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霞
(甘肅省小隴山林業保護中心黨川林場 甘肅天水 741020)
林業苗圃中常見雜草的種類較多,且不同雜草在生長特性、植株大小、養分與水分需求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如果依靠傳統的人工除草方法進行清除,不僅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與時間,除草效果也很難得到保證。因此,林業技術人員需采用化學除草技術,根據雜草種類、苗木種類等因素,對除草劑進行合理選擇與規范使用,才能夠有效清除雜草,最大程度地降低對苗木生長的影響。
傳統除草方法以人工拔除田間雜草為主,對人力的需求較大,即使可以使用工具、設備作為輔助,除草效率也難以得到有效提升。相對而言,化學除草技術的早期應用雖然同樣對人力有著較大依賴性,但隨著各類機械設備、工具的推廣應用,目前可以由無人機、灑水車等代替人工完成除草劑施用,有關林業人員在林業育苗階段,只需負責無人機操控、灑水車駕駛等簡單工作,即可保證施藥作業效率與除草效果,技術應用的便捷性較為突出[1]。
林業苗圃面積大且雜草較多,無論依靠人工進行除草,還是采用地膜覆蓋抑草等手段,除草成本都比較高。相比之下,運用化學除草技術清除苗圃內雜草的成本則比較低,除購買除草劑的費用及施用除草劑的機械租賃或購買費用外,基本只需其他費用。另外,林業苗圃通常只需進行2~3次化學除草,即可基本清除雜草,有效期較長,很少會出現反復除草的情況。
人工除草需要花費較長時間,如栽培管理控草、地膜覆蓋抑草等除草技術是以預防為主,或是需要在播種前等特定時期進行,在短時間內除草效果均很難保證。相比之下,化學除草技術作為借助化學藥劑特性直接殺死雜草的除草方法,可以在短期內清除苗圃內的大量雜草,見效快,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現存雜草對苗木生長的影響[2]。
除草劑出現于19世紀末期,開始僅應用于農業生產,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目前其種類較多,不利于林業、農業生產的各種雜草,均有對應的除草劑,適用范圍廣。另外,在林業育苗中雜草問題較為復雜的情況下,有關林業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除草劑的使用劑量、使用時間、施用方法等進行靈活調整,從而進一步擴大化學除草技術的適用范圍。
林業苗圃中雜草具有種類多、生長區域不固定、生長速度快等特點,無論是依靠人工除草、機械除草,還是運用各種抑草、控草措施,都容易出現雜草清理不徹底的問題。而將化學除草技術應用于林業育苗,可以大幅提升除草效果,將除草率保持在較高水平(當前市場上優質除草劑的單次除草率普遍在90%以上),這對于林業育苗工作有著重要的作用。
當前市場上的除草劑種類紛繁復雜,其主要成分都是能夠消滅或抑制植物生長的化學物質,但不同的除草劑適用的條件和階段均有所差異。因此,在林業育苗工作中,需根據苗圃環境、苗圃內雜草種類、苗木種類、苗木生長階段等因素,來確定合適的除草劑。
2.1.1 苗圃環境
化學除草技術在林業育苗中的運用還會受到苗圃環境的影響,故相關技術人員需結合苗圃區域的溫度、濕度、光照條件等環境因素,選擇合適的除草劑[3]。若苗圃所在地區空氣濕度始終較高或持續降雨,則可以選擇藥性相對較強(消滅、抑制植物生長的化學物質濃度較高)的除草劑,以免出現雨水沖刷掉除草劑的情況,進而導致除草劑藥性不足,無法有效去除雜草。而在苗圃所在區域光照條件較差時,則要盡量避免選用含有二苯醚的除草劑。
2.1.2 苗木種類
根據作用方式的不同,除草劑主要可分為選擇性除草劑與滅生性除草劑兩種。選擇性除草劑能夠殺死或抑制特定雜草的生長,但對不同植物的效果不同,通常只會消滅雜草,不會危害苗木的生長,多應用于樹種發芽后的林業苗圃除草工作。而滅生性除草劑是對所有植物均具有毒性,施用后苗木與雜草都會被殺死,多用于播種前的除草工作。在林業育苗工作中,若使用選擇性除草劑進行除草,則需根據苗圃中苗木的種類選擇相應除草劑,以免出現苗木對除草劑抗性較差、施藥后影響苗木生長的情況。
2.1.3 雜草種類
除草劑中能夠殺死植物或抑制植物生長的化學物質,并不能夠對所有植物產生作用。因此,在運用化學除草技術清除林業苗圃內雜草時,林業技術人員需分析苗圃內主要雜草的種類,明確其分布情況,再選擇針對性的除草劑,分區域施用,以保證除草效果,降低除草成本與除草劑用量[4]。
2.1.4 生長階段
多數植物在幼苗階段的生長速度較快,部分植物僅需數周時間即可進入下一生長階段,此時其除草劑抗性也會發生較大變化。因此,在林業育苗工作中,需要根據苗木、雜草生長情況,進而選擇合適除草劑。例如當苗木生長期較短、對除草劑抗性較差時,需選擇藥性較小或對苗木無害的除草劑,以免影響到苗木正常生長;當雜草生長期較長時,要盡量選擇藥性較強的除草劑,以保證除草效果。
2.1.5 土壤條件
當前市場上的除草劑種類較多,其常見的施用方法包括雜草葉面噴灑、拌土撒。在清除林業苗圃內雜草時,如果需要將除草劑施入土壤中,那么就需對苗圃土壤條件進行分析,選擇與苗圃土壤相契合的除草劑,以保證除草效果[5]。例如當苗圃土壤質地特殊、吸附性較強(如沙土、黏土)時,盡量選擇低毒或無毒的除草劑,以免因土壤吸附除草劑中有害物質而導致土壤污染;當苗圃土壤的有機質含量較高時,盡量選擇藥效較強或劑量要求寬松的除草劑,以免出現微生物分解降低除草劑藥效的情況;當苗圃土壤含水量較高時,由于多數除草劑的藥效都會隨著土壤含水量增加而提升,故需選擇藥效相對較弱的除草劑。
2.2.1 播種前除草
在林業育苗工作中,由于很多雜草的生長周期與苗木存在較大差異,因此,需根據雜草生長情況來確定除草時間。例如在區域內雜草種類相對單一的情況下,相關技術人員可將初次除草時間安排在整地階段(雜草尚未發芽或剛剛發芽時),同步開展整地與農藥施用工作,以徹底殺死土壤內的雜草種子,并清除已經發芽的雜草。在區域內雜草種類較為復雜的情況下,則可以將除草時間安排在播種前的數天,并分多次施用不同除草劑,實現全面清除各類雜草。
2.2.2 播種后除草
在樹種播種之后,除草劑的施用時間需綜合考慮雜草生長與苗木生長情況來確定。一般來說,由于苗木與雜草的生長規律不同,抗藥性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有關林業技術人員可選擇在樹種發芽之前,以葉面噴灑的方式施用除草劑,殺死已經發芽的雜草。待樹種發芽并生長一段時間(擁有一定抗藥性)后,再將除草劑融入土壤中施用,以殺死新長出或未發芽的雜草[6]。
2.2.3 具體播種時機
在清除林業苗圃中雜草時,為充分發揮除草劑的藥效,林業技術人員技術還需根據氣象條件的變化,科學選擇具體的播種時機。例如在干旱地區或干旱季節,應盡量選擇在雨后施用除草劑,以免因土壤水分不足而影響土壤對藥劑的吸收,或是因雜草葉面氣孔、皮孔收縮(受干旱影響)而抑制藥劑擴散。在多風的情況下,盡量選擇風速較低時噴灑除草劑,以免影響除草劑的實際藥效。當風速大于8 m/s時,立即停止噴灑除草劑(此時除草劑藥效會降低一半以上)。
除草劑雖然具有低毒的特點,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用量偏差仍然可能會影響苗木的健康生長或導致除草效果不佳等問題。因此,要想有效應用化學除草技術,林業人員必須嚴格按照使用說明對除草劑用量進行嚴格控制,并借助專業計量工具來檢查除草劑的實際用量,保證除草劑使用的精確性[7]。另外,由于不同苗圃中苗木生長情況存在差異,因此在確定除草劑用量時,還需要由專業人員對用藥時間、雜草類型、發芽特點等其他因素進行綜合考量。
在林業育苗工作中,由于各類除草劑的性質不同、施用方法差異較大,故相關林業人員要對除草劑的施用細節加以規范,嚴格按照除草劑使用說明及專家意見進行除草。例如在采用果爾藥土法(多用于藥劑抗性較高的闊葉樹苗木)施藥時,需要按規定控制好果爾藥量,并將其與清水、干沙混合攪拌,其中清水用量應以藥土手捏成團、落地可散為標準,干沙用量通常在15 kg~25 kg之間,必要時還需使用乳化液、過篩農田土分別代替清水與干沙,待藥土攪拌均勻后,將塑料布等材料覆蓋在上面悶3 h再后取出撒施[8]。在采用芽前用藥法(多用于黃楊、柳樹、楊樹、玫瑰等品種苗木)施藥時,需要在苗木芽苞未打開前清除地面的落葉、枯枝等雜物,并做好澆水灌溉工作,保證地表土處于裸露、濕潤狀態,之后再向地面撒施除草劑,將藥劑與表土相混合,以殺死剛出土或未出土的雜草[9]。
在運用化學除草技術的實際過程中,如果區域內的雜草未被完全殺死,那么其對于同類型除草劑的抗性就會上升,再次施用除草劑時,除草功效則會降低。因此,要想將化學除草技術有效應用于林業育苗,需要克制雜草的抗藥性。從具體措施來看,首先,把握好除草劑的使用頻率,盡量減少化學除草的次數,保證每次的除草效果[10]。其次,在進行除草時混合施用多種除草劑,克制雜草抗藥性,同時,通過藥劑的合理搭配來增強除草效果。最后,交替使用除草劑,選擇兩種以上的類似功效除草劑不斷替換,以免因同種除草劑的長時間持續施用而使雜草產生抗藥性。
在林業育苗工作中,除草劑的殘留問題會影響到苗木的正常生長,為此,有關林業人員需準確把握各種除草劑的具體殘留時間,并根據藥劑殘留時間進行施藥、苗期管理工作。例如在使用殘留時間較短的除草劑(如五氯酚鈉)時,盡量將施藥時間安排在主要雜草的萌發期,在使用殘留時間較長的除草劑(如西瑪津)時,需要選擇對苗木無害或低害藥劑,并密切關注苗木生長情況[11]。
在除草劑普遍具有淋溶性的情況下,施藥后部分藥劑可能會被淋溶至土壤深層,被苗木根系所吸收,進而使苗木受到傷害。為此,林業技術人員應在施藥前注意觀察天氣情況,避免在降雨前施藥,如施藥時處于雨季,則需適當減少除草劑的用量。
化學除草技術在林業育苗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想實現除草技術的有效應用,林業技術人員需要把握好除草劑選用、施藥時間把握、用量控制、施藥細節規范等方面的技術應用要點,同時注意克制雜草抗藥性、把握藥劑殘留時間、避免藥劑淋溶,進而保證苗木健康生長,促進林業育苗工作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