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雨 靚
(牡丹江市第二高級中學,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立德樹人是教育在新時代發展中的跟本任務,為滿足我國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學校就要為黨和國家培養新時代的創新型人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體系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的教育任務是“弘揚民族精神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熱愛中華文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深厚感情,以及熱愛美好生活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使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發揮應有的作用”。隨著國家育人方式改革的推進,勞動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內容的一部分,越來越受到重視?!笆濉逼陂g,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指出:“把勞動教育納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這標志著勞動教育現已經成為我國立德樹人、全面育人的基礎和關鍵,但由于高中生的升學壓力較大,勞動教育在高中階段的教育中涉及的領域并不夠廣泛,勞動教育就應與各學科的教學充分融合,因此,高中階段在學科教學中有效滲透勞動教育勢在必行。
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其性格、興趣、學習的習慣與基礎等方面都逐漸顯現出差異,每個學生對未來職業生涯的規劃與目標也各不相同,語文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是發展學生內在素養、培養學生審美能力語文能力、輔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工具;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催化劑。語文課程在教育改革中肩負著弘揚中國傳統、構建中國特色母語教育的重任,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審美、內化品質。同時,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是黨和國家對人才和勞動者的迫切要求,通過勞動教育,學生能進一步增強自己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進而尊重勞動、踐行勞動、熱愛勞動,養成勞動習慣、增長勞動技能、形成勞動品質,從而為民族的偉大復興擔負起使命和責任,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將使高中語文課程在立德樹人、育才成人、以文化人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勞動教育在高中階段語文教學中的地位至關重要。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把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分為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可從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兩方面素養入手,將勞動教育與語文教學充分融合,激發學生勞動興趣、培養學生勞動習慣、提升學生勞動品格,完成語文教學和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讓學生在語文課程和勞動實踐中真正體會到“光榮屬于勞動者,幸福屬于勞動者”。
1.主題單元落實勞動教育
縱覽普通高中統編版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二單元就以“勞動光榮”為主題進行編排,主要圍繞新聞傳媒類內容展開設計,包括通訊、新聞評論,例如:第4課選編三篇人物通訊,《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和《“探界者”鐘揚》,三篇通訊讓學生通過了解時代杰出勞動者袁隆平、張秉貴和鐘揚的優秀事跡,學習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勤勞奮斗、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第5課選編新聞評論《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文章結合時代特點深入闡述了工匠精神的內涵及其當代價值,呼吁每個勞動者都要在自己的勞動中努力踐行。同時,本單元還選編兩首古詩,《芣苢》和《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兩首詩分別描繪了古代人民勞動的過程和場景,增進學生對我國古代人民勞動生活的了解。在書面表達部分,本單元安排了“寫人要關注事例和細節”的寫作任務,讓學生自主梳理探究,將本單元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寫作之中,完成“輸入-輸出”的學習過程。
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提到:“學習本單元,通過專題研討等活動、深入體會‘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語文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可以圍繞單元主題“勞動光榮”開展大單元教學,設置大情境、布置大任務、組織大活動。以“勞動光榮”專題研討會的形式設置本單元學習的大情境,讓學生將3課的6個文本進行整合閱讀與交流,進而布置大任務,把寫優秀新聞推薦書、寫熟悉的勞動者等表達交流任務適當安排在課程大活動之中。在大情境中組織學習活動,將人文性任務與工具性任務合二為一,從而促進學生對本文進行深入閱讀與研究的能力,提高實用閱讀與交流的水平,獲得過程性的學習經驗及情感體驗,增強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體會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思想,尊重、崇拜勤勞、奉獻、無私、偉大的勞動者,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勞動精神和勞動美德,樹立拼搏奮斗、銳意進取、勇于創造的新時代勞動觀念。
2.相關篇目融入勞動教育
“勞動改造世界,勞動創造文明”,若要將勞動教育真正融入高中語文教學,教師不能僅從“勞動光榮”主題單元展開教學,而要深入研究教材篇目,充分挖掘能滲透勞動教育的教學內容,將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相融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崇尚勞動,大膽創造。
普通高中統編版語文教材中除必修上冊第二單元外,仍有可以滲透勞動教育的單元,如:必修下冊第三單元。該單元以“探索創新”為主題選編四篇文章,或記述科學探究的歷程,或闡說不同領域的研究成果,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索的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理性思考的價值,激發學生科學探索、實踐創造的熱情??茖W的探索與創新離不開勞動,更離不開勞動者的努力拼搏與付出奉獻,因此,在本單元三篇課文的教學中均可適當滲透勞動教育?!肚噍锼兀喝祟愓鞣膊〉囊恍〔健泛汀兑幻锢韺W家的教育歷程》兩篇文章都表現了科學家探求真知的執著與奉獻,科學家也是勞動者,他們用勞動與汗水打開了求知與創造的大門,將勞動思想融入教學活動,繼而激發學生對探索自然、追求真知、創造美好生活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引導學生樹立新時代正確的勞動觀?!吨袊ㄖ奶卣鳌酚兄鴿夂竦膶W術色彩,介紹了中國傳統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每個特征的形成原因,展示了中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與獨特價值,激起了學生對建筑勞動者的尊敬與崇拜,沒有勤勞智慧的勞動者,就沒有偉大精巧的中國建筑,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融入“尊重勞動”的理念,繼而讓學生自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繼承優秀傳統文化。
普通高中統編版語文選擇性必修教材中也有可融入勞動教育的課文篇目。例如:上冊中,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反映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領導人民進行了偉大的社會實踐,勞動楷模焦裕祿正是當時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縮影,引導學生感受勞動者無私忘我的奮斗精神,充分認識勞動者犧牲奉獻的無畏精神;工作通訊《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概述了我國各行各業勞動人民合力抗擊新冠疫情的有效戰略以及取得的重大成果,引導學生認識新時代偉大的抗疫精神,培養勇敢無私、奉獻愛國的意識,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信念。中冊報告文學《包身工》記述了20世紀30年代上海底層勞動者包身工的悲慘生活,反映了帝國主義及其幫兇對勞動人民的欺侮和壓榨,激發了學生對弱勢勞動者群體的悲憫。下冊詩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塑造了養育詩人自己的農婦大堰河的形象,善良、勤勞、樸實的勞動者,表達了對廣大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以及對人民命運的關切和感慨,詩歌一唱三嘆,宛轉回環,激發了學生對勞動人民的尊重、對勞動者美好品質的歌頌。
教材中可滲透勞動教育的篇目仍可開發,教師們可融會貫通,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勞動教育干預,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勞動思想、勞動觀念、勞動價值的熏染,真正發揮勞動教育的作用,達到勞動教育的目的。
呂叔湘先生曾說:“不能把語文看成知識課,看成跟歷史、地理或物理、化學一樣是傳授一門知識的課。學習語言主要不是學習一套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技能,養成一種習慣?!苯處熓钦Z文教學的參與者和指導者,要引導學生在語文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生成、發展、提升語文素養。語文教師適當開展勞動教育課后實踐,讓學生在語文大情境下踐行體力勞動,達到在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勞動教育的目的。根據普通高中統編版語文教材的內容設置,勞動教育課后實踐可從以下兩方面開展:
1.開展體力勞動實踐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在普通高中階段,注重圍繞豐富職業體驗,開展服務性勞動和生產勞動,理解勞動創造價值” “以體力勞動為主,注意手腦并用”。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先將教材篇目進行梳理總結,而后設計并開展體力勞動實踐。以高中統編教材為例,可將《歸園田居》《歸去來兮辭》《芣苢》《文氏外孫入村收麥》《種樹郭橐駝傳》進行總結,形成主題“古代的勞動”,先通過課堂教學歸納,讓學生從書本上感受古代勞動人民勞動的情形、勞動中的智慧、勞動創造價值的喜悅,而后根據當地特色開展“當代的勞動”主題體力勞動實踐,讓學生在當代科技發展的背景下踐行體力勞動,可開展活動如:水稻插秧、種樹、校園綠化等,讓學生在自然山水中感受勞動的重要性,尊重勞動、敬佩勞動者、理解勞動創造價值;在體力勞動中培養勞動習慣、掌握勞動技能、實現勞動價值;在體力勞動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勞動觀、培養期良好的勞動意識和品質。
2.組織主題課本劇表演
教師可以社團或形式組織主題課本劇表演,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將勞動教育滲透于語文教學之中。例如:《孔雀東南飛并序》中,“織布” “裁衣”等場景都展現了我國古代婦女辛勤勞動的場景,學生可通過對不同場景的演繹來揣摩劉蘭芝的心理、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收到勞動教育的熏染;《芣苢》中,“掇” “捋” “袺” “襭”四個動詞傳神地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在采摘車前草這種植物時收獲的喜悅,教師可引導學生豐富這首詩歌的內容,將其改編成一出完整的課本劇,展現勞動人民興高采烈勞動時的魅力與風采。
3.訪談家鄉勞動楷模
基于高中語文統編版教材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家鄉文化生活”主題學習活動,教師可將本項活動細化,設置子課題,在了解家鄉各類人物這一主題下再設置“勞動光榮”這一小主題,帶領學生專門訪談了解家鄉的勞動楷模。訪談前,組織學生做好充分準備,查閱相關材料;訪談中引導學生提出明確而具體的問題;訪談后,要求學生整理并撰寫家鄉勞動楷模事跡。
在語文教學中組織學生踐行體力勞動,一方面讓學生將所學所感應用于實踐中去,更好地實現語文“共情”,另一方面能讓學生在體力勞動中收獲知識、掌握技能、積累經驗、實現價值。
為更好地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內化勞動教育,教師就要將勞動教育滲透于寫作教學之中。寫作處于學生學習語文的輸出環節,在語文的知識結構中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在設計寫作活動時,要注重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讓學生在感悟勞動、體驗勞動后進行寫作輸出。
1.在實用性閱讀中感悟勞動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通過對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學習,豐富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提高閱讀與表達交流的水平,增強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教師可通過對教材中相關勞動主題實用類文本的解讀引導學生進一步感悟勞動、尊重勞動者,如:《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對平凡辛勤售貨員張秉貴的塑造、《“探界者”鐘揚》對執著鉆研學者鐘揚的寫實,《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對倔強偉大人民好干部焦裕祿的報導......這些都能激發學生對時代勞動模范的崇拜,豐富內在情感,提高思想認識,教師可組織“紀實勞動者”的寫作活動,讓學生將崇敬的時代楷模、崇拜的家鄉勞模、尊重的普通勞動者記述下來,繼而表達最真實的內心感受,形成完整的寫作,使學生將勞動內化于心,實現勞動教育價值的最大化。
2.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勞動
僅憑書本所學,學生對勞動的認識仍較淺顯,因此教師可在實踐活動后讓學生結合實踐活動中的所見所聞進行寫作,可將勞動生產中的景、物、人、事寫進自己的文章,或者將勞動中的真人真事以通訊或報告的形式撰寫出來,讓學生真正崇拜勞動、熱愛勞動。
在寫作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不僅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把對勞動、勞動者的感悟表達出來,更是對勞動精神的弘揚和傳頌。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勢在必行,勞動教育的有效滲透和實施仍需要多方面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教師要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滲透“勞動光榮”的觀念,讓高中生將社會主義勞動觀牢記心間,做新時代幸福、光榮的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