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華
兒童品格需要在生活場景中習養(yǎng),生活經驗的表達需要恰當的形式,設計兒童喜歡的生活教育舞臺是品格習養(yǎng)的關鍵。江蘇省丹陽市新區(qū)實驗小學(以下簡稱“新區(qū)實小”)“求真尚愛——小陶子舞臺建設行動”項目是落實場境育人、活動育人和“三全”育人的重要表達形式,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的新時代實踐。
“小陶子”舞臺就是讓兒童站在學習和生活中央,做自我價值實現的主動建構者,讓兒童成為生活的主人。首先,什么是“生活”?陶行知認為:“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huán)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包含萬狀,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屬之。”這里的“生生不已”,其實質是“自我完善,生生不息,死而后已”,陶行知眼里的“生活”,意味著兒童不斷變化或生長,同時也是兒童在不斷滿足著自身需要。其次,什么是“教育”?教育讓人類社會不斷延續(xù)成為可能,個體生命有限,而作為擁有社會生活經驗的人,必須將社會生活需要的習慣、知識、品格、技能、規(guī)則等傳遞給下一代,否則社會發(fā)展將停滯。這種傳遞就發(fā)生在共同生活中,因而廣泛意義上的教育,就是讓人類社會生活得以延續(xù)。再次,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揭示了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他認為,“自有人類以來,……生活即是教育”且“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yè)”。陶行知根據當時中國社會的境況,強調生活中處處可以展開教育,與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一脈相承,前者更具有實操性。
綜上,“小陶子”舞臺就是讓兒童對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藝術加工,并依托舞臺進行表達,讓這種“思考過、凝練過”的生活場景展示出來,讓兒童在“生活中提煉出育他和自育的元素”,在“教育過程中展示生活和學習的精彩”。
“社會即學校”,其本意是指社會本身就是學校,既有學校教育所包含的內容,又有超越學校教育的內容。“小陶子”舞臺就是將兒童生活教育的范圍在時空上作拓展,在實踐中將“生活教育舞臺”具體化、情境化、融通化。一是“小陶子”舞臺使兒童的學習生活空間得到延展。兒童對世界的認識與表達不再局限于學校生活,而是整個社會生活,即陶行知所言的“開籠放雀”,將學校與社會融為一片。這能有效防止“學校社會化”(將學校進行“微場境”的社會改造)的片面做法,實現了“凡是生活的場所,都是我們教育自己的場所,……而所得的倒是偉大無比的森林”。二是“小陶子”舞臺使“讀書”的教育變成“行動”的教育。在“生活即教育”和“教學做合一”的理論導引下創(chuàng)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在行中,行在知中,知行合一”。三是“小陶子”舞臺使兒童品格習養(yǎng)從“接受小眾教育”變成“浸潤在大眾教育”之中。兒童既是“教育者”,也是“道德學習者”,所有兒童品格匯聚的“舞臺”,就成為超越物理時空和人為設計的課程。
“小陶子”舞臺是學陶、師陶、踐陶的舞臺,是進行生活教育全方位展示的舞臺。通過這個舞臺,兒童師賢、敬賢、踐賢,涵育求真尚愛的品格。學校主要構建了三大“小陶子”舞臺場境:菁菁校園大舞臺、小主人親情舞臺和家國情懷筑夢舞臺。
校園大舞臺建設以來,一直倡導全員參與、全員育德,讓兒童真正站在校園中央。菁菁校園大舞臺主要設計了“鵬鵬劇場”“小蜜蜂藝養(yǎng)樓”“馬丁之家”“陶子展臺”。“鵬鵬劇場”是兒童集會和活動的大型場所,滿足兒童在班級、年級、校級三級層面自主組織開展各種展示活動的需求;“小蜜蜂藝養(yǎng)樓”供兒童進行藝術學習和展示,樓內精心設計具有校本特色的藝術長廊,介紹各種器樂知識,展示名人名家的書畫作品等,營造濃郁的藝術氛圍;“馬丁之家”主要建設有“模擬廚房”“模擬餐廳”“模擬客廳”“模擬街區(qū)”和“模擬交通”等空間,提供了兒童體驗生活的場所;“陶子展臺”是滿足兒童開展各種學習活動展示的主題化場所,如明星體育館、道德講堂、明珠演播廳、網絡創(chuàng)客空間、心靈氧吧……各班級也建有“陶子秀臺”“小陶子綠植空間”等。
學校通過主題化活動設計,引導兒童深度參與家庭議事,激發(fā)兒童在家庭生活中的創(chuàng)造力,倡導兒童做生活小主人和父母好幫手。如“我的私享家”活動,學校鼓勵兒童利用家庭的區(qū)域及資源,展示自己的活動設計能力和作品表達能力,為家庭空間添色、為父母工作減壓,孩子們主動設計的“一周家庭議事會”“親子電影薈”“親情閱享會”等,得到家長支持;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才藝,設計的“藝術展臺”“廚藝秀臺”“服飾T臺”“園藝陽臺”等,深受家長好評。兒童在親情舞臺上感悟生活教育之美,感受勞動之美和創(chuàng)造之美。
學校與社區(qū)、養(yǎng)老院、福利院、交警大隊保持緊密聯系,形成長期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建構多維度的合作形式,形成課程化的育人展示系統(tǒng)。如學校與社區(qū)聯動,搭建微公益舞臺,為兒童設計“公益崗”“微志愿行動”;與商業(yè)機構合作,開辟兒童舞臺展示的“獨享眾樂”時段;與市規(guī)劃館、區(qū)科技館聯系,組織開展情境化導游、主題式解說活動等;與群眾藝術團體、新區(qū)幼兒園、集團校等聯系,定期開展藝術交流和互訪活動。兒童在社會大舞臺上筑夢,在社會大舞臺中踐行責任與擔當,體驗真行、踐行真知、傳遞真愛。
學校設計了“六小行動”——小先生、小主任、小美容師、小護理師、小領舞人、小夢娃,六項行動讓兒童體驗不同崗位角色的責任,切身感悟愛和奉獻。“行知小先生”,參與備課上課、班級管理,體驗教師日常工作,懂得教師職業(yè)的辛苦,增加對課堂的敬畏感;“社區(qū)小主任”,走進社區(qū)辦事處,跟崗實習,參與調解鄰里矛盾,參與組織社區(qū)活動,感知為民服務情懷;“城市美容師”,凌晨四點半,為環(huán)衛(wèi)工人送上熱茶和點心,打掃街道,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養(yǎng)老護理師”,走進敬老院,學習專業(yè)護理知識,為老人梳洗、剪指甲、測體溫、量血壓、讀報,體驗護理工作的不易,懂得敬老愛老;“廣場領舞者”,成立廣場舞志愿者小隊,簽署廣場舞文明協議,引領廣場舞新風尚;“時代小夢娃”,重走紅軍路,尋訪抗戰(zhàn)老兵、黨員先鋒,了解他們的先進事跡,樹立從小學先鋒、長大做先鋒的理想信念。
生活教育舞臺,是“教學做合一”的具體表達,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創(chuàng)新實踐。陶行知認為,“做是發(fā)明,是創(chuàng)造,是實驗,是建設,是生產,是破壞,是奮斗,是探尋出路”“做的最高境界是創(chuàng)造”。從這個意義上說,“小陶子”舞臺是將生活教育的成果進行“舞臺化”表達,整個過程中,學生行動為先,再產生思想和設計,進而產生“創(chuàng)造性表達”,最終將行動所獲得的學習內容抽象化與藝術化。
那么,這里就有一個問題需要思考,即兒童學習的最終指向是“舞臺表達”,會不會導致“功利性”?為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溯源“知行合一”。“小陶子”舞臺的實踐過程,可以從三方面著力:一是學教合一,即“每個兒童既是學習者,也是教育者”,不割裂“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教育”;二是學用合一,即“每個兒童既是學習者,也是實踐者”,不割裂“這是學習,還是舞臺”,都屬于實踐范疇;三是學育合一,即“每個兒童既是學習者,也是育人者”,不割裂“這是育人,還是在育己”,人人在生活中都得到品格涵育。
“小陶子”舞臺的價值不在于展示,而在于表達真我;“小陶子”舞臺的實踐不在于設計,而在于履行責任。教人求真、學做真人,這是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