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萱 張征
(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隱喻是認知語言學中最為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多年來,認知語言學領域涌現出大量針對隱喻現象的研究?,F代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不單單是一種簡單的修辭現象,而是一種認知機制,反映出人類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方式,隨著人類認知的發展而發展。[1]為了認識客觀世界中的客體對象,尤其是未知和復雜的對象,人們需要利用已知的概念和已有概念系統,將其反映到這些未知領域,產生類比聯想以理解新的知識和概念。[2]
Lakoff和Johnson在 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其中包含以下核心思想。首先,“Metaphor is not just a matter of language, on the contrary,human thought processes are largely metaphorical,and the human conceptual system is metaphorically structured and defined.”[3]隱喻不僅僅停留于語言層面,人類思維很大程度上是隱喻的,人類的概念系統是通過隱喻而構建與定義的。第二,隱喻是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即源域(source domain),到一個抽象的概念域即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系統映射(systematic mapping)。源域中的結構映射到目標域,人類借助源域中的組織結構來構造和理解目標域。第三,隱喻投射不是隨意生成的,而是植根于人類的體驗(embodied experience)。[4]
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國際交流中涌現越來越多法律相關跨國事務案件,彰顯出法律英語的重要地位。無論是在詞匯層面還是在語篇層面,法律英語中都存在著大量的隱喻現象。近些年來,針對隱喻現象的研究也轉向法律英語領域,文章基于目前已有研究,通過實例分析幾種典型隱喻,試圖對法律英語中不同類型的隱喻進行分類和歸納,從認知層面更好地理解法律英語術語形成原理,為今后創建新法律英語術語提供啟迪。
法律專業術語大多晦澀抽象,而如前文所述,隱喻借助一個已知對象來理解另一個未知對象,人們往往通過具體的、熟悉的對象來理解抽象的、陌生的對象[5],由于法律概念的抽象性與復雜性,法律英語中的隱喻現象普遍存在,而與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隱喻不同,法律英語中的隱喻具有本體異質性這一特點,這是因為法律英語中隱喻現象的目標域幾乎都是人為創造的法律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意識形態性。[6]而為了更好地實現從源域到目標域的隱喻映射,法學家們在創造新的法律術語時運用了如下類型的隱喻。
本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是法律英語中最常見的隱喻現象。通過本體隱喻,人們通過相似實體的概念來理解一個實體概念。人們在現有認知中選取熟悉的概念,以此構造隱喻來理解另一個未知的概念。[7]
首先是“golden hello”一詞。這一術語的含義是“A lump-sum payment to entice an employee of senior level to join a new employer”[8],即公司為吸引高級人才而向其提供的豐厚入職獎金,也稱為見面厚禮?!癵olden hello”一詞中暗含兩個認知層面的隱喻來表達其含義,“golden”指黃金制成的,其意義與貴金屬黃金相掛鉤,因而在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體驗而形成的認知中,“golden”往往映射“昂貴”這一特征。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在見面問候時才使用“hello”一詞,提及“hello”時,人們自然而然聯想到初次見面。人們將以上認知相結合,公司在招聘時給予的獎金豐厚,而招聘也是雇員與新公司的“初次見面”,由此產生了“golden hello”這一隱喻,來表示見面厚禮。通過這個隱喻,人們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驗創造出這一專業法律經貿術語。黃金所承載的“貴重”隱喻廣泛存在于不同文化語境下,而“hello”也作為一種普遍的問候語在不同文化的日常生活里得到廣泛使用,因而此隱喻在中文語境下也能夠實現其意義傳達,可直譯為“黃金問候”。與此相類似的法律英語術語還有“golden handshake”,指公司主管退休時根據其雇傭合同可獲得的豐厚補償,其中蘊含的隱喻現象與“golden hello”基本一致。
第二個典型例子是“civil death”?!癱ivil death”是指“deprivation of political rights”[8],即剝奪政治權利?!癲eath”這個概念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這一隱喻中,剝奪政治權利被表示為政治層面上的死亡,使得人們借助死亡這一概念進行類比理解。
另一個例子是“garden leave”,其專業解釋為“a long period of notice by the employer,during which the employee will be remunerated in full but will not be required to attend at the workplace”[8],主要指為避免高級雇員在離職后立即加入對手公司而造成商業機密泄露,雇員在剩余的一定雇傭時間內不再參與公司工作,但在此期間繼續領取薪資,在家賦閑,類似于“離職脫敏期”這一概念?!癵arden”一詞在此術語中傳達出“居家賦閑”的隱喻,因為在人們的認知層面,在家休假時往往會通過打理花園消磨時間,于是“打理花園”在人們的認知中與“賦閑”產生映射聯系,該隱喻的使用幫助人們將其日常消遣的認知體驗進行遷移,便于理解專業法律術語。但由于在中國社會生活環境下,大多數人并沒有“打理花園”這一體驗而缺少相應認知,因此這一隱喻對中國的法律英語學習者而言相對較難理解。
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通過一個概念的結構來構建另一個概念并將其重疊。在結構隱喻中,源域完全映射至目標域,使得目標域可以借助源域的結構進行概念化與解釋。換言之,源域的特征與搭配被移植到目標域中,目標域繼承其特征和搭配,并在相同的結構中創建自己的表達解釋形式。
在法律英語中,最典型的結構隱喻是訴訟的隱喻結構。在人類切身體驗形成的認知中,LITIGATION IS COMPETITION(訴訟就是競賽)。日常生活中,人們時常觀摩或直接參與競爭比賽(例如體育競技),在此過程中,人們通過切身體驗對競賽形成認知,但在訴訟中,法庭上的“唇槍舌劍”并不像日常生活中的各類競賽那般有形化,律師與公訴人通過言語與證據進行較量。而為了將訴訟過程有形化,人類將對競賽的認知經驗轉移到訴訟中,“訴訟”的概念以“競賽”的概念進行構建并概念化,競賽領域常用的表達和術語被移植到訴訟中。[9]
“LITIGATION IS COMPETITION”隱喻通過將競賽領域中的一些術語的含義擴展到訴訟中,以構建訴訟中的法律術語,例如“defence”(辯護)。“defence”的原意是“the act of protecting somebody or something from attack, criticism, etc”[10](防守,護衛)。由于競賽中的防守行為與訴訟中反對對方指控以維護自身利益的行為非常相似,通過“LITIGATION IS COMPETITION”隱喻,“defence”概念被移植到訴訟領域,成為一個法律術語,意為“what is said in court to prove a person did not commit a crime”[8](辯護)。而進行辯護的律師則被稱為“defender”(辯護人),與比賽中追求己方勝利的參賽者一般。
一詞多義(polysemy)也是法律英語中的一種常見的隱喻現象。語言符號是有限的,但隨著社會與法治的不斷發展,客觀存在是無限的,或以物質形式存在,或以意識形式存在。在符號有限性與客觀存在無限性這一沖突下,一詞多義使普通詞可以擴展成為法律術語,在法律英語詞匯中展現出其重要意義。
“cost”一詞最常見的用法指“the amount of money that you need in order to buy something”[10](費用)?;ㄙM錢財在生活中不可避免,消費也是人們認知層面最為熟悉的切身體驗之一,而人們將“cost”意義進行延伸,以“costs”代指“sums payable for legal services”[8](訴訟費),通過聯想類比賦予原有普通詞匯以法律含義使之成為法律術語,彌補語言符號有限性的局限。
另一個例子便是“fiction”,其最為普遍使用的含義指“a type of literature that describes imaginary people and events, not real ones”[10](小說)。 而作為法律術語,“fiction”指“an assumption that something is true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it is really true or not”[8](擬制)。“fiction”作為人們日常廣為閱讀的一種文學體裁,緊密聯系于人們的認知中虛構的故事,而引申至法律意義時,其“虛構,不真實”的意象被保留,用來指在法律中,立法者出于某種價值目的考慮而不論事實上真實性與否所做出的假定,以“虛構”映射“假定”這一概念,以“fiction”這一原有詞匯衍生法律概念從而成為法律術語。
此外,“conveyance”一詞也經歷了意義上的延伸?!癱onveyance”一詞指的是“the process of taking somebody/something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10](傳送)。通過人們認知層面中的隱喻,它與“a legal document that moves property from one owner to another”[8]聯系在一起,為這個詞增添了法律含義——“產權轉讓證書”,將人們認知中日常生活里物理距離上的運輸進行類比,聯想至法律上無形的產權轉讓,通過隱喻清晰表達這一抽象法律概念。
這三個例子都展示了一個普通意義詞匯通過隱喻延伸至法律術語的過程,這一過程依賴于人類認知層面的隱喻,通過隱喻將兩個實體概念聯系起來,共用同一個語言符號。
本體隱喻、結構隱喻和一詞多義是法律英語詞匯篇章中較常見的三種隱喻類型。從前文的分析中可知,法律英語中的隱喻常常運用于新法律術語的創造與法律法規的命名。借助隱喻現象,人類可以通過有限的語言符號指代無限的客觀存在,隱喻的應用使法律專業人員能夠在法律實踐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利用現有有限詞匯創造更多新的法律術語。
此外,隱喻使這些專業法律術語更易于大眾理解和記憶。當接觸新事物時,人們往往借助其認知中已存在的概念嘗試對其進行關聯解釋。法律英語中的隱喻將人們的切身體驗與專業復雜的法律術語聯系起來,使人們能夠利用其認知中已有的知識來理解這些術語的含義,使原本晦澀難懂的法律術語生動形象,便于理解。然而,法律英語中的隱喻有時也會對理解造成障礙,隱喻的產生與理解有賴于體驗認知,在通過隱喻構建法律英語術語時,需要人們對所借助的體驗具有基本的認知,否則人們在第一次看到該術語時無法推測其具體含義。與此同時,法律英語隱喻可能造成的認知障礙也尤其體現在跨文化認知層面的差異。由于政治制度、法律體系以及社會生活環境的種種差異,英美文化中所存在的認知體驗在中國語境下或許并不適用(例如前文所分析的“garden leave”隱喻),而由此體驗所構成的法律英語隱喻就難以被中國的法律英語學習者理解,體現出文化差異與跨文化語境在認知層面上對轉喻功能實現的影響。
總而言之,人們在認知層面移植已有的知識和自身體驗,以理解陌生法律英語術語并創造全新術語,通過隱喻現象實現了意義擴展與概念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