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純
江蘇省無錫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以下簡稱“附小”)的“樂學育人”好教師團隊成員們在開展研究之初便收到了一份長長的書單,在快餐文化充斥的當下,堅持讀書這件事在一所老牌名校發生,其實不足為奇。但讓所有人好奇的是,建設好這樣一支團隊到底需要讀哪些特別的書。
我仔細研讀了這次的書單,這些書既專注于教育領域,又專注于生活視野。但有一本書,是我第二次收到了,它就是2013年出版的《百年樹人》(首版在2013年附小百年校慶時全部發放完畢,后又進行了增印)。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心里不禁打了一個問號:再發一次這本書意在何為?“樂學育人”好教師團隊要怎么讀這本熟悉的書呢?直到附小放出了緊隨其后的“大招”,我才明白了讀這本校史書籍的意義,更明白了作為附小教師的使命與職責。
2020年秋季,附小黨委書記、校長張明霞在報告廳舉辦了一次面向全校師生的有關學校發展史的大講座。她用一個語文特級教師特有的感染力,把校史里那些生動的故事如數家珍地說給全校師生聽。
“當時附小成立了全國第一支童子軍團,他們做過的事情,即使現在看來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大家看這張照片,坐在毛主席對面的這位老師是我們附小的……”
張明霞校長的講述,讓附小的歷史一下子“活”了起來,報告廳里的掌聲、笑聲、驚呼聲就沒有停過——師生們聚在一起,似乎一起到那歷史的長河里又走了一遭。
離開報告廳,我仔細回味了一番,發現我們聽到的其實并不只有故事。校史里這么多故事,但張明霞校長的講述中一直有一條紅色的主線貫穿始終,她緊緊扣住這個校園主色調、校史主色調、人物主色調,把附小“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初心講得深入人心。
曾經讀過這樣一句話: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終至所歸。附小對校史的挖掘不僅在于故事、在于文字、在于課程,更追溯到一個又一個與校史有關的人物身上,如革命烈士秦邦憲、大國工匠顧秋亮、著名文學翻譯家徐仲年、戰地記者馮韻嫻、革命烈士高文華、央視主持人邵圣懿、國家一級美術師梁元、人民的好干部程松等。把優秀的校友“請進課堂”“請入儀式”“請到身邊”,這是一種“至”的過程。一方面,校史課程的育人價值通過“行至現實”凸顯;另一方面,附小誠勇、樂學的辦學價值通過“行至于人”彰顯。這種“至”也可被認為是極致,挖掘一切可以啟發師生的人與事,揭曉一切可以觸動師生的理與情,讓所有附小人看到:校史并非書寫奇跡,卻驗證著一條努力的軌跡。
在這一系列“大動作”之下,附小的各個科室也活絡起來。當我參加附小的常規教師活動時,我發現了三個常態化動作:學科教研活動前必讀校史,備課組活動前必讀校史,班主任例會前必讀校史。三個“必讀”,將校史學習扎扎實實地納入日常教學研討活動,教師在閱讀中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職業洗禮,也對附小文化產生更強烈的認同,從而成為堅定的校史傳播者。通過反復討論和商議,在學校德育處的指導下,各年級根據學生的特點建構了系列校史課程。一年級學生讀故事:了解首任校長顧倬先生,訴說誠勇故事;二年級學生唱校歌:了解校歌背景,錄制視頻作品;三年級學生探社團:從童子軍團歷史起步,了解學校社團和興趣小組,并演繹一段兒童話劇;四年級學生講故事:了解校史中的經典內容,遴選一批“小小校史講解員”;五年級學生開講壇:通過班級小組討論,了解黨史、讀通校史;六年級學生學校友:了解優秀校友事跡,訪故居、做采訪、立志向。
將課堂教學和教育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的校史學習方式,讓沉寂的歷史文字變得形象,讓學生的文化思維得到激發,讓學生對校史課程的體驗更加深刻,也讓教師的課程開發力和團隊向心力進一步增強。
校史的力量不僅體現在實效性工作上,更體現在產生的實際效應上。附小將學校教育科研、黨團活動、教師隊伍建設等與校史工作與重大項目關聯,將校史納入“樂學育人”好教師團隊項目,納入“樂學”教室文化項目,納入無錫市大中小思政一體化項目。青年教師開展了“學四史·講校史”演講活動,毛主席“一張老照片”的故事從無錫市走向江蘇省,登上了“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兩位教師將顧倬先生的故事創編為繪本并投稿……就這樣,校史學習成為附小凝聚教師力量、打造青年教師團隊的一個支點。
一次開會,張明霞校長說起最近來附小參觀的一位教師提了一個問題:“你們學校老師干勁足,工作狀態非常好,請問你們是怎么考核他們的啊?”張明霞校長說這個問題把她難住了,她想了一會兒,然后回答道:“附小的管理,就是無為而治,從來沒有一項指標去考核,如果一定要說點什么,可能是附小的精神一直如此吧。”
這個故事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尤其是2022年2月15日學校突發疫情那天,我更是深刻感受到了這種“附小精神”的力量。“這個時候,我們必須和孩子在一起!”宣布密接班后,與此相關的所有教師無一人提出撤退,堅決要與學生在一起!他們甚至編造了一個美麗的謊言,開心地和學生在學校過了一個元宵節。這次元宵節對附小意義重大,因為這是所有附小人的大團圓!通過實際行動,附小人踐行了教育初心,踐行了“誠勇精神”,踐行了“一切為了孩子”的大校風范。那一天,所有人的心都緊緊凝聚在了一起。
那天之后,當我再翻開校史這本書,更覺厚重,心想:10年后,或者是50年后,這一天的故事也將進入這本書,激勵著新一代附小人砥礪前行。
歷史選擇了附小,附小創造了歷史;歷史的偉大浸潤了附小人,附小人完成了歷史的重托。這似乎是一次對校史學習成果的檢驗與實踐,是對附小精神最好最生動的闡釋,我們每位教師都更為深刻地感受到校史與自己的聯系,感受到在附小工作的意義與價值、責任與擔當。
校史對于“樂學育人”好教師團隊的每一位成員而言,早就大于一本書的意義。我們沿襲著校史給予我們的指引不斷發展、深化、實踐、擴容,構建了一個凝聚向上、篤行不輟的教師團隊,讓附小這所百年老校在高速發展、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寫就了高質量發展的華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