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薛富興環境美學研究述評

2022-11-21 05:58:52⊙馬
鄱陽湖學刊 2022年3期
關鍵詞:美學理論環境

⊙馬 草

以20 世紀60 年代為界,我們會發現,人類在這前后對于自然美的理解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環境美學、生態美學革新了人們對自然美的認知,推動了當代美學的巨大發展。對于國內生態美學來說,西方環境美學是其最重要的理論來源之一。在對西方環境美學的引進與研究上,薛富興是成績卓著的學者之一。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他修正了卡爾松環境美學存在的缺陷,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并在融合中西的基礎上構建了較為系統的自然審美理論。這些努力為國內學界批判性吸收西方理論,審視自身傳統資源,并將二者相結合,進而生成具有當代性的美學理論,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案例。其中閃現的經驗智慧與反思精神,或許能夠啟發后學。

一、對卡爾松環境美學的翻譯和引介

薛富興走向環境美學的研究之路,可從其早期自然美學研究中發現端倪,他很早就極為重視自然審美在美學中的地位與價值。這種重視不僅僅是一種單純學術觀點的持有,更是緣于學科內基本原理的肯定。換言之,他是在美學原理體系內探討自然審美的意義與價值的。薛富興把審美形態劃分為四種:藝術審美、自然審美、工藝審美和生活審美,并倡導21 世紀中國美學走出藝術中心論,拓展審美形態研究,而自然審美便是深化與拓展的三個方向之一。①薛富興:《新世紀中國美學深化與拓展的三個方向》,《思想戰線》2003 年第1 期。他視自然審美為美學發展的新方向之一,這無疑與當時國內剛剛興起的生態美學研究是一致的。薛富興認為,自然審美是人類最早的審美形態,人類審美意識的搖籃,最高審美境界,他主張生態美是自然審美的當代形式。①薛富興:《自然審美的意義》,《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 年第6 期。他撰寫了一系列關于中國自然審美思想及其意義的研究論文,②薛富興:《中國自然審美傳統的理論意義》,《理論與現代化》2003 年第3 期;薛富興:《中國自然審美傳統的當代意義》,《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4 期;薛富興:《倬彼云漢,為章于天——〈詩經〉自然審美研究天文篇》,《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年第2 期;薛富興:《魏晉自然審美概觀》,《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年第3 期;薛富興:《唐代自然審美略論》,《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 年第5 期;薛富興:《燕燕于飛,差池其羽——〈詩經〉自然審美之鳥篇》,《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1 期;薛富興:《宋代自然審美述略》,《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1 期;薛富興:《〈莊子〉自然審美論》,《貴州社會科學》2007 年第2 期;薛富興:《中國自然審美傳統的普遍意義》,《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年第2 期;等等。《山水精神——中國美學史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年)收錄了以上部分文章,以及其他自然美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將基本原理落實為具體的美學史研究。這些文章提煉了古代自然審美形態與觀念體系,并以此為核心線索,對古代自然審美的意義與價值進行了多方面的闡釋。2007 年發表的《自然審美論》一文雖以中國古代自然審美為研究對象,但其理論思維與觀點卻具有普遍性。這篇文章對自然審美理論建構的前提——自然之為自然的特殊性與普遍性價值,自然審美的層次性,以及當代意義等諸多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③薛富興:《自然審美論》,《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6 期。這篇總論性文章中的若干論點,為作者日后轉向環境美學研究埋下了伏筆。總體來看,這一時期的薛富興仍處于自然審美階段,是在美學基本原理的框架內探討自然審美,而尚未實現以自然審美為根基重構美學理論與體系。但他對自然審美的倚重,已開始逾越出自然審美的邊界,與環境美學的某些主張不謀而合,這也為其日后的訪學與研究轉向奠定了基礎。

2007—2008 年,薛富興到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哲學系訪學,跟隨艾倫·卡爾松(Allen Carlson)學習環境美學,正式開啟了環境美學研究之路。在這之前,國內對卡爾松環境美學理論的了解主要依據2006 年出版的兩部譯作,④卡爾松:《自然與景觀》,陳李波譯,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年;卡爾松:《環境美學——自然、藝術與建筑的鑒賞》,楊平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年。其核心觀念“科學認知主義”也是通過這兩部譯作為國內學界所知。2012年,薛富興編選了《從自然到人文——艾倫卡爾松環境美學文選》一書,⑤卡爾松:《從自然到人文——艾倫·卡爾松環境美學文選》,薛富興譯,孫小鴻校,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年。按照時間順序精心選取了卡爾松各階段共18 篇具有代表性的環境美學論文,清晰呈現了卡爾松環境美學思想的發展歷程,反映了他環境美學的整體面貌。在內容上,編者挑選了卡爾松在環境美學各分支領域的論文,體現其環境美學廣闊的研究視野與具體實踐。這部文集的學術貢獻還在于:以中國學者的立場編選、呈現中國學人對卡爾松的理解與認知。⑥卡爾松:《從自然到人文——艾倫·卡爾松環境美學文選·譯后記》,薛富興譯,孫小鴻校,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年,第353 頁。2015 年,薛富興翻譯了艾倫·卡爾松與格林·帕森斯(Gleen Parsons)合著的《功能之美——以善立美:環境美學新視野》一書,⑦格林·帕森斯、艾倫·卡爾松:《功能之美——以善立美:環境美學新視野》,薛富興譯,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 年。該書顯示了卡爾松環境美學的新發展——功能主義美學,使得國內學界能夠及時了解西方環境美學發展的最新動向。在此書中,卡爾松由對象的外在特性而進入內在功能,將基于自然審美提出的功能觀念普遍拓展至整個審美領域,并深入分析了功能的類型、確定和轉化問題,形成一套完整的功能審美理論。該書顯示了卡爾松環境美學的內在發展邏輯與趨向,是西方環境美學的最新成果之一。這兩部著作的翻譯完整呈現了卡爾松環境美學的基本面貌,為國內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論資源。

在全面掌握原始文獻的基礎上,薛富興對卡爾松環境美學進行了系統研究。就成果數量和深度來說,他無疑是國內研究卡爾松環境美學最富成績的學者。從2008 年開始,薛富興發表了一系列研究卡爾松環境美學的成果,最終集結為《艾倫·卡爾松環境美學研究》一書。①薛富興:《艾倫·卡爾松環境美學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 年。這些成果之間的關系看似松散,卻囊括了卡爾松環境美學的關鍵節點,形成一個頗為系統的網絡。卡爾松環境美學中的標志性理論:科學認知主義、客觀性原則、自然審美模式、功能之美、功能確定與轉化,及其在各領域的具體應用等等,都得到詳細深入的探討。這些研究成果對于深入認識、理解卡爾松的環境美學意義非凡,標識了國內學界對卡爾松美學的研究深度與水平。

值得強調是,薛富興在研究卡爾松環境美學過程中體現出顯著的個人特色。他對卡爾松環境美學的研究不是集合-解讀式的,即把若干表達同一觀點的語句集合在一起,逐句逐段的解讀;而是邏輯-闡釋型的,即先直接擺出觀點,再按照邏輯剖析提出此觀點的緣由,指明其秉持的立場,而后闡釋其觀點的具體內涵。卡爾松環境美學有一個貫穿性的邏輯思路:對象存在的獨特性,使之不能采用傳統方式或普遍性方式,這就需要立足于對象的獨特性,提出某個相應觀點與解決方案。要理解卡爾松的環境美學,邏輯思路至關重要。整體來看,卡爾松環境美學的艱澀之處很少,關鍵在于如何把握他的思想理路,即按照何種邏輯思路提出、論證此觀點。一旦把握了邏輯,便可清晰呈現卡爾松的思想觀點。在研究中,薛富興恰恰善于抓住他的思維邏輯。如在探討科學認知主義理論時,他先指出卡爾松提出這一理論的邏輯基礎——客觀性,而科學知識正是實現客觀性的途徑。薛富興認為,卡爾松提出科學認知主義理論的原因在于,他不是從人類審美感性的總體立場,而是從藝術欣賞相對具體的自然審美情境出發,提出科學知識是對自然進行恰當審美的必要條件。之后,薛富興探討了卡爾松對科學知識在自然審美欣賞中的功能的總體性說明,詳細解讀了如何在具體情境中充分實現其價值,進而闡釋了科學認知主義的理論價值。②薛富興:《艾倫·卡爾松的科學認知主義理論》,《文藝研究》2009 年第7 期。如《艾倫·卡爾松論功能的不確定性與轉化問題》一文探討的是卡爾松在《功能之美》中的核心理論:功能的不確定性與轉化問題。③薛富興:《艾倫·卡爾松論功能不確定性與轉化問題》,《鄱陽湖學刊》2012 年第3 期。卡爾松在探討這一問題時采用的是頗為復雜的分析哲學的思維方式,使得它幾乎成為其環境美學中最艱澀的部分。薛富興梳理了卡爾松的思路,將其厘定為四部分:功能的確定性問題、自然對象的功能確定問題、人造物的功能確定問題和功能轉化問題。第一部分是總論,即卡爾松為解決功能不確定性提出的正面解決方案;第二、三部分分別探討這一方案在不同對象中的具體情形;最后一部分討論的是功能確定之后,如何被審美感官所把握,轉化為功能之美。他詳細分析了功能確定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各變量因素,以及它們發生變化后會對功能確定產生何種影響。通過邏輯思路的梳理,卡爾松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就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循此思路,薛富興條分縷析地對卡爾松環境美學進行了深入研究,清晰展示其主要觀點與邏輯思路。這正抓住了卡爾松環境美學的特征,即他不是那種微言大義,需要逐句解讀才能把握的康德式人物,而是以邏輯-觀點的鮮明取勝的學者。

除了對若干重要觀點的探討,薛富興在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大大深化了對卡爾松環境美學的認識。他不再僅以科學認知主義籠統地稱呼卡爾松的環境美學,而是對其內部差異進行了明確區分。在理論的歷時性發展上,他將卡爾松的環境美學劃分為四個階段:自然美學、環境美學、人類環境美學和功能主義美學,并對其各階段的代表論著、主要觀點進行了總結;在研究方法上,他將其前后期區分為科學認知主義方法與功能主義方法;在理論內核的演變上,他把卡爾松環境美學區分為特性論與功能論兩個階段。

薛富興寫了一系列探討卡爾松建筑審美觀念的文章,這不僅是對卡爾松環境美學具體應用的研究,更揭示了建筑審美在其環境美學原理建構與發展中的重大價值。在中國學界,建筑審美被劃歸為部門美學,被視為美學理論的具體應用,其對于基礎理論的建構作用往往被忽視。在這個意義上,薛富興的工作具有重要價值。因為他不僅呈現了卡爾松的建筑美學觀點,還揭示了這些觀點在環境美學原理建構方面的重要意義。在對卡爾松環境美學的定位與深層意涵的挖掘上,薛富興提出很多精彩論斷。例如,他指出卡爾松環境美學是認識論美學,認為科學知識重視的是審美中的理性問題,點明功能之美蘊含著對美善關系的重新思考,等等。他還敏銳指出了卡爾松新近思想有走出科學認知主義,與當代環境倫理學融合的趨勢;并澄清卡爾松雖然對肯定美學進行了新的論證,但他本人并非如國內學界所說的是肯定美學的代表人物。這些研究成果點、線、面地交織在一起,全方位呈現了卡爾松環境美學的面貌,深化了對西方環境美學的認知。

二、對卡爾松環境美學的質疑與修正

卡爾松的很多觀點迥異于中國自然審美傳統,因而在國內學界飽受爭議。不同于其他學者對卡爾松的研究多以質疑、批評為主,薛富興首先接受了卡爾松的一些重要觀點:立足于自然對象的特性,自然審美的客觀性原則,科學知識在自然審美中的重要性,自然審美的恰當性,功能理論,等等。對于一位深諳中國自然審美傳統的學者來說,這種接受是令人驚訝的。不過,聯系到他2006 年在《分化與突圍——中國美學1949—2000》一書中對蔡儀自然審美思想的客觀立場的肯定,便能看到這種傾向的萌芽。①根據該書后記,書稿實際在2002 年9 月便已完成。當然,薛富興對卡爾松環境美學并非全盤接受,而是始終保持理性的審視。在學術上,他與卡爾松始終保持平等對話的關系:既有認同與理解,也有質疑與批評。正是在認同-質疑中,他深化了對環境美學(不限于卡爾松),乃至美學的理解。

在某種意義上,薛富興像是卡爾松環境美學的審思者。后者提出一個設想或解決方案,前者在邏輯上進行嚴格的審思,看其中是否存在漏洞。他不僅是一個介紹者、闡釋者,也是一個質疑者、批評者。這種質疑和批評貫穿了薛富興對卡爾松環境美學的整個研究中,形成鮮明特色。在介紹完卡爾松的觀點后,薛富興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其疏漏所在,似乎在提醒讀者應該有自己的思考、判斷與立場。這些質疑可分為兩類:隨時批評和集中質疑。隨時批評散布全文,一般是對具體觀點中某個片段的深入思考。在薛富興一系列研究卡爾松環境美學的文章中,我們幾乎都能看到此類即時性批評。如在探討自然審美的基本原則——客觀性時,他指出,卡爾松為了阻斷環境評估中的主觀性,主張排除審美判斷中的個人標準,但徹底否定個性化會導致自然審美的同一化問題,造成巨大的遺憾;環境評估中所有的主觀性審美判斷均無合理性,是需要重新思考的,因為在康德那里,審美判斷恰恰是主觀的。②薛富興:《艾倫·卡爾松環境美學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38—52 頁。在野生自然的審美欣賞問題上,他認為卡爾松提出的“崇高方案”不是解決野生自然審美的方案,它是此問題已然解決后的現實成果。③薛富興:《艾倫·卡爾松環境美學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71—87 頁。在《艾倫·卡爾松對形式主義的批判》一文中,薛富興指出卡爾松形式定義的前后矛盾之處,形式主義反證中的不協調,以及在不放棄堅持自然審美欣賞的形式意義之前,新形式主義如何免于構造等問題。①薛富興:《艾倫·卡爾松對形式主義的批判》,《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年第5 期。如果說隨時批評是顯微方式,那么集中質疑則是整體審視。薛富興往往在其研究論文的最后一部分集中表達他的質疑,呈現卡爾松觀點的邏輯鏈條上諸多關鍵節點存在的漏洞,展示了他對卡爾松觀點的深度思考。茲舉兩篇為例。在《艾倫·卡爾松的科學認知主義理論》一文中,作者表達了對科學認知主義的四點疑惑:一是缺乏對自然對象的系統分析;二是缺乏對人類理性認知要素的深入分析;三是沒有對理性因素之外的其他非認知因素,以及它們與認知理性之間的相互關系作出說明;四是科學認知主義與環境美學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緊張關系。②薛富興:《艾倫·卡爾松的科學認知主義理論》,《文藝研究》2009 年第7 期。這四點對科學認知主義涉及的各個環節進行了審視,逐一指出其中存在的疏漏,由微至宏,自始至終,一覽無余。針對卡爾松主張的建筑美學的生態學方法,他提出三點商榷意見:一是認為建筑非卡爾松所言的只是日常生活對象和環境,也可作為藝術對象進行欣賞,藝術式欣賞與功能性觀照可以同時并存;二是建筑欣賞非卡爾松所主張的以關系欣賞替代對象欣賞,以環境模式替代對象模式,二者其實可以并存;三是功能適應觀念會使建筑在質和量上與人類現實功利生活情境高度重合,模糊審美與非審美的界限,無法建立恰當建筑審美欣賞的必要規范。③薛富興:《艾倫·卡爾松論建筑美學的生態學方法》,《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 年第1 期。這三點恰恰是建筑審美之生態學方法的關鍵環節,是卡爾松展開論證的邏輯線索。同樣,針對環境模式成立的兩大理論基礎——“自然是自然的”和“自然是環境的”,薛富興也提出異議,并逐一指出其中的邏輯漏洞。④薛富興:《論艾倫·卡爾松的“環境模式”》,《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年第1 期。此不贅述。

薛富興對卡爾松環境美學的質疑不是為反對而反對,而是對其邏輯不自洽的批評。它往往不是以一種觀點來反對另一種觀點,而是以嚴密的邏輯思維揭示其中的漏洞。循著他的質疑,讀者可以獲得兩方面的啟示:一是卡爾松觀點得以展開的邏輯線索及其漏洞,二是質疑本身呈現的那種嚴謹的邏輯思維與學理態度。更重要的是,在揭示卡爾松觀點的邏輯疏漏背后,薛富興指向的是更深層次的基本原理問題。他關心的不僅是具體觀點的缺陷,更是對其涉及的美學基本原理的疑惑。在上文列舉的那些質疑中,薛富興總會犀利洞察并將之升華到美學原理層面,考察這些疏漏涉及的諸多美學基本問題:美與非美、美與善、審美何以可能、美學何以成立,等等。換言之,卡爾松環境美學所觸及的正是近現代美學的出發點。這就意味著,身處后現代語境中的環境美學或許并未完全超越近現代美學,而是始終徘徊于其中。這似乎在提醒我們,當代美學理論如不能正面解決這些問題,便不可能超越近現代美學。在這方面,薛富興要比卡爾松思考得更為深遠,呈現了卡爾松美學觀點背后的學科價值與意義。也正如卡爾松所說的那樣,薛富興似乎比他本人還清楚他的理論。⑤卡爾松:《從自然到人文——艾倫·卡爾松環境美學文選》,薛富興譯,孫小鴻校,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年,第354 頁。

質疑是對疏漏的洞察,而這種洞察本身不僅僅是一種揭示,也包含著修正的可能。如果說提出某個創新性理論是一種進步,那么修正其存在的缺陷亦是進步。在前面提到的某些質疑中,薛富興已提出相應的修正方案。如對卡爾松論建筑美學之生態學方法的研究中,他已然進行了一系列修正。針對卡爾松主張建筑應采取功能性觀照而排斥藝術式欣賞,他認為二者可實現兼容并存,促成對建筑更完善、豐富的欣賞。關于卡爾松主張的以關系欣賞取代特性欣賞,他主張二者針對的層面不同,一為宏觀,一為微觀,現實中可并行不悖。①薛富興:《艾倫·卡爾松論建筑美學的生態學方法》,《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 年第1 期。薛富興批評卡爾松將對象模式、景觀模式與環境模式視為相互排斥模式的思維,認為它們可以相互合作與補充。他將對象與環境并舉來理解對象模式與環境模式,把自然劃分為對象自然與環境自然,認為對象模式是人類微觀地感知自然的基礎性模式,環境模式是人類宏觀地把握自然的超越性模式。他立足于自然與文化的分野,指出環境模式針對的是自然本身特性的充分感知、理解與體驗,景觀模式針對的是人類在自然對象中投射、表達的文化趣味。②薛富興:《論艾倫·卡爾松的“環境模式”》,《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年第1 期。這種修正是對卡爾松思維中二元對立的糾正,將對立因素轉化為共存。

不過,薛富興并未局限于卡爾松的視野內,而是深度引進其他視角和維度進行新的思考,且成效頗佳。如卡爾松提出解決野生自然審美的四個方案:非審美方案、形式主義方案、認知方案與崇高方案。薛富興指出,這四種方案中只有認知方案能解決問題,但不能獨立解決問題,尚需引入哲學價值論和物理隔離的維度。他提出一個綜合性方案:哲學-認知-物理方案,具體而言,即:哲學層面的自然內在價值觀念,科學認知層面對自然對象的深入認知,物理層面的隔離防護措施。③薛富興:《艾倫·卡爾松環境美學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71—87 頁。這套方案解決了卡爾松野生自然審美理論面臨的困境,能夠較妥帖地適合野生自然的審美。在《對肯定美學的論證》一文中,薛富興介紹了卡爾松為肯定美學所作的三個證明:適當性證明、范疇創造證明、綜合的證明,指出卡爾松以認識論方法解決肯定美學關于自然對象審美特性和價值根源是不可能的,會因其主觀性而不具有合理性。那么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他引進了當代環境哲學的觀點,提供了兩個新的證明:生態學證明與內在價值證明。前者論證整體自然的審美價值,后者論證微觀自然對象的審美價值。④薛富興:《對肯定美學的論證》,《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年第2 期。二者相互補充,便可為肯定美學提供一個更合理的論證。針對功能的不確定性與轉化問題,薛富興指出,卡爾松在人造物的功能不確定問題上僅考慮了意圖因素,遠不足以解決此問題。他引進了語境、特性兩個因素,認為語境、特性與意圖均與人造物的功能不確定直接相關,當某個或某兩個為常量時,需要考慮其他因素來確定人造物的功能。基于此,薛富興提出了解決人造物功能不確定的四個方案。⑤薛富興:《艾倫·卡爾松論功能不確定性與轉化問題》,《鄱陽湖學刊》2012 年第3 期。這四個方案充分考慮到三因素構成的不同情形,比卡爾松的方案更為合理、全面。在《自然審美的兩種客觀性原則》一文中,薛富興將卡爾松對自然審美提供的證明稱之為認識論的客觀性原則。他認為這一證明只能解決如何恰當地欣賞自然的問題,而不能解決為什么要欣賞自然的問題,即自然審美價值的內涵問題。要想解決此問題,還需引入環境倫理學的基本觀念,建立環境倫理學意義上的客觀性原則。此原則要求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尊重自然的生存與發展權利,在此基礎上正確地感知、理解和體驗自然。⑥薛富興:《自然審美的兩種客觀性原則》,《文藝研究》2010 年第4 期。通過引進客觀性原則,并將其與認識論原則相補充,該文較圓滿地解答了自然欣賞中欣賞什么,以及為何欣賞的問題。

卡爾松立論鮮明,注重邏輯的嚴密性。不過,一旦他將邏輯推理發揮到極致,便有可能出現漏洞。薛富興注意到了此問題,并糾正了他的一些邏輯上的漏洞與觀點上的偏頗。他不僅考慮了影響觀點成立的各種因素,使邏輯更為嚴密;也充分考慮到了現實情況,使觀點更契合審美活動,從而更趨于合理、完善。這不僅僅是他對卡爾松環境美學發展的貢獻,更是對環境美學和美學發展的重要推動。這些工作顯示了中國學者對西方環境美學的理解深度,以及理論建構的參與能力,也預示著中國學者有能力在批判性吸收西方理論的基礎上實現超越。這種“和而不同”顯示了中國學者獨立自主的學術品質,彰顯了中國學人求真、創新的治學精神。

三、對中西自然審美理論的超越與建構

中國有著歷史悠久且蔚為發達的自然審美傳統,擁有的思想資源與智慧依然可裨益當今。但我們亦能明顯看出,此傳統雖于今有效,卻與當前社會現實存在著明顯的差距與鴻溝。如何正確看待這一傳統,是擺在當代中國學者面前的一道難題。更何況卡爾松環境美學與中國自然審美傳統截然有別,任何接受前者的中國學者都將會面臨著一個疑問:傳統自然審美觀真的是恰當的嗎?在西方環境美學視野中,中國古代自然審美傳統恐怕是不那么恰當的。中國學者該如何面對、解決這一局面呢?有些學者采取了回避或懸置的態度,即只攫取那些對當今生態美學、環境美學有利、有用的觀點,進行現代性闡發,而回避對此傳統的反思。這極易造成某些誤解:或是認為古代自然審美傳統在當今依舊全然有效,或是對截取的觀點之本義產生誤解。如果不能對本民族的自然審美傳統進行有效的審視與反思,只是機械挪用或過度闡釋,便很難改變傳統積習造成的弊端與遲滯。只有對其進行辯證的反思,明曉其得失利弊,才有可能建立起現代性的自然審美理論。這不僅需要兼備中西的見識、學養,還需要敢于審視自我的勇氣與擺脫情感的干擾。薛富興既深諳中國自然審美傳統,又熟悉西方環境美學,這無疑為他提供了審視自身傳統的契機。

卡爾松提出的恰當審美針對的是西方自然審美中長期存在的不恰當,但對于中國同樣適用。薛富興以卡爾松的恰當性原則為參照,反思了古代自然審美觀中的比德與借景抒情傳統。在他看來,比德、借景抒情是中國自然審美傳統中不恰當自然審美的典型代表。比德模式在自然事象與人類情境間建立起似是而非的心理關聯,使自然審美不再獨立,而是導向一種人文情境,全然以自然事象為能指,以人事、人情為所指,最終取消了自然審美的獨立價值。薛富興深刻指出這一模式存在的悖論:一方面,它有尊重自然、依賴自然的因素,若無自然則難以言說;另一方面,它又忽視了自然本身的特性與價值,而以人類的自我言說為宗旨。其中暴露的是對自然的不尊重,對自然有意的忽視與冒犯,以及人類中心主義情結。①薛富興:《先秦“比德”觀的審美意義》,《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年第4 期。薛富興進而揭示了古代自然審美觀存在的問題:看似觀照自然卻不了解自然特性,自然無獨立性可言,只是人類自我表達的工具。在對借景抒情傳統的反思中,他認為中國自然審美傳統中不恰當的自然審美,不是卡爾松發現的西方形式主義與藝術趣味,而是以借景抒情為主要方法的詩意趣味。他指出,詩情趣味關注的重點不是自然的特性,而是感發人心的功能。借景抒情是為了抒情而欣賞自然,自然不再獨立,不具有獨立價值。自然對象、現象不再是自然審美的本體,而成為人類主觀抒情的手段和心靈的象征物。他區分了兩種情感:一是自然事象引發的情感反應,二是以自然景物喻指人心、人事,將其視為人類的主觀心靈的對象化,進而抒發的情感。他認為前者是自然審美的結果,是真正的獨立的自然審美,而后者則以自然為工具,并非真正的自然審美。②薛富興:《自然審美“恰當性”問題與中國“借景抒情”傳統》,《社會科學》2009 年第9 期。在這里,薛富興洞察到中國自然審美觀是如何建立起來的,為何可稱之為自然審美,為何又是不恰當的。恰當的自然審美立足于自然特性、價值,以自然為本體和最終目的,而傳統自然審美觀則與之相反。對于人類藝術與自我表達來說,比德、借景抒情是自然、合法的,但對于自然審美來說,則是不恰當、不合法的。看似悠久深厚,實則非自覺、非獨立。他以恰當性為切入點,立足于自然的本真性,呈現了傳統自然審美觀存在的一系列矛盾與悖論,揭示了深厚傳統背后的非真性,從而真正走出反省民族傳統的第一步。深意更在于,這種反思雖指向具體觀點,實則面向的是學科的建構。正如薛富興所指出的:“一個審美領域、一個審美實踐,如果一直處于怎么都可以的狀態,沒有明確的哪怕是供爭議的審美‘恰當性’標準,似乎暗示著這個領域的審美實際上并不成熟。”①薛富興:《自然審美“恰當性”問題與中國“借景抒情”傳統》,《社會科學》2009 年第9 期。

薛富興不是全面否定中國自然審美傳統,而是基于自然本身重新審視它,發現其存在的不合理、不恰當之處。在反思之外,他也正面肯定了中國自然審美傳統對于當代社會仍然具有積極的、普遍的價值。他認為,中國自然審美傳統呈現了自然審美從形式之美到情意之悅,從對象自然到環境自然的發展層次,提供了縱游山水、園林建筑和山水藝術等自然審美三大形態,提出了“天文”概念,回答了自然審美獨特價值和普遍價值這兩個自然審美最基本問題。②薛富興:《中國自然審美傳統的普遍意義》,《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 年第2 期。這些理論對于當代中國自然審美理論建設仍然具有普遍性價值,是古代自然審美傳統的當代意義之所在。很顯然,他否定的是不恰當之處,肯定的則是其恰當與獨特之處。前者需要引入西方環境美學的觀點加以糾正,后者則是彌補了西方環境美學的不足。在中西互鑒中,薛富興努力尋找一條融合中西自然審美理論的路徑,實現了對中西傳統自然審美理論的超越,建構起具有當代特色的自然審美理論。

薛富興早期的文章中有一篇值得特別關注,即《普遍意識:中國美學自我超越的關鍵環節》。這是一篇方法論色彩較濃的文章,探討的是中國美學如何突破狹隘的民族本位立場,以普遍意識實現自我超越與深化,建構具有普遍啟示意義的理論。他認為中國美學不能滿足于揭示本民族審美文化個性,要具有普遍意識,以人類的全局眼光,以中華審美特殊性材料研究人類美學普遍性問題。③薛富興:《普遍意識:中國美學自我超越的關鍵環節》,《江海學刊》2005 年第1 期。而他在自然審美理論方面的研究正好實現了這一意愿,為學界提供了具有借鑒意義的個案。

能否融中西之所長,建構出一個更具合理性的自然審美理論,這是熟知中西自然審美理論優缺點的薛富興反復思考的問題。作為中國學者,他熟悉中國材料,也愿意挖掘民族傳統中的普遍意義;同時,他又吸收了西方環境美學、哲學的相關理論。通過對中國自然審美傳統這一特殊材料對象的棄取、提煉與深化,他提出一系列具有啟發性和普遍性的自然審美理論,分別在自然審美的特性、方法論、層次、批評等領域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建構起了較為系統的自然審美理論。

既然自然審美是以自然為對象,那么其區別于其他審美形態的根本在于自然本身不同于其他存在的特性。自古至今的美學理論尚未對自然對象進行細致研究,更未形成成熟、系統的自然審美對象理論。針對此問題,薛富興提出較為完善的自然審美特性系統理論,解決了自然審美到底欣賞什么的問題,即自然審美的基本內涵。他認為自然對象特性系統由四方面構成:物相、物性、物功、物史。物相指自然對象、現象的外在感性表象。物性指決定一對象為該對象的內在本質特性。物功指特定對象諸要素、特性相互合作,共同服務于該對象正常生存和發展的內在機理、功能。物史指特定物種自然對象在地球生命史上的產生、持存和進化史,或獨特的命運史。前三者是對自然特性的靜態揭示,最后者則是動態呈現,四者構成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動靜結合地描述自然審美特性結構的理論系統。①薛富興:《自然審美特性系統》,《美育學刊》2012 年第8 期。既知自然對象的特性為何,那么該如何欣賞它們呢,這就涉及方法論問題。薛富興提出自然審美的三種方法:觀物、格物與體物。觀物是指以感官感知自然對象、環境的外在感性表象與特性;格物是指以認知理性深入認知與理解自然對象、環境的內在特性與功能;體物是指超越人類利益諸求,以同情態度體驗自然對象、環境的內在價值、生存境遇和生態功能。觀物針對的是自然審美之感知基礎層,格物針對的是自然審美之認知深化層,體物針對的是自然審美之綜合超越層。感知、認知與德性分別構成此三方法之要素。此三者由淺入深、相互結合,構成恰當、完善的自然審美方法體系。②薛富興:《自然審美方法論》,《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年第2 期。對于自然審美的層次系統,薛富興吸收中西所長,認為應該保留古代自然審美中的形式美和智慧領悟,并以科學認知取代借景抒情,形成形式趣味、科學認知和智慧領悟等不同層次的自然審美新格局。③薛富興:《自然審美“恰當性”問題與中國“借景抒情”傳統》,《社會科學》2009 年第9 期。

對于中西自然審美長期處于不自覺,有審美而無批評的狀態,薛富興倡導在自然審美領域引入審美批評,建立自然審美批評話語體系。他在一系列關于自然審美批評的文章中,極力申說自然審美批評之于當代自然審美的重要意義,詳細探討了自然審美的立場、內涵、方法、觀念與知識基礎、功能等關鍵問題,初步建立起關于自然審美批評的話語體系。④薛富興:《自然審美批評話語體系之建構》,《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年第1 期;薛富興:《自然審美批評論》,《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 年第1 期;薛富興:《自然審美批評的觀念與知識基礎》,《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1 期;薛富興:《自然審美批評之功能》,《關東學刊》2019 年第1 期。

縱觀以上理論,雖然還缺乏對中西實例更為系統、深入的論證與闡發,卻已初步建構起自然審美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這一理論框架具有很大的延展性與發展性,前景盡可期待。總體來看,薛富興的自然審美理論頗具創新性與系統性,顯示了國內學者在此領域的研究水準,足以與西方環境美學進行橫向對比。這些理論雖受西方理論啟發,但很多觀點源自中國自然審美傳統。無論是在術語的選用上,還是內涵的闡發上,薛富興都有意立足于民族傳統,呈現出某種“回歸”中國自然審美傳統的趨向。不過,他沒有拘泥于傳統的優與劣,而是力求通過提煉、闡釋、升華,將其中的可取之處申發為雖源自中國卻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如果將其理解為一種回歸,那么這一回歸不是皈依,而是更高層次的評判與闡釋。經由現代性的審視,傳統得以接續,但已非堅持中的固守,而是發展中的超越。傳統不再是過去的,而是融入當下,具有了現代品格,成為當代美學理論的一部分。它激活了古代傳統蘊含的現代性潛力,呈現了古今融匯的相通性,揭示了中華民族特殊性材料對于解決人類普遍問題的一般性價值。這正是他在《普遍意識:中國美學自我超越的關鍵環節》一文中提出的方法論在自然審美領域的自覺運用。在此指導思想之下,他又以古代的典型個案為例,詳細探討了中國古代自然審美傳統的經典模式。⑤薛富興:《〈閑情偶寄·種植部〉:中國古代自然審美的典范文本》,《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 年第6 期;薛富興:《趣味與德性:動物審美之內在張力——以鸚鵡賦為中心》,《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 年第6 期;薛富興:《兩漢:中國古代自然審美之自覺期——以漢賦為中心》,《文藝研究》2021 年第1 期;薛富興:《環境美學視域下的宋代梅審美——以陸游詠梅詩為例》,《學術研究》2021 年第9 期。在這些文章中,作者的重心顯然在于中國自然審美傳統的存在問題、普遍價值與當代啟示之上。它們呈現的是研究者嚴格的反思精神,以及對傳統擁有的現代價值的自信心。古今對比中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的張力,以及中國美學試圖實現超越,走向世界的努力。這種普遍意識不僅體現在自然審美理論中,還體現在美學基本理論中。如他在《審美判斷的古典形態與現代發展》中,依據中國古典美學資源總結出審美判斷的四種基本形態:美丑判斷、層次判斷、風格判斷和理想判斷。他認為,這四種古典形態能夠概括古典時代人類審美判斷的基本情形,具有闡釋其他民族審美經驗的普遍概括力,呈現了中國古代美學對人類古代審美的重要貢獻。①薛富興:《審美判斷的古典形態與現代發展》,《學術研究》2014 年第7 期。這篇文章可以視為他從自然審美進入美學一般研究后,自覺運用普遍意識審視中國古典美學獲得的重要成果。

薛富興對自然審美理論的一個重要拓展,是其對環境倫理學的重視,這正是中西自然審美理論所忽視的。②在《美善交融:環境美學新視野——艾倫·卡爾松教授訪談》(載《鄱陽湖學刊》2021 年第2 期)一文中,卡爾松與薛富興對于倫理與科學認知的關系、環境倫理學與環境美學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卡爾松、齋藤百合子雖已注意到了環境倫理學在環境美學中的重要作用,但卻未進行詳細闡發。薛富興非常重視環境倫理學在自然審美中的重要作用,將其引入自然審美理論的建構中,拓展了自然審美的視域與深度,為自然審美提供了更為堅實的學理依據。他認為,科學認知主義只能解決如何恰當地欣賞自然,而不能解決為什么要欣賞自然的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引入環境倫理學的維度。他指出,環境倫理學的要義在于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尊重自然對象的自身特性。人類要承認各類自然對象并不為人類而存在,它們首先為自己存在,是自己的目的。③薛富興:《自然審美的兩種客觀性原則》,《文藝研究》2010 年第4 期。若無環境倫理學的維度,人類在自然審美中會依據自我喜好、趣味將自然劃分為美與非美,值得欣賞與不值得欣賞,乃至改造、美化自然,造成對自然的審美冒犯。④卡爾松、薛富興:《美善交融:環境美學新視野——艾倫·卡爾松教授訪談》,《鄱陽湖學刊》2021 年第2 期。環境倫理學不是針對自然對象,而是審美中的人,解決的是人類在面對自然時應持有的立場、出發點、態度等問題。它提供的是價值論的證明,即以自然的內在價值從根本上解決自然審美中存在的人類中心主義問題,培育尊重自然、關愛自然、感恩與敬畏自然的新德性。在此前提下,自然美便有了新的含義:以自然之善為自然之美,即人類以同情的心態對自然自身之善的感知、理解與體驗。⑤薛富興:《認識自然,尊重自然:開拓新型山水藝術》,《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年第6 期。這種理解迥異于傳統,顯示了當代對自然美的新理解。自然審美特性系統理論與環境倫理學結合在一起,囊括了主客維度,形成更全面、完善的自然審美理論。站在環境倫理學的維度上,薛富興對中國自然審美傳統的反思與個案研究才有了更深刻的價值,即重新反思美與善、真的關系。雖然此問題已在近代得到解決,但隨著環境倫理學的引入,自然審美領域對此也就有了新認識。“不是美善兩立,善外立美,而是引善入美,甚至以善為美。在此意義上,美并不是一種非善,即與善毫無關聯的東西,美乃小善,善之特殊形態,以感性形態呈現,欣賞者以精神性態度感知之、理解之與體驗之的善,即善之特殊心理學表達形式(精神感性)。”⑥薛富興:《環境倫理學視野下的美善關系》,《社會科學》2016 年第7 期。“真乃美之必要前提……真即自然法則不僅與美高度相關,且是美所以可能之必要前提。真缺場之后的美是不完善甚至是不可能的……以真為善,化善為美,在更高層次實現真善美三者的融合”。⑦薛富興:《環境倫理學視野下的美與真》,《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 年第6 期。由此觀之,他所提出和解決的不僅僅是環境美學的問題,而是美學的基礎理論問題。這也正是他引環境倫理學入自然審美理論的目的之所在,即從倫理學的角度推動當代美學基礎理論的新發展。在此意義上,環境倫理學構成自然審美理論深化發展的關鍵環節,不可逾越。薛富興在環境倫理學領域進行的翻譯與研究工作,正是對此環節的深入展開。①參見貝爾德·卡利科特:《眾生家園——捍衛大地倫理與生態文明》,薛富興譯,盧風、陳楊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年;薛富興:《從美到德性:環境美學的新方向》,《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年第4 期;薛富興:《鑄造新德性:環境美德倫理學芻議》,《社會科學》2010 年第5 期;薛富興:《趣味、德性與信仰:人文價值三境界》,《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年第5 期;薛富興:《新知識、新德性、新趣味、新啟蒙——國民環境素質教育芻議》,《學習與探索》2017 年第12 期;薛富興:《環境倫理學何以可能?——以卡利科特學案為例》,《社會科學》2018 年第6 期。正在此基礎上,當代環境美學才能實現從美到德性的轉向,而從美到德性亦構成環境美學發展的新方向。這一工作彌補了自然審美在此方面的不足,推動了自然審美不斷走向自我深化。

四、結語

與國內生態美學研究者相比較,薛富興更愿將自己的研究稱之為環境美學研究,其理論更適合稱之為自然審美理論。在這方面,他的謹慎顯示了某種“保守”。回歸到對象本身,自然乃所有理論闡釋的本源,“自然”概念囊括了環境、生態,后兩者可理解為前者的某種存在維度與屬性。三者相比較,“自然”概念更具有包容性。在理論深度上,自然審美與環境美學、生態美學相比,其涉及的領域無疑更窄,但理論層面上卻更為基礎。自然審美理論與環境美學、生態美學相比,其廣度遜之,但深度不遑多讓。無論名稱為何,在薛富興與其他環境美學、生態美學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當代的自然審美問題獲得巨大的發展。其帶來的思想的啟蒙,知識的革新,以及研究范式與學科發展的轉變,構成中國當代美學的重要景觀。其得失尚需歷史的檢驗,但努力與魄力值得肯定與珍視。

猜你喜歡
美學理論環境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環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亚欧美国产综合|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找国产毛片看|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色综合日本|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在线无码九区|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网|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日韩免费毛片|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9999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国产你懂得|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黄色片中文字幕|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欧美精品另类| 在线a网站|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亚洲a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蜜臀|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先锋资源久久| 91亚洲影院|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色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色综合中文字幕| 99re精彩视频|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美女毛片在线|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色视频国产|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福利网址| 欧美精品导航|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