各個職業的貢獻與艱辛,以更好地挖掘各行各業勞動者對社會的貢獻。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布置生活化作業時要結合每個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布置相應的作業,切勿采取統一的大眾化模式,以促使學生應用知識儲備與生活經驗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與進步提供了空間。
要想真正發揮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優勢與效能,學校就必須強化教師團隊的專業素質,突破陳舊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的限制,通過培訓、學習、講座等活動增加教師的教育素材,引導教師以課堂“生活化”為基礎培養和發展學生,通過設計富含趣味性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與思想觀念,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目的。教師在組織課堂活動時創設生活化情景,并將其展示給學生,可以讓抽象的道德內容具體化、形象化、趣味化,在生活實踐中檢驗理論知識的正確性,進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因此,回歸生活是檢驗學生道德學習成果的重要手段。以“自主選擇課余生活”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視頻、圖片等教學資源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思考“課余生活怎么利用才更有意義”,且鼓勵學生自主安排好課余生活,使其認識到豐富課余生活對成長的幫助與益處。首先,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經常組織“地鐵志愿者”“敬老院志愿服務”“愛心捐贈”等活動讓學生參加,并指導學生將自己在放學后、雙休日、節假日等時間的課余活動,寫成記錄和日記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分享,不僅培養了學生珍惜課余時間的習慣,還讓學生得到了更大的進步和發展。其次,教師可以圍繞學生想參加的課余活動進行“困惑大收集”。受課余時間、經濟條件、父母工作等外在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在選擇自己喜歡的課余生活時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填寫調查表,包括想參加的活動和困惑的原因。比如,小明的困惑:“最喜歡在放學時間或周末和同學們踢足球,可是家長卻覺得我應該在課余時間多進行文化課學習。”教師應在此基礎上進行恰當的指導,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選擇”和“合理規劃”,進而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發展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這樣的實踐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起到積極的教育作用,還能體現出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特點,引導學生在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實現自我認知的升華。
教師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時,并不是盲目、隨意和漫無邊際的,而應當在每單元教學目標和教學理念的基礎上將本課的教學邏輯生活化,讓學生在正面、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與情感觀念。比如,在進行“我愛家鄉山和水”教學時,教師可以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將課堂環節與自身生活關聯起來,既讓學生體驗到了家鄉的山水和風景,又通過匯報、表達、演講、畫畫等方式增長了學生的才干,磨礪了學生的品性。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我的家鄉”的自然景觀圖片和錄像,并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回顧家鄉的風景和山水,包括家門外的小溪、竹林、草地和山間階梯等;組織學生上網查一查自己家鄉的旅游資源;或者組織學生做一個調查報告,通過與家長的交流了解各個街巷的由來,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其次,以故事或者課件的形式介紹“我的家鄉”的地貌特點。小學生受其年齡限制,自主思維意識相對較弱,同時缺乏生活經驗,因此也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師在對學生展開道德與法治教學時,可以通過引經據典的方式,使學生更精準地領悟德育教學的內涵。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名人傳記讓學生了解到一些名人志士的愛國情懷,體會其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一些歷史名人、愛國主義者在進行愛國主義活動中并非一帆風順,而是突破了一個又一個的磨難,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通過這種導入式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樹立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這種以名人軼事為教學內容的教育引導方式,對學生德育素養的提升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師可以收集一些贊美家鄉的故事或歌曲,或童年的一些美好回憶,以視頻資料的形式分享給學生,并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補充,以更完整地介紹自己的家鄉,從生活化的角度培養學生對家鄉山和水的熱愛。如夏天的時候經常和小伙伴們在門前的小溪捕魚,冬天的時候在小伙伴在家門前冰凍的水面上滑冰,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
最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要進行知識的傳輸,還要對學生進行情感與價值的正確教育。還是以“我的家鄉”為例,教師可以在接下來的課堂環節中以“繪畫”的方式,讓學生將自己理想中的家鄉畫下來,可以是山水、公園、城市街頭等風景,通過生活化的課后作業有效延伸、補充課堂教學內容。這樣不僅幫助學生通過思考完成了知識的構建,實現了思維的發展,還促使學生形成了良好的熱愛家鄉的意識,更進一步地促進了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是小學教學階段的重要學科,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好理論知識,還應通過有效地開展生活化教學樹立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與價值觀念,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對生活的熱情,最終達到提高課堂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