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娟
“我受園林設計師的啟發,用牙簽圍成了亭子,用水彩筆為亭柱和坐凳涂了顏色,加上用飲料罐做的圓錐形亭頂,色彩中有統一,造型中求變化,材料運用巧妙,整個亭子與其他組員做的花園相互輝映。”
這是美術課上一名六年級學生的描述。在教師對蘇少版《美術》六下《水墨園林》《美麗的園林》《我造的花園》這三節課進行了“綜合·探索”系列學習后,這名學生有了一次挑戰自我的機會。在以點帶面匯集中外花園特色的跨學科主題單元學習中,學生樂此不疲,創意無限,作品令人叫絕。這是“鐘樓課堂”提出“讓思維‘飛’一會兒”的目標要求后精彩課堂的一個縮影。
讓思維“飛”一會兒,旨在優化思維的品質。“大任務”“大主題”驅動的學習活動設計,要能利用結構化資源引導學生再“想一想”“試一試”“練一練”,對在小組討論中發生的思維過程或結果再進行一次思考,意即讓思維“多‘飛’一會兒”。引導學生自主對思維進行“再思維”,將有助于他們優化與完善思維的品質,從而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讓思維“飛”一會兒,意在理解他人的思維。如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六下《學會寬容》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理解“他人的思維”:“他人想什么?”“他人怎么想?”“他人為什么這樣想?”……學生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地多一種“換位思考”和“辯證思維”的過程。思維的角度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認知結果和成長效果。思維的“生長”因各美其美而美美與共。
讓思維“飛”一會兒,趣在享受思維的方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源于合理的思維方式。應如何看待世界和人生?這與每個人的社會閱歷、人生經歷有關,但最根本的關聯還在于人的思維方式的科學性、合理性、全面性。教師引導學生“學會思維”,應當跳出學科思維,為學生贏得更美好的未來而做長遠打算。
無論是數學課上倡導讓思維“看得見”,鼓勵學生積極運用多元表征方式的改革,還是語文課上創設“思維場”,讓學生的思維從“豐富表象(看)、再造想象(演)”到“創造想象(寫)”不斷豐盈的創新,抑或是科學課上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促進他們思維發散或遷移的“連續性思維”的訓練……折射出的都是對學生思維發展的敬畏以及對學生健康成長的關注。
讓思維“飛”一會兒!看似慢下來、靜下來的課堂,卻正在悄悄地發生著變革,正在生長出一個個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