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榮,田建林
(吉首大學 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湖南 張家界)
“雙一流”建設的本質就是內涵建設,進入以質圖強、分類分層發展的新時代,地方高校必須牢牢抓住歷史機遇,找準定位,通過內涵式發展實現辦學能力和辦學水平的突破。一流本科和一流本科教學是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途徑。陳寶生指出,“要加快人培養適應和引領新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發展新興工科專業、改造升級傳統工科專業”。“雙一流”和新工科建設理念提出后,專業教學改革相繼展開。鄒永祥等[1]探討了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實踐平臺的新建,強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新工科實踐平臺;王強[2]、周昕[3]、戴仕寶[4]等研究了新工科背景下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強調應用型本科高校應樹立學科、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的理念,合理構建學科、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師資隊伍,強化教學與科研相互融合,推進學科、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熊偉麗[5]、于波[6]、畢楊[7]等提出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為理念,對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評價、工程實踐教學質量的反饋等方面展開研究。提出建立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教學計劃、強化課程體系對學生畢業要求的支撐、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等觀點。
在實訓教學方面,沈文輝等[8]研究了高校實訓的跨學科協同發展相關問題,提出高校的校內實訓應當打破不同專業學科壁壘實現協調發展,真正做到“效率優先”、”物盡其用”;崔舒寧[9]、李揚[10]、王志遠[11]等圍繞計算機基礎實訓案例設計、城鄉規劃專業設計課程等展開研究,探討了新工科視域下城鄉規劃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傮w而言,新工科結合“雙一流”建設背景的教研教改,對于地方應用型高校非常重要也亟待全面鋪開。以吉首大學城鄉規劃專業為例,探討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如何構建工科專業實訓體系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實踐與創新能力和就業與創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案例積累意義和現實應用價值。
吉首大學是辦在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綜合性本科院校,該校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辦有城鄉規劃、土木工程、建筑學、風景園林、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等專業。其中,城鄉規劃專業創辦于2008年,年均招生50人左右。建有“規劃與設計基礎”“虛擬現實與模型制作”等專業實驗室及“規劃設計與工程實踐”湖南省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建有“湖南省城市規劃研究設計院”“湖南中大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張家界規劃設計研究院”等8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以“夯實基礎、拓寬口徑、注重應用、提高能力”為指導思想,立足武陵山片區,面向中西部地區中小城鎮,傳承地域與民族文化,產學研結合,培養適應城鄉建設與發展需求的復合應用型工科人才。
吉首大學城鄉規劃專業旨在培養適應城鄉建設發展需要,具備堅實的城鄉規劃設計基礎理論知識與應用實踐能力,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創新思維實踐創新能力,能在城鄉規劃設計、管理、決策與開發等部門從事城鄉規劃設計與管理,并能參與區域與國土空間規劃,以及相關政策法規研究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
圍繞人才培養總體目標,設置了工程知識、問題分析、設計/開發解決方案、科學研究、使用現代工具、工程與社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職業規范、個人和團隊、溝通等12個方面的培養標準(畢業要求),每個標準給出相應內涵和指標點。依據標準對各項培養目標的支撐強度分別用“H(高)、M(中)、L(低)”表示該畢業要求對培養目標貢獻度的大小,建立培養標準對培養目標的支撐矩陣確保培養標準對培養目標的有力支撐。設置有通識教育、學科教育、專業教育、專業實踐等課程模塊,其中實訓環節屬于專業實踐模塊,主要的實訓課程包括美術(素描、色彩、寫生)、工程制圖、修建性詳細規劃、城市設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鄉村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等。
在“信息化”“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給新工科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在城鄉規劃專業領域新的調查測繪手段、新的規劃分析軟件、新的規劃成果表達與展示方式等更新較快,對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如何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需求,及時充實與調整城鄉規劃專業實訓教學內容,是新時代城鄉規劃專業實訓教學面臨的重要問題。
傳統實訓平臺落后,教學觀念陳舊。與其他專業相比較,城鄉規劃專業的實訓平臺多依賴于傳統的繪圖桌、制圖板,實訓教學平臺使用的軟、硬件系統往往滯后于目前最新的技術發展,學生不能及時接觸到最新的規劃設計調查、分析處理方式等新生事物,造成學生的軟件技能、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與實際的崗位需求脫節。
一方面,多數專業教師直接源自高校碩、博士畢業生,這部分教師從學校畢業之后直接從事教學工作,缺乏在城鄉規劃行業一線的工作經歷與實踐經驗,知識體系不夠完善,尤其是專業實踐動手能力亟待加強。在實訓教學中“眼高手低”,只能“照本宣科”,實訓教學達不到強化專業技能的目標,難以滿足專業現實崗位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師資隊伍的建設過程中,普遍是先滿足理論教學后滿足實踐教學,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師資隊伍中指導實踐、實驗教學的教師比例偏低;同時,由于專業教師的教學與科研工作量繁重,沒有足夠的時間也缺乏專業的平臺和機會開展專業實踐,導致教師的實踐能力較弱,最終影響實訓教學效果。
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學習興趣不高的問題,不少同學往往沉溺于網絡、游戲的虛幻世界,學習中主動性不強,自覺性、自控能力差現象普遍存在。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的實訓多數與繪畫、制圖、測繪相關,熟練的技能必須通過反復的訓練來獲得。繪畫技能需要長時間大量練習才能初顯成效,部分學生經過1~2年的練習,仍然停留在“兒童畫”水平,容易給學生帶來很大的挫敗感乃至覺得自己沒有“繪畫天分”而自卑;制圖方面,精準而細致的制圖要求容易造成視覺與身心疲勞,反復的訓練過程比較單調、枯燥;野外調查測繪儀器操作簡單,但勞動強度大,體力消耗多,儀器的基本操作掌握后,對學生失去吸引力,因而容易失去新鮮感。同時,由于新軟件、新技術、新設備的更新,先進的成圖軟件、分析與調查技術日新月異,部分學生認為只要學好了計算機輔助設計就萬事大吉了,把手工制圖、手繪這些傳統基本實訓項目視做“簡單重復的”勞動,而忽略了它們對城鄉規劃設計師基本素質養成的重要作用。
從考試科目設置來看,很多實訓沒有作為單獨的一門課程開課,實訓內容的考核通常附屬于某一門課程的考核,沒有單獨設置考核項目和相應的學分。更容易導致眾多學生認為實訓練習可有可無,可學可不學,實訓最終變成了課后作業或者上機操作,達不到實訓教學的效果;從考核的形式與內容來看,多數考核仍以卷面考試的形式為主,重理論而輕實際操作,重書本知識而輕實際應用;從考核指標來看,重傳統標準而輕行業要求??己谁h節在學期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指揮棒”作用,考核環節的缺失或體系不夠完善,容易導致“考試高分、操作低能”的現象。
實訓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的基本環節,實訓通過“熟能生巧”的方式讓學生獲得基本的專業技能,進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與創新能力,對應用型工科專業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因此,在新生的入學教育環節,通過專業教育、畢業設計作品展、規劃設計院參觀實習等環節,讓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夠充分認識實踐動手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明確本專業需要開展哪些方面的實訓,各門實訓課程應該達到什么樣的水平。
在教學中以市場需求為目標,以構建職業能力為主體,以就業為向導,對接行企業,將實訓內容和崗位工作過程有機結合,把工作內容有序融入專業課程當中去,形成工學結合的實訓課程內容體系;將實踐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具體落實到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掌握必備的、完整的、系統的技能和技術。緊扣時代脈搏,牢牢把握新時代、新業態、新工科的新要求,不斷更新實訓內容,將城鄉規劃行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藝、新軟件融入實訓教學體系。如,GIS基址分析技術、BIM智能建筑技術、無人機航拍調查技術等。
強化與地方相關行企業的合作,通過“內聯外引”整合教學資源,聯合打造雙師型實訓教師隊伍,完善實訓教學平臺,實現校企共贏。首先,選送校內青年教師到相關行企業,定期在一線工作崗位進行鍛煉,加強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其次,從企業引進或聘請具有豐富工作經驗和較強操作技能的專業技術人才來校從事實踐教學,充實實訓師資隊伍;最后,在學生培養過程中,通常采用校內外老師結對子的“1+1”模式,即一名學生由校內和校外兩名教師聯合指導,校內導師相對固定,校外導師視實訓項目和實訓基地靈活變動。校內外指導老師的組合既充實了師資隊伍又保證了師資隊伍的穩定性和雙師型。在優化師資隊伍的同時,雙方利用各自的理論、實踐和相關資質優勢,共同申報和承擔科研課題和工程項目,組織學生參與其中,提高學生工作實踐能力;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擔任實訓課程教學,訂單式培養“準員工”,實現雙贏。通過“引企入?!薄耙H肫蟆薄靶^k企業”等交互式深度融合,學校完善了實訓教學平臺,確保實訓課程體系得到全面落實;學生“頂崗促練”豐富了實訓方式,加快對知識的理解和轉化,全面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在教學方法選擇方面,充分認清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師生之間關系的和諧,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共同參與和互動。打破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依照課程性質和自身特點,靈活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理論教學方式,參與式、體驗式、互動式實踐教學方式,讓學生從“耳濡目染”到“感同身受”再到“熟能生巧”。在教育技術手段方面,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如多媒體、網絡云課堂、虛擬現實仿真等。一方面,通過教學資源網上共享,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多媒體和虛擬現實仿真技術能夠生動形象、立體動態地將各類工程實訓案例展示于課堂,從而將理論教學、見習、實習有機融合起來,學生未出課堂就能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不出校門就能知道實訓的內容是什么,實訓應達到什么樣的標準,類似的工程問題該怎么去分析和解決,從而真正做到“弄懂了、學會了、能用了”。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更新活躍了課堂氛圍、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教學效率。
緊密對接人才培養市場需求,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考核評價體系。依據人才市場需求,將實踐動手能力歸類為手繪與制圖能力、測繪與現場調查能力、軟件分析與CAD能力、資料匯編與文案撰寫能力等實訓模塊,從知識、能力、素質多個維度實施模塊式考核。理
論和實訓技能分別占一定的比例計算成績和學分。考核內容充分引入實際專業案例,做到“真題真做”,考核的標準嚴格參照行業標準與要求。考核的形式依據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多樣化設置,分為階段性測試、期末測試、課程作業、設計作品匯展等,也可以將參加行業技能大賽、專業學科競賽的形式(如測繪技能大賽、規劃設計大賽等)計入專業實訓考核,對獲獎的同學直接計入學分或按參照標準計算考核成績。形成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的實訓考核評價體系,有效檢驗和督促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激發了學習興趣。
通過上述方式的教學改革,吉首大學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得到明顯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其一,專業動手能力強,畢業生供不應求,近三年,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畢業生就業后能很快適應一線工作崗位的需求,真正做到了“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其二,近年來,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屢獲佳績,獲全國“西部之光”大學生暑期規劃設計競賽、湖南省大學生城鄉規劃設計競賽、測繪綜合技能大賽、風景園林設計大賽、等學科競賽一等獎5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17項;其三,專業辦學內涵得到顯著提高,該專業成功列入2020年湖南省一流專業建設名單。
在信息時代、互聯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新一輪技術革命推動著新業態、新領域的發展,對新工科的教學也提出了與時俱進的要求。圍繞以職業能力、專業動手能力為核心的專業實訓改革也在不斷推進,其中,緊跟行企業更新步伐,貼合人才培養需求,不斷更新實訓教學內容和手段;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利用雙方優勢資源搭建實踐實訓平臺,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協同育人,為國家培養更多高質量、高素質的綜合性應用型人才方面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