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喀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喀什844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1]然而,隨著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傳播,一部分人通過曲解和捏造歷史事實、編撰歷史故事來虛無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甚至不惜詆毀和黑化領袖人物、英雄人物,嚴重傷害了人民群眾的民族感情。這些反歷史的虛無主義行為,無不帶有明顯的政治訴求和政治色彩。近期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傳播又呈現出新的特點,對新時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嚴重影響。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決不能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相悖。因此,在當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們既要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特質,又要廓清它對大學生思想造成的消極影響。
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影響深遠且危害極大的社會思潮,自產生之日起便善于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進行傳播。溯其起源,這一思潮首先是同近代以來“全盤西化”論相互呼應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2],其思想主張基本延續了文化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一貫秉持的立場和論調,旨在從整體上對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解構,表現出強烈的西方中心論色彩和民族自卑心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既不符合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更不能正確反映近代中國文化發展的要求,因而遭到了許多有識之士的批判和人民群眾的斥責,其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得到了有效抑制。新時期以來,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轉入低潮的國際背景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深入推進的國內背景下,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卷土重來,并一改過去在整體意義上抽象否定中華民族歷史之策略,借“重新評價”“重寫歷史”等名義極盡丑化、污蔑之能事,虛無黨的歷史、中國革命歷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在傳播手段、傳播方式和傳播途徑等方面呈現出許多新特征。
歷史是無法改變的既定事實。歷史虛無主義者懷著極其險惡的用心,利用學術研究的幌子,任意剪裁、拼湊、篡改歷史事實,重新評價歷史人物。[3]他們所謂的歷史事實只是在碎片化的歷史記載中加注自己的主觀臆斷,然后美其名曰“獨家秘史”。這種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對歷史事件的認識,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義歷史觀的窠臼之中。而與此同時,還有一些人高舉學術創新的旗幟,利用攻擊性話語丑化和否定中國共產黨和革命領袖,或是把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建設新中國過程中的艱苦卓絕、步履維艱徹底虛無化,或是把革命斗爭中不可避免的分歧、矛盾、思想斗爭描繪成別有用心的政治權謀之爭,或是把個別領袖人物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失誤無限夸大,甚至上升為對黨史的歪曲丑化。歷史虛無主義以學術化手段進行傳播的方式具有很強的迷惑性和隱蔽性,對此,學術界必須在保持高度警惕的基礎上,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其歷史觀、研究方法和話語系統進行徹底的揭露與批判,堅決捍衛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
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除了披著學術研究的外衣虛無正統歷史敘事和歷史觀點之外,還常常“以文藝的手段和形式來‘再現歷史、復原歷史’”[4]。歷史為許多編劇、導演等文藝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無限的遐想空間,但是部分影視作品、文學作品越過文學創作的底線,打著“讓歷史更加生動”“讓歷史人物更加真實”的旗幟,隨意裁剪、歪曲歷史。在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下,一些出版機構為了所謂的收視率、發行量、點擊率、轉載量,刻意迎合部分觀眾以謀取暴利;利用部分觀眾獵奇、獵艷、低俗、庸俗的心理需求,隨意編造歷史故事、歷史事件,使文藝創作成為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傳播的遮羞布。而那些借著文藝創作的名頭歪曲歷史事實,隨意創造的與歷史事實不符的“好人不好,壞人不壞”的影視情節、書籍文字也就赫然出現在了大眾面前。相較于以學術化手段進行傳播的方式,披著文藝外衣的歷史虛無主義一方面因缺乏科學歷史觀的指導,往往將復雜多樣的歷史演繹為人性史或價值觀念史;另一方面,歷史虛無主義在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方面所具有的優勢使其對人們的價值觀念造成了嚴重沖擊,值得我們高度重視和認真對待。
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5]電腦、手機等智能終端設備在成為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時,也給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技術平臺和傳播渠道。歷史虛無主義往往在微信、博客、貼吧、公眾號、短視頻等網絡公共領域大做文章,以達到混淆視聽的目的。他們從自己反歷史的“三觀”出發,評價、反駁甚至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姿態妄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使正統歷史在經過所謂“言論自由”“思想自由”的喧囂后既變色又變質。這些對歷史不公正、不客觀的認知和傳播,嚴重影響了人們對歷史真相的認知、理解和把握。在網絡空間中,有人污蔑《紅巖》中江姐的原型江竹筠,把利用和戰友假扮夫妻開展革命工作的英雄描述成破壞他人家庭的“第三者”形象。[6]68此外,有部分人僅根據蔣介石自述的日記就大肆呼吁為蔣介石“脫帽加冕”,為這樣一位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玩弄權術、消除異己的政客辯護。縱觀此類事件,從頭到尾都能找到歷史虛無主義的身影。對于歷史虛無主義將互聯網平臺作為言論陣地的做法,我們必須堅持將做好網絡輿論工作作為一項長期任務,運用網絡積極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借以消弭歷史虛無主義在網絡空間帶來的消極影響。
青年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極易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和沖擊。[6]63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傳播的主要載體就是影視作品、網絡平臺、書籍報刊等,而大學生正是這些大眾傳媒的主要受眾群體,在信息攝取過程中接收到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概率極高。通過網絡載體,歷史虛無主義對中國革命、中華文明、領袖和英雄人物的評論,不僅熱衷于表達所謂的新觀點,而且呈現出所謂的否定性和惡搞性特點,特別容易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部分大學生辨別不良社會思潮的能力明顯不足,容易受到這種標新立異的觀點的影響。更有甚者,部分嚴重缺乏社會責任感的運營商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訴求,常常以博人眼球的新聞標題吸引青年大學生,在增加瀏覽量、獲得經濟暴利的同時,嚴重沖擊了大學生思想價值體系。[7]
新時期重新泛起的歷史虛無主義有更加多樣、隱蔽的傳播方式,往往讓人不知真假、難辨其質,不僅在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等諸多領域造成了消極影響,也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嚴重沖擊。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培養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與認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歷史虛無主義者不但圍繞中國革命做文章,而且對中華文化斷章取義,隨意編排、歪曲中國歷史,堪稱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翻版”。前述事件的發生,導致大學生對歷史認識的混亂與錯位,削弱了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影響了中華文化在大學生中的縱向傳承和橫向傳播。一方面,歷史虛無主義者用扭曲的價值觀念評價政治事件,用極端的小概率事件代替普遍事件,以此詆毀中華文化;另一方面,他們極力鼓吹西方文化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以此達到“西化”的目的。如在社會輿論中,他們通過“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旅游”等問題惡意放大中國游客的不文明現象,指稱中國人都是不守規矩的,進而把個別不文明現象上升為對整個民族文化的否定。而由此造成的后果,不僅會使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產生錯誤認識,而且會降低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近年來,西方敵對勢力在各大社交媒體上公開發表詆毀中國領袖人物、否定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否認中國改革開放、惡意夸大中國革命傷痕的不實言論。此類言論的傳播對大學生的政治信仰造成嚴重沖擊,使部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出現動搖。而與此同時,他們極力鼓吹西方政治制度的優越性,企圖在意識形態領域影響中國青年一代。[8]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今時代,很多大學生的關注焦點已由政治轉向經濟,并把更多注意力轉向了如何獲取高額經濟利益。這不僅降低了他們對政治的關注度,也造成了自身政治鑒別能力的大幅下降,從而給西方敵對勢力宣揚各種不良社會思潮提供了機會;加之歷史虛無主義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隱蔽性,就更容易導致大學生在政治信仰上產生動搖。
“無論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道路問題都是最根本的問題。”[6]70近代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中國人民要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任務,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9]然而歷史虛無主義者認為,是鴉片戰爭以來的西方野蠻侵略給古老的中國帶來了近代文明和科學技術,從而推動了中國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不僅如此,他們還否定以五四運動為代表的中國革命運動,認為是革命導致中國錯失了追隨歐美等西方國家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機會,進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說成“誤入歧途”。他們甚至借助蘇聯解體進行炒作,以管中窺豹的狹隘視角,把蘇聯解體的原因歸結為社會主義制度的落后,制造出社會主義終將被資本主義取代的失敗論調。上述種種,既混淆了視聽,又弱化了信念,動搖了大學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融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而形成的,是對我國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也是和我國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10]歷史虛無主義者之所以極力詆毀領袖人物、英雄事跡,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借此消解中國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而所謂的重評歷史事件和重評歷史人物,實際上是一種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傳遞。不管是在網絡上發文指稱雷鋒做好事特意記錄在日記本上就是為了宣傳自己,還是就劉胡蘭的真正死因進行所謂的大揭秘和獨家爆料,無不是對英雄人物和革命精神的戕害。歸根結底,這均是從自己的主觀認識和意愿出發,用所謂常識、真相來評價英雄人物的是非對錯,其目的是為利己主義開脫。以學術研究面目出現的歷史虛無主義對英雄人物和革命領袖的詆毀,不僅歪曲了歷史真相,消解了其正面意義和積極價值,而且對價值觀處于形成期的大學生群體產生了不容忽視的消極影響,不利于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氛圍。
以各種面目出現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有著明確的政治訴求,其影響之深遠、危害之嚴重,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警惕。有效應對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需要綜合采取多種手段,從講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扎實推進“四史”教育、建設校園文化和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等多個方面著手,揭露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實質和危害,肅清歷史虛無主義思想的負面影響。
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歷史虛無主義有明確的政治目的和意識形態訴求。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危害,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造成了沖擊。為此,必須在辨識歷史虛無主義意識形態本性的基礎上,通過打造具有實效性的高效思想政治理論課筑牢意識形態陣地,加強大學生群體對馬克思主義的政治信仰。高校教師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領者,必須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甄別各種社會思潮的能力,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真理性征服大學生。具體而言,全體高校教師尤其是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和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要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在學術研究和教學實踐中堅持政治自覺,正確區分學術自由的邊界與言論自由的紅線。例如,從事史學研究的教師要將唯物史觀作為研究史學的方法,站在客觀、公正、全面的大歷史觀背景下評價歷史人物;在對史料進行全面收集、系統整理、正確理解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增進學術研究的價值性。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辭,做到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思想、貼近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善于用質樸的情懷理直氣壯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善于發現和運用學生身邊的鮮活事例、校園中的經典案例,旗幟鮮明地駁斥歷史虛無主義的各種錯誤思想觀點。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客觀而嚴謹的歷史教育是消解歷史虛無主義影響的重要舉措。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結合形勢和發展的需要,堅持用“四史”教育涵養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促進學生形成堅定的政治信仰,并最終實現核心價值觀的內化與外化相統一。[11]在內化階段,要注意采取適宜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主動接受、樂于接受,將中國共產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根植于學生內心,特別是要將“四史”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有機融合,將大學生的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國家利益進行統攝,形成知史愛國、知史明理、知史明辨、知史感恩的情懷。在外化階段,要引導大學生在學習“四史”的基礎上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自覺展開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揭露和批判,認清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本質和危害,并在此過程中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理解。
“校園文化作為一支潛在的教育力量,它不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而且其獨特的育人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重要途徑”[12]。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對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滲透、提升大學生思想品德修養、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從操作層面看,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學校文化墻、櫥窗、廣播站等陣地,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英雄人物、領袖人物的光輝事跡,并把本地的紅色資源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在濃厚的教育氛圍中增強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自覺;另一方面,可以帶領學生參觀高校思政課教育基地、校史館,邀請參加過革命的老紅軍走進校園舉辦講座,以“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日、“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等重大節日或時間點為契機,舉辦形式多樣、內涵深刻的紀念活動,在集中教育和儀式活動中增進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對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的體悟。在民族地區,還可以將上述政治理念貫穿于節日主題活動的全過程,以達到增進民族團結、凝聚民族力量、強化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目的。
歷史虛無主義極力歪曲、虛無歷史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學術研究的幌子下,通過詆毀和否定中國革命的歷史、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達到從根本上否定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的目的。因此,我們既要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真實面目和政治訴求,也要基于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特別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對其進行學理層面的駁斥。道路問題是事關黨的各項事業興衰成敗的根本問題,近代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是被實踐充分證明、符合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正確選擇。從學理層面駁斥歷史虛無主義上述觀點,關鍵在于堅持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指導,將翔實的史料和科學的歷史觀、方法論有機結合起來,充分揭示歷史虛無主義所秉持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和片面化、機械化的形而上學思維方法。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3]從學理層面深入、系統地揭示歷史虛無主義在歷史觀、思維方法等層面的實質,有助于在駁斥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觀點和消解歷史虛無主義的負面影響的同時,增進對近代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的認知。
新時期,作為一種與“全盤西化”論相呼應并在當前產生深刻社會政治影響的錯誤思潮,歷史虛無主義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尤為嚴重。“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4]針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在新時期傳播的新特征及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高校務須在深刻認識和把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實質及危害的基礎上,在思想文化、社會政治傳播和意識形態教育等領域采取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全力消解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多元影響,積極培育當代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借以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