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澤
雷山縣山地特色農業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梁冬澤
(貴州財經大學大數據應用與經濟學院貴州貴陽550025)
山縣山地特色農業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但與新時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高素質勞動力匱乏、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健全、農業現代化裝備較弱及特色農產品規模小品牌效應不足等問題,文章對雷山縣山地特色農業發展現狀進行了闡述,提出了加強科技支撐、完善經營體系、加強相關聯的輕工業發展以及推進品牌戰略等相關對策建議,以期為進一步推動雷山縣山地特色農業發展提供參考。
雷山縣;山地特色農業;發展現狀;發展問題;對策
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都離不開農業的發展。特色農業是農業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民增收和提高農業競爭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中央一號文件中連續多年提出要落實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民族地區推動特色農業發展是實現地區發展的重要手段[2]。發展壯大特色農業產業也是我國應對經濟結構和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式,在推動農業現代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3]。雷山縣位于黔東南州西南部,全縣總面積為1 204.35 km2,全縣總人口16.39萬人,在“十三五”時期,雷山縣立足于自身的資源稟賦及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山地特色農業,積極整合資源,重點發展茶葉、筍用竹、中藥材、食用菌、生態畜牧業、生態漁業及稻田綜合種養、精品水果等山地特色農業,有效推動了全縣農業產業發展的同時,助推了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雷山縣也成為貴州省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典型模式之一。
近年來,雷山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呈持續穩定發展態勢,經濟總量進一步提升。2020年,全縣第一產業增加值達9.29億元,相較2015年的6.24億元,增長48.8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 115元,相較2015年的6 810元增加4 305元,年均增長約10%。雷山縣在穩定糧食產量基礎上,茶葉、筍用竹、中藥材、食用菌、生態畜牧業、生態漁業精品水果等山地特色農業發展迅速。其中,高效農業面積占耕地比重達10%以上,設施農業比重達5%以上,糧食與經濟作物種植比為25∶75。農業產業結構實現進一步優化,農村常住人口實現人均1.5畝茶、0.5畝藥、1畝菜(菌)的農業產業格局。
雷山縣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大大改善,完成了全縣范圍內公路網村村通、組組通,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了基礎設施保障。同時推動設施農業發展,建設了一批蔬菜育苗大棚、生態漁業育苗設施,全縣設施農業比重達到5%以上。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其中建成了雷山烏開300 t縣級冷鏈集配中心和大塘綠野谷1 000 t果蔬冷庫,使得全縣范圍內的農業倉儲設施水平進一步提高。在經營主體方面,到2020年雷山縣有省級龍頭企業11家,州級龍頭企業21家。在工商注冊的農民合作社共328家,其中,國家級示范合作社1個,合作社成員28 055人。全縣在農業農村部認定的家庭農場330家,其中,已錄入國家家庭農產名錄的有212家。雷山縣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使得地區農業發展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
雷山縣農產品加工業和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快速發展。以茶葉加工、中藥材初加工等為代表的農產品加工業也獲得了較快發展,2020年度雷山縣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到5.2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了37%,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0%。與此同時,全縣農村電子商務等新業態快速發展,“大數據+農業+旅游業”大力推進,休閑觀光農業以及鄉村旅游發展成效顯著。雷山縣先后獲得“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雷山縣立足于縣域內各地區農業資源,緊抓地區山地特色農業,適度推動規模化發展,同時在縣、鄉、村各級設立示范點,開展“一鄉一特、一村一品”落實政策,要求每個鄉鎮要建立相應的示范點,相同類型產業進行相對集中種植,同時集中展示先進技術、優良品種等,促使其規范化、規模化生產。另外,充分利用科技入戶工程、涉農信息平臺等途徑,對參與山地特色農業生產的農戶大力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技術培訓指導,幫助農戶與相應領域內專家建立對口聯系制度,對農戶相應領域內的市場信息、生產技術、產品銷售等過程進行全方位指導,解決農戶在技術和信息方面的欠缺。
雷山縣重視產業內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力爭在每一山地特色農業產業內部形成1家州級以上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特色農產品的訂單;同時建立以銷定產、以產促銷的產銷連接體系,與杭州、廣州、上海、深圳、重慶等城市簽訂特色農村產品經銷聯盟框架合作協議,完善產銷對接體系。并通過“互聯網+農產品銷售”“農村電子商務”等形式搭建地方特色農產品的展銷平臺,解決地區特色農產品的銷路問題。
全縣注重強化對山地特色農業產業的領導責任制度,明確一個縣委常委或副縣長作為山地特色農業發展小組的組長,引領負責特定產業的發展,并分別明確一到兩個縣級職能部門作為縣領導領銜推進的責任單位,對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進度推進工作負責。同時,由鄉鎮黨委的主要領導作為帶頭人,專門組建產業發展工作團隊,負責為地區山地特色農業提供具體的技術指導和相應服務。
雷山縣注重縣域內特色農產品的品牌與質量,重視對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的品牌意識培養,鼓勵并支持自身的特色農產品注冊商標和地理標志申報,注重梳理自身產品的品牌效應。積極打造了雷山銀球茶、雷山烏桿天麻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注重自身山地特色農業的質量監管,近年來,全縣農業綠色化水平提高迅速,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使得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綜合合格率達到99.2%,為自身特色農產品品質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雷山縣農村大量的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現象普遍,導致雷山縣農村從業人員大幅下降,農業勞動力數量持續減少,且老齡化現象較為突出。農業勞動力質量不高,導致農業技術推廣和實施過程中接受能力較差,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并且全縣農業勞動力出現季節性不足,茶葉管護和采摘等環節出現用工荒,致使勞動力成本上升,制約了雷山縣山地特色農業的高效發展。
雷山縣當前農產品產銷信息不對稱,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滯后,流通網絡、冷鏈體系及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緩慢,農產品流通網絡、冷鏈體系和農產品電子商務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從整體來看發展速度緩慢,發展水平較低,使得農產品流通成本仍然較高。其中,冷鏈物流設施保障能力相對不足導致了全縣范圍內的生態畜牧業產銷容易出現脫節,產品市場的價格波動頻繁。茶葉、中藥材、蔬菜等訂單農業發展模式不夠充分,訂單不穩定,違約現象普遍,未能形成規范化、標準化的產銷對接體系,制約了全縣特色農產品生產規模化和標準化的提升。
雷山縣作為一個山區農業縣,縣域內山高坡陡,耕地較為零散,不集中連片,受地形地貌影響,水、電、路等農業基礎設施修建成本高、設計標準偏低,縣域內的相對規模的茶園受地形道路影響,使得日常維護和田間管理過程的機械化設備難以應用。農業基礎設施方面距離現代化農業要求差距大,且雷山縣全縣范圍內高標準農田比重較少,土地綜合生產能力低,加工、冷鏈、分揀、包裝等設備建設不到位,導致農產品保鮮期短、儲存難。另外,缺乏大數據執法儀器、攝像頭等設備,導致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疾病防控和產品質量檢測困難。
從全縣范圍內看,山地特色農業種類較多、規模小,布局較為散亂。從產業鏈上看,特色農產品產業鏈較短,特色農產品的儲藏與深加工能力不足,產品附加值與科技含量較低。從產品品牌上看,缺乏品牌效應帶動,同時自身宣傳、營銷手段不足,使得縣域內特色農產品除了雷山銀球茶、雷山烏桿天麻等較為出名的優質農產品外,其他品牌效應明顯的產品較少,地區特色農產品的帶動效應發揮不明顯。
科技與人才是推動特色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挖掘地區特色農業優勢的重要手段,特色農業的發展需要大力引進農業科技及高素質人才[4]。雷山縣應從縣域層面出發,積極與上級政府溝通,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積極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用合作和協同創新。加大相關領域內人才體系的建設,加大引進農業技術推廣、農業技術培訓、疫病防控等農業相關領域內的人才,通過“高校+企業”“科研院所+企業”“項目+人才”等方式,培育一批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方面的人才。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農技專家的指導引領作用,積極利用科技入戶工程、涉農信息平臺等渠道,強化山地特色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技術培訓指導。針對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重要節點和關鍵技術,依托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州、縣、鎮三級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和省內外專家資源積極建立協作攻關團隊,組建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以促進本縣山地特色農業產業鏈與技術鏈深度融合。同時,要進一步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加快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山地特色農業中的應用,推動山地特色農業的信息化、智能化發展。
針對本地區特點,培育適度規模的特色農業經營主體,有利于發展地區特色農業[5]。雷山縣應圍繞全縣范圍內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加快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擴大多種形式的經營主體規模。一是在龍頭企業培育方面,進一步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引導龍頭企業向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集中,促進縣域范圍內形成具有強帶動力的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龍頭企業集群。二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進一步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從縣級層面給予其財政、金融、流通及政策方面的優惠,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撐環境。三是鼓勵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發展,鼓勵有能力、有條件的農戶發展適度規模的山地特色農業經營,推動企業、合作社與家庭農場開展合作,幫助其完善產銷體系。
特色農產品無論是初級加工還是深度加工,只有成為最終的消費品才能充分體現出其價值[6]。雷山縣應全力推動特色優勢輕工業發展,依靠特色輕工業優勢延長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提升農產品加工能力。茶葉精加工方面,以全縣范圍內的綠茶、紅茶加工為重點,加大茶葉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建設具有發展優勢的茶葉加工基地。中藥材加工方面,依托縣域范圍內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引進和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全力發展中藥提取、制劑、保健品等產業,推動苗醫藥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集中力量打造全省中藥材生產基地。同時,依靠輕工業發展大力發展黑毛豬、食用菌、竹筍等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提升本縣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
在地區特色農業發展過程中需要樹立品牌意識,以品牌力量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牽引力,形成品牌經濟[7]。雷山縣要繼續塑造本地區特色農產品的品牌特色,增強品牌競爭力,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強縣。打造政府部門推動、特色農產品企業為主體、多部門協作、社會力量參與的品牌培育格局,建立完善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培育、發展和保護體系,鼓勵縣域內農產品加工企業爭取著名商標和名牌農產品,著力培育一批有地域優勢和影響力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實施綠色生態、品質安全的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繼續鞏固銀球茶、烏桿天麻等老品牌,并重點支持培育新品牌,打造知名品牌,推動品牌企業開拓產品市場。
目前,雷山縣山地特色農業發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其發展過程仍存在高素質勞動力匱乏、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不健全、農業現代化裝備較弱及特色農產品規模小品牌效應不足等問題。為進一步推動其山地特色農業高效、可持續發展,在后續工作中,一方面需要強化科技在山地特色農業產業中的作用,完善配套工業發展,強化自身特色農產品的產業鏈深度;另一方面要通過優化各級經營主體的方式擴大本縣山地特色農業產業規模,同時繼續推動山地特色農業產業的品牌建設,打造自身特色農產品品牌優勢。
[1]楊柳.遼寧特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經濟,2022(1):18-19.
[2]張兆忠,李明軒.新時代民族地區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研究[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1(4):117-124.
[3]楊志龍,陳衛強.特色農業產業成長的邏輯理論研究[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1(6):12-19.
[4]蔣輝,蔣和平,彭成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特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實現路徑研究:以武陵山片區椪柑生產經營為例[J].貴州社會科學,2014(7):127-132.
[5]胡鵬,李忠斌.民族地區發展特色農業的戰略思考:基于人力資源開發的視角[J].農業經濟,2018(12):9-11.
[6]蘇戈,矯江,王冠,等.黑龍江省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建議[J].北方園藝,2021(1):164-167.
[7]江麗.特色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探析:以河南省為例[J].農業經濟,2019(12):23-24.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5.38
F327
A
2095-1205(2022)05-118-03
貴州財經大學研究生項目“黔湘毗鄰地區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的路徑研究”(2021ZXSY06)
梁冬澤(1997- ),男,漢族,山東威海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