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
(哈爾濱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內容的開設,作為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與院校教育基礎特征結合的一種產物,不僅具備體育教育的普遍性,還具備職業教育的特色性,對應職業實用性體育內容建設,可以理解為“跨界”行為。結合全面發展觀與能力本位觀以及工作過程觀,教育工作者要貫徹社會需求的專業化與崗位能力的實用化特征,創新課程教學,彰顯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功能,構建與實施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同時,確保學生可以全面發展,為此,筆者對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進行具體的構建與實施研究。
與其他類型院校相比,高職院校顯著的特征是培養專業化人員參與崗位工作,更多地體現技能培訓,具有實用性特征[1]。結合體育教學大綱與需求,不僅要關注學生職業技能培訓,還應注重院校教學的實用性。按照多個專業特征開展體育技巧教學,確保學生走進工作崗位之后,保存充分的體能,實用性教學課程強調身體素質發展與潛在能力培養,包含意志力與競爭力,便于學生后續健康地成長。
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實用性體育課程實施之前,諸多高職院校往往選取相同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之后按照專業特征進行體育項目劃分,與以往的基礎類型體育教學進行補充,一同加快體育教學發展。實用性體育教學理念的產生:是在多個專業的學生身體素質要求得以滿足的情況下,以學生身體健康成長為基礎,防止學生產生職業疾病。
即便與以往的教學模式相比,計算機技術幫助人們減少了體力勞動作業量,然而腦力勞動人群有所增加,無形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腦力勞動人員,不僅要具備身體協調能力[2],還應擁有其他良好的身體素質。實用性教學課程突破傳統教學單一化進行身體訓練的局限性,保障學生綜合素質可以全方位發展。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互相依存,二者在職業體系內存在互相促進,學生掌握實用技能與體育鍛煉模式至關重要。
實用性教學不僅要求學生身心素質的提升,心理層面的精神狀態也應得到培養。實用性體育課程實施期間,給學生介紹職業技能與保健方式,引導學生預防職業病,特別是健身操,能夠使高職院校的學生終身受益,學生感受體育學習的歡樂之后,可自主地鍛煉與運動[3],計劃性地結合職業特征,完善自身綜合能力,推動學生職業生活高質量發展。
在高職院校實施體育課程實用性改革期間,應該全面意識到職業實用性課程占據的重要地位,保障學生作為教學實踐的主體。在具體的教學期間,體育教師應關注學生體育精神的樹立,強調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引導學生分析職業實用性鍛煉內容,全面將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特色傳遞給學生。此外,還要密切地關聯實用性體育教學課程與學生學習的目標,展現高職院校體育學科終身教學的特色[4]。確切來講,應引導學生注意課堂鍛煉與課下鍛煉,加強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認知,給學生普及今后職業教學的知識要點,幫助學生系統化地分析體育運動理論,循序漸進地強化學生職業鍛煉能力,為高職院校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活動的發展提供條件。
對于高職院校實用性體育教學課程的構建,首先教師應該對教學組織形式進行創新,在進行實用性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組織模式,不要對學生進行單一化的知識講授,而是應全方位調動課堂活動氛圍。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構建期間,教師按照學生性別的特征進行小組分配,要求學生以興趣愛好為基礎,挑選對應的體育項目,更多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對教學組織形式加以創新,展現了院校體育課程的實用性特點,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人際交往綜合能力[5]。其次,創新職業實用性教學手段,實用性體育課程構建期間,體育教師要從多個層面深層次思考,掌握學生專業化基礎特征,給學生匹配對應的體育項目,促進實用性教學目標的順利實施。換言之,體育專業教師要綜合專業現狀對教材內容進行編寫,強調教學活動的有效執行,依托教案內容對教學信息進行反饋,納入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保障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及時處理存在的問題,便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最后,創新模塊化教學體系,高職院校在構建適應性體育課程期間,需關注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的密切關聯,對職業實用性教學體系進行模塊化加工,增強學生體育技能。體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發揮體育項目具備的實用性,加大力度準備教學,凸顯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實施的系統化[6]。另外,教師應綜合職位要求,給學生細致地描述崗位需求,依托多樣化的專業,增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學生職業精神。比如,教師結合專業類型分配對應的崗位,包括站立形式的作業、運動形式的作業等,給學生明確闡述工作崗位,組織學生進行籃球鍛煉和平衡木鍛煉等一系列體育運動項目。
首先,進行體育課程一年加一年的教學體系,也就是說高職院校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期間,結合多個專業情況,多名體育教師組建一個小組,按照分班授課的形式,完成教學工作。基礎素質培養作為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第一個學年的教學目標,強調學生對簡單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第二個學年,進行職業實用性體育知識教學,重點強化高職院校學生自身的職業能力。其次,進行體育課程選修學習,立足于高職院校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情況,給予學生主動選擇權,設置多個職業實用性選修課程,依托學分制,完成體育教學考核。圍繞學生的愛好,開設體育項目,促使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全面溝通,使學生交際能力得以提升。體育選修課程的設置應基于多個項目與學生性別,加以針對性調整,在力量鍛煉期間要求男生達到更高的標準,增強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挖掘高職院校學生體育鍛煉潛能[7]。最后是職業體育社團體系,學生自主進行社團參與,引導學生妥善地彌補體育教學時間的不足,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依托閑暇的生活時間,體育教師安排學生加入體育鍛煉項目,給學生強調注意要點,對應的社團負責人以及團員,要定期進行體育鍛煉,拉近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構建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
高職院校在實際的職業實用性教學課程構建實施期間,應堅持校企合作,給予學生相關職業企業的調查與咨詢信息,結合工作要點明確學生職業所需的體能目標,還要思考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的條件,將企業以及崗位的要點滲透在體育教學課程中,巧妙地將校企合作理念轉變為體育教學的具體操作。高職院校教學應研究崗位和專業之間的關系,探索與院校學生專業相匹配的學習內容,尤其是職業身體能力和職業崗位核心能力,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最后是滿足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注重職業和工作需求、社會交往和適應需求以及生活與身體需求的原則實施,挑選與之相對應的體育課程鍛煉技巧,全方位地創新實用性課程途徑,將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工作落到實處[8]。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及時對學生學習評價標準進行規定,圍繞高職院校學生在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的實際表現和課后鍛煉活動的情況進行評價,更為全面地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活動的程度,推動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實施進程。
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圍繞高職院校學生職業崗位的需求,構建完整的體育教學體系,巧妙地實施體育教學課程,保障學生可以在體育鍛煉中享受到學習的歡樂,激發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熱愛,增強職業實用性體育教學實施的有效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