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舒婉 戰 媛
教育場域指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參與者相互之間所形成的一種以知識的生產、傳承、傳播和消費為依托,以人的發展、形成和提升為旨歸的客觀關系網絡。
基于這一理念,學校就是一個微場域,它以知識、文化的傳承、傳播和消費為依托,以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優化學習行為習慣為旨歸的時空構型。在信息時代新媒體發展迅速的背景下,每個學生都被置于傳播活動的頂端,但學生享受信息帶來的便捷性的同時,也在面臨著信息化潮流所帶來的沖擊,從“信息匱乏”邁入“信息爆炸”甚至是“信息超負荷”,學生在搜集信息時花費大量的時間,卻只得到較少的有效信息。因而,基于微場域理念,南京市南化實驗小學(以下簡稱“南化實小”)貫徹學校“習慣成就人生”教育理念,豐富習慣教育內涵,積極開發微內容、引領微行動、整合微媒介、培育微受眾,打造校園文化微傳播圈,建立“哈比特城市傳媒”實踐創新中心,啟蒙學生信息素養,關注學生未來發展,引領學生“更健康地生活、更優秀地表現、更幸福地成長”,避免由于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尚未定型、很難對信息加以甄別篩選而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響。
后疫情時代,學生的活動場所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數字媒體成為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窗口,電子產品過度使用導致的問題之一,就是學生的近視率不斷攀升。為此,學校研制并發布了“假期規劃手冊——體育鍛煉篇”,體育教師化身健身教練,自創每天兩分鐘的“健身律動操”,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體育鍛煉。有的體育教師還緊跟時代的潮流,結合網上爆火的“毽子操”,向全校師生發起挑戰,激發了大家鍛煉身體的興趣,培養學生強身健體的習慣,倡導了健康生活的理念。
疫情背景下,學生的線上學習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求更高,需要每名學生學會時間規劃,積極主動地參與線上課堂。學校立足學生線上學習實情,前瞻設計,向師生征集創意和素材,制定了“習園假期規劃手冊”“習園自助式生活服務項目清單及評價”“假期安全小貼士”“習園戰‘疫’微課堂”等微內容,讓師生在互動參與中有效生長。
由于學生社會經驗不足,思維方式較為單一,稍有不慎就會陷入不良信息的泥潭,甚至陷入單一、固化、偏執的認知誤區。為了大力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讓兒童陽光生長,師生“跨界”合作,自創自編“二十四字歌”,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歌聲中?!傲晥@·園創”活動,學生化身“小主編”,創編系列出版物;“紅領巾學黨史”活動,學生化身價值宣講團“小主播”,用兒童的視角傳播正能量。
傳播強調目標受眾及傳播效果的精準度,提倡從目標受眾切入,充分研究受眾的行為、情感、思想及生活形態,將其所需與內容相匹配。學校積極構建滿足兒童訴求的創新實踐活動,開設了指向健康生活、智能開發、禮儀規范、習慣培養等方面的系列活動,以滿足兒童個性化需求,豐富學校習慣教育的內涵。學校邀請兒童心理咨詢師為六年級的男生女生們解惑青春期的小秘密;小主持人社團聘請電視臺專業主播指導,為各班級輸送“網紅”小主播;創意STEM社團聘請技術大咖來校指導學生們編程技能,分享技術經驗。
體驗往往需借助各類活動,通過活動的全方位、多維度展示,強化傳播效果。學校策劃的“我要戒抖音”情景劇、“嗨!手機”主題辯論會等,有深度、有創意,極大地提升了“城市傳媒”這一品牌的美譽度。學校習園小記者團隊定期組織專場活動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了習慣教育優秀文化;學校利用廣播臺、電視臺、博物館、附近公園等活動基地,積極策劃研學旅行、城市休閑活動、社區文化活動、職業體驗活動……這些多元化、常態化的體驗,進一步提升了學校習慣教育的實施效果。
“城市傳媒”實踐中心通過聯合與協作,實現傳統校園傳媒的升級。為了使平臺有效整合,提升制作和推廣的便捷度,讓學校信息得到最大化發展,學校和軟件公司聯合開發“城市傳媒”小程序,將微信公眾平臺、抖音號、視頻號、學校網站有效整合,并在手機端和電子班牌中同步使用,方便學生和家長及時、有效地關注到城市傳媒的相關信息,進一步擴大、延伸活動傳播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內化學生良好的習慣,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學校成立“城市傳媒”實踐創新中心,讓學生變成“生產者”“消費者”,學校及教師扮演了“補給者”,收集、篩選有價值的信息,并以圖像、視頻、音頻、文字等方式分類輸送至“城市傳媒”實踐中心,形成多元化“傳播鏈”。
學校以兒童傳媒的視角設計校園文化環境,把學校的空間布局、宣傳標語、走廊、教室布置、電子顯示屏、學校的文化景點等都放手讓學生從傳媒的眼光和角度進行創意設計,開展“哈比特小子形象設計大賽”,鼓勵學生參與到校園建設當中來。新校區校園文化布置也廣泛征求學生的創意,在規整的校園中給學生留下一方表達童真的自由天地,滿足兒童的需求。
為了適應學生基本學情,滿足不同階段學生的發展需要,學校分層設計活動課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信息傳播、積極探索傳播路徑,鞏固習慣教育的成果。
低年級學生信息傳播以影像、音頻為主,通過攝影、錄音等方式來發掘生活中的信息熱點,傳播優秀文化。中年級學生已有了一定的信息篩選和辨別能力,在短視頻拍攝的基礎上,引入構圖設計、視頻剪輯、視頻配樂等特色課程,重視將教學內容和日常的生活和事實等進行有效融合,拓寬學生的學習范疇。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了相應的信息甄別與信息傳播能力,自我意識逐漸發展,學校開設新聞寫作課程,有意識地引領學生開展話題議論,各抒己見,發散學生的思維。
學校將國家課程和特色校園課程相融合,進行改編、重組、補充、拓展,進行信息“再加工”“再整合”,整合“相似塊”,建構“主題群”,創設兒童活動課程,即新聞項目制作、職業體驗活動、熱點話題探討、時事調查分析等,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內容和不同的學習方式。
教師組織學生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題創作抗疫漫畫、創意年味海報等,開展習園娃手繪冬奧、剪紙娃說四史等活動,以榜樣示范引領,大力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學校在活動中不斷給學生創設“任務情境”,用“任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醒其內在的潛能,讓學生在任務中“做思學一體”“學玩創共鳴”。學校在運行城市傳媒小程序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運營、怎樣創意運營。學生要想完成“任務”,需要先學會收集信息并審核分類,通過創新編排并推廣至小程序,最后通過用戶的反饋進行調整與修改。任務群、任務鏈的驅動,激發學生更多的創意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協作能力,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
在學校這個微場域中,“城市傳媒”實踐創新中心成為信息集散地、人際交往圈、校園輿論場,學生“更健康地生活、更優秀地表現、更幸福地成長”。學校開展微場域下的文化活動,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由“被動”變為“主動”,逐步培養了在信息時代下的良好習慣,實現了習慣教育的全面升級,也為每位學生的健康成長、多元發展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