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偉,任小春,江曉波,張中華,唐榮英,余慧涵,任小松
(四川省達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四川 達州 635000)
達州位于四川省東部,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7.5℃,無霜期長,年均降雨量1076~1270mm。屬典型的丘陵地區,大部分縣區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丘陵及深丘低山地帶,可耕地較少,荒山荒坡資源豐富。全市畜禽種質資源豐富,如蜀宣花牛、宣漢黃牛、板角山羊、舊院黑雞、開江白鵝、開江麻鴨等地方特色資源[1],其中蜀宣花牛是我國南方首個自主培育的肉奶兼用型品種,是中國畜牧業史上的一項重大科技成果。然而,豐富的種質資源和適宜的氣候環境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產業的發展仍較為滯后,加快畜牧業轉型發展迫在眉睫。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牛肉的消費量逐年上升,肉牛產業的穩定發展顯得至關重要。本文全面深入闡述全市肉牛產業發展現狀,系統詳細分析存在的問題,并為“十四五”期間大力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肉牛產業的發展提供建議。
2016~2020年肉牛存欄量分別為74.64萬頭、55.73萬、56.34萬頭、58萬頭、59.10萬頭。2016~2020年出欄肉牛35.99萬頭、29.60萬頭、30.23萬頭、35萬頭、33.46萬頭,2016~2020年出欄牛肉4.42萬t、3.45萬t、3.53萬t、3.83萬t、3.66萬t。2016年全市肉牛產業各項數據達到最高值,2017年出現顯著下滑,隨著市場環境的改善和各項政策方針的及時跟進扶持,全市肉牛產業總體保持平穩,并呈現小幅增長趨勢[2-5]。
2020年,全市可利用飼草面積38.67萬hm2,可產鮮草175萬t,常年人工種草面積近5.33萬hm2,其中優質飼草近0.73萬hm2,年秸稈飼料化利用140萬t,較2016年總產草量121.8萬t提高了43.68%[6]。
近年來,全市積極發展適度規模養殖,將200頭及以上作為規模化標準,全市現有300余個,其中500頭以上的40余個,1000頭以上4個,規模化養殖場年出欄肉牛達6萬余頭,全市已建成國家級、省級、市級肉牛標準化養殖示范場2個、12個、29個,肉牛產業規模化發展模式已初步形成[5]。
達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優質肉牛產業化經營的意見》《關于推廣蜀宣花牛品種大力發展肉牛產業的實施方案》《關于印發達州市推廣蜀宣花牛品種大力發展肉牛產業實施方案的通知》等專項方案促進肉牛產業發展[7]。2020年,達州市將肉牛作為“十四五”重點支持發展五大農業產業之一,每年提供500萬專項資金支持產業發展。2021年,《達州市糧油產業振興工作推進方案》印發并明確指出:到2022年,全市牛羊出欄年均增長1.5%,牛羊規模養殖比例達45%以上,生產各類優質飼草50萬t,飼草良種化率達80%,人工種草面積5.33萬hm2,秸稈飼料化利用率達到20%,加工利用150萬t,推進糧改飼、商品草生產突破5萬t,加快形成現代飼草產業體系,基本實現規模化養殖企業優質飼草料供給周年保障,實現飼草料基本自給。
較其他畜禽,牛產業前期的發展所需資金較大,以飼養100頭肉牛為例,產生效益至少需投入資金300萬元。目前,養殖企業固定資產少,飼養的活體牛流動性較大,圈舍又不能認定為固定資產,金融機構擔心貸款風險,貸款擔保與反擔保機制尚未形成,所以養殖企業融資貸款很難。近年來,金融機構也出臺了一些“肉牛貸”“養殖貸”等產品,但貸款金額小,手續復雜,對于養殖場擴大生產規模作用不大。
近年來,全市肉牛群體數量保持基本穩定,整體生產規模長期保持省內前列,但規模化生產比重仍僅為41%,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不強,尤其缺乏大型牛肉加工企業,嚴重制約著產業鏈的延伸與擴展。以宣漢縣為例,全縣現有牛肉制品廠8家,但規模不大、產品不優、品牌不響的現象顯著,年屠宰能力僅1萬頭左右,對全縣牛業發展帶動能力不強,每年有6~8萬頭肉牛出售到縣外,其加工利潤全部歸“外商”所賺,產業效益沒有充分發揮。
全市牛產業尚未形成接二連三一體化全產業鏈,加工企業和養殖場(戶)未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加工企業規模小、產量低、品牌不響,牛肉原料大部分依靠外購,三產業融合聯度較低,整體效益較差。大部分養殖場生產設施差、飼養管理粗放、養殖成本高、市場競爭力弱、種養結合不緊密、布局不合理、設施不配套等問題突出,受運輸、收割成本的制約和秸稈青貯技術不過關的影響,對農作物秸稈的利用率不高。由于青飼料短缺,冬季母牛日糧中酒糟占比較大,導致母牛受胎率低、陰道脫出、前胃遲緩等問題突出。
由于母牛飼養成本高、周期長、見效慢,且能繁母牛的補貼政策取消,導致企業規模養殖能繁母牛的積極性下降,全市的存欄量逐年下滑嚴重,每年從北方購入育肥牛犢量持續增加。以宣漢縣為例,2016年,全縣能繁母牛存欄12.9萬頭,2020年底,能繁母牛存欄10.6萬頭,下降了17.83%。母牛是產業創新、穩定、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沒有充足的能繁母牛群為依托,就無法實現由養牛大市變為養牛強市。
達州市丘陵山區占地面積大,受地理條件限制,優質牧草集中連片少,不利于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牧草生產機械化程度較低,勞動力成本高,牧草利用率低。全市飼草產業化還處于起步階段,生產經營主體數量少、實力弱,2020年僅有專業化飼草種植加工企業6家,帶動產業發展能力不足,無有影響力的草產業龍頭企業,商品青貯飼料年生產加工能力僅2.42萬t。
將達州市肉牛產業園區打造成省級、國家級為目標,將肉牛生產數量的增加轉變為數量和質量同步發展,由肉牛養殖大市發展成為強市。加大龍頭企業引進培育,增強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強化產業體系建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全面構建育、繁、養、宰、加、銷一體化生產模式,“蜀宣花牛”作為達州市重要的品牌,產業下游的加工模式尚未深入開發,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可聯合創新研制新、名、特、優產品,暢通產品銷路,形成地方特色品牌。
肉牛養殖較其他家畜家禽的前期資金投入較大,養殖周期更長,各級政府在預算年度專項資金應給予肉牛產業更多的支持。現階段全市能繁母牛存欄量面臨巨大壓力,可重新啟動母牛補貼政策,尤其是呈規模化的企業(養殖戶)應作為重點支持對象。肉牛產業的發展僅靠地方政府幫扶是不夠的,外部資本的引進至關重要,可通過土地、稅收、貸款免息等優惠政策吸收更多社會資本、金融資本投入牛產業發展。
飼草供應是肉牛產業的基礎和保障,也是限制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支持公司化運作種植雜交狼尾草、甜象草、多花黑麥草、青貯玉米、甜高粱、飼用苧麻等優質牧草,成立牧草加工企業,購置牧草種植、收割、運輸、加工設備,提高機械化水平,促進優質牧草商品化。鼓勵支持養殖場配套種植優質牧草,并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推薦1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至少種植優質牧草3.33hm2以上。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廣生態循環農業綠色發展模式。
加強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四川省畜科院、達州市農科院等國家、省級及市級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養殖戶)共建示范基地,掛牌“院士專家工作站”“專家大院”“科技扶貧萬里行”等,構建專家常駐達州開展試驗研究、指導培訓和成果轉化推廣機制,定期安排肉牛養殖從業人員到高校科研院所進行專項培訓學習,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和后備青年人才的培養,全面提升全市肉牛產業的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