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臣陽,潘 旺,魯銀梭
(浙江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杭州 311300)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這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舉措,同時也是集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建設與發展的系統工程[1-2]。2021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對于鄉村人才振興作了具體部署,同時指出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振興。近年來,國家出臺了支農惠農的一系列政策為鄉村經濟與人才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但受諸多因素影響,鄉村人才總量不足、結構失衡、人才引用育留進程緩慢,人才培育發展面臨許多現實問題及挑戰。鄉村“人”的缺位已成為導致農村發展停滯的重要原因之一。農村籍大學生作為鄉村的“智力”代表,經過高校系統學習,自身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對于鄉村是一種潛在財富。他們回到家鄉一方面彌補了鄉村人才缺位的現實矛盾,另一方面也為大學生解決了就業問題,實現了自身的價值。營造良好的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就業的環境,構建系統的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保障機制,已然成為鄉村振興中發展的應有之義。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解決我國三農領域中突出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在戰略實施過程中,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鄉村治理,“人才”始終是第一生產力[3]。作為農村籍大學生,本身從農村出發,對于農村各方面資源環境相對了解。同時他們作為青年一代的領軍人才,具備一定的“智力”學識,有理想,有擔當。對此,吸引廣大大學生回到農村,投入到農村工作,解決三農領域問題,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舉之措。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與城鎮化演進,使得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不斷凸顯。農村地區人口逐漸流向城市就業,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員素質逐漸下降(老弱婦幼等留守人員),這種勞動力的流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但對于農業產業的發展卻造成一定的制約。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農業轉型升級已成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中之重。
1.1.1 回流大學生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 我國農村耕地管理制度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經營模式下,家庭分散經營,規模小,且經營成本高,不利于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國家對于農業的發展,每年投入大量資金修建農業基礎設施,出臺相關政策助推農業轉型發展,如農機補貼、流轉補貼等。各省市因地制宜出臺一定的政策性文件支撐農業轉型升級。受制于地理環境及資源環境差異等影響,不同農村由于其內生性不同,一些內生性較弱或資源較為貧乏村莊勞動力人口大量外流,留守村莊人員對于農業科學知識了解困乏,對于相關農業政策執行較為困難。農村籍大學生從農村長大,對于農村內部環境、本地農業的基本情況發展有一定的認識。他們從農村出發,立足于高校學習的科學知識,結合家鄉農業發展,協調利用家鄉農業資源進行反哺家鄉。
1.1.2 回流大學生帶動農業產業鏈發展 農業生產經營中受到自然環境等多方面影響,具有一定弱質性,單個農戶在生產與交易環節很難取得議價權,伴隨著農業生產成本的上升使得傳統農業發展的優勢逐漸退出。對于傳統農業的改變,增強農業發展,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作用,必須加快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實行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延長農業產業鏈,實現農業領域的三產融合[4]。農村籍大學生回流通過整合資源,成立合作社,在農業生產環節,對種子、農藥化肥購買進行集中采購,獲得成本資源。在銷售環節,根據產品特性創造品牌,在包裝、物流等領域發揮才能,完善產業鏈。
我國農村基層治理實行村民自治制度,村民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村民實行自我選舉,自我監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受制于村莊內部人才的缺位,這種民主制的管理已由村莊“精英”為主導,這種村莊精英治理模式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繼續改善的必然性。部分村社甚至出現村莊管理嚴重缺位現象。對于彌補鄉村治理的人才缺位,提升村民自治水平等,更需要現實中對鄉村引才招智的思考,對人才的重視。改革開放以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打破了農民與土地的必然枷鎖,受村莊內資源限制,村民在村莊內無法獲得比城市帶來更多地經濟價值,作為一個理性的主體,農村勞動力單一方向井噴式流向城市。勞動力的外流緩解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壓力,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現實問題,大量優質勞動力的外流,農村留下的更多是老弱病殘幼兒群體。農村出現基層組織渙散管理無序,農村土地撂荒、農村留守兒童、老人等基本生活權益難以得到保障等問題,村莊管理人才缺位嚴重。在經濟轉型及鄉村振興戰略的雙重背景之下,人力資本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力。農村籍大學生回流一方面解決了就業問題,也補足鄉村人才缺位,促進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受到傳統落后思想觀念的影響農村學子自身家庭原因不愿回鄉,他們受制與周圍環境的影響。在中國傳統的認知里,求學是農村學子跳出農門的唯一途徑。他們從農村出來畢業后再次回到農村,在村里被看成了“局外人”,對于家長在心理上是難以接受的。另一方面,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部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程度過低,無法提供更多地就業機會,缺乏引導,部分農村學子回流后出現無事可做,被動失業。使得部分傾向大學生,望而卻步。
出于對家鄉的歸屬與感謝,農村籍學子學成之后通過自身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反哺家鄉。大學生回鄉之后,在本身軟件不行的貧困鄉村,硬件相關設施缺乏。受經濟因素的制約,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文化娛樂設施單調。特別在社會保障方面,城鄉差距過大,與城市相比,農村在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資源方面明顯不足。由于無法提供良好的勞動創業就業生態系統,村莊內部優質勞動力外流,對于一些有志于服務鄉村,發展鄉村的有識之士,也因無法得到相應的保障望而卻步,持觀望態度,也成為鄉村問題的“死循環”。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回流大學生留在村里的意愿。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工作,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有關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業的戰列措施,在就業方的“大學生西部計劃、大學生村官、農村三支一扶、特崗教師計劃”等,在創業方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孵化基地”等。通過對大學生提供工商登記,稅收減免,金融扶持等配套設施。同時為了更好的解決三農領域方面的問題國家多次召開農村經濟會議,并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由于縣鄉本身的能力限制,相關措施無法及時跟進落實或落實不到位,部分政策及服務流于形式,對于回流人員的基本訴求很難保障。部分基層服務人員辦事水平較低,能力較差,導致許多政策便利無法享受,辦事處處碰壁現象嚴重,工作難以展開等,也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回流人員的自信心。
在社會輿論方面,積極宣傳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內容及戰略目標,提高社會整體對鄉村的認識與關注,轉變傳統認知破舊立新,引導各界人士參與鄉村建設,良性互動,消除對于鄉村的錯誤認識。在個人方面,要摒棄思想包袱,積極融入,接受身份的改變,自覺消除抵制情緒,增強歸屬感。高校方面要積極引導大學生的就業觀,根據當地鄉村特色及國家政策制定相應的課程規劃,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到鄉村建設,對于有想法的大學生給予相關支持。政府方面構建大學生回流后就業創業及保障措施,如大學生回流學費代償、提供基層服務獎勵金、考公升學優選等優惠政策。
一是加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村基本生活保障,縮小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差距。二是構建較為完善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農村教育、醫療的建設水平,讓農村籍大學生回流以后沒后顧之憂[5]。三是提供引導良好的就業創業機會,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鄉村事務管理,為鄉村建設發展建言獻策。積極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整合鄉村自有資源,提供政策支持。
鄉村振興下,如何調動農村各項資源,激活農村沉默成本,如何讓回流大學生在農村這片廣闊的田野上發揮他們的價值,是當下應思考的問題。大學生在回到鄉村后,只有充分發揮自身所學,邁的開腿才能創造更高的價值。一方面,村莊及大學生自身要充分融合,大學生要把自己融入農村的治理與建設當中,避免成為“局外人”,加強自身學習,積極參加相關培訓,村委會加強對回流大學生的重視,利用他們的所學及本村現有資源,積極整合開發,針對他們在工作開展中遇到的困難積極協調解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充分調研后給予政策支持,解決所面臨的土地、資金及公共服務等問題。強化基層服務體系,協調大學生在鄉村中面臨的各項難題,使他們邁得開腿,出得了彩。更好地服務于當地發展,更好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