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錦霞 姚融樂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珍貴的精神財富,記錄了百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斗爭和建設、改革過程中取得的偉大功績,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精神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紅色文化價值日益凸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動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高校教育對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英語既是語言工具,也是文化傳播點。教師除了教授目標語言知識外,還會注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介紹一些西方國家的地方文化和風土人情。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如果缺乏辯證地看待、鑒別問題的能力,容易受西方文化思潮沖擊,可能會給西方糟粕思想可趁之機,甚至盲目崇拜。因此英語教學有必要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出發(fā),將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中,樹立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生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思想覺悟,并利用語言優(yōu)勢向全世界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陜北有個延安、蘇北有個鹽城”,江蘇省鹽城市位于黃海之濱,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qū),也是一方紅色圣地。鹽城與新四軍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是抗戰(zhàn)時期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作為曾經(jīng)的華中敵后抗日根據(jù)地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形成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承載著革命時期新四軍艱苦奮斗的歷史,背后蘊藏著不怕犧牲、甘于奉獻的“鐵軍精神”。新四軍在鹽城的崢嶸歲月和感人事跡,是我們最不能忘記和最值得紀念的。在高校英語課堂中以鹽城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著力挖掘英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和傳承鹽城紅色文化資源及鐵軍精神,可以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
(一)堅定高校學生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充分展現(xiàn)了我們黨對我國文化大國、禮儀之邦的驕傲與自豪。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世界各種文化能夠快速融合。高校英語課程選用的教材內(nèi)容覆蓋了大量西方文化,有些大學生缺乏一定的社會經(jīng)驗和辯證地看待、思考問題的能力,容易被“西化”。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融入紅色文化,將紅色文化資源的精神與教學活動相結合,可以幫助英語教學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有利于紅色文化資源傳承與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和文化自信并樹立良好的品格,形成正確的規(guī)范的行為準則。
(二)推動英語教育本土化發(fā)展。紅色文化是凝聚各方力量的先進文化,在高校學生的成長過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中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鹽城紅色文化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類型,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融入鹽城紅色文化元素,引領學生深入挖掘文化資源,主動參與文化傳承,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陶冶愛國主義情操,提高文化素養(yǎng),還可以豐富英語教學資源,擴大鹽城紅色文化的國內(nèi)影響力,推動高校英語教育向本土化發(fā)展。
(三)擴大紅色文化傳播及影響。鹽城紅色文化,又被稱作鐵軍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將鹽城紅色文化元素融入英語授課內(nèi)容,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紅色文化的英文表達方式,深入了解我國輝煌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們在吸納西方文化的同時充分肯定自身的文化價值,這樣可以更好地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更多的外國人可以深入了解中國的紅色文化,加強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一)理論灌輸,將紅色文化資源納入課程體系。在傳承紅色文化價值的新時代背景下,英語學習應該是以英語語言為工具,弘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地方文化,加深更多外國人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而不是拘泥于學習單詞、語法和西方文化。在高校英語課程中融入紅色文化,應對教師和學生進行理論灌輸。在英語教師中開展地方紅色文化知識的學習,以確保紅色文化內(nèi)容能與英語課程教學活動有機融合。當前很多英語教師都意識到了文化能力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而文化能力學習是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之外的另一種必備素質(zhì)。課堂教學活動是對學生進行紅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重要場所,英語教師只有通過學習地方紅色文化知識,并加大研究鹽城紅色文化的力度,才能提升自身的紅色文化基礎,體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才可以游刃有余地指導學生學習鹽城的革命歷史進程,加深學生對鹽城鐵軍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增強社會責任感,為學生主動傳承和發(fā)展鹽城紅色文化奠定基礎。與此同時再從學校層面加強思政教育工作,將紅色文化內(nèi)容“潤物細無聲”地有效納入英語課程體系,借助教材將紅色文化元素與高校英語教學內(nèi)容進行整合,融入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把英文版紅色文化內(nèi)容加入到授課計劃中,加大本地紅色文化和紅色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比重,力求紅色文化能滲透到教材、課堂以及學生心中。
(二)搭建框架,優(yōu)化紅色資源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高校英語教學內(nèi)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將紅色文化資源“無縫銜接”到英語課程中,就要考慮優(yōu)化教學框架和考核方式。對于教學框架的優(yōu)化,可以依托教材,按單元主題劃分成不同教學模塊,在不同模塊融入多元化紅色文化元素,建立沉浸式的教學環(huán)境,聯(lián)系單元話題開展系列活動;比如相關紅色文化元素的翻譯比賽,提供有關鹽阜大地新四軍事跡的英文文章作為課后拓展閱讀等,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運用能力。
在對課程進行教學評價時,把紅色文化資源作為英語課程考核的一部分,建立更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從以期中和期終考查或考試為主的終結性評價形式,逐漸轉(zhuǎn)變成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應用的形成性評價為主的形式。比如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用英語完成針對鹽城紅色文化的匯報,形式可以多樣,比如拍攝小視頻,制作海報、課件,講紅色故事等;最后得分按照小組內(nèi)成員工作量大小和完成度來打分。在這樣的考核方式下,可以促使大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紅色文化的意識,提高對紅色文化及其英譯文本的認知和運用,為紅色文化元素更好地融入英語課程,進一步促進鹽城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積極有利的條件。
(三)融入思政,創(chuàng)新英語教學方式。紅色文化元素融入高校英語教學,對英語課程思政的建設也有著重要意義。英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結合教學大綱講授紅色文化的內(nèi)容,深挖紅色文化的內(nèi)涵外延,可以到鹽城市圖書館、新四軍紀念館、鹽城市委宣傳部等地調(diào)研,收集鹽城紅色文化的中文素材和英文素材。積極做好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英語課程教學中。在課堂上每月開展一次紅色主題研討,可以是小組合作,也可以獨立承擔。教師給出關于地方紅色文化或者我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選題,學生圍繞選題自主查閱資料。學生在資料收集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各種網(wǎng)絡學習平臺資源,查閱國內(nèi)外期刊和媒體公眾號是如何運用英語發(fā)布相關報道以及解讀時事新聞的,不僅消化吸收課堂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還能轉(zhuǎn)變?yōu)榫C合應用能力,體會在實踐中運用英語知識所帶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四)營造氛圍,將紅色文化融入校園環(huán)境建設。紅色文化資源傳承價值的實現(xiàn)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園文化是高校理想信念的重要載體。在建設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發(fā)展的路徑中,高校應積極在校園內(nèi)營造紅色文化氛圍,融入現(xiàn)代化元素,以大學生們喜歡的形式展現(xiàn)紅色文化的魅力。一是可以通過在教學樓、圖書館等校內(nèi)場所張貼中英紅色文化標語、擺放中英紅色文化宣傳海報、搭建紅色文化長廊等方式開展紅色文化傳播活動,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們關注紅色資源,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二是可以向團委報備成立紅色文化社團,以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為平臺,舉辦一系列紅色文化主題活動,如:英文紅歌會,紅色閱讀論壇,紅色故事翻譯比賽,用英文講中國故事等。三是可以創(chuàng)建紅色文化宣傳平臺或公眾號,打破時間及空間的限制,定期原創(chuàng)或轉(zhuǎn)發(fā)積極、健康、有教育意義的文章、視頻供學生觀看,提高紅色文化傳播的時效性,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對于積極參與活動、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學生頒發(fā)證書鼓勵,以此來引導更多學生關注時事熱點、國內(nèi)外大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紅色文化元素在英語課程的大量融入,能夠增強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大力促進紅色文化內(nèi)涵的弘揚和傳承。高校英語教師也要提高對自身的要求,不斷提升人文和政治素養(yǎng);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促進英語語言教學和思政教育同步、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將思想政治教育隱形植入到學生自主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最終達到英語課程思政育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