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凱
(作者單位:焦作廣播電視臺)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的網民規模達10.32億。目前,互聯網已滲透人們日常生活的諸多領域。為了給大眾提供更精準、個性、優質的新聞服務,傳統電視媒體應了解“互聯網+”背景下大眾的需求,不斷優化新聞采編技巧,確保新聞采編內容真實、準確與客觀,提高新聞質量。“互聯網+”背景下,舊的新聞采編模式已難以適應新聞行業發展的新需求,新聞行業正處于新聞采編模式革新、技巧優化的關鍵時期,故進行新聞采編技巧的優化迫在眉睫。
“互聯網+”背景下,新聞采編人員除了從新聞現場或者新聞發布會等官方渠道獲取新聞素材,還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媒體渠道獲取相關消息內容[1]。這種新聞來源渠道由單一向多元拓展的形勢,不僅拓寬了新聞采編人員獲取新聞素材的渠道,也提高了新聞采編人員開展新聞采編工作的效率,使新聞采編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取新聞素材,豐富新聞內容。
“互聯網+”背景下,新聞采編工作的開展方式逐漸由線下轉移到線上,新聞采編人員不僅要通過手機、計算機或者其他電子設備對獲取的新聞素材進行編輯加工,還要借助各類計算機軟件對音頻、視頻、圖片等素材進行編輯處理,以保證新聞內容傳播效果的最佳化[2]。在這種背景下,新聞采編人員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新聞采編人員需要持續優化自己的采編思路和技能。
在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網絡社交頻繁的“互聯網+”時代,新聞受眾的休閑時間更加碎片化,碎片化閱讀、碎片化購物、碎片化飲食、碎片化社交等詞匯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3]。在這一背景下,大眾更習慣通過抖音、微博等平臺自由、靈活地獲取新聞,而在固定時間段播出的新聞節目已難以滿足人們的碎片化生活需要[4]。因此,傳統媒體新聞采編人員要多做新聞短稿,以此來吸引大眾的注意力,從而提高新聞短稿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具體來說,新聞采編人員可以將新聞素材制作成短視頻、微視頻、微評論、微圖片等短稿形式,并通過微博、微信、抖音、今日頭條等發布出去,擴大新聞的傳播范圍。另外,對于典型的重大新聞事件也可以制作成若干短稿,并在多平臺同時發布,吸引受眾的注意力。
采編內容的感染力直接影響著受眾對新聞的關注度。“互聯網+”時代,受眾在瀏覽新聞時表現出碎片化、刷屏式的新聞接收習慣,如果一條新聞的內容在3~5秒內無法抓住受眾眼球、吸引受眾往下看,那么這則新聞便極有可能會被受眾拋棄[5]。因此,新聞采編人員要注重內容的感染力,采編更具感染力的新聞素材,力求讓新聞內容在最短時間吸引受眾。具體而言,在進行新聞采編時,新聞采編人員應做好對新聞受眾喜好、新聞市場的調查研究工作,并基于此精選主題好、題材新、有感染力的采編內容,以充分感染受眾。
采訪手段是新聞采編技巧的一種表現,新聞采編人員采訪手段多元化意味著其采編技巧的成熟,這更有助于其采編到感染力強的新聞素材。“互聯網+”時代,使用多元、靈活的采訪手段是新聞采編人員的采編技巧。新聞采編人員掌握多元、靈活的采訪手段,巧用提問藝術和技巧,秉著好奇和懷疑的態度,對新聞當事人或其他相關人員進行采訪提問,就能獲得真實、豐富的新聞素材。但在提問前,新聞采編人員應對采訪問題進行巧妙設計,明確提問的內容、順序與方式,保證采訪工作的順利進行[6]。例如,在提問時,切忌提問模糊抽象的問題,力求問題具體、真實。同時,提問時可根據問題內容靈活采用正問、側問、追問等方式。另外,新聞采編人員要注重采訪細節,采編人員在開展采訪工作時,應在保證新聞素材真實性的基礎上,加強對新聞事件細節的提煉,以最真摯、生動的細節感染和打動受眾。
編輯是編輯人員對新聞素材進行藝術加工的過程,它直接關乎整個電視新聞采編的質效,好的電視新聞離不開靈活的新聞編輯方式。新形勢下,采編人員可從以下三點著手,做到靈活使用新聞編輯方式:第一,編輯人員在編輯新聞內容過程中應注重提煉主題,充分發揮自身文字編輯功底深厚的優勢,精準提煉“新聞眼”與新聞主題。第二,編輯新聞時應“因地制宜”[7]。由于各地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各不相同,采編人員在編輯新聞內容時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讓新聞內容和形式既接地氣又新穎別致。第三,后期制作應注重新聞的沖擊力與感染力。編輯人員應在保證新聞內容真實性的基礎上,通過對聲音細節的處理、視頻畫面色彩與結構比例的調和及多媒體特效技術的應用等來增強新聞的沖擊力和感染力。
“互聯網+”時代,受眾參與新聞采編的機會和方式更多。為了充分發揮受眾在新聞采編中的價值與作用,采編人員在新聞采編時應提高受眾的參與度。首先,采編人員可通過提供熱線電話、開啟郵箱征稿、激勵受眾在網站留言、與受眾視頻通話等各種方法,使受眾參與采編工作,提供新聞線索。這些多樣化的渠道方便受眾參與新聞采編工作,而采編人員也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取第一手新聞資料,并及時傳遞給媒體相關負責人。在“互聯網+”時代,很多人將在新聞現場拍攝的視頻發布到網上后,引起了很大反響。為了吸引人們積極進行“隨手拍”,采編人員可以在媒體平臺的支持下,舉辦如就業、交通規章、納稅等主題的“隨手拍”有獎征稿活動,激勵廣大受眾積極參與新聞采編過程。
當今時代,新聞采編人員要樹立以受眾為中心的采編理念,做到以新聞受眾為中心,進行親民化新聞采編,以制作出符合受眾心理審美與現實需求的優質新聞內容。首先,新聞采編人員可以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技術對廣大新聞受眾的新聞喜好、閱讀習慣、審美趣味等進行分析,并根據調查數據進行精準化選題、個性化制作。互聯網時代,大眾的審美品位逐漸提升,其對新聞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采編人員只有以受眾為中心進行新聞話題的研究與選擇,才能推出符合受眾需求的新聞資訊。其次,新聞采編人員要緊密聯系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決群眾所需、所想、所求。而且,新聞采編人員要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將采編鏡頭對準基層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了解人民群眾的根本訴求,為群眾解決最迫切的實際問題。總之,對于采編人員來說,其在新聞采編時可以多聚焦一些民生問題,為群眾辦實事、解難,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8]。
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加速到來,新媒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占了傳統新聞媒體的大部分市場,令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猝不及防。為了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傳統媒體在新聞采編方面要借鑒新媒體新聞的優勢,大膽進行新聞采編方式的優化和創新,實現新舊采編模式的融合發展。“互聯網+”時代,采編人員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和廣大新聞受眾所提供的新聞線索優化新聞采編內容和方式。但值得注意的,面對紛繁復雜的海量新聞素材,采編人員要擦亮眼睛,運用敏銳的洞察力對新聞素材進行甄別和判斷。
新聞采編人員擔負著傳播正向社會輿論、為群眾提供優質新聞服務的職責。在“互聯網+”背景下,采編人員要想充分發揮自身的社會服務價值,就必須全面拓寬新聞線索的獲取途徑,多途徑獲取新聞線索。生活中處處有新聞,時時有新聞,對于采編人員來說,其可以在平常觀察中獲取新聞線索,也可以通過上網,在微信、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上收集新聞線索,練就一雙在網絡上獲取新聞線索的“火眼金睛”。要注意的是,新聞采編人員要保證新聞內容的客觀性、真實性。目前,各大媒體都在尋求新穎的新聞素材,有的為博人眼球就盲目跟風,導致虛假新聞的出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采編人員既要具備媒體融合思維、互聯網思維,又要從實際情況出發,保證新聞事件的客觀性、真實性與時效性。
新聞傳播的碎片化并不意味著新聞內容的碎片化,無論在什么時代,有內涵、有深度、有價值的新聞都會得到新聞受眾的青睞。因此,“互聯網+”背景下新聞采編人員要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對新聞采編技巧進行優化,以提高新聞采編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首先,新聞采編人員需要深度調查新聞事件,全面挖掘新聞內容。對于一些重大的突發性新聞事件而言,新聞采編人員往往需要全方位、立體化地進行深度調查,從而抽絲剝繭式地呈現新聞真相,豐富新聞的內涵。“互聯網+”背景下,采編人員在進行深度調查時,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新聞線索的搜集,然后針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調研、實地走訪,以保證搜集到的信息的真實性。與此同時,新聞采編人員要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地對新聞事件進行分析,力求從多個角度挖掘出更新奇、生動的新聞素材,讓新聞內容更加出彩。
其次,秉承“時效+權威”的原則進行新聞采編。“時效”和“權威”對于新聞采編工作來說至關重要。除了堅守“內容為王”的原則,采編人員還要保證新聞采編內容的時效性,讓受眾能夠在新聞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內獲取最新消息,同時采編人員還要保證采編出的新聞素材能夠令廣大新聞受眾信服。而要想達到以上兩個目的,新聞采編人員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方面,采編人員抵達新聞現場后,可借助先進的傳輸設備,將新聞現場的實際情況以圖片、音頻、視頻、直播等形式及時傳輸給編輯人員,以搶占發布先機,保證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另一方面,采編人員可采訪與新聞事件相關的人,然后通過微博、抖音、新聞客戶端等平臺發布官方消息,獲得受眾的信任。對于一些比較典型的、社會影響力大且關乎民生的新聞,采編人員還可邀請相關領域內的專家學者就該新聞事件發表官方評論,以確保采編內容的權威性與可靠性。
要想優化新聞采編技巧,采編人員還需要合理地選擇和使用采編技術。首先,選擇并使用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先進采編設備。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新聞采編設備越來越多,4G直播設備、數字微波設備、Wi-Fi無線傳輸設備、飛行器等技術裝備相繼投入使用,極大提高了新聞采編的效率。“互聯網+”時代,為了在更多復雜場合進行跨區域、多點位直播報道,給予受眾更豐富的新聞體驗,采編人員可以使用更多先進技術,讓新聞采編手段更先進。其次,使用技術軟件對采編內容進行精細化制作。后期制作是新聞采編工作的重要內容,采編人員可使用基于先進技術的制作加工軟件對內容中的圖片、音頻、視頻等進行精細化加工處理,讓文字表達的精準度、視頻畫面的清晰度及排版的舒適度更契合新聞受眾的需求,這對于后期新聞內容的傳播效果有著促進作用[9]。
參加培訓是新聞采編人員優化新聞采編技巧、提升新聞采編能力的重要途徑。為了滿足“互聯網+”時代對新聞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采編人員在日常采編工作中務必做到參加培訓學習與日常自我提升雙管齊下。首先,積極參加媒體單位組織的采編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活動。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發展,電視新聞采編人員應學會播、編、攝、采、寫等各種技能,廣泛參加專業培訓活動,在培訓中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其次,加強自我學習,優化采編技巧。“互聯網+”背景下,采編人員可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新聞素材整合能力、新聞價值判斷能力、新聞采編策劃能力等,為優化新聞采編技巧夯實基礎。
“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需要對新聞采編工作進行改革與創新,新聞采編人員應認識到采編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在仔細剖析新聞采編特點的基礎上,運用多種方法優化采編技巧。新聞采編人員在應用傳統采編技巧的同時,還要通過強化以受眾為中心的采編理念、創新新聞采編方式、拓寬新聞線索獲取途徑、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合理應用采編技術及參加培訓活動等策略進一步優化新聞采編技巧,從而提高新聞采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