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如冰,李麗 (安徽藝術學院美術設計系,安徽 合肥 230000)
所謂“大思政”,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系統工程中滲透一切、貫穿始終,以達成系統整體的育人環境[1]。社會經濟發展與科學進步的同時,外來文化、思想的沖擊讓目前高校思政教育面臨新的挑戰。黨的十八大提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立德樹人的深度詮釋[2]。隨著黨的十九大、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全國教育大會相關精神的進一步落實與深化,全國各高校掀起“大思政”背景下課程改革與建設的新高潮。在國家提出“大思政”背景之下,思政教育被貫穿所有課程,被融入學校的各個環節和層面,全校教職工都擔負思政教師的職責。對于非思政專業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和思政資源的挖掘是新時代課程思政的發展之路,在充分發揮其他專業課程思政教育功能的同時,更積極構建了各專業課程的價值引領作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作為高等教育藝術門類中的一種,結合專業特色增加教學相關的思政教育內容,實現對學生人文素養的綜合教育,是未來數媒專業人才培養的必要舉措,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培養更多的新型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3]黨中央明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目標,將思政教育貫穿整個高校教育的全過程,將思政育人與專業育人相結合,將課堂育人與實踐育人相結合,并構建“大思政”的教育格局。2019年9月3日由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優行動”工作方案》通知中,第二十四條提到“完善高校思政課建設格局。積極建設“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大格局,制定專項工作方案……”[4]。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進一步指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從國家大政方針可以看出,“大思政”理念即堅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指導思想,以培養思想政治素質和專業知識能力雙優人才為目標的教育教學理念,要求新時代的大學生既擁有國際視野,又飽含家國情懷,能夠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大思政”教育教學理念下,高校要認真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積極整合思政教育資源,為思政教育開創新的格局。高校也要將思政育人和專業育人結合起來,發揮專業課老師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在本專業教學中將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在實現課程培養中專業知識傳授,學生能力提升的基礎上,挖掘政治、思想、道德等教育資源,構建多方合作、協同育人的課程思政新模式。思政課課中似潤物細無聲,從而將在校大學生教育成為符合國家發展需要的德才兼備的專業人才[5]。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信息傳媒時代催生的新型藝術教育模式,將藝術與信息科學技術、數字傳媒技術高度融合,具有高科技、跨媒體、多學科、新文化的鮮明特征,行業知識和技能包羅萬象。”[6]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在專業課程中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學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既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要在專業實踐創作中熟練運用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讓他們兼具藝術創作的邏輯方法。作為較為新型的藝術專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需要一直處于教學改革的前沿位置,借助教材外具有創造性的教學內容,完成本專業課程教學的實施。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核心課程包括數字媒體概論、數字媒體創意、視聽語言、故事與劇本創作、數字短片創作、信息可視化設計、互動藝術創新設計等。從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設置來看,該專業不僅要求學生具有一定設計基礎,還需要具有較高文學和作品創作的能力;學生在高校接受的知識培育有80%以上課程均為專業課程學習,所以在專業人才培養中,就必然會涉及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的樹立,需要在教學上實現“德”“藝”并進。對于數媒專業而言,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是課堂思政實現的最優途徑,要充分利用專業課程并在“大思政”背景下完成與課堂思政教育的融合與創新。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為了培養出政治立場堅定、大局意識強、個人修養素質高、專業素質能力強的數媒領域藝術人才,滿足國家藝術文化需求,也為我國藝術事業的發展培育新鮮血液。但是當前數媒專業教育以技能教育和訓練為主,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部分,更忽視了藝術作為一種真情流露的文化現象,是可以借助特定的表達手段來反映出現實和情感;表達立場與理念;傳遞出需要傳達的信息的。對于藝術作品而言,它善于利用不同元素設計新的視覺形象,所以數媒藝術作品本身也需要格外重視對表現內容的關注和追求。在專業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讓主流的價值傾向與家國情懷融入到課堂教學,可以提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表達的先進性與進步性,完成對新時代中國文化視覺符號與元素的表現,因此在數媒專業人才培養上必須要關注思政教育,將思政教學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建設中去,緊扣時代發展,潛移默化地將正確的社會觀和價值觀等融入專業課程領域中,幫助學生堅定“文化自信”。課堂思政在數媒專業教育的融入能幫助專業課程教育突破局限,豐富數媒專業課程內容的深刻內涵,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完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體系,滿足在專業課程學習中學生更高層次的學習需求。同時,也打破了長期以來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各自為政的壁壘,真正意義上實現大思政格局,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共同發展。
“大思政”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要靠教師去落實,首先考驗的是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7]。所謂“言傳身教”“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好的老師應當是以德施教的楷模,好的老師是學生成長的一面鏡子,學習的榜樣。教師傳播的正確理念與思想,能對學生的成長、價值觀的導向起到關鍵作用。數媒專業教師不但要具備高水平專業知識與技能,同時也要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愛之心。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傳播思想,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塑造人格,塑造品行。教師應當在教學中梳理課程內容與思政教育相關的素材,將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在課堂教學上傳播思想政治、道德修養、價值觀念等,以家國情懷、社會責任、人文精神和文化自信等主題融入教學,堅持以人為本,并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以實現1+1>2的教學效用。除數媒專業老師外,思政教學團隊的建設還需放眼全校,將馬克思主義學院、數媒專業教師隊伍、專職輔導員等進行人才資源整合,借助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的思政教育專長、輔導員團隊對于日常學生思想動態狀況的及時掌握,和數媒專業老師教學過程中思政元素的潛移默化,發揮全體教師的思政教育專長,共同完成思政育人的工作。
比如數字媒體概論課程,它既是對數字媒體專業的總體描述,也包括了對中國歷史、中國數媒發展歷程等相關內容進行介紹,里面涉及的思政元素也較為廣泛。在課程前期集體備課中,可邀請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從總體的角度給出指導意見,邀請輔導員為課程準備提供與學生有關的生活素材,幫助專業教師進行課程的規劃,從歷史背景入手,對中國數媒行業的發展進行介紹與解讀,將校園生活或主旋律主題融入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共同設計與完成課程教學準備。學生亦可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形式新穎且設計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學習、運用,提升學生的愛國熱情,并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除專業課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外,更可以邀請業界優秀的專家學者、英模大師、地方黨政領導等進行宣講教育,讓數媒專業的思政教育與全社會接軌。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新興專業中的一類,隸屬于藝術學教育范疇,而藝術教育是一種綜合性教育,是與各個領域相互融合的學科教育。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作為一個交叉學科,應以更開放、更包容的教育理念和藝術形式去進行專業教育、作品創作。當數媒專業教學中融入思政教學,美的教育、情的教育,應該與道德的教育一樣,在各科中用各種手段處處施行之[8]。習近平總書記說,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數媒專業中探索課程思政的教學要避免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融入的拼貼化,避免發生“蜻蜓點水”的方式將思政內容嵌入教學中,可以將本土區域歷史文化、家國情懷和產業經濟發展融入課程中。課程思政教育要與學科專業邏輯、學科知識邏輯等緊密結合,強調專業教學與課程思政的顯隱結合,以課程思政作為隱性教學助力專業教學效果的顯著提升。
比如數字媒體創意課程,在課程準備中,授課教師可以準備必要的作品背景資料,有意識地選取以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熱點問題等為主題的設計作品,詳細地對作品產生的深層次文化背景、創作歷程進行講解,挖掘作品中蘊含的核心問題及內容,通過這些教學環節,引導學生的創意思維;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讓學生與時代保持同步的同時,學習文化、交接文化,對主題的價值做出深刻思考。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意識到創意不是簡單的模仿,需要去設計、創造符合中國文化傳承脈絡的數媒創意作品,這才是未來中國數字媒體藝術發展的方向,也對中國文化的輸出、擴大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產生積極的作用。
從目前思政與專業課程結合情況看,雖然思政元素在專業教育中已經有了一定的普及程度,但是部分學生對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進行的思創結合教學模式認同感不足,認為專業技能教育十分重要,但思政教育并非必要。除了教學團隊創新建設和思政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形式的創新外,更行之有效的方式則以“滿足感”的提升。高校教育核心在于人才培養,學生學習成果則是體現高等教育優劣的重要指標,所以對于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結合需要和各類課程在培養目標中明確思政內容的同時,制定相應的課程體系,加強中國歷史元素、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的教學主題,以創新教育模式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大量的素材,并行之有效地運用到數媒專業作品創作中,調動學生對于思政教育學習的積極性,讓廣大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對國家、民族偉大復興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課程中將這些思政元素進行導入,使學生樹立獻身偉大民族復興事業的高尚情操,達到精神層面的“滿足感”提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從他們成長經歷角度考慮教學切入點,如現在的本科階段學生大多為千禧后,對新技術與新媒體的敏銳程度較高,從小也受到大量國外媒體文化的熏陶,針對該情況課堂思政教育更需要采取相應教學手段,或采用線上線下結合教學形式,或利用新媒體社交與課程教學結合等方式,先期引起學生興趣,后期再循循善誘逐步將思政元素引入教學中,以這種靈活多變的方式完成現代“千禧后”學生學習“滿足感”。
如數媒專業數字段片創作課程,在課程教學活動設計時,可從當下流行的短視頻APP入手,利用短視頻平臺傳播的積極因素,展開教學活動。選取中華傳統元素、公益美德等主題,進行數字段片的創意設計及作品創作,并將作品在短視頻平臺上或其他新媒體社交平臺中進行展示、傳播,從該類新媒體社交平臺上的作品反饋,提升學生創作“滿足感”,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完成了課堂思政的教學目標,實現課堂思政與專業教學對學生“滿足感”創新建設。在課程實踐作品創作中,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激發學生的正能量,學生擁有民族忠誠度,以傳統文化底蘊為依托逐步提升學生文化自信。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作為新興專業中的一種,在高等教育領域具有鮮明的專業特征,在經過大量專業教學實踐調整與完善,讓如今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擁有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這些進步與發展均在國家建設日益繁榮富強的基礎上才得以實現,所以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中課程思政的介入,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緊迫感。在大思政背景下的課程思政建設是高等教育從“教”到“育”的人才培養變革,而大思政背景下專業教育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也將幫助專業教育完成思想政治、綜合素養及專業能力的共同育人目標。基于目前課程思政教育新形勢的要求,需要在專業教育領域進行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也是數媒專業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協同育人、創新教育形式、重視學生的“滿足感”,從三方面不斷創新,逐步完善大思政教育工作機制,將思政教育貫穿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育中,為祖國培養更多具有高尚情操、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的復合型設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