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輝,劉忠友,王 昕 *,任國業
(1.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農業農村局,四川 雅安 625100;2.四川省農業科學院遙感與數字農業研究所,成都 610066)
我國農民合作社是在農村重大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之后,應運而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重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是廣大農戶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1],一頭連著千家萬戶,一頭連著廣闊市場,是聯結農戶、企業和市場的橋梁紐帶,被認為是實現小農現代化的重要組織形式[2];是推進農業生產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引領產業發展、維護農民權益、激活鄉村資源要素的重要組織載體;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現代化,帶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從我國的國情、農情來看,以小農戶為主的家庭經營仍將是中國農業主要的經營形式,如何使其提質增效更深入融入國家現代化進程,是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為小農戶經營模式走向現代化指明了方向。發展農民合作社不僅對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有重要意義,而且與農業穩產增收的理論邏輯具有內在一致性,對于我國家庭經營政策從“生產社會化”向“服務社會化”演變,彌補農業家庭經營功能不足有重要意義,尤其在農業生產的“產前和產后”服務環節具有明顯優勢[3]。
當前,我國鄉村已進入全面振興、大發展、大變革時期和農業現代化轉型的關鍵階段,農民合作社也由培育發展轉向規范提升發展,由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規范已成為其發展的主題。政府對合作社的鼓勵和扶持也是與合作社的規范發展聯系在一起的[4]。近年來,我國農民合作社呈現出快速發展勢頭,農民合作社數量快速增多、涉及產業領域不斷擴展、農民合作社單體規模持續擴大,但同時,農民合作社也普遍存著制度不健全、運行不規范、與成員聯結不夠緊密、專業化服務體系不全、示范帶動作用不強、服務功能較弱、“空殼社”“僵尸社”大量存在等問題[5],亟需規范改進,提升發展質量和運行成效。
以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為例,名山區現有13個鎮(街道)98個行政村17個社區944個村民小組,農戶78996戶、農業人口263920人,農用地面積4.47萬hm2;全區現有注冊農民合作社387家,以村平均近4家/村,其中,種植業244家(茶葉苗木105家)、養殖業120家(生豬72家),農機服務23家,現有國家級示范4家,省級示范社15家、市級示范社24家、區級示范社30家,各級示范社總量占全區農民合作社總數的18.86%。農民合作社輻射帶動農戶3.6萬余戶,年度分配盈余達300萬元[6],經營范圍從茶葉、生豬養殖、水果、蔬菜等拓展到了農機服務、農技推廣、鄉村旅游等,經營內容從單一的生產服務向產加銷儲運縱向一體化轉變。農民合作社在促進優勢特色農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助農增收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農民合作社發展不平衡、規模小、生產管理環節松散、“空殼社”“僵尸社”多等問題仍未得到解決。據統計,名山區農民合作社中組織機構健全、內控制度完善、財務管理規范、運作良好的不到50%[6],農民合作社服務引領名山區農業現代化轉型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功能還有待增強。因此,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發展顯得十分必要。
外部資源的導入有助于克服單個合作社存在的觀念缺陷、資源缺陷以及能力缺陷等問題,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名山區在發展過程中注重導入各方力量合力推動農民合作社創新發展。引入蒙頂山合作社發展學院、中國扶貧基金會、善品公社等資源,推動合作社帶頭人培育、合作社品牌建設的同時,積極與四川農業大學、省茶科所開展深度合作,為合作社茶葉繁育、科學生產等環節提供技術支撐。同時,多家合作社還與企業建立了股權合作、共建基地、長期購銷契約等深層次的合作關系。例如蒙峰茶葉種植農民合作社與四川蒙頂山茶業有限公司組成產業基地聯盟,走上了從“茶園到茶杯”的安全、可追溯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通過導入各類外部資源,有效地克服了單個合作社觀念更迭滯后、市場敏感度差、資金技術不足等弊端,增強了合作社發展動能。
農業生產面臨著自然、市場的雙重疊加風險,加之,因生產季節性和周期性,無法向標準化、流水線式的工業大生產一樣,源源不斷地創造產品和價值,導致農業盈利能力較差,抗風險能力薄弱。名山區農民合作社采取多樣化產品組合,在生產一種主導產品的同時,又發展一些其它種類的產品,這樣既不脫離主業,又獲得了范圍經濟效應和分散外部風險的好處,保持價格平穩。例如,香水苗木種植合作社在種植茶葉的同時,發展本地氣候土壤適宜、勞動投入密集度低的油茶產業,實現了市場風險的分散和勞動力需求的降低。尤為值得關注的是,一些農機服務合作社在提供服務中,也開始通過流轉土地進入生產領域。名山區通過采取拓展經營領域的方式,實現農民合作社內部資源優化配置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增強等多重效益。
綠色生態是我國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條件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名山區不僅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引導合作社遵循綠色、生態、循環發展理念,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并進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定向委托、獎勵補助等方式,引導成立一批農機服務合作社,開展人畜糞便等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以茶葉、水果種植類合作社為對象,實施“有機肥代替化肥”“沼渣還田”,實現了經濟社會的疊加效益。2020年名山區在百丈、紅星、馬嶺、茅河等鎮(街道)30多個村建設了“茶-沼-畜”模式示范片,推廣沼渣沼液還田增施有機肥0.23萬hm2,實現了種養循環[6]。
名山區創新“訂單式培訓、菜單式教學、跟蹤式服務”等培訓模式,開展農民合作社建設以及與合作社發展密切相關的茶葉種植與加工、獼猴桃種植、畜禽養殖等產業技術培訓,著力打造一支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合作社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同時,鼓勵農民合作社與大學、科研機構等建立深度的合作機制,通過項目簽訂、平臺搭建、科研合作等方式,與四川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高校院所實行結對幫扶,為合作社提供經營管理、生產、加工等全方位的發展指導,推動合作社發展質量提升。時下,一些觀念新、學歷高的青年人才加入合作社的意愿逐步提高,為合作社注入了新鮮活力,有力推動了農民合作社的經營創新、產品迭代、業務變革。全區73家區級以上示范社的302名管理人員中,擁有大專以上文憑有10人,占比為3.2%,其中6人為合作社理事長,35歲以下有43人,占比為14.2%[6]。
由產品競爭上升到產業鏈競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近年來,名山區部分農民合作社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產業鏈延伸和升級,即通過向前參與到農用生產資料供給環節以把握住“進”,并向后延伸到農產品加工、營銷等環節以把握住“出”,著力構建生產、加工、銷售、研發、服務等環節貫通銜接的全產業鏈閉環,強化合作社發展效益。例如,作為主流的茶葉種植合作社始終堅持產前產中產后的有機銜接,推動種茶、育苗、茶葉加工廠建設,實現了茶苗育種、栽培、加工、銷售縱向一體化的經營模式。
部分合作社在注冊時,發起人以套取資金扶持為目的,并無實質性經營規劃和具體經營活動,導致無牌子、無機構、無制度、無人員、無基地、無營運的“空殼合作社”出現;一些農業企業公司設立合作社的目的是為了利用國家優惠政策,套取國家補助資金,從而組織當地農民湊人數設立合作社,這種合作社只具法律形式,成立后并沒有按合作社的章程進行運作,更沒有以合作社的名義開展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成為“僵尸合作社”。還有一些農民合作社則是以家庭成員出資,合作社的運營、利潤分配往往由一個人說了算,成為“一人合作社”。
農民合作社作為“三民四自”組織,依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規定,農業農村、供銷等相關部門和組織應當依據各自職責,對其建設和發展給予指導、扶持和服務,沒有強制管理職能,部分農民合作社章程只是形式,普遍缺乏獎懲機制、缺乏約束力,內部社員往往只講權利利益,不盡義務責任,有好處就上、講義務就躲,違背了合作社的互助共贏宗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合作社的發展壯大。[7]
相當一部分農民合作社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如成員文化程度低、小農意識強、民主意識缺失、管理水平差,雖然依據章程設立了相關組織機構和相關管理制度,但大多流于形式,僅停留在字面上,可操作性不強,真正發揮作用的寥寥無幾,運營和管理隨意性較大,內部控制機制薄弱,“內部控權”問題嚴重,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合作社的發展壯大。
農民合作社對社員以無償服務為主,缺乏直營收入,自我發展難,加之利益分配機制不健全,未按比例提取足額的公積金公益金,合作社對社員的二次分配的比例較小,社員受益小,在不同程度上,也許服務受益得到了體現,但資金受益仍顯不足,合作社活動拓展難,做大做強乏力的同時,服務帶動作用也難以發揮,對社員缺乏吸引力、向心力。
農民合作社的參與者大多是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科技專業知識貧乏,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低下,相關青年專業人才匱乏。合作社的負責人一般由所在村組負責人或當地的種養殖大戶擔任,雖然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缺乏理論和新科技知識,難以適應現代農業規模化生產的要求[8]。大部分合作社依據當地特色資源優勢發展經營,由于自身認知的局限,對如何將產業做大做強以及對合作社和產品的定位模糊不清,對創優創牌方面的意識相當缺乏,從而導致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
市場監督管理和金融等部門配合,加強對農民合作社注冊資金、成員出資驗資,對實繳情況真實性予以審核,鎮村組加強對農民合作社基地情況的審核,從而從根源上杜絕“空殼合作社”的產生;同時,暢通注銷管理,簡易農民合作社注銷程序,降低退出成本;加強運行情況動態監測、加強指導服務,實行合作社年報公示制度,連續兩年未網上年報公示的,予以注銷,從而剔除“僵尸合作社”,確保農民合作社名副其實,發揮農民合作社應有的積極作用。
實行合作社成員帶資入社入股,入社成員不僅要簽訂合同,明確雙方權利義務,而且要出資入股,形成必要的真正的利益聯結,才能形成同心同向、合作共贏,責權利統一的合作發展良好格局。人人同心、其力斷金,農民合作社要真正走得遠,做大做強,利益聯結是關鍵。
有規矩成方圓,農民合作社章程就是合作社自己的“總家規”,合作社理事會制度、監事會制度、財務管理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獎懲制度等其他一系列因社制宜的監管制度,均要依“總家規”制定,理事長依制度進行經營管理、落實發展規劃,監事長等依制度進行監督,克服運營和管理隨意性,合作社運行規范有序有向有效,從而實現互助合作共贏。
發展是硬道理,落實效益原則,農民合作社在做好對內服務的同時,積極開展對外運營服務,規范財務管理、規范收益分配,按比例提取足額的公積金公益金,建立合作社發展基金和風險保障金制度,不斷增強合作社服務帶動能力;同時,做好二次分配,充分激發合作社對社員的吸引力、向心力。
進一步加強對農民合作組織工作的領導,形成發展農民合作社合力,為合作社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市場監督、農業農村、供銷、財政、稅務、金融等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又密切配合,鼓勵合作社用好相關支持政策,用好財政扶持資金,既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將財政扶持資金用在合作社最急需的基礎設施、生產運營發展、產業培育、品牌創建等方面;同時,加強對合作社理事長、財務人員、生產管理人員等綜合能力的培訓,包括政策法律知識、項目資料能力、現代網絡電商知識等等的培訓,不斷提高合作社參與人員的政策法律和文化素養、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沖創參與現代國際市場的能力,增強合作社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合作社橋梁紐帶作用,帶領廣大社員共同致富,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為鄉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
我國農民合作社已由重數量轉向重質量,已由簡單外延式發展轉向規范提升內涵式發展。事實證明,農民合作社有助于打破小農戶在生產、經營與銷售中面臨的“孤立無援”困境,促進小農戶適應現代農業標準化生產要求,暢通有序地融入現代市場體系;有助于促進適度規模經營,改善因農戶耕地細碎化所造成的效益低下、產業鏈短等問題,提高農業的綜合競爭力。能夠協同村“兩委”、村集體等,在鄉村治理中發揮經濟功能、公共服務功能,培養農戶自治意識和參與公共事務能力,推動實現鄉村善治和鄉村治理體系優化。促進了扶貧產業發展。盡管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但只要找準“病因”,通過精準施策促進合作社規范提升發展,必將為小農戶經營模式的健康發展和鄉村振興事業提供更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