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紫峰中學 王鵬程 林彬彬
社會責任感是社會成員應該具備的一種良好情感,指的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每個人在心里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個人出生于社會、成長于社會,離不開與家庭、他人、集體和國家的交往,這些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這也是我們一定要有對其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責任感的原因。
當前,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也就是說當今我國的教育不僅強調知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優良的品德教育更是不可缺少的關鍵。社會責任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新時代立德樹人教育的重要方面。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生能夠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中的相關案例進行集體交流學習,達成一種思維交流和碰撞的效果,使得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識更加深刻,也會使教師對于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變得容易落實,幫助學生走向一條正確的人生道路。
中國進入新時代后,有著新的社會特征、社會矛盾和問題,這些變化對新時代的教育也產生了深遠影響。當前,一個家庭往往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將全部的關愛給予孩子。盡管這也無可厚非,但是獨生子女不喜歡分享和合作、責任意識弱等問題也是越發明顯。因此,及時通過學科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助于社會的良性發展。
近年來國家對歷史課程的改革步伐明顯加快,新的課程標準和新的教材陸續發布,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核心素養中明確提出了“家國情懷”素養,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這要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效地學習歷史,提高對中外歷史的認知程度,養成家國情懷,最終使得中學歷史課程順應新時代國家的具體要求。
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更多的是依靠情境的創設去給學生創造自主空間,讓他們認識到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必要性,使課程做到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所有的觀點和結論都由集體之間交流產生,學生的自主性能夠被充分激發,他們能夠帶著更強烈的興趣去進行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有了較高的參與度,教師就能夠在歷史課堂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家庭責任感是社會責任感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一個良好有序的社會離不開一個個團結友愛的家庭。同時,家庭也是學生的原生性場所,是學生成長進步的背后支撐,因此,家庭責任感的培養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在現實社會中,家庭中獨生子女的數量較多,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父母的溺愛,導致他們中的一些人只知道享受,卻不知道付出,造成了責任感的下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要引導他們為家庭積極貢獻力量,以優秀家風引領社會風氣的進步。
人與人的交往是社會性的,沒有人會孤立地存在于這個世界。很多事情的完成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這種溝通交流并不是漫無目的的交流,而且一種相互的傾聽和表達,這關系友誼的建立和社會關系的形成。因此,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包含對他人的責任感。當學生進入中學階段,他們的人際交往愈發成熟和復雜,與他人的交往也呈現出更加深入的發展。這需要學生去尊重和關愛他人,意識到責任對于自身成長和交往的重要性,以一種責任意識去處理人際關系,養成對他人的良好責任感。
當學生進入校園,他們就進入了集體生活,無論是校園生活與同學的相處,還是放學后的娛樂活動,學生愈發呈現更多的集體性傾向。集體生活與個人生活有著明顯差別,集體所帶來的紀律意識、組織意識、溝通意識是個人成長不可缺少的。學生作為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的一分子,有條件和義務為集體貢獻力量,只有順應了集體生活,才能夠在社會的大環境中成長。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學校這個集體的獨特作用,通過開展一系列集體活動幫助學生樹立集體意識,實現個人和集體的更好發展。
國家責任感是社會責任感中最關鍵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愛國主義情感的一種體現。國家責任感主要體現在國家利益至上,當國家和民族利益受到威脅時,個人要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甚至不惜犧牲個人利益。歷史學科是培養學生國家責任感的良好平臺,歷史上眾多的人物有著愛國主義精神,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又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再如“精忠報國,至死不屈”的岳飛,他們都是培養學生國家責任感的優秀案例。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想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作為前提條件。尤其是對于歷史學科教師而言,本身的人文學科屬性更是需要教師明確自身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在擁有教育責任意識的同時,也能夠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這樣能夠更好地發揮歷史學科的獨特育人功效。因此,歷史教師應及時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改變過去單一的知識性教學方式,結合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變遷,積極主動地向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意識教育,使他們能夠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
具體而言,學校要積極利用自身平臺,多開展有關師德師風的講座,號召廣大教師明確自身教育使命,提升他們的教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在平時,學校也要主動在教師群體內部宣傳典型人物的優秀事跡,使教職工群體內部形成良好的氛圍。在歷史學科教研組內部,也要積極召開歷史學科研討會議,充分利用每周的集體備課時間,圍繞如何在歷史具體課程教學中有效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進行研討。通過學科教研組內部多次交流,歷史教師自身的社會責任感也會明顯增強,結合具體課程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方式也會明顯優化,這對于在日常歷史課堂教學中進行社會責任感的滲透,將會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歷史是一門研究歷史發展變遷的學問,古人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誠然,歷史距今比較久遠,但是很多變遷的道理卻能夠超越時間和空間,具有經久不衰的價值。在中學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需要教師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不要完全依靠僵化的講授法,以免使學生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會降低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效果。教師要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歷史情境,理解當時的人和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課堂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變遷的理解才會更加深刻,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才會更加有效。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部分知識時,可以采用活動課的教學方式。由幾名同學扮演中共一大代表,模擬在嘉興南湖紅船召開中共一大最后一次會議,模擬討論通過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和決議,由另一名學生扮演巡捕,從而真實地再現中國共產黨誕生的艱難處境。最后與會成員共同高喊“第三國際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會議閉幕。隨后,可以帶領學生合唱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以及《明天會更好》。課程最后,帶領學生開展“我的夢我來講”活動,向學生發放紅色五角星形狀的卡片,由學生在上面寫出自己的夢想是什么以及如何實現這個夢想,最后由想要表達的同學在臺上說出自己的夢想和行動。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歷程,最后落實到學生的實際行動上,完成了情感教育的升華,達到了良好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效果。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情境探究法一直是重要的教學方法,因為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往往距離現在比較久遠,學生沒有辦法運用自己的生活經歷去理解歷史上發生的事情,這就需要教師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過歷史視頻、歷史圖片、歷史音頻等創設一定的歷史情境,使學生思維能夠盡可能置于當時的歷史情境,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效果。在創設情境時,教師要拋出歷史問題,讓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彼此交流對待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態度和方法,在對優秀歷史人物的討論中,學生能夠發現這些人物身上的優秀品質,并把這些品質進行相互交流傳遞,最終實現社會責任感的提升。
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戊戌變法”這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在預習時著重找出這幾個問題的答案:一是戊戌變法發生的原因、過程及影響;二是戊戌變法有哪些代表人物?其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誰?為什么他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本課的知識進行預習,也能夠讓他們去留意戊戌變法涉及的歷史人物。學生在預習的同時,筆者也讓他們進行交流,看看彼此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誰。大部分學生選擇了譚嗣同,因為他說過“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作為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盡管他可以選擇逃走,但是他想通過自己的英勇犧牲換取天下百姓的覺醒。對于這樣一位英雄人物,教師要帶領學生學習其優秀的品質,使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能夠更多地以集體利益為重,甚至不惜犧牲個人利益。
歷史的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僅包括課堂學習的內容,更應該將視野發散出去。因此,除了在校內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外,教師還應該充分地利用校外資源。校外資源是對校內課程資源的有效補充,具有課堂教學所沒有的優勢。教師可以組織開展有關歷史人物、歷史遺跡的考察活動,如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人物祠以及各種類型的歷史遺跡,通過實地考察,讓學生對過去的歷史有整體的了解,可以掌握一些形象生動的史料,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喜愛,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具體而言,教師要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挖掘具有普遍性或是特色的歷史遺跡、人物雕像等,帶領學生親身感受歷史的發展變遷。親臨現場的感受不同于在班級進行文化課程的學習,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能夠提高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的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孔子廟,在參觀的同時,教師要進行一定的講解,告訴學生孔子作為儒家的創立者和代表人物,其思想非常注重為普通民眾做考慮,如他要求統治者要“為政以德,愛惜民力”,以“仁”的思想治理國家;在教育上他主張“有教無類”,平等對待每一個接受教育的人,因此孔子也被稱為“圣人”。中學生也要向孔子學習,以天下人為己任,努力為國家、社會和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又如教師在講授“抗日戰爭”這一部分知識時,要充分挖掘本地區的抗日戰爭事跡,用本地的案例進行展示,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參觀抗日戰爭時期留下的歷史遺跡、遺址,幫助學生直接感觸歷史,感知歷史進程,從而幫助學生厘清歷史發展的邏輯,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報效國家的情感。
總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個人,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雙方都是緊密結合的有機整體,只有個人擁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社會這個大的集體才能夠良好有序地運行,出現“1+1 >2”的效果,反過來也會促進個人品德的進步。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明確自身的教育使命,發揮歷史學科獨特的育人優勢,以實際行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社會這片土壤更加肥沃,讓祖國的花朵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