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學 王惠貞
語文課程是初中生必須掌握的基礎性課程,是初中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朗讀教學,能對初中生漢語實際運用能力的訓練產生積極的意義,而注重初中語文朗讀教學,對語文學科以及其他學科都十分有益。
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在朗讀中表達出自己的理解。在朗讀時,聲音和文字的交匯,使學生可以更容易理解朗讀內容,并且課文里面的情感也可以在朗讀中被初中生感知。情感本身就是人格的基礎,學生通過朗讀課文能培育和提升思想感悟,能夠涵養出學生的內在精神品格,讓學生真正成為具備更高的精神價值追求的人。當前中學生正處于增長其文化知識和自我修養的重要時期,而語文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培養和提升學生文化基礎與情感的重要學科,對其中的人文美育等各個方面都進行深度的挖掘,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思想美德,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情感教育目的。
例如,部編版教材有一篇課文《濟南的冬天》,這是一篇寫景散文,描繪出濟南特有的冬景。文章情辭并茂,作者把景物當作有生命的人來描寫,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這些需要通過不斷地朗讀來揣摩加以突破,循序漸進地朗讀文章,逐漸深入文章去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反復朗讀后也就躍然眼前了。
語文主要是幫助學生更好地溝通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消化由語音、詞匯和語法組成的復雜語文系統,從而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受到語言細微影響的文章、片段和篇章,以及對情感記憶的語文表現,將有助于學生增強口語交際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水平。
比如,筆者在教學《變色龍》這篇極具代表性的外國短篇小說時,就加強了這方面的訓練。筆者在第一課時介紹了有關背景后,把半節課時間留在聽、讀上,請學生跟聽示范朗讀,隨后自由朗讀,要求邊讀邊體會,圈畫語句,做些批注。第二課時還是貫穿了朗讀,在朗讀中抓住句子去剖析、去聯想,喚起學生已有的體驗來理解人物,以此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
初中語文教科書中的文章大多是經典作品和優秀作品,這些文章值得學生朗讀和品味。朗讀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作品中所包含的深層含義,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例如,在對《致女兒的信》一文進行朗讀教學時,這篇課文運用故事來說明“什么是愛情”這個主題,文中把這些故事敘述得很好,而且結局也相當圓滿。但是為充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并且提升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能力和意識,可以給學生分別選擇《海的女兒》和《牛郎織女》這兩個故事作為對比來朗讀,有利于促進學生自身價值觀的形成與完善。
新課改背景下,學校的語文朗讀教育也面臨全新的要求,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已很難滿足新要求,因此加強對初中語文朗讀課堂的改造將更為重要。從語文課程標準的有關要求來看,對初中生的朗讀能力的訓練也更為關注。就當前的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的狀況來看,教師往往容易忽視朗讀,在朗讀方面的引導也并未進行完善,這不利于初中生朗讀水平的提高。
再者,在語文的朗讀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在評判方面并沒有針對性。教師的評判,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學生可以了解到自身的缺點,以便針對性地進行補救。但教師卻往往不能注意到這一方面,對學校的朗讀教學評估也缺乏針對性,從而導致整體的教學效果較差。此外,在當前的初中語文課堂朗讀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并沒有重視課堂總體目標的科學合理提出,而且在課堂總體目標方面也缺乏明確化,這也導致課堂教學的質量很難獲得有效提高。
在語文課堂上,僅僅給予學生朗讀時間是不夠的,教師要是不能正確地指導,給再多的時間也是枉然。所以,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來掌握課文的思想感情,這樣學生就會將自己投入所學習的課文當中去,進而抓住文中的思想感情,再去朗讀。學生掌握情感的過程,也是一種思考的過程。
以初中語文部編版《雨的四季》為例,如果讓學生在初學課文時就去感受文中情感,然后再朗讀,這對于初中生來說確實很難辦到。如果換一個視角來引導,先詢問初中生有無感受過不同季節的雨有什么不同,接著再詢問初中生看待下雨的心情是怎么樣的,并引導學生感受下雨時的寧靜情緒,這樣學生的思想情感也會很快地進入教學的心理狀態,這時再讓學生朗讀課文,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讀出思想感情。這樣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會聯系自身的現實生活來判斷,而自身的思想與內心情感也會不知不覺地滲透到朗讀當中。
在課堂教學中,因為初中生認識水平和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的不同,所以學校各年級的朗讀訓練要求并不相同,側重點也有所不同。閱讀學習的過程,是初中生咀嚼、消化、吸取、儲存詞語的學習過程。教師一定要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加以細致的策劃,在朗讀訓練中,注重變換多種形式,讓學生的朗讀興趣長期保留。課堂朗讀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一定要按照課堂需要選用最合適的方法,讓朗讀活動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
1.范讀
教師身為教育者,要真正地用心設計和構建高效的初中語文朗讀課堂,只具備自覺性是遠遠不夠的,語文教師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和實際生活中盡量地用心去培養和提升自己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養成良好的語文朗讀的好習慣。因為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所以教師要富有激情地指導初中生朗讀,也就是用范讀指導。范讀也是教師引導初中生特別是指導初中生正確朗讀文章的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因為初中生受識字量的影響,在朗讀時往往會把握不好語速、語調,表現不出相應的情感,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做必要的范讀就十分關鍵。
2.領讀
初中生愛展示自我,也愛受到教師的表揚,根據這一特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發揮育人的功能,把學生當小老師教讀。這樣一來,教師才能及時更正學生朗讀中可能出現的錯誤。例如,在教學部編版的《白楊禮贊》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用課件給學生出示幾個問題,讓他們一邊看書,一邊尋求答案:這篇文章的創作背景是什么?白楊樹有哪些不平凡的地方?白楊樹象征什么?利用學生對這幾個問題的熱切思考,根據學生的邏輯思維理解能力及其主觀心理情緒的變化適時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讓學生表達自身的不同觀點,再以學生的理解來指名領讀,教師再加以表揚。
3.分角色朗讀
在教學對話內容較多、趣味較濃厚的課文時,教師應開展分角色朗讀活動。分角色朗讀要在學生朗讀準確、流暢的基礎上完成,需要人人積極參與,如此才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學生的朗誦水平也才會逐漸提高。
任何一篇課文都融合了作者真實的思想感情,要想認真朗讀好一篇課文,就需要更廣泛地了解課文,并掌握好整篇課文的感情基調,而不是流于表現形式,或單純地追求課堂上的熱鬧。朗讀文章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涵,但同時還要求學生用心去朗讀,用腦子去思考,這才是真正地朗讀文章。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指導學生去思考文字,走入文本。
以部編版《桃花源記》的課堂教學為例,先使用多媒體展現一片遠離人煙的美麗桃花源,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等到初中生被課文中的景象所吸引,此時教師再對學生加以指導,比如:假如遇見這樣的景色,你最想做什么?這樣能使初中生展開想象的羽翼,遨游在美好的桃花源,感受文中的景色,再讀課文時,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樣邊讀邊思、邊導邊悟才能達到讀懂課文、理解課文的目的。結尾時,用歌謠的形式把《桃花源記》教給學生,讓他們一面演唱,一面表演,在唱、跳之間,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感受。
針對學生朗誦的評判也要因人而評,由于每位學生的朗讀水平不是整齊劃一的,在語言能力上也都或多或少存在差異,教師應當根據課本和學習者自己的能力給出正確的點評。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的缺點,適時點撥,予以引導,并給出更高標準的要求,引導學生在逐漸實踐中了解朗讀規則,學習朗讀的基本方式。評價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將語句的內涵豐富化,并使初中生能從教師的正確引導中得到朗讀自信;對于朗讀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則應該委婉提出不足,其話語也應該具有鼓勵性和啟發意義。
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在愉悅的感受中改正錯誤,學習效果也會更佳。如在教學部編版的《馬說》一課時,當學生朗讀第一個自然段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其他學生當小老師,評價這個同學朗讀得如何,在評價后由教師請其他同學再讀讀。教師也可以讓其他同學模擬范讀錄音的語調朗讀這篇文章,達到更好的朗讀效果。
在課堂上,教師鼓勵的話語、滿意的笑容和欣賞的眼神會讓初中生感到關心和欣賞,體驗成功的喜悅。好的讀后評價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從而更高效地推動學生朗讀目標的達成。所以,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首先重視評價方式的新穎性與多元化,并主動引導初中生積極地參與評價。通過教師點評、學生自己點評、學生互評等,找到學生朗讀中的亮點,并善于使用鼓勵性語言,使學生擁有自信感,給學生一個快樂的體驗。
比如,在教學部編版的《鄧稼先》時,教師就不再只是單純地按照教材的內容對鄧稼先的故事進行講述或朗讀,而是深入學生的生活中,提問:“同學們,鄧稼先是人們最為崇敬的人物之一,他身上的哪些品質最令你們感動呢?作為初中學生,雖然你們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文化知識,但是將來遲早需要走上社會,到時候你們會用什么方式去回饋社會、報效國家?”教師可以把學生的回答都記錄在黑板上,然后與學生一起評價。這樣拓寬知識,不僅能拉近師生的距離,還能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核心價值素養得到有效提升。通過《鄧稼先》的學習,學生能夠深刻地感受到鄧稼先是一個無私、樂于奉獻的人,學生能真正體會到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最終由教師帶領學生逐步走上正軌,讓學生學習鄧稼先的品質,努力鍛煉自己、發展自己,從而能夠真正走好學習之路。
每一篇優秀的課文都蘊藏了作者深厚的哲學思想力和感染力,反映了他們具備的某些高尚的思想道德風范。初中語文課堂朗讀教學設計的意圖,不僅僅在于讓初中生能夠充分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去應對語文考試,還要使其把自己所學課文中有關思想方面的知識內容適當地梳理放大,把有關德育思想方面的所學知識充分運用到語文課堂中,從而更好地加深學生的文化底蘊和道德素養。
例如,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就可以運用反復朗讀讓學生明白,要成就一番事業就要不斷磨煉自己,如果貪圖享樂,那將一事無成。這樣不僅能夠通過教學滲透德育,還能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總之,針對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朗讀教學,要加強對教學方法的靈活性運用,如此才能更加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朗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