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穎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綢都小學)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之中,明確提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為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勞動教育已然成為五育共融教育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中小學勞動教育每周不少于1課時”“為學校配備必要的專任教師”。[1]而教師作為勞動教育課程的直接施行與引導者,在勞動教育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為促進新時代小學勞動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建設高質量的勞動教育教師隊伍就成了亟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1.少量專職教師。在2001年后,我國基礎教育階段仍有一定數量的勞動教育教師。據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小學勞動與技術教師53568人。[2]雖有五萬多人,但這些專業的相對勞動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擴散分布于全國小學校中時,想要較好地實施勞動教育仍顯不足。同時,在2018年之前由于勞動教育被弱化,高校勞動教育專業開課率減少,使得專業教師培養方面存在一定斷層現象。
2.班主任及其他教師。班主任對于小學勞動教育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勞動教育不僅僅存在于每周必須開設的那1課時中,而是無處不在的。它小到教育學生撿起地面的一點紙屑,大到小學生勞動素養的培育,都離不開班主任浸潤式的教育。同時,勞動教育除了需滿足每周1課時的必修課之外,還需設立勞動周以及課外勞動教育時間等。因此,少量的專職勞動教育教師以及班主任的加入是遠遠不夠的,還需挖掘一批具有一定勞動技術、具有較高勞動素養,并對勞動教育富有情懷的其他科任教師,鼓勵其加入專職勞動教師的勞育隊伍共同實施勞動教育。但這些兼職教師只有在勞育專業素養得到切實提升后,才能為勞動教育高質量的發展出力獻策。
3.典型勞模和技術工匠。在《意見》中確切指出,小學低年級要知道人人都要勞動,小學中高年級要養成勞動習慣、能體會勞動光榮。在學校實施勞動教育的同時,進行典型勞模榜樣的引入,能讓學生更加直接地體會到勞動最光榮。與此同時,勞動教育中涵蓋了不少專業技術,在專職教師為數不多的情況下,填充擁有精湛技術的工匠大師,不僅彌補了專業不足,而且還能讓學生感受技術魅力與匠心精神。由此,學校向社會各方借力為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為教師開展專業培訓,也將成為勞動教育師資力量的一個重要方面。
1. 勞動教育的基礎理論知識。勞動教育教師要具備扎實的勞育專業知識,尤其是基礎理論知識,只有在理論支撐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理解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和意義,進一步理解新時代勞動教育對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所帶來的深遠影響。自“五育并舉,融合育人”的教育理念提出后,已成為當前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熱點,它指向長期以來存在的“疏德”“偏智”“弱體”“抑美”“缺勞”現象以及德智體美勞育人范疇彼此分割而不共融的現象。[5]基于此,實施勞動教育的一線教師們只有在扎實的理論知識武裝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共融育人,才能實現新時代基礎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具有綜合的、多維的全面性。
2. 勞動教育的基本技術技能。《意見》中指出:實施勞動教育,要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3]這一指向明確了新時代勞動教育高質量的體現不再是紙上談兵的勞動,而是要讓學生切切實實去學習鍛煉勞動技能、去出力磨煉勞動意志。那么,教師作為勞動教育的引導者和實施者,要提高教學質量首先應當有深入的研學,不僅要懂得勞動知識,更要掌握正確的勞動技術與技能,以及安全勞動和應對發生勞動困難的能力。勞動教育教師還應對不同學段的勞動目標、勞動要求以及勞動教育體系有所把握,以便統籌開展系統而又連貫的勞動教育。教師在注重傳統勞動技能的同時還需了解科技性勞動以及新時代的創造性勞動,從多維的角度促使教育高質量發展。
3. 勞動課程的開發實施能力。勞動教育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谶@一特質,勞動教育課程也應是綜合的,教師應著力嘗試多學科與勞動教育相融合。如勞育技術與美育美感相融合、勞育開拓與科技創新相融合;再如,發掘語文、數學等課程中所蘊含的勞動教育契機。通過這樣的融合性課程學習將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特質充分發揮,在培養學生勞動能力的同時促進其全面發展。
此外,勞動教育的教材目前很多地區都采用省編教材或地方課程,而教師通常是勞動教育課程的開發者,應結合新時代勞動特征和地方文化特質,進行內容豐富、范圍廣延的系統化勞動課程開發,多維的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全面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形成科學、正確的勞動觀念,從而達到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目的。
4. 勞動觀念的耕植層次高度。在人工智能逐漸興起的新時代背景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均有所替代,勞動意識在人們心中也逐漸被淡化,而小學勞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弱化,不愛勞動、不想勞動、不尊重勞動人民、不珍惜勞動成果等現象時有發生。甚至在小學基礎教育中,以勞動為懲戒手段的現象也時常出現。諸如此類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部分學生不良的勞動習慣與不佳的勞動觀念。因此,從根本上提升教師和學生勞動觀念層次的高度亦是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所需努力的方向之一。
綜合上述勞動教育師資群體結構和專業素養構成的分析,勞動教育教師隊伍建設與專業發展的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小學勞動教育專業教師群體基數不足,不能滿足小學階段每周1課時的勞動必修課;同時,兼職教師專業發展引領的欠缺,不能使其盡快成長為較為專業的勞動教師。二是勞動教育教師課程開發與實施能力相對薄弱,課程落地不扎實,常見照本宣科、紙上談兵的勞動課。三是師生勞動習慣與勞動觀念的耕植層次粗淺,以勞懲戒、以勞為恥的現象屢見不鮮。
基于小學勞動教育師資隊伍結構的特殊性,直面專業教師基數不足的現狀,建立起專兼職互助共融的教師隊伍,將有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有助于實現小學勞動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同時,通過兼職教師的全員基礎培訓以及專業教師的素養提升培訓,將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提升至一個新臺階。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專兼職教師的互融結對,實現小學勞動教育師資隊伍的穩步成長與共同成長,以此為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
1. 兼職教師的全員基礎培訓,掌握基本素養。面對兼職教師參差不齊的勞動專業素養,應面向全體兼職教師開展全員培訓,將勞動教育兼職教師的培訓納入學校教師成長發展的計劃之中,有步驟、有規劃地切實提高兼職勞動教育教師的勞動教育理論和勞動操作技能水平。同時,根據不同勞動教育教師的實際需求,從勞動教育課程的特點出發,施行相應的培訓課程,并結合課程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系統的勞動理論與技術學習,使得兼職教師的專業素養能夠盡快成長。
2. 專業教師的定向提升培訓,升華原有素養。在勞動教育的專業教師隊伍中,教育水平與經驗也存在層次不齊的情況,應不斷改善培訓方式,將培訓的提升效率發揮到最佳。如可在培訓實施之前,先進行調查研究,透徹了解勞動教育教師在課程實施與實踐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典型性問題。而后圍繞此類問題進行課例研究、一課三磨等實操式培訓,以此來改善專業教師培訓的實效性,強化他們心中勞動教育能夠全面育人的意識。
3. 專兼職教師的結對互助共融,提升整體素養。在進行兼職與專職教師的分別培訓后,還應實施專兼職勞動教育教師的互融結對。用以專帶兼的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勞動專業技術點對點的指導,以實現兼職教師在短期內基本專業化的目標,從根本上提高勞動教育兼職教師的專業素養水平,保障教育高質量發展。
4. 專業技術的專項專業培訓,填補薄弱素養。勞動教育中如泥工、編織等專業技術性較高,不論是專職還是兼職教師們,大家往往不可能擅長所有的技術工種,因此,進行專業技術的專項培訓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具體做法一是鼓勵在某技術領域有特長的教師為同行培訓獻“技”;二是可以聘請校外專業技術人員,甚至是學生家長中各行各業的優秀從業人員為教師送“技”。通過諸如此類的專業技術培訓,使教師獲得進步,提升各個勞動模塊的專業技術素養,以便適應多樣化多項目模塊的勞動教學,實現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教研組是引領教師成長的第一線,它關系著學校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師專業化的成長。[4]因此,學校需按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建立和健全校本勞動教育教研制度,設立專門的勞動教育教研小組,并定期有計劃、有效果地開展教研活動,讓教師在組內抱團成長。
1. 課堂打磨,加強課程實施能力。以小學勞動教育課堂教學為深入教研的切入點,動員勞動教育教師積極參與各級各類的教學研討活動,參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名師工作室活動等,從源頭上開闊教學視野、提升課堂教學水平,提高課程實施能力。如進行同題異構、一課三磨等教研組活動,在對比改進中不斷完善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不斷進行課堂教學演練,不斷強化教師課堂教學基本功,不斷提升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以保障教師專業穩步發展,實現小學勞動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2. 課題研究,推進教育科研進程。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勞動教育相關課題研究,因為課題研究的過程是將勞動教育的理論內化為教師自身專業素養的過程,是將教學行為轉化為教學動力和熱情的過程。因此,學校應鼓勵教研組建設并進行課題研究,鼓勵教師立足課堂、著眼實踐,對勞動教育課程實施過程中所遇問題進行深入淺出、多維度、多元化的研究,不斷改進勞動教育的教學方法、升華理論基礎、總結研究經驗、形成研究成果,從理論與實踐等多維度去提升教師課程實施能力,實現教師專業發展,最終推動小學勞動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3. 項目建設,形成特色勞育課程。小學勞動教育教研組可采用“術業有專攻”的方式,讓教師去開發和建設具有個人特長特色的勞動項目式課程。因為與其讓不夠專業的勞動教育教師紙上談兵的實施他們所不擅長的勞動教育課程內容,不如從教師各自擅長的領域入手去建設勞動特色課程小項目,去扎實地實施個性化、項目式的勞動教育課程。在某市區的勞動教育教師培訓中,教研室領導們曾鼓勵教師結合自身特長或周邊資源進行勞動小項目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以豐富學校勞動周、課外勞動教育的課程資源。例如,擅長日常生活勞動的教師可開發設計家庭日常生活勞動小項目課程,以增強小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擅長生產性勞動(如種植、養殖、手工藝制作等)的教師可開發獨具特色的生產性勞動課程,讓小學生知道生活所需物品的來之不易,使其能更好地珍惜社會上每個人的勞動成果;此外,將學校與福利院、勞動實踐基地等建立聯結,鼓勵教師利用社會資源,開發適合小學生的社會服務性勞動課程,增強小學生的公益觀念和公共服務意識。
總之,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建設與實施有賴于教師的專業水平,而要促進教師專業的迅速發展則離不開教研組內教師的抱團成長,離不開教研組合力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教科研水平和課程開發與實施能力。
在目前的教育中,將勞動作為教育懲戒手段的現象屢見不鮮,在這種現象的影響下,漸漸地“以勞為恥”的不良意識將植入學生內心,長此以往不利于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我們想要培養學生崇高的勞動意識,除了需糾正部分教師不正確的勞動觀念,杜絕以勞動懲戒的現象出現在教育過程中,還應激起小學生的勞動樂趣,從樂趣入手去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
1. 活動激趣,促進學生勞動習慣形成。目前,在全國不少地區都在推行的勞動教育“五個一”活動中,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開設了不同的活動。如設一節勞動主題課,感悟勞動意趣;學一項手工技藝,增進勞動技術;行一次勞動實踐,體會勞動精神;辦一期勞動作品展評,分享勞動成果;開一次勞模宣傳會,表彰校內小勞模。以這樣富有趣味的活動來激發小學生的勞動興趣,在興趣的基礎上再以勞動教育課程來學習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形成勞動觀念。
2. 樹立榜樣,升華教師勞動觀念層次。學校還應在教師群體中樹立勞動榜樣,表彰勞動教育教學先進教師等,逐步將教師整體的勞動觀念提升至新梯度。因為教師以身為范,才能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只有教師思想先行,才能將正確的勞動觀念深植于學生的內心。
在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新時代中,縱觀“五育融合”的育人新理念,當前勞育雖已重回基礎教育的重要位置,但仍是其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從勞動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到教師個人專業發展、從勞動教育政策出臺到地方落實,這一過程中仍需教師、學校、教育部門以及社會各方合力推進,建設優質的勞動教育教師隊伍,推動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從而為促進新時代小學勞動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而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