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尚劍 ,黃佳 ,2,廖健 ,2
(1.長沙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湖南 長沙410022;2.文化遺產保護修復與數字化應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 長沙410022)
銅官古鎮位于長沙市望城區北境的湘江東岸,南距長沙市城區約30 km,古鎮面積約29.55 km2。銅官古鎮地形狹長,三面環山,一面臨水,與靖港古鎮隔江相望,以河侵灘地和低山緩丘為主。
銅官以陶業著稱,當地從唐代開始制陶,一直延續至今,是全國五大陶都之一。據考證,著名的唐代銅官窯遺址“銅官窯”距今有1 300 多年的歷史,是世界陶瓷釉下多彩的發源地,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明、清、民國時期是銅官陶瓷生產延續、傳承、發展最為成熟的時期。新中國成立后,銅官陶瓷工業的生產單位演變成了生產合作社和國有公司,后逐漸衰落,現今大量陶瓷工廠處于廢棄閑置的狀態,使古鎮成為國內少有的工業遺存聚集區。2010 年,銅官陶瓷燒制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銅官古鎮正通過二次規劃建設,全力推動陶瓷產業復興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銅官古鎮旅游資源豐富,地域內有眾多歷史悠久的陶瓷古窯遺址和保存較好的古龍窯;另有其他類型的古遺址多處,類型包括古橋、寺廟、公所和亭臺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轉變,古鎮的主要經濟產業正在從工業向旅游業轉型。近年來,古鎮新建了陶瓷文化廣場,在鎮內主要道路周邊實施環境提質改造和建筑物外立面統一裝飾,同時在銅官老街和誓港老街的基礎上打造了集綜合文化體驗、工藝品售賣、餐飲娛樂于一體的銅官古街市。伴隨經濟產業的轉型,陶瓷工業的發展重心逐步從生產銷售變成文化傳承與推廣,大部分陶瓷工廠都停止生產。因此鎮域內分布著大量廢棄的工廠建筑,其中包括生產車間、燒窯煙囪和陶瓷產品存放的倉庫等[1]。這些與陶瓷相關的工業遺址在形成了獨特景觀風貌的同時,也見證了銅官古鎮陶瓷工業的興衰。而在古鎮新舊景觀融合更新過程中,也存在景觀格局破碎、景觀基因流失等問題。
銅官古鎮的用地類型復雜,可分為居住用地、工業用地、耕地、自然林地以及公共設施用地等,其中以居住用地和工業用地所占比例最大。陶瓷廠離散地分布在整個鎮域內,居民住所多集中在陶瓷廠附近和沿江地區。建筑以低矮平房為主,工廠和民房交織在一起,商業和公共服務類建筑穿插其中,不同景觀特色場所的分界線較為明顯,使宏觀規劃、統一風格的設計策略實施難度大幅提高。豎向空間格局中,靠近湘江的老城區地勢較低,地形相對平緩;由于植物的遮擋和地形處理問題,在地勢較高的內陸中,沒有合適的觀景場所能夠使人同時鳥瞰自然風光和古鎮景觀。地形高差的過渡主要是通過種植了低矮植物的緩坡和簡單裝飾的擋土墻,而豎向的景觀空間層次沒有特征。
銅官古鎮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出口基地,水路運輸一度是古鎮交通的主要形式。因此在水路交通基本被陸地交通取代的今天,古鎮道路仍呈現出服務于水路交通的特點:最寬敞的主干道沿湘江修建,支路由主干道向內陸發散,連通各生產和居住區域;鎮內道路由于地形的限制,密度較低,東西向僅有兩條主要道路,道路服務能力差。
古鎮多樣的用地類型和離散的空間分布特征不利于對功能分區的規劃和景觀視線的打造,同時舊時對地形高差的處理與交通組織只滿足古鎮基本功能需求,無法形成景觀形態上的聯動性,景觀被分隔成獨立的空間區域,限制了每個空間單元的可觀賞性。
銅官古鎮著重打造與陶瓷文化相關的人工環境,忽略了其豐富的自然環境資源。古鎮內新建的陶瓷文化廣場、陶瓷藝術展示中心、“古街”形式的娛樂商業區域內的景觀主體都是建筑物和人工構筑物,銅官原始的古鎮風貌沒有被有效利用。景觀節點和公共設施基本是圍繞旅游景點和旅游線路配置,古鎮居住區內缺少供居民活動休憩的公共綠地和配套設施,游客取代居民成為古鎮主要考慮的服務對象。在景觀的具體表現形式方面,古鎮大量使用陶瓷制品裝飾和造景,如大型的陶瓷雕塑等,雖然造型和擺放方式有所差別,但使用頻率較高,易使人產生審美疲勞。由于對工業線索的挖掘和詮釋不夠深入,古鎮景觀的作用停留在最基本的觀賞階段,無法激發場地使用者的興趣,沒有完全達到對陶瓷文化的宣傳和傳承功能。
古鎮旅游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古鎮景觀規劃設計的重心伴隨著旅游開發逐漸發生轉變,在轉變過程中問題也開始顯現。目前的景觀設計策略十分注重保護和傳承陶瓷文化,著重打造陶瓷古窯遺址和其他歷史久遠的古遺址場所的環境景觀,忽略了工業社會歷史階段所遺留下的有價值的工業遺產,缺少以后工業景觀為主題的設計場所[2]。后工業景觀的基礎是工業廢棄地上的設施和場地環境,銅官古鎮的核心區域內的工業廢棄地主要是九個陶瓷工廠的工業遺址:“銅陶八廠”和原自力陶瓷廠。目前,這些陶瓷工廠的原始場地一部分被改造成個體的陶瓷作坊,另一部分處在廢棄閑置等待重新規劃改造的階段。廢棄的陶瓷工廠和古遺址一樣是陶瓷文化的載體,具有其對應時期的歷史價值、技術價值、科學價值等各方面特性。需要在景觀設計中對它們加以保留和利用,這樣有助于傳承工業文化,實現人類文化遺產的連續性、完整性和多元性。另外,后工業景觀營造與設計將改變廢棄工廠破殘衰敗的環境現狀,構建視覺環境優美、富有生機和美麗的新景觀環境,并為公眾提供適宜居住、休閑、文化體驗的古鎮環境。
局部區塊保護是指對古鎮內工業廢棄場地中有特色、有價值、整體性強的局部區塊進行保護和再生的后工業景觀設計模式。在景觀設計中,對擬保護區塊的結構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空間節點和構成要素等都應力求保護,盡可能保留廠區空間結構,并通過簡練、明確的分區和便攜通暢的交通對空間和景觀要素進行組織[3]。而對保護區塊以外其他功能區的設施和環境,可以選擇其有價值的部分保留,并采用新的景觀元素進行改造更新,也可以整體開發建成其他類型的功能區。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古鎮的地理環境特征、交通結構布局、旅游線路規劃、生態環境等因素,完善空間結構規劃布局。
陶瓷工廠數量較多,呈離散型分布在銅官古鎮內,對所用工業廠區進行完整的保護和設計,工作量龐大并且不利于有重點地展現工業遺產的價值,因此需要選取有獨特歷史文化背景、有標志性建筑、廠區保存較好等有特點的工業遺址加以保護利用。例如“銅陶八廠”中,六廠專精于生產加工琉璃瓦,五廠的建筑廠房保存得相對完好,八廠的地理位置緊鄰旅游核心區域銅官街,因此在局部區塊保護模式中,應將以上三個廠區場地內的工業景觀要素全面地發掘并充分保留和利用,結合新創造的景觀凸顯后工業景觀的特質。而對其余的工業廢棄地,可選擇性地保留其有代表性的和有遺產價值的工業建筑物、工業構筑物、工業設備等關鍵節點,例如煙囪、窯爐、琉璃房頂、廢棄生產器械等。使這些節點與重點保護的工廠組成具有獨特工業符號的環境,并以此為線索,關聯銅官古鎮的其他景觀要素,形成線狀或者聚集狀的景觀空間格局,便于宏觀控制古鎮的整體景觀風貌。
古鎮景觀包括古鎮的原始自然風光和不斷發展更新的城鎮景觀。分析并處理古鎮景觀與工業遺址之間的關系是古鎮實現后工業景觀設計目標的重要步驟。首先,應明確場所的主要使用對象,優先滿足其景觀功能需求。在鄰近居民區的場地,修建公園、廣場形式的景觀載體,以供居民日常休憩和運動;在游客聚集的區域,修建博物館、展覽館或者文化藝術中心類型的場所,以便于工業文化科普宣傳[4]。其次,應進行全面深入的景觀視線分析,充分利用古鎮原始的地形特點、植物資源和周邊的自然風光,將不同空間層次的景色聯系起來,在設計中平衡工業生產、居民生活、文化旅游之間的比重,當不同主題用地類型轉變時,在利用特殊景觀要素串聯場所的同時避免使用生硬單一的景觀來過渡空間。最后,尋找新景觀和后工業景觀的關聯性,采取挖掘共同特性或者塑造新舊對比的方式形成互相呼應、融合共生的整體景觀。
由“銅陶八廠”工業廢棄地改造建成的銅官國際陶藝村,分為當代藝術聚集區和文化旅游服務區,向游客展示陶瓷文化的同時提供陶瓷創作的體驗場所。陶藝村入口處的藝術廣場由廢棄的廠房改造,主要構造物是舊廠房的地面鋪裝和小部分的磚墻結構。開闊的空間營造出通透的視野,在廣場內能看見陶藝村標志性的建筑和景觀節點,同時可以觀賞湘江美好的自然風光。陶藝村部分采用新舊結合的方式進行廢棄遺址的景觀再生:保留場地原有工業特質的同時,結合植物、雕塑、微地形設計等新的景觀元素,美化、協調新的環境。例如陶藝村南面的大型煙囪,其底部依靠地形高差和植物遮擋,緩和與周邊環境的不協調;并利用建筑物作為背景,讓煙囪在上層空間中不顯得突兀。另一部分遺址采用陳列式展示的方法:廠區內廢棄的大型機械,在原始的場地中單獨陳列,以獨特的景觀詮釋工業發展歷史的厚重感;由廢棄廠房改建成的藝術工作室,建筑外立面裝飾采用極簡主義,現代藝術和老舊廠房形成鮮明的對比,古今對話,相互融合。
工業遺址中所蘊含的工業文化在景觀設計中表達的方法應該是多元的,我們應深度挖掘工業場地的原始條件,即工業文化發展歷史背景、產業的地域化特征、場地自然演化過程等,才能從工業設施和環境中提取或分解出有代表性的元素。經過藝術加工的元素形態、內涵、邏輯上與原工業場地環境呼應和匹配,從不同角度還原表現工業化特質[5]73-74。一項工業的文化價值不能完全被賦予在最終的產品之上,尤其是在傳統工業生產中,其制作材料、生產場所、工藝流程都需要受到重視。我們在設計和營造中應全面地分析挖掘陶瓷工業文化的特質,并通過藝術和技術手段加以強化和凸顯,以形成區別于其他景觀風格類型的獨特景觀。
陶瓷產品在銅官古鎮景觀設計實踐中運用最為廣泛,除了擺設陶瓷雕塑和建筑外立面陶瓷裝飾,還新增了許多獨特、創新的陶瓷文化體現手法。例如,將廢棄陶瓷材料再利用,用作原路的鋪裝材料,或者經過藝術加工成新的構筑物。循環利用廢棄材料,一方面在景觀效果上塑造場地特征,最大限度保留場地的歷史信息;另一方面減少對新材料新能源的索取,也符合生態原則[3]。例如,脫離陶瓷制品,借助陶瓷產業的其他文化元素進行新穎設計:從陶瓷生產場地如廢棄的廠房建筑材料和生產機械的角度出發,或者從陶瓷的歷史運輸方式角度出發,通過藝術再創造,形成新的景觀節點。陶瓷工業文化依靠不同的載體,被藝術加工和再創造,保留景觀元素的工業化特質,在不斷進化和創新中得到傳承。
學界對后工業景觀的工業城市、工業分區中的設計理論研究相對成熟,但該理論對以傳統工業為主要產業的小型村鎮并不完全適用。尤其是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大環境下,這些村鎮正在尋求產業轉變和二次規劃建設,工業遺產的保護和發展面臨許多問題。對銅官古鎮的后工業景觀進行分析,可為同類型工業遺存聚集的村鎮景觀規劃設計提供參考。采用數字化重建技術來使被破壞的、消逝的、難以在現實中修復和再現的工業遺產獲得新生,將全面助力優秀工業文化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