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實驗小學 萬家珍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領域完成了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的出現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也為教師開展多元化教學模式提供了條件。此外,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受到了影響,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適應和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尤其是在小學語文這門學科中,學生借助信息技術能夠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并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量,進而形成語文核心素養,達到新課程改革要求。
信息化教學手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凸顯其應用價值:第一,有助于教師備課,互聯網能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在這種條件下進行備課增加了更多的可選擇性,并且備課的內容包含豐富的聲音和圖像,讓原本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加生動,能有效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有利于優化教學方式,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整個課堂的絕對主導,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能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而更有利于其思維的發展;第三,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以往的教學要受教學時間、教學場地等方面的限制,而在信息化條件下,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可以將課余時間充分利用起來,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課堂導入環節是各學科進行教學的開端,通過這一環節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即將學習的知識內容,激發學習興趣。在小學語文中,教師所采用的導入方法過于單一,且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導致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此問題,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解決,即在課堂導入環節中應用信息技術呈現導學案,隨后請學生從以往閱讀課文轉變成閱讀導學案,學生在閱讀導學案的過程中將逐步產生學習的興趣,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量。
例如,在講解《清平樂·村居》這首詞前,教師在課前導入環節中可以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導學案,并請學生自主閱讀導學案。在導學案中,首先為學生介紹《清平樂·村居》的作者、出處。《清平樂·村居》的作者是宋代詞人辛棄疾,其不僅是文學家,還是南宋官員、將領,為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物,有“詞中之龍”之稱。《清平樂·村居》這首詞則出自《稼軒長短句》,其中“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在學生閱讀完導學案中對文學知識的拓展后,教師可以請學生進行積累,并聯想自己學習或了解的辛棄疾的作品,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會被逐漸調動起來。通過上述應用信息技術所開展的課堂導入環節,不僅達到了該環節的開展目的,同時也改變了學生傳統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此環節中通過積累知識點逐步進入學習狀態,為后續的課堂環節中進行深度學習做好鋪墊。
情境教學法是當前較為熱門的教學方法,并且隨著該教學方法的不斷更新與優化,越來越多教師開始嘗試將其應用于課堂中,小學語文學科中也不例外。為了能夠使情境教學法的使用更為簡便,所發揮出的教學效果進一步提升,教師可以嘗試在語文課堂中將信息技術與情境教學法相融合,從而以信息技術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對課文進行深度學習。
例如,在講解《威尼斯的小艇》這篇課文時,作者馬克·吐溫首先在文中交代了小艇是水城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隨后詳細描述了小艇的構造以及船夫的高超駕駛技術,最后說明了小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進而展現出威尼斯這座水上城市的異國風情。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切實融入課文中進行學習,教師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打造可視化情境。首先,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幾幅有關威尼斯城市景色的圖片,隨后再請學生觀看對威尼斯這座城市進行簡單介紹的視頻,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便逐步融入情境中,對課文展開深度學習和思考。通過上述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改變了學生局限于教材學習課文的方法,使學生能夠以直觀的視覺角度深入學習課文,開闊了他們的學習視野,體現了信息技術的教學價值。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需要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進行高效自主學習。在小學語文中,為了能夠達到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條件,且能夠確保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對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
例如,在講解《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需要明確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即首先請學生了解文章內容,隨后分析閏土這一人物形象,最后揣測作者魯迅寫這篇文章的意圖。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通過翻轉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為了確保翻轉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教師需要根據上述教學目標規定學生在課堂中需要自學的內容。在布置完學習任務后,學生便立即展開對課文的自主學習,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搜集有關課文的資料。除此之外,為了便于學生在后續的環節中講解課文,教師可以輔助學生完成課件的制作。通過運用上述新穎的教學方法,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由被動式學習變成主動學習,還達到了新課程改革對語文學科的要求。
在小學語文中,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他們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也有所增加,且課文也越來越有深度。其中,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不僅局限于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還包括對課文中寫作手法的講解。學生掌握寫作手法不僅能夠促使他們對課文進行深層次閱讀,還可以提升他們的寫作水平。為了突破上述教學難點,教師可以借助微課視頻開展教學環節,從而著重講解寫作手法,真正意義上使學生掌握寫作手法。
例如,在講解《海上日出》這篇課文時,文中便運用了大量的寫作手法描寫作者所看到的景色。如“過了一會兒,那里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這句話便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這句話仍然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為了使學生掌握這種修辭手法,教師便可以在微課視頻的輔助下展開教學。首先,教師應用微課技術模擬出作者運用擬人修辭手法所描繪的畫面,隨后請學生思考如何應用文字描寫這一景色。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他們能夠發現僅僅應用詞語是無法切實體會這種動態景色的。對此,教師便可以引出所要講解的擬人修辭手法,并將其與文中的語句相結合展開講解。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分析該寫作手法的應用價值,隨后為了深化學生對此寫作手法的理解,教師還需要帶領學生進行寫作練習,即應用所學寫作手法進行造句,進而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可以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展開具體引導,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成為一個靈活的引導者。在語文課程中,很多內容都包含著可延伸的課外知識,教師要對此部分內容給予更多的關注,借助信息技術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開闊小學生的視野,增加其知識儲備。
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建構一個框架,讓學生自己代入這個框架中,從而領悟詩詞表達的情感。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好引導工作,借助多媒體介紹詩詞作者的社會身份,創作的時間、地點等,幫助學生明確詩詞的創作背景。以《泊船瓜洲》為例,本首詩的作者是北宋的改革家王安石,這首詩是作者被罷相時所作。于是,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介紹王安石被罷相的原因。在接下來的詩句教學中,教師再具體結合詩句進行引導,如詩的頭兩句寫的是作者在途中所看到的景象,隱隱表達作者的不舍之情,而詩的后兩句主要抒發詩人的情感。于是,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展示“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圖片,幫助學生帶入詩中的景象,從而感受作者當時的心境。詩句鑒賞結束后,教師可以介紹王安石一生中做過的最轟動的事情——主持施行青苗法。為了變法,王安石甚至與昔日的好友司馬光站到了對立面。青苗法最終并未成功施行,而王安石也因此被兩度罷相;但是王安石在被罷相的最初階段,內心還是滿懷希望的,在“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詩句上有明顯的體現。講到這里時,教師再用多媒體展示王安石昔日好友司馬光的資料:司馬光是北宋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六歲時,其父司馬池就教他讀書;七歲時,司馬光就能背誦《左氏春秋》,能講明白書的要義,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通過教師的介紹,學生可以了解到司馬光就是曾經學過的課文《司馬光砸缸》里救人的孩子。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延伸,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闊其視野。
語文學科有較強的實踐性,因此,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將課內知識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鼓勵學生到生活中探索語文學習資源。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的內容,將實踐探究任務制作成微課視頻,并發送給學生,讓學生結合微課視頻進行實踐探究。
例如,在“怎么表演課本劇”的口語交際練習中,教材中給出的主要步驟如下:選課文、分角色、如何演。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預習本部分內容,并要求學生按照以上三個步驟查找相關資料。如在“選課文”這個步驟中,學生在學習了本單元的課文后,接觸了《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四篇經典名著選段,因此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篇課文,如有的學生選擇了《猴王出世》,有的學生選擇了《草船借箭》。在準備相關資料時,可以上網搜索。在“分角色”這一步驟中,學生就可以結合自己選擇的課文劃分角色,最后將找到的圖片、文字資料以及角色的分配想法發送給教師,由教師將學生的資料進行統一整理,將每個角色的主要特征進行明確標記,具體到角色的語言和動作等細節,整合成一個內容完整的短視頻,將其發送給學生,讓學生按照教師的安排進行排練,逐步感知如何才能演好每個角色。而當小學生看到視頻中出現自己搜索的內容時,能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從而更加積極地學習語文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教學主張,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也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有活力。開放式的教學方式能進一步豐富教材的內涵,并且有利于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小學生能在這個過程中掌握更多元的學習方法,有助于其提高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當下一大趨勢,且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探索科學有效的應用方法,以期引導學生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培養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進而達到新課程改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