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燕
(四川省會東縣農業農村局農廣校,四川 會東 615200)
會東地處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州正南端,位于長江上游沿金沙江經濟帶核心區,素有“川滇明珠”“攀西資源聚寶盆”的美譽,是全國煙葉生產第一大縣、華山松第一大縣、松露產量第一大縣、生豬戰略保障基地縣、生豬調出大縣、產糧大縣、天然草原退牧還草重點縣,四川省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強縣、現代畜牧業重點縣、無公害肉羊產地縣。
全縣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圍繞“穩增長、優結構、提質量、強基礎、嚴規范、防風險”的主題,有序推進煙草產業健康發展。2015年以來,全縣年均煙葉產量一直保持在35000t以上,煙葉收購量、煙農收入、均價、上等煙比例4項指標連續8年位居全省第一,煙葉產量實現全國“五連冠”,成功創建現代煙草州級園區,并納入省級園區培育項目,榮獲獎勵資金1500萬元。目前,現代煙草產業園區完成園區核心示范區田間作業道路建設3條、機耕道建設7條、水網建設8km、溝渠維修15條、升級改造烤房15座;總投資7.49億元、設計年產3萬t的復烤廠易地技改及配套倉儲中心庫房項目建設有序推進,3萬t有機肥廠正加快建設;搭建園區科技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安裝煙田可視監控系統,加快園區要素集成,全面提升了園區總體質量,為積極爭創2020年省級示范園區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承接“兩大電站”庫區蠶桑產業轉移,打造鲹魚河流域、大橋河流域和金沙江庫區淹沒線以上流域三個蠶桑產業帶。按照“優勢優先、重點突破”的原則,層層宣傳動員,增添措施,全縣基地建設推進有力,截止2019年,全縣桑園面積達4421.1hm2,全年完成產繭任務5175.3t,實現蠶農收入2.22億元,實現養蠶42913張,收購鮮繭1756.035t,單張產繭40.9kg,蠶農售繭收入7280萬元。
近年來,建成年出欄生豬50頭以上的養殖(場、小區)395戶,其中年出欄1000頭以上28戶;年出欄肉羊30只以上的養殖戶3106戶;其中年出欄100只以上129戶。年出欄肉牛10頭以上的標準化養殖場達到了352戶;其中年出欄100頭以上5戶。存欄蛋雞500只以上的養殖戶186戶。生豬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小區(場)達663個,肉羊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小區(場)達697個;生豬規模養殖比重達76.32%,肉羊規模養殖比重達46.15%,全面促進了我縣畜禽養殖方式從傳統的分散養殖向規模化現代化轉變,提高了畜產品質和量,提高了我縣畜牧業的綜合生產能力,2019年,全縣肉類總產量51400t,生豬存欄28.87萬頭、出欄41.93萬頭,肉羊存欄81.08萬只、出欄68.95萬只,肉牛存欄14.06萬頭、出欄4.5萬頭。
2019年,全縣水果種植面積8833hm2,實有果園面積3220hm2,其中種植芒果2533hm2,年產約4萬t,種植石榴4133hm2,年產約8萬t,各類經果產業蓬勃發展;2018年,引進海升集團在姜州鎮規劃新建標準化藍莓示范園200hm2,2019年成功創建州級園區,榮獲園區創建獎勵資金500萬元,截止目前,高標準藍莓現代農業園區200hm2種植示范園已經完成,預計年產藍莓3000t,實現營業收入2億元以上;二期工程現已完成土地流轉,正在進行土地整理。淌塘牛油果現代農業園區通過省長工程項目,已在淌塘鎮下村村、老君洞村建立200hm2高標準牛油果產業園區。
糧食播種面積55680hm2,總產量255200t。蔬菜播種面積10840hm2,其中,露地蔬菜10673.3hm2,設施蔬菜166.7hm2,產量達472200t。中草藥種植面積347hm2,產量6087t。
會東縣地處云貴高原西北邊緣部分,屬中亞熱帶季風西部濕潤季風氣候,日照充足,年降雨量平均1058mm,實有耕地65573.3hm2,可利用草原面積189333.3hm2,年均產鮮草104萬t,全年載畜量227萬個羊單位,可開發風能、太陽能資源130萬kw以上,土地資源豐富、氣候條件良好,為農業產業多樣化發展提供了巨大潛力,是發展畜禽養殖、果蔬種植的福澤寶地。但我縣復員面積3227km2,地形復雜,高差懸殊,又為產業規模化發展造成了一定約束,
會東位于涼山的最南端,區位優勢明顯,北可上西昌,西可進攀枝花,東、南可入滇,是涼山乃至四川入滇的重要通道,正在規劃建設高速公路,預計2025年通車。但目前未通高速、鐵路,交通運輸絕大部分靠公路,運輸方式單一,運力有限,大宗貨物運輸困難,制約了經濟發展速度。
會東縣種植面積、養殖基數在州內外名列前茅,但多數已散戶為主,規模業停留在中小型,農業大而不強。我縣是個傳統農業大縣,八大主導產業口號喊了十幾年,但是整體發展仍然停留在原有水平,產業帶頭人還是那些老面孔,會東黑山羊、松露、芒果等一批品種優勢、品牌優勢日益被其他地區趕超。
會東縣僅有一家規模化初加工企業,許多農產品加工還停留在“小作坊式”的加工,雖然于省草科院、四川農業大學等院校進行了合作,但由于資金缺乏,目前科技項目尚未落實落實,生產科技水平的提升,也僅僅停留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在科研開發上還處于空白階段。加工產品單一,缺乏知名品牌。多數企業加工工藝簡單,產品品種單一,沒有現代企業制度理念和品牌意識,不注重產品研發,大多以銷售原料為主,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缺乏拿得出、叫得響的名牌產品。
會東縣目前培育龍頭企業21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除去招商引資外,本地多數企業是由種(養)大戶、農村經紀人發展起來,營銷手段落后,各自為陣,基本沒有固定的生產基地,大多是隨行就市,哪里便宜就到那里收購,農企關系不穩定,利益聯結不緊密,不利于企業做強做大。
一是延長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發揮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實現農業產業體系轉型升級;二是加快農業科技推廣創新,發揮物質、技術、裝備的支撐作用,實現農業增長動力轉換,實現農業生產體系轉型升級;三是將千家萬戶小作坊生產方式培育成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新型經營主體,充分發揮適度規模經營對現代農業的引領作用,實現農業經營體系轉型升級。通過這三個轉型升級,吸引大量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進入農業生產過程,實現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的總體經濟效益提升。
3.2.1 高標準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緊緊圍繞農牧業轉型升級和助農增收,立足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資源區位條件和產業發展基礎,在農牧業優勢特色產業相對集中連片、農林牧漁綜合配套的區域創建現代農業園區。落實《四川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考評激勵方案》,配套出臺支持政策,制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推進方案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劃。圍繞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建設農產品優質生產基地。健全園區建設運營管理機制,整合涉農財政資金,引導資本、技術、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向園區集聚,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產品加工園區、農村產業融合園區、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出臺現代農業園區星級管理辦法,落實激勵補助政策,嚴格實行動態考核管理。
3.2.2 加快推進生豬產業轉型升級 制定并實施生豬產業振興工作推進方案,強化政策支持和機制創新,推動生豬產業轉型發展。依托22萬頭生豬現代循環產業園區建設,調整全縣生豬產業布局,科學規劃生豬主產區種豬場、仔豬繁育場、育肥場、代養場布局,將生豬養殖用地納入當地國土空間規劃。實施中小養殖場(戶)標準化改造工程,開展生豬生產基地縣建設,每年新(改、擴)建一批標準化養殖場。鼓勵生豬產業化龍頭企業全產業鏈發展,推動中小養殖農戶融入現代生豬生產體系。嚴格落實“菜籃子”縣長負責制,穩定生豬生產和豬肉市場供應。
3.3.1 突出培育壯大特色產業 制定烤煙、蠶桑、黑山羊、藍莓等優勢特色產業五年推進方案。開展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劃分評級。全面推進會東縣現代煙葉產業示范園、200hm2高標準藍莓產業示范園等現代產業園區建設。實施農產品初加工提升和精深加工拓展行動,重點支持配套一批集采收整理、篩選分級、清洗通風、冷藏保鮮、烘干包裝于一體的初加工設施設備。支持開展特色農產品(食品)加工研發。穩定肉食品、糧油、煙草、茶葉、蠶桑等優質產業,進一步擴大中草藥、亞熱帶水果、蔬菜等特色產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實施農產品品牌建設“五大工程”,推進農產品“三品一標”示范創建,形成一批地理標志品牌。
3.3.2 進一步擴大農業開放合作 完善農業對外開放合作工作機制,加強政策統籌,各部門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將農業對外合作項目作為重點支持領域。開拓以省、州地區為重點的農產品市場,培育農業“走出去”。引進國內先進農業技術、品種、裝備和人才,提高農業利用外資規模和水平。
3.4.1 引進科研機構,注重產學研結合 目前,會東縣已和四川農業大學、西南民族大學、省畜科院、省草科院、省農機院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和歐洲四川商會、四川省絲綢科學研究院簽訂了“建立緊密合作機制備忘錄”,落實專項資金78萬元,建立了“產、學、研、推”一體化的科技交流、成果轉化、合作共建的農業發展平臺。下一步,我們將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技術成果及人力資源,逐步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挖掘農業生態價值、休閑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圍繞市場謀劃生產,形成結構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業產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步伐,壯大農業產業基地,強化各種專業合作組織管理,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
3.4.2 扎實做好服務農民工工作 分類實施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加強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失業登記,穩定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就業規模和收入水平。推進公共就業服務向鄉鎮、行政村延伸。精準做好外出農民工的建檔工作,進一步落實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措施,注重在優秀農民工中培養選拔村干部。
3.4.3 探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制度 總結推廣新型職業農民制度試點經驗,加強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建設。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推行農民田間學校模式,探索菜單式學習、頂崗實訓、創業孵化等培育方式。立足提升傳統農民、轉化返鄉農民、引入新型農民,著力培養有文化、善經營、會管理的職業農民,培育一批規模經營戶、科技示范戶。引導具有一定資本積累的外出務工農民、個體工商戶、農村經紀人等返鄉從事農業。加快整合培訓資源,積極實施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推進農業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
一是立足會東實際,激發農村各類資源要素,進一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結構,準確把握農村改革方向,協同推進各項改革,進一步釋放農村改革動能,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和示范園區,打造夾馬石高山牧場等鄉村旅游景點和農業風情小鎮,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進展。二是新建會東黑山羊凍精站,采用人工授精技術,實施品種保護和擴群增量,成立會東黑山羊應用研究所,探索會東黑山羊肉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打造會東黑山羊品牌。三是在鐵柳鎮替代種植芒果6666.7hm2,在新街、鐵柳等鎮發展新的蠶桑產業基地,實現烏東德、白鶴灘庫區產業替代發展,持續做強做大優質水果和蠶繭品牌。四是爭取各級項目支持,加快推進七彩洋芋、老鷹茶特色農產品加工、包裝,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綠色生態的農產品品牌。
建設區域性的產地批發市場或物流中心,加強營銷體系和隊伍建設。同時利用電子商務平臺,加快商品流通。與傳統產業相比,電子商務更加體現出電子化、數字化等特點,在實際產業流通中不僅可以減少人力、物力,降低產業成本,更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交易變得更加靈活高效。會東距離大城市較遠,運輸成本和時間成倍增加,會東不是沒有優質特色農產品、民族手工藝品等這些獨特資源,但受制于諸多因素無法很好地傳播出去,間接制約了當地經濟的增長。而電子商務可以跨越時間、空間的限制,讓好產品走出大山,邁向大城市,毫無疑問電子商務將更大限度的發揮其產業優勢,助力農村實現脫貧。將貧困地區優質、無污染、原生態的產品“變現”。最終,通過“特色產品”帶動“特色產業”的發展,形成“一縣一品”甚至“一村一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