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宏 偉
(牡丹江市第五高級中學,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歷史是豐厚的、立體的、甚至是驚心動魄的,但同時又是有“溫度”的。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的人生成長、使命擔當、家國情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喜歡上歷史課,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價值呢?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歷史課堂的教學形式不斷豐富,課上討論時學生積極踴躍,但落實到史實的掌握和理解上又是學生非常頭疼的問題。不少學生史實混亂,對所學知識往往感到雜亂無章,無從下手,久而久之對歷史學科失去興趣。
那么該如何來扭轉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進而培養學生能夠在梳理教材知識的基礎上提煉有效信息,科學歸納總結呢?正所謂,滴水成河,歷史史實也要注重積累。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首先,教師要引領學生構建時空觀,也就是用坐標軸的形式將時間劃定出來,整理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標注基本典型的歷史事件,進而構建思維導圖,用發散性思維加關鍵詞構建圖形,這樣一幅逼真的“歷史畫卷”就呈現在學生眼前。這種辦法簡單有效,可以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層級圖形表現出來,充分利用人體的記憶、閱讀和人的思維規律,協助大腦記憶,挖掘大腦的潛力。
既然我們肯定了畫圖學習的好處,那該怎么去構畫思維導圖?如何把這種好的思維模式傳授給學生呢?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新課后,多引領學生思考,而不是機械的記憶,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提煉答案,用自己的思維整理自己的想法。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相互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師,交流中促進學生思考,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見。而將所謂的思維導圖呈現出來其實就是在學習中把大問題分成若干小問題,把相關的橫向歷史知識串連起來,形成系統的認識。在構建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它不僅培養一種有效的學習習慣,同時也是一種有效的思維方法。課堂的本質就是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啟迪學生主動思考,跟著自己的思路無限延伸。正所謂“學之道往往善學者,事半而又功倍,從而悅之;不善學者,事倍而又功半,從而厭之”。
在歷史教學中要研究歷史新課程標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歷史學科應該遵循的原則是滋養學生,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樹立人文主義思想,樹立家國情懷,通過史實的講解,增強學生憂國憂民意識,與民族共發展,與時代共進步。而歷史老師也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多年的教學生涯,鑄造了教師的教學功夫和經驗積累,這是歲月積淀帶來的深刻體驗。在課堂教學中,歷史教師往往會表現出啟發引導式的思維示范,在語音語調上有明顯的情感啟發,讓學生在視覺上受到沖擊,達成情感共鳴。
歷史學科教學本身是一種淡化教師功利心的實踐,在教學中不能有急功近利之情,少一些高大上的追求,踏踏實實地靜心思考、潛心交流即會獲得學習的舒心感受。
社會上有個別人宣傳“歷史教育無用”的論調,這是一種錯誤思想,應該從孩童時期,家長就應有意識地給孩子閱讀歷史小故事,講講歷史小經驗、小哲理,聽聽父輩總結的人生經驗;在青春放飛的年紀,則應該開啟學生的社會歷史體驗,獲取更豐富的人生經歷;當跨入成年,應該創造性地體味歷史的積淀;事業有成之后,是對自我在社會歷史經驗過程的再體驗。這個過程會成為人生的特色風格,年輕時激情靈動、視角敏銳,成年后視野寬闊、內心深沉。可以這么說,每一節歷史課都有歷史教師的人生理解,更有對歷史教育的深刻感悟與認知,每個人的人生都和歷史教育有著深刻的關聯。如果歷史教師能將歷史教學的過程與個人社會經驗巧妙融合,那么歷史教育就能發揮人文優勢,這樣的歷史教育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人生營養。
歷史是過去的事情,教師呈現給學生的不能僅是簡單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意義、影響,學生不是記憶的機器。教師應創設情境,還原歷史,帶領學生置身其中,感悟歷史,升華情感,獲得認知。比如,在學習一些晦澀的歷史知識時,單憑文字概念去解釋新舊石器時代、原始社會時期人類早期的生活,可能會沒什么效果,教師要幫助學生搭建領會知識的“橋梁”。除了挖掘教科書的內容講透歷史知識,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去查閱一些歷史書籍,最好找到有關圖片為證,講講早期的部落聯盟、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確立。再比如“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這句話很難理解,教師可以舉例說,社會大分工形成了剝削者和被剝削者,主人和奴隸,而第二次分化,又出現了新的階級,就是窮人和富人,奴隸和自由民,再次分化就徹底瓦解了氏族部落平等的基礎,在這種分化下,國家由此產生了。夏朝傳子繼承制取代禪讓制,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一個表現,再進一步理解在西周分封制宗法制下,血緣紐帶與政治隸屬相結合的家國一體觀念,由此來理解早期國家的誕生與發展。在全面推進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實踐中,教師只有不斷轉變觀念,以學生為主體,善于創設情境,將自己的經驗與教學內容相融合,才能在教學中提升課堂吸引力,增強育人效果。
情境的創設離不開教師扎實的教學基本功,需要以豐厚的生活實踐為根基。可以說,沒有生活經驗就難以理解教學的深意。在教學中前一個問題要為后一個問題埋下伏筆,在教學后,應該做深刻的反思,課堂教學的過程不是為了把知識通講一遍,而是要考慮各部分的聯系,抓住關鍵,找到教學的靈魂。
歷史教學不是簡單的讓學生識記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學生好奇心強,有強烈的探索意識,作為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創設民主的探究氛圍,引導學生討論問題,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自主尋求史實的內涵,合作探究中發現問題,從而探究規律、總結方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打破機械記憶的思維定勢,尋求獨特的角度去探求問題、思考問題,從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就需要學生敢于批判和質疑。教師要在課堂中拋出問題,對課本中原有的知識進行整合,讓學生敢于對書本上的內容進行質疑,在學生討論、爭辯中形成共性的價值觀,達成個性化的見解和意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時機,運用積極有效的教學評價,肯定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勇于參與,積極表達,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從而建立起學習歷史的自信心。特別是在小組合作中,探究的問題以及總結出來的知識點都要敢于質疑,并且通過實踐與驗證,尋找解決的方法,把握時機,對學生進行積極的評價,從而點燃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進而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在進行課堂小結時,要主動讓學生進行總結。讓學生概括本節課的知識點以及自己對本節課的觀點,甚至讓其他學生對該生的總結進行評論,讓學生都參與到總結的過程中來,提出學生們自己的見解,教師最后對問題進一步延伸,從而達到思維的拓展。每一次學生的總結活動教師都要給予積極的評價,哪怕這個學生的回答不全面,教師也要在勇氣與自信上給與學生鼓勵和贊賞,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教師的評對學生的學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多元化地評價學生可以最大化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多樣的評價方式也能減輕學生功利性學習的心理,這樣學生才不會對歷史學習感到乏味。
教師評價應改變單一化和功利化,向著多元化發展。由分數至上向素養至上發展,重視學生的參與和表達,重視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教師的評價角度豐富多樣,評價真實客觀,才不會陷入功利化教學的僵局。
教師評價要講求人性化。評價標準雖有客觀性,但教師的評價應該考慮到生與生、班與班、甚至校與校的差別,人性化處理。不能只看分數和指標,不考慮學生各方面的基礎,機械評價,這不免會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錯誤引導學生。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評價能力,增強評價的人性化、導向性,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學生評價主體多樣,在實際教學中,除了教師評價,還可以采取學生互評、家長評價、社會評價等。尤其是學生互評,學生間的心理特點、知識理解、思維方式有很多相似性,采取學生互評,既可以促進學生間的互助學習,又可以促進學生間的探究競爭,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做到以生為本。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歷史學科以培養學生的五大核心素養為根基,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在教學中要全面落實五大核心素養要求,以史育人,培根鑄魂。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不僅要有深厚的理論知識,而且需要落實家國情懷。看看我們身邊辛勤的勞動者,農、工、商、醫等各行各業的工作者,百年中華民族的偉大變化,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用辛勤的汗水創造的!讓學生全面體會不同人群在社會生活、生產發展、民族進步等方面所做出的歷史貢獻,讓學生正確認識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熱愛人民,熱愛勞動,明白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創造了我們美好而強大的祖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從而真正落實歷史學科“鑄魂固基”的作用。
“學習歷史可以提升人的幸福感”。歷史教學就是運用史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地將歷史的魅力從每個小細節中迸發,點燃學生的家國情懷和青年人的使命擔當。作為教師,就是基于孩子的成長,不斷地發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只要腳踏實地以生為本,落實有效課堂就不是一句空話。教師尊重學生,與學生成為平等的“師友”,幽默而生動的語言、親切的教態帶動課堂深度思考,用激情去點燃學生,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