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國浩律師(鄭州)事務所,河南 鄭州 450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向銀行貸款融資已經成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同時,國內銀行為更好地貫徹遵循審慎經營原則、規避金融風險,從源頭上扼殺可能危害資金安全的因素,不斷從國際社會學習先進的貸款業務經驗,嘗試在銀企貸款合同中約定一定情形下銀行可以提前收回貸款,該情形包括企業未按約定使用貸款、未按期償還貸款、出現破產因素等。這一約定在理論上能夠確保銀行在企業出現違約情形或陷入不利境地時及時收回貸款,但在具體實踐適用過程中與現行法律規定存在一定沖突。
銀行向企業提供貸款時,為防范金融風險,除了會審核企業的資質、財務指標、征信報告等,普遍還會在貸款合同中設置相應條款,約定一旦企業出現重大違約或事實破產等情形,銀行即可提前收回原本尚未到期的貸款,甚至直接劃扣企業在銀行所開賬戶內的資金,以折損企業的期限利益來保障銀行的資金安全。這實際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的提前到期,故稱為“加速到期條款”,依約可適用于企業破產領域。
對該條款的法律性質,學術界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提前收回貸款是企業發生逾期違約行為時銀行行使合同解除權的后果之一[1],企業破產時銀行預計其難以繼續履行借款合同約定的還款義務,即可據此行使單方解除權。另一種觀點認為銀行行使的是終止權,相對于解除權,由于終止權的行使不溯及既往,只向將來發生效力,也無需恢復原狀,企業已經享受的資金使用利益不需要返還,且在實務判例中,銀行訴請行使加速到期條款時,并不以解除合同為前提,故不應認定為解除合同,而應為終止合同。
銀行與企業為實現各自降低風險和獲得融資的目的,在意思自治的前提下通過協商約定加速到期條款,合作共贏。表面上看似乎并不存在任何法益上的沖突,但將其適用于企業破產的情形下,就存在一定的爭議。
根據我國《破產法》第三十一條及第三十二條規定,企業在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一年內,對未到期的債務提前清償,或具備破產原因的企業在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六個月內,對個別債權人進行清償的,管理人有權請求法院予以撤銷,六個月內個別清償使債務人財產受益的除外。通過規定撤銷權,可以恢復因債務人不當處分而失去的利益,保護全體債權人公平受償的機會,不僅保護了債務人財產的完整性,也體現了《破產法》的平等分配原則,減少了債權人的不當競爭,維護了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而銀企貸款合同中約定的加速到期條款破壞了這一規則。依據該條款,銀行可以提前獲得清償,避免了因企業破產資不抵債而導致貸款無法收回,但相應地,其他債權人因該企業總資產的減少將會陷入清償比例降低的不利局面。由此看來,意思自治的加速到期條款與撤銷權平等保護債權人的法益沖突,實質上就是銀行與其他債權人的利益沖突。
盡管與《破產法》中撤銷權保護的其他債權人的利益沖突,加速到期條款也并非沒有可取之處。首先,銀行相對于其他債權主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設置加速到期條款是為了降低自身的風險。銀行作為金融機構,需要嚴格遵循審慎經營原則,在貸款過程中重視風險防控,在資金貸出后加強風險管理,將所涉及的風險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通過在貸款合同中約定加速到期條款,可以使銀行在企業破產的情況下提前收回資金控制權,進而防止風險傳遞,維護自身甚至整個金融業的體系安全。
其次,加速到期條款的設定順應了市場經濟發展趨勢。作為市場經濟中改善民生、穩定社會的基礎力量,中小企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意義,而銀行貸款作為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對成長中的中小企業尤為重要。只有通過在貸款合同中約定加速到期條款,才能促使銀行在中小企業本身抗風險能力弱、市場競爭處于劣勢的情況下,選擇向其發放貸款。同時,只有銀行在中小企業破產時可以通過加速到期條款及時收回貸款,降低金融風險,才能促進貸款與放貸的良性循環,滿足中小企業融資的發展需求,推動中小企業崛起。
再次,訂立合同作為民事活動,過程中應當完全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約定加速到期條款是銀行與企業雙方在充分協商溝通下一致達成的意見,是在約定企業享有一定便利的基礎上對等賦予銀行的權利。根據權利義務對等原則,應當認可這一條款。同時,正是通過約定這一條款,銀行將資金貸給企業的風險才會降低,銀行才會做出向企業放貸的決定。換句話說,加速到期條款是銀行向企業放貸的基礎,否認條款的效力,銀行防范貸款風險的目的就無法實現,貸款合同將失去存在的意義。
最后,根據《貸款通則》第二十二條:“借款人未能履行借款合同規定義務的,貸款人有權依合同約定要求借款人提前歸還貸款。”及第七十一、七十二條:“借款人不按借款合同規定清償貸款本息,向貸款人提供虛假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等資料,情節嚴重的,貸款人可以停止支付借款人尚未使用的貸款,并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貸款。”不難得出,立法者并不禁止銀行通過約定加速到期條款的方式提前收回貸款,甚至認同銀行在企業未按期清償貸款本息、提供虛假資產負債表,即企業出現信用危機的情況下通過提前收回貸款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而這與銀行在貸款合同中約定加速到期條款的目的是一致的,也就是說,銀行這一行為在立法層面是被鼓勵支持的。
加速到期條款通過在貸款合同中提前約定保障銀行的資金收回,撤銷權通過平等保護所有債權人的權益維護平等秩序,二者本質上就是在企業破產情況下,銀行與其他債權人對存量利益的爭奪。為最大化維護各方利益,避免不必要的爭端,需要在二者的法益中尋求平衡。
企業破產時,為緩和銀行與其他債權人的沖突,可以設置相應條款,規定破產管理人暫時不對銀行收回的貸款做出處理,而由法院對該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2],并根據審查結果作出是否撤銷的決定。
加速到期條款能夠被法院認可效力,首先需要在銀企貸款合同中通過明確的條文加以盡可能詳盡的約定,既要約定在什么情況下銀行可以適用該條款,也要約定銀行應當以什么方式、通過什么途徑、在什么限度內適用,盡可能羅列出銀行可以適用該條款的情形。即使為了降低風險約定兜底條款時,也應當盡可能使用精確的詞語進行陳述,并約定合同適用的法律解釋,以減少歧義避免后續爭議。其次,銀行應當盡到必要的通知義務[3],銀行依據加速到期條款收回貸款不能僅憑自身對企業是否陷入條款適用情形的判斷,而應當留給企業一定的緩沖余地。銀行將已獲知的信息與預計采取的措施通知企業后,企業可通過證明自身財務狀況良好、做出相應還款承諾、提供抵押物等方式避免貸款被直接收回,從而盡可能避免銀行與其他債權人的沖突。最后,銀行適用該條款時應當適當兼顧其他債權人的利益。相對于其他因企業破產只能獲得部分清償甚至難以獲得清償的債權人,銀行因加速到期條款的適用可以挽回多數利益,為避免分配的過于不公引起與其他債權人的糾紛,銀行可以適當讓渡部分利益,以維護與其他債權人的良好關系,避免引發較大的矛盾與沖突。
通過對銀行適用加速到期條款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可以避免銀行對該約定權利的濫用,一定意義上保障了其他債權人的利益,同時也是對加速到期條款的一種限制,警示了其他試圖照搬該條款以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債權人,維護了整體金融秩序的平衡。
鑒于銀行的特殊地位,立法者可以在《破產法》中設定除外條款,規定銀行在為企業提供貸款過程中可以通過約定加速到期條款提前收回貸款。據此一方面可以維護銀行的資金安全,降低銀行的金融風險,鼓勵其加大對企業提供貸款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增設行使破產撤銷權要求交易相對人主觀為惡意的條款,導致其他債權人通過舉證證明其主觀為善意對抗破產撤銷權,避免對加速到期條款不加限制地使用。
需要明確的是,加速到期條款雖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不加限制地行使,不僅會損害其他債權人的利益,也破壞了正常的交易活動。在適用該除外條款的過程中,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綜合考察貸款合同中約定加速到期條款的正當性、適用事由和各方主體的利益狀態做出判斷,同時也可以為該除外條款的適用施加一定的限制,確保其他債權人的權益不被侵犯過多。例如,為兼顧其他債權人的利益,可以規定企業負有相應的披露義務,需及時將與銀行簽訂的貸款合同中相應的加速到期條款披露給債權人,而其他債權人在與銀行簽訂協議時可以事先約定這一情形下債權人有權要求企業提供相應擔保,以便后續債權的收回。
實踐中,企業破產時,銀行會依據加速到期條款直接劃扣企業賬戶的存款,以沖抵企業的貸款金額。部分學者認為,銀行此時行使的是破產領域內債權人的抵銷權[4]。根據我國《破產法》第四十條的規定:“債權人在破產申請受理前對債務人負有債務的,可以向管理人主張抵銷。”通過行使抵銷權,債權人可以避免在與破產人互負債務時,必須向清算組全部清償債務,而只能依據破產程序主張部分債權甚至不能主張債權的情況,避免陷入不利局面,體現了私法領域中當事人權利義務平等原則。
企業在銀行存款并向銀行貸款,一定意義上與銀行互負債務,企業需向銀行償還貸款,銀行也需要向企業給付存款。將約定加速到期條款中銀行提前收回貸款理解為行使抵銷權,一方面為加速到期條款提供了存在的法律基礎,避免了與破產撤銷權的法益沖突,另一方面也符合經濟原理與社會效益,保護了銀行的不安抗辯權,降低了強制從銀行取回資金所需耗費的成本。
同時,為避免破產抵銷權的無限擴張,需要對其設置一定的限制。首先,銀行行使破產抵銷權需要在破產管理人的監管下進行,需要向法院申請,由法院裁定是否可以適用,并根據貸款合同中對加速到期條款的約定、銀行與企業簽訂貸款合同時是否盡到解釋與說明義務、是否據此向企業讓渡部分利益、是否在擬行使破產抵銷權前通知企業等具體情況確定抵銷方式與可以抵銷的債權范圍。其次,銀行不能跨行行使抵銷權[5],只能劃撥企業在本銀行開設的賬戶內的存款。設置這一限制一方面嚴格遵循了抵銷權只適用于互負債務主體的原則,銀行既然因抵銷權得以在現有法律框架內適用加速到期條款,就要接受因此產生的相應限制,另一方面也限縮了銀行可行使抵銷權的權利范圍,保留了企業破產時在其他銀行賬戶內的權益,以便后續用于清償其他債權人的利益。
綜上所述,破產領域內加速到期條款與撤銷權的法益沖突,本質上就是銀行與其他債權人的利益沖突,是私法領域內意思自治原則與破產撤銷權平等保護所有債權人法益的沖突。兩者的存在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既不能完全允許加速到期條款的適用,疏于考慮企業破產時其他債權人的權益,導致其他債權人的權益進一步減少甚至完全滅失;也不能全盤否定加速到期條款,以致銀行喪失資金控制權,導致風險傳遞,危及整個金融行業的安全。處理加速到期條款與破產撤銷權的法益沖突,關鍵不是徹底肯定其中一個否定另外一個,而是在二者之間尋求平衡,適當限縮彼此的權利范圍,避免產生沖突。
根據前文論述可知,折中適用破產撤銷權與加速到期條款的方式有以下三種,第一,可以通過對加速到期條款進行合法性審查,適當限縮加速到期條款的權利范圍,避免銀行對該權利不加限制地濫用;第二,可以將加速到期條款排除出破產撤銷權的適用范圍,為其設置相應除外條款,規定銀行負有相應的披露義務;第三,可以將約定加速到期條款中銀行提前收回貸款理解為行使抵銷權,同時對其設置一定的限制,如需在破產管理人的監管下進行、不能跨行行使抵銷權等。通過以上三種方式,可以平衡銀行與其他債權人的利益,避免二者在企業破產過程中進行搶奪與割據。如此,不僅降低了銀行的貸款風險,提高了銀行的貸款意愿,維護了整體金融體系的平穩運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了其他債權人的利益,避免了其他債權人的利益過于受損。既維護了《民法典》與《破產法》在各自體系中的適用,也為如何平衡法益的沖突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