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密
教學想象是一個富有魅力的教學研究新課題。教學想象是對沉重的教學現實的超越,是對禁錮教學創造藩籬的沖破,是對美好教學生活的向往。法國思想家盧梭說:“現實的世界是有限度的,想象的世界是無涯際的。”課堂的世界里因為有了教學想象,就會煥發生命活力。“想象在教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中一樣重要,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教師如果不能擅長想象思維,或不能引導學生與文學著作或其他藝術形式相遇,那么他就不能與年輕人交流想象的作用到底意味著什么。”[1]教學想象有許多有趣、有意義的問題,亟待我們去深入探討。
教學只有一種可能嗎?如果真是這樣,那么教學也未免太單調乏味了。其實,教學的樣子是可以想象的。能想象出多少種樣子,就可以開發出多少實際的教學。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說:“在大理石中,我看見了天使,于是我不斷雕琢,直至將他釋放出來。”教學想象力也是如此,沖破諸多限制尤其是自我限制才能得以釋放。
魯迅先生的《故鄉》中有段文字:“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教師對這段文字進行教學設計時,即可想象多種不同的“打開”方式。
其一,教師讓學生將眼睛睜開,一邊閱讀這段文字,一邊看著彩色的插圖,從而在腦海中想象相應的形象畫面,這些主要靠視覺完成;在腦中將文字轉化成畫面,畫面是形象的,但只能是靜態的。就激發想象而言,文字要比插圖作用更顯著,彩色插圖盡管很美,但實際上限制了想象。
其二,教師讓學生將眼睛閉上,一邊聽課文誦讀,一邊聽背景音樂,從而在腦海中再造一個優美的意境,這些主要靠聽覺完成。學生可以借助想象再造一種意境,而且是動態的,猶如電影的片段。在不確定的音樂背景中,學生的想象可以展開翅膀且自由飛翔,獲得更豐富的意象。
其三,教師讓學生準備好彩色畫筆,一邊熟讀課文,一邊將文字所描寫的情景用彩筆畫出來,這是由文字到形象的轉化,是用色彩與形狀完成的。需要指出的是,這和作者的寫作過程是反向的。魯迅是將情景用文字表達出來,而現在是將文字還原為情景,并用圖像表達出來。學生圖像表達的水平與對文字的理解成正相關。
其四,教師讓學生揣摩文字描寫,然后去表演那個少年,體會少年的各種知、情、意、行,這就需要學生調動自己的全身感官來感受。這是主要用人的形體表演來完成的。先是由文字轉化為頭腦圖像,再將圖像用形體表演出來。這樣會形成學生的具身認知和默會體驗,個性化色彩更濃郁些。
其五,教師采用童話魔幻劇方式進行創意想象教學。可以讓全班學生各領角色,分別扮演文中提到的圓月、沙地、西瓜、少年、猹等,獲得獨特體驗,寫作創意作文。然后以各自視角描述當時的場景和事件:圓月看到了什么?西瓜會怎么想?猹會怎么說?銀圈的記憶如何?鋼叉的感受怎樣?等等。學生的想象會更加自由地飛翔。
以上幾種教學想象方式可以單獨使用,可以兩兩組合,也可以整合使用。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等,并進一步將其打通,教學即可變得絢麗多姿、韻味無窮。教學想象的可能多了,教學就成為一種“擇宜”的藝術,教師就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想象力和決策力。
教學想象離不開學生想象(主要是學習的想象)的參與。所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教學想象也是有生發點存在的。那么,什么東西成就或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哪些因素形成學習想象的助力,又有哪些因素成為學習想象的障礙?這些在教學想象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課文《月光曲》中有段描寫非常精彩:“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貝多芬彈奏的第二首鋼琴曲是他在月光下即興創作的。他彈奏的美妙琴聲得到了皮鞋匠的共鳴。隨著琴聲的節奏和旋律的微妙變化,皮鞋匠在腦中的想象景象與情感也隨之發生變化:先是平靜舒緩,清幽美妙;再是情緒漸起,激昂澎湃,完全融入樂曲中。這是已經有的事實。因為皮鞋匠具有正常人的感官,所以他在由樂曲的聲音轉換視覺形象時,其想象喚起并調動了他經驗中的萊茵河的相關景象,這就是所謂想象的“生發點”所在。
這段文字應該成為教師教學想象的重點。皮鞋匠的想象是很美的,教師如果讓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也能獲得和皮鞋匠一樣的體驗嗎?也能與《月光曲》產生強烈共鳴嗎?當然可以。這是因為學生中的大多數也具備皮鞋匠一樣的生活經驗,想象也就具備了基本的“生發點”。所以,這段文字確實可以稱得上教師對學生進行想象訓練的絕佳材料。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文中的妹妹想象了(仿佛看到了)什么呢?《月光曲》課文中緊接下來的文字是:“皮鞋匠看著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這段文字寫的其實是皮鞋匠的視角。他看到了妹妹在聽貝多芬彈奏樂曲時的沉醉狀態,“她仿佛也看到了”是皮鞋匠的推測。“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這是肯定的。但究竟是什么樣的景象呢?“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這是皮鞋匠以自己的想象加給妹妹的。其事實未必如此,盡管這很美好。因為妹妹“眼睛失明了”,事情變得復雜起來。如果妹妹的眼睛是后來失明的,她在失明前有和皮鞋匠一樣的萊茵河的相關經驗,那大概是可以產生這樣的想象結果的;但是如果妹妹是先天失明的,她就無法產生這樣的想象結果,因為她不具備如此想象的經驗“生發點”。不過她完全可以想象其他美好的事物,那種美同樣可以打動她,產生強烈的共鳴。事實上,從“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可以得知,她肯定想象了美好的事物,并已深深沉醉于與美妙音樂的共鳴中。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想象中,教師還可以更加大膽地設計一些想象活動:可以讓學生想象貝多芬的內心世界,可以讓學生想象皮鞋匠的想象,可以讓學生想象“妹妹”的想象……當然,無論怎樣“大膽”的設計,都應該找準想象的“生發點”與既有經驗的接通。這就提醒教師在進行想象教學時,一定要關注學生的想象經驗基礎及其個人差異。一是生活的經驗。如童年的經歷、伙伴的游戲、生存的環境等。二是閱讀的積累。書本知識補充了直接經驗的不足,打開了學生的另一個世界——間接經驗的寶庫。三是對未知的向往。探究未知是人類的本能,也是最深刻的學習的本質。
在教學中教師能想象學生的所有想象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就像英國政治家麥考萊所說:“在所有人當中,兒童的想象力最豐富。”兒童的天性就是富有想象力的。哈佛大學教授哈里斯認為:“兒童具有一種真正的想象力。我們能夠幻想出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也是得益于想象力的運作。”[2]放飛學生的想象,給想象插上翅膀,更要給他創造一片天空。教學中一旦被知識的土石壅塞,沒有些微的空隙,就會讓人無法暢快呼吸,想象就沒有了飛翔的天空。想象的天空是自由,想象是對自由的向往,而自由是超越現實的。
有一篇傳統的課文《狼和小羊》,全文如下:
狼來到小溪邊,看見小羊在那兒喝水。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兒,說:“你把我喝的水弄臟了!你安的什么心?”小羊吃了一驚,溫和地說:“親愛的狼先生,我怎么會把您喝的水弄臟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會倒流的呀!”狼氣沖沖地說:“就算這樣吧,你總是個壞家伙!我聽說,去年你經常在背地里罵我,是不是?”可憐的小羊喊道:“啊,這是不可能的,去年我還沒出生呢!”狼不想再爭辯了,大聲喊道:“你這個小壞蛋!罵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樣!”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
這篇課文非常有意思。教學想象的課堂推進可以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教學想象的鋪墊。文中小羊和老狼形成鮮明的對照。老狼“找碴兒”是很偽善的,兩次都是貌似理直氣壯,實則強詞奪理。小羊兩次都做了辯解,理由非常充足,態度非常溫和。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小羊和老狼的對話,體會小羊的善良溫和與老狼的狡猾兇惡。學生無不為小羊感到委屈,對老狼義憤填膺。這樣的教學情緒與氛圍,為第二階段的想象教學進行了必要的鋪墊。
第二個階段:教學想象的迸發。教師可引爆學生的想象迸發。如,就在老狼和小羊“理論”失敗后就不再爭辯,兇相畢露,“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的關鍵時刻,學生的情緒瞬間破防,臉色大變,因為在這樣懸殊的力量對比中,小羊只能是被老狼吃掉了。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教師說了句:“接下來,又會怎樣呢?”這是一句特別有藝術性的教學語言,可謂驚天逆轉、撥云見日,為學生的想象展開了一片藍天。學生當下受到啟示:哦!原來不一定非得被吃掉?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學生想象迸發,爭先恐后地替小羊想辦法:
“是這樣的:老狼向小羊身上撲去,小羊機智地一側身,老狼撲了個空,掉到河中心淹死了!”
“是這樣的:老狼向小羊身上撲去,小羊機智地一轉身,老狼撞到小羊身后的一塊大石頭上,撞死了!”
“是這樣的:老狼向小羊撲去,小羊趕緊喊‘救命啊……’森林里的小動物們——小鹿啊、小熊啊、老鷹啊都趕來了,大家齊心協力把老狼趕走了!”
“是這樣的:老狼向小羊身上撲去,一口把小羊吞到肚子里了……”(幾乎所有學生都表示不滿,這位同學著急辯解)“我還沒說完呢,這時獵人趕來了,一槍把老狼打死了,用刀子割開它的肚子,把小羊救出來了!”
…………
想象教學中,積極的教學氛圍、情調可能對教學想象產生微妙的影響,活躍的教學節奏、教學高潮可能助推教學想象的形成與發展。尤其是因為學生對小羊的命運極為關切,對當時的危機處境感同身受,簡直把自己變成了小羊,所以想象異常活躍,點子精彩紛呈。并且有些想象分明只屬于兒童,作為成人的教師已經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出來了。可能教師在此時只有變成一個兒童,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賞他們的奇特想象吧!
未來想象教育已成為國際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學生對未來的自我想象能力,有助于個人未來發展達至新的高度。在教學想象中,學生想象的高度,反映其志向的高度。心有多大,人生舞臺就有多大。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未來形象想象方面,需要講究教學想象的藝術。師生在課堂中再多一些游戲精神,才能超越功利的束縛,從而創生出更加精彩的教學想象意境。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課文,讓師生實現時空穿越,進入孔門私學的教學場景。在這場富有想象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重點做這樣幾件事。
其一,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兩千多年前孔子弟子各自對自我未來形象的想象及表述的情形。他們對未來自我形象的想象是各自不同的。如,子路想象的未來自我形象是:“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想象的未來自我形象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公西華想象的未來自我形象是:“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曾皙想象的未來自我形象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些孔門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能在老師和同學面前暢所欲言,表達各自的未來自我形象想象,實屬可貴!同時,教師還可引導學生想象并模仿每位孔門弟子的形象與神情、語氣與語調,如子路的“率爾而對”是怎樣的神情?冉有、公西華發言時的心理活動如何?曾皙的“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的連續動作有何意蘊?等等。
其二,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兩千多年前孔子想象教學藝術的高明與精彩。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巧妙化解弟子顧慮的教學開場藝術,循循善誘的教學過程調控藝術,長嘆一聲的教學藏白藝術,曲盡委婉的教學點評藝術等。[3]歐用生教授認為:“實踐智慧或詩性智慧激發師生想象、創意、審美、驚奇、超越等,鼓舞大家的熱情、憧憬夢想和可能性,使每個人尋找生存的意義和希望,朝向社會正義和公共的善。”[4]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孔子的“哂之”“喟然嘆曰”等神情及心理。如孔子的“哂之”在當時情景中起到了怎樣的微妙影響?如果沒有“哂之”,后面的弟子的自我未來想象及其表述會不會不是那個樣子?孔子的“喟然一嘆”“吾與點也”,除了是對曾皙個人未來形象想象及表述的肯定性評價外,是否也委婉曲折地透露出孔子自己的未來形象想象的部分意涵呢?
其三,教師還可以嘗試代入式想象,面向未來,組織學生進行一場趣味盎然的想象教學。立足現在的課堂,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進行個人未來自我形象的想象呢?一個人未來自我形象的想象,是很難超越時代的局限和個人的局限的。有時候“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或“出身限制了我們的想象”等。但是當時代來到21 世紀,我們的學生的想象肯定會更加富有時代特色,達到社會進步所推至的新高度。比如遨游太空的宇航員,掌握高精技術的醫生,創造人工智能的科學家等,這都是兩千年前孔門弟子所無法想象的。但是,學生的個人未來自我形象的想象水平本身一定會比孔門弟子更高超嗎?如果更高明的話,又會表現在哪里?教師想象教學手段的豐富性,一定是孔子那個時代所無法企及的,但是教師想象教學的策略品質一定會比孔子的更高明嗎?如果更高明的話,又會表現在哪些地方?思想家梭羅說得好:“世界只不過是讓我們發揮想象力的一張畫布。”如果我們再多一些游戲精神,超越時空與功利,就會更加盡情地在課堂這張“畫布”上揮灑教學想象,煥發其蓬勃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