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五三小學 程海燕
對人一生的發展來說,兒童時期的遭遇與心理狀況能長久地產生深刻影響。為了全面、系統地強化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更多地關注小學生在學校中的表現。近年來,國內外的兒童心理專家與學者都著手深度研究學生的特征與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工作,但是從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可以了解到,在這方面的研究中我國還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關部門近幾年頒發了多個政策性的文件,旨在改善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本文以家校共育為研究背景,對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正確教育手段進行了分析與研究,對農村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
對孩子的成長而言,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言行舉止、家庭內部氛圍等都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留下痕跡,繼而在接受校園教育中逐步形成屬于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就校園的角度而言,學生一旦邁入小學校園的大門,一天便有八小時左右的時間都在校園中活動。因此,小學生大多數的行為、狀態都是在學校中呈現出來的,教師與學生能更加精準地認識彼此的性格與狀態,同時這些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小學生產生影響。鑒于此,在未來的發展中,為了保證農村小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家校共育是當今時代最佳的輔助教育方式之一,它能讓小學生在家庭與學校中都可以感受到深切的溫暖與舒適,并獲得最及時、有效的心理服務與心理疏導,并構建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與學習態度,為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更加扎實的心理基礎。
研究發現,部分農村小學生在學校與家庭中表現的狀態是截然相反的,例如,有的小學生在學校中謙遜有禮,但是在家里卻經常頂撞家長;有的在學校中乖張調皮,但在家里卻乖巧懂事;也有一部分學生不開心時在家里也會沉默寡言,卻愿意對教師說出自己的煩惱。出現上述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進行心理教育的方式。因此,在家校共育的觀念下,教師與家長應該強化溝通,更加清楚地掌握小學生心理問題背后的真實原因,并結合具體問題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有針對性的疏導與教育,這對促進學生心理發展、凈化心靈具有重要的作用。
部分農村小學生在與外界交流時,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礙,如缺乏對待他人的基本禮儀,不會和人打招呼、微笑等,使他人覺得農村小學生的行為較遲緩、冷漠。在日常教學中,小學生也會存在偏差性的自我認知,也就是常說的自負或者自卑,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具備明顯的不利作用,也因此產生多種不同的、疊加性問題的心理障礙等,在自我心態與能力的調節工作方面,很多農村的小學生在挫折面前,第一反應是否定自我,難以用積極的狀態迎接挑戰。也有部分農村小學生在言語、行為等方面存在攻擊性,如果學校與家長不能正確地看待兒童的此類問題,并及時給予糾正,則很有可能會影響學生一生的心理健康與未來發展。
根據相關研究,目前農村小學生出現心理健康等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學校、家庭以及自身。隨著社會的進步,城鎮化發展的速度也逐步加快,而人口的城鎮化比地域城鎮化的發展更加快速,換言之,大量的農村青壯年都投身于城市勞作,導致留守兒童的數量逐年上漲,留守兒童的留守時長也逐步延長,他們一般隨著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生活,不僅長時間難以感受父母的關愛與溫暖,還在與祖輩年齡的差距中難以接受到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教育,這對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存在一定的阻礙性作用。
在教育工作方面,農村校園的師資力量、教學條件與整體設施與城市校園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一般是由班主任或者科任教師擔任,難以對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做到正確、健康的引導,反而將該課程的教學時間都調整為文化課程的教育。
在社會風氣方面,與城市的生活相比,農村大部分家長更期待孩子能憑借好成績“飛黃騰達”,該種期待也會化作日常的談話內容,不顧孩子內心的訴求與渴望,給孩子更大的壓力。而且因為社會的綜合發展相對落后,家長并不能正確、充分地認知心理健康問題,且沒有齊全的設備配置,社會難以在農村小學生遭遇心理問題時給予及時有效的社會性幫助。
多數的農村小學生日常的生活都維持著兩點一線的狀態。鑒于此,為了能促使未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師應該積極與家長保持合作,并結合小學生具體表現出的異常行為組織更多形式的活動與教育,而與家長進行溝通則能更清楚地掌握小學生出現心理變化的可能性因素,從而通過與學生的互動、溝通等,將小學生內心深處的自卑意識消除,引導他們重構自信,積極地面對生活。例如,在心理健康課程中,當教師講到人在生活中應該以積極、熱情的心態面對時,小學生本就活潑好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必然能踴躍發言,將自己的積極性展現出來。但是部分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在面對該話題時常常會表現出興致缺失的狀態,而且結合近來的學習狀態與聽課狀態,便能確定該類學生正在被某些事件困擾。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其他學生了解該類學生在校園內的情況,也需要通過家長了解學生在家庭生活中遭遇的困境。一旦確定具體的問題,教師便需要與家長進行深度的溝通,在家校共育理念下為學生打造更加適合成長的溫馨環境。而且,教師還可以在充分了解學生情況的前提下,為學生講解故事,使他們能掌握自我調節與自我反思的方式,并在后續面對此類問題時能治愈自己,使自己更加堅強。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備無限的想象力與發展潛能,心理健康則是保障學生綜合發展自身能力的基礎。健康的心理狀態與陽光的生活態度在學生的生活、學習等方面都能產生明顯的正面影響。在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下,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重視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全面推動該項教育工作的快速開展,從而有效保護小學生的身心健康。
在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切教育的基礎,能支撐素質教育的發展,也能推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強化。所以,家長與教師應該摒棄傳統教育觀念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而將教育重點落在人格品質、情緒狀態以及學習能力等方面,也需要正確看待校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與絕對優勢。學校與家庭應該看重彼此在這項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在合作中達成一致的教育理念,這樣才能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度與力度,全面推進學生的綜合性發展。
在信息時代的整體發展環境下,即便是較偏遠的農村地區,也能接收到信息技術,而且已經基本普及了如微信等網絡信息交流的社群、平臺等。特別是對部分留守兒童而言,家長應該鼓勵并正確的引導小學生使用微信、QQ 等社交類軟件,并為小學生預留充足的時間建立聯系,及時地通過電子設備彌補難以經常陪伴的不足。另外,遠在城市中打拼的家長也應該積極、主動地與教師建立長久且密切的聯系,及時有效地掌握小學生的身體與心理的綜合發展狀態,并配合教師保障孩子得到正向的發展。學校與家庭在該類平臺的輔助下能明確學生的思想與心理動態,并快速地發覺學生的心態變化與問題,保障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
例如,在進行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中,在兄弟姐妹的相處、集體意識等課程中,部分學生會異常開心,明確地表達出自己對兄弟姐妹的喜愛之情,并將日常生活中的趣事分享出來。但是,也有部分學生對此表現得冷漠,甚至拒絕提起家里的親人。教師在教學中如果發現這一問題,則需要與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在調查中發現,有的學生認為當家里出現了比自己年幼的弟弟妹妹后,家中親人、長輩的愛護與焦點就不再落在自己的身上了,玩具、零食也被瓜分,不平衡的情緒逐步累積,并認為自己在父母眼中不再重要。也有部分留守兒童,因為父母在城市中的生活逐步有了起色,將剛剛出生的弟弟妹妹留在了身邊撫養而讓自己繼續留在農村,因此產生了被取代、被嫌棄的心理。在該種狀況下,教師應該與家長進行積極的溝通,讓家長能平等對待家庭中的每個孩子,甚至要將關注更多地給予年長的孩子,讓他們不再產生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想法。而對迫不得已無法將孩子一起養在身邊的家長,也應該建議他們提高與孩子視頻通話、語音通話的頻率,最大限度地消除小學生心中的不平衡感。
此外,教師也應該在與家長溝通后,對小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通過電子設備讓學生了解生活中更多的趣事與家庭中存在的不一樣的問題,并強調父母對孩子的關心與愛護的一致性,從而通過網絡監督系統讓小學生強化自身的責任意識。
首先,在師生關系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構建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的,是為學生后續的發展與成長考慮、鋪墊的。此外,教師還應該用農村小學生的角度看待不同的問題,這樣才能在本質上了解小學生日常行為的偏差以及心里的想法。
其次,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應該將關注點落在集體學生中。通過調查了解到,大多數的教師在教學中關注的重點都是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或者是學困生,卻大大地忽視了占據班級人數大半的“普通學生”。這部分學生成績平平,卻也從不惹禍,但實際上卻是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因此,教師應該透過學生的外在表現,深度了解學生心理的實際狀態,并在教育與引導上一視同仁,讓學生感受到教育活動中的愉悅與和諧。
最后,教師要在校園活動中有意識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徹底落實以及完善發展需要學校與家長的配合才能順利達成。例如,很多學生在小學階段便產生厭學心理。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師經常會選擇讓家長來學校表態并勸導學生的方式解決。但是,就多年來的實際情況看,該種方式無法起到勸誡的效果,甚至會加重學生的負面情緒。鑒于此,在面對該種問題時,教師應該積極看待家校共育理念,并在這一理念的加持下增加家長的心理健康認識,從根源上解決學生厭學的問題,促使學生無論在家庭還是學校中都不會被“升學”“努力”等一系列壓力所壓倒,并及時有效地給予小學生健康、正確的家庭和學校疏導,讓學生能快樂、健康地成長。
在家校共育的理念下,家長與教師對農村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都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二者在日常工作中應該強化彼此的交流與互動:
第一,學校可以組織多種形勢的活動強化家校溝通的有效性。農村的小學生可以在開展親子活動、家長座談或家長教育活動中,讓家長也可以通過QQ、微信等社交平臺積極地參與學校的管理與教學活動,并對此進行一定的監督。能讓家長更加全面地了解小學生在校的真實情況,也可以結合小學生在學校與家庭中的狀態反饋給教師信息,讓教師更有針對性地完成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疏導。
第二,培養綜合素質過硬的家校共育隊伍。家長與教師是能對小學生產生重要教育作用的主要人員,可以說家長與教師的素養與能力能直接影響農村小學生的認知與綜合素養。以此為切入點,教師在未來教學工作中為了保障農村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應該積極架構素質過硬的家校共育隊伍,讓家長與教師都能深刻意識到心理健康對小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的作用,并學習如何應對學生的異常表現,以及幫助學生的具體方式。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的農村小學教育工作中,教師若想在真正意義上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則需要關注家校共育理念,并采用積極的手段與方式應對學生的異常行為。在家校共育理念下,家長與教師應該強化彼此的交流與溝通,并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彼此學習、相互了解,在共同的努力中尋找更加適合當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教育手段與方式,促使該項教育工作能更具時效性與針對性,讓學生能在正確的教育與引導下達成健康、快樂的學習目標。望本文的研究能有效推進家校共育下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