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富華,王其福,劉 麗, 徐 彬
(四川省會東縣農業農村局,四川 會東 615200)
近年來,州委、州政府出臺《涼山州現代農(林)業園區建設考評激勵方案(試行)》,會東縣立即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領導小組,并印發《會東縣現代農(林)業園區建設考評激勵方案(試行)的通知》,縣農業農村局聘請第三方公司草擬了《會東縣現代農(林)園區建設總體規劃(草案)》,初步形成“168N”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創建戰略(即,1個國家級、6個省級、8個州級、N個縣級農業園區)。2020年全縣成功培育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獲得培育資金1000萬,成功創建州級現代農業園區4個,獲得獎補資金2000萬,認定縣級現代農(林)業園區12個。
1.2.1 梯級創建格局逐步形成 在省級現代農(林)業園區創建政策引導和激勵下,我縣堅持把推進現代農(林)業園區建設作為加快現代農(林)業發展的重要抓手,成立現代農(林)業園區建設領導小組,由縣委、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出臺相關文件,編制了《會東縣現代農(林)業園區建設總體規劃》,明確農(林)業園區創建標準和內容,逐步構建了省、州、縣三級聯創,梯級推進的現代農(林)業園區發展格局。
1.2.2 養殖現代農業園區加速聚集 畜牧業生產由“弱、小、散”向“組織化、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推進,畜牧業產業化雛形初步形成。
1.2.2.1 引進鐵騎力士集團,創建會東縣御咖生豬現代農業園區 通過“公司+農戶”(1211代養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實行保底價收購,現已建成仔豬繁育場1個,代養場35個。2020年,會東縣出欄生豬46.5萬頭,產值達16.5億元。
1.2.2.2 新建新街現代肉牛農業園區 2020年出欄860頭,實現經營收入2000萬元,凈利潤300萬元,輻射帶動該鎮溝口村30余戶農戶發展養殖業。
1.2.2.3 依托堵格牲畜交易市場,建設會東縣黑山羊現代農業園區 2020年,園區活畜交易量達50萬頭(只),交易額12億元,黑山羊“產、銷”農業產業化格局正在快速形成。
1.2.3 加快推進種植農業園區建設 會東縣以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為抓手,釋放龍頭企業帶動效應,吸引民間資本,整合財政資金加快推進園區建設。
1.2.3.1 按照“做強核心區、提升示范區、擴大輻射區”的要求,加快構建集科研、種養、農文旅融合的現代煙草農業園區。在姜州鎮、鲹魚河鎮、鐵柳鎮、嘎吉鎮、烏東德鎮、淌塘鎮等優質煙區聯合打造7300hm2現代煙草農業園區;輻射帶動全縣10700hm2煙葉標準化、規范化生產。2020年收購煙葉70.08萬擔,煙農收入10.65億元,財政收入3億元,戶均收入5.65萬元,帶動6645戶貧困戶,25574貧困人口脫貧奔小康。
1.2.3.2 建設會東藍莓高標準現代農業園區。通過引進以色列高效節水灌溉、智利栽培技術、荷蘭進口藍莓基質、英國棚體技術,建設330hm2高標準藍莓栽培基地。2020年,藍莓產量達800t,實現銷售收入6500萬元,帶動農戶打工收入600萬元。
1.2.3.3 建設會東縣牛油果現代農業園區。通過省長工程項目、高標準農田項目資金,引進云南省牛油果明星企業(普洱綠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租賃、土地入股等方式,盤活“沉睡”資源,壯大集體經濟,建成207hm2高標準牛油果現代農業園區,帶動農戶打工收入110萬元。
1.2.3.4 以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為主導,帶領農戶走電商之路,破解農產品銷售瓶頸,建設會東蠶?,F代農業園區、會東艾草現代農業園區、會東青花椒現代農業園區、會東石榴現代農業園區、會東芝果現代農業園區。
充分依托會東縣全域3個“十億級”產業(煙草、生豬、黑山羊)、會東縣燕麥酒系列、華山松系列、松露系列、休閑食品系列、本地原生態產品系列等五大系列特色農產品和“煙、桑、畜、林、果、蔬、藥、糧”八大特色產業基礎;借助全縣“全國煙草第一大縣、中華松露(塊菌)第一縣、全國華山松第一縣、國家產糧大縣、生豬戰略保障基地縣,四川省現代蠶桑產業基地強縣”等品牌優勢及榮譽。立足把會東縣建設成為攀西經濟區轉型創新發展先行縣、川滇文化旅游康養目的地、金沙江經濟帶的重要城市節點、長江上游生態文明示范縣、民族地區小康建設示范縣的“五大目標”。整合規劃區域內的歷史人文、自然山水、特色農業、產業資源,培育現代農(林)業多元業態,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共贏,從而推進全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帶動當地區域經濟的協調、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會東現代煙草農業產業園區經納入省級培育園區項目建設,已形成良好基礎,可繼續申報省級園區。會東藍莓、生豬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通過四川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現場會籌備工作的提檔升級建設,目前已初步具備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評定條件。會東蠶?,F代農業產業園區核心區種植面積已達467hm2,加上繭絲綢公司等配套設施的完善,可申報州級園區。會東肉牛養殖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由眾源牧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鲹魚河鎮民主村現已建成年存欄1000頭肉牛養殖場,已初步具備州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評定條件。會東艾草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核心區種植面積207hm2,結合正在建設的加工等配套設施,可申報州級園區。會東供港蔬菜基地建設園區,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轉,正在進行基地建設,基地建設完成后可申報州級園區。會東縣全國華山松籽第一縣、中華松露(會東塊菌)第一縣的名片,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具備申報州級園區潛質。園區創建潛力。目前已規劃萬畝連片區域3個(分布在鉛鋅鎮、鲹魚河鎮)、333hm2連片區域6個(鲹魚河鎮、鉛鋅鎮、大崇鎮、滿銀溝鎮、老君灘鄉)、200hm2連片區域8個(鲹魚河鎮、堵格鎮、新街鎮、淌塘鎮、江西街鄉、烏東德鎮),為園區創建奠定資源基礎。
現有農業產業園區主要以傳統農牧畜林種養為主,以休閑農業、循環農業、科技農業等為主題的園區還比較少,產業方向、政策設計趨同,特色化發展還不明顯。
部分園區周圍道路、溝渠、電力等配套設施尚不能完全滿足園區生產開發需求,產銷體系,物流體制,特別是冷鏈物流短板特別突出。政府扶持資金有限,資源整合不到位,導致園區內水、電、路、訊等配套設施不完善 尤其是藍莓、牛油果、松籽、松露、石榴、蠶桑、芒果、青花椒等園區道路,通行能力不能滿足生產和對外開放旅游的需要。受建設用地指標與土地管理制度的制約,園區農業設施用地審批困難,出現“一地”難求現象。由于農業產業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等自身特征,至今仍不能擺脫“趨勢難辨、靠天吃飯”的局面。
目前,全縣農業產業園區以輸出初級產品為主,缺乏具有影響力的特色品牌和精深加工能力,產品附加值還比較低,園區經營主體管理還水平還不夠高,綜合效益還不明顯。
多數園區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深加工產品少,產業鏈短,缺乏具有影響力的品牌。發展規模在一定區域內體現“小而雜、雷同單一、缺乏新業態新模式、贏利點少”等問題。園區種植、管理不規范、品種不優、科技水平不高、園區利用價值沒有體現,成為園區建設的制約因素。
部分園區建設主體與農戶之間僅為簡單的土地流轉關系或勞務雇傭關系,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利益聯結機制還不緊密,帶富效應還不明顯。
大部分農業企業由本地種(養)大戶、農村經紀人發展而來,市場化思維還不強,農企關系不穩定,不利于現代農業園區的做強做大,部分產業已形成良好基礎,但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發展。
聘請專業公司做實縣域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總體規劃,推動農業特色化、品牌化發展。重點推動糧油、煙草、藍莓、生豬、黑山羊、石榴、蠶桑、牛油果、艾草、松籽、松露、魔芋、花椒等特色經濟作物高效健康發展,建設“三大片區”,形成“三區20園”的總體架構(東北部規模高效農業區、西南部特色精品農業區、西部生態休閑農業區)。以白鶴灘、烏東德兩大電站建設為契機,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實現蠶桑產業向適宜區域轉移。線上,以交通干線為骨架,打造“三帶”精品農業示范區(經G353-S468-藍莓專用通道、G353-會淌路-烏東德專用通道)。加快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配套完善的農業園區,形成特色產業競相發展新氣象。
加快完善園區內基礎設施建設,讓園區申報要素有保障,特別是園區內路、水、電、訊等問題亟待加快解決。 同時,加強對園區建設工作的指導。在優良品種、先進科技、品牌創建的路徑、融資方式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服務、扶持資金重點向農(林)業園區傾斜,金融部門要積極創新金融產品,幫助解決園區融資難問題。
優化園區從業者結構,大力培養新型農民,促進園區經營者年輕化、職業化,吸引大專院校畢業生、科技人員投身園區就業創業。結合全縣實際,建立“平臺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引導農民入園同經營主體開展多種形式合作,鼓勵村集體以集體資產量化入股形式參與園區建設,探索建立市場價格風險保障機制,促進農民、村集體與主導產業同步發展壯大。
重點打造建設一至兩家現代農(林)業園區體驗示范區,以“生產+加工+科技”為基本形態,圍繞“種養加、吃住行、游購娛、教研頤”12種功能,不斷豐富和完善會東現代農(林)業綜合體的內涵和外延。大力推進園區農業清潔生產,強化減肥、控藥、節水和循環技術,大力推廣沼氣、太陽能、水肥藥一體化、智慧灌溉等技術設施在園區內的廣泛運用。引導支持園區建設主體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力度,探索園區農產品生產、收儲、運銷全程可溯管理,培養一批市場信譽度高、影響力大的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品牌農產品體驗店和專賣店。
依托會東“中國華山松籽第一大縣”的優勢,以會東55300hm2華山松構建“科研機構+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打造會東松籽現代林業園區; 依托會東“中華塊菌第一縣”,建設會東松露現代林業園區;依托全縣3500hm2核桃產業,做好會東紫玥核桃現代林業園區??傊诳h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省、州“10+3”產業體系建設要求,抓好全縣現代農(林)業園區建設,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全縣鄉村振興,助力全縣早日邁進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