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林歡
吉首大學,湖南 吉首 416000
忠誠協議,在百度百科的定義為男女雙方在結婚前后,雙方自愿簽訂的有關在婚姻關系存在期間,夫妻雙方堅守婚姻生活中所提倡的夫妻雙方之間要履行相互間忠實的義務。若有一方違反約定,違約方將在經濟上對守約方支付賠償金、違約金和放棄全部或部分財產權利的協議。在現實的生活環境里面,還存在著保證書、“空床費”等形式的各種協議。
夫妻雙方簽訂的忠誠協議的主要內容包含了以下問題:1.協議存在限制一方基本人權的情形,如財產自由權、離婚自由權、通信自由權和人身自由權等,這些相關條款應當屬于無效的條款。2.對于子女撫養權的權屬,應當對子女的利益進行評估,以最有利于子女的發展為切入點,父母對子女行使探望權,是身為父母的權利,同時也是作為父母的義務所在,因此不能將剝奪父母對子女進行撫養和探望的權利,作為對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違背夫妻忠誠協議一方的懲罰。因此,規定了剝奪過錯方對子女行使探望權和撫養權的協議內容當然無效。3.忠誠協議有害第三人利益的,應當無效。4.協議中明確了有過錯一方對無過錯方的賠償金額,需要考慮是否在夫妻雙方收入的范圍之內,對于賠償金額明顯偏高的情形,法院是不會認可的。5.夫妻雙方間對于財產的分配應當合法,體現公平原則和保留必要性原則,使得夫妻一方能夠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6.在我國的司法實踐當中,夫妻間簽訂的忠誠協議通常是在婚姻關系確實破裂后,法院判決雙方離婚后,才有可能得到支持。若夫妻雙方婚姻關系繼續存在,不提出離婚,只提出履行按忠誠協議的,是得不到司法支持的。7.當一方違背夫妻忠實義務,出現“出軌”的情形時,另一方要求其簽訂忠誠協議,這將會存在脅迫的嫌疑,違背了意思自治的原則,是不具備法律上的效力的。
總之,根據法理和倫理,夫妻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對另一方履行忠實義務是最基本和本質的要求,這將對夫妻關系的穩定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雖然有些時候,夫妻一方可能會出現“出軌”等違背夫妻間忠誠義務的情況,但此情況與出現重婚、與他人非法同居等違法行為不能一概而論,沒有嚴重到違法的地步,對于在雙方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有過錯的一方應當如何承擔違反協議所產生的責任,法律未有明確的規定。同時,夫妻雙方自行約定忠誠協議等行為,法律上也沒有明確的禁止性規定。
對于忠誠協議是何性質,理論界存在不同的說法,主要有四種:第一,有效說。認為忠誠協議同收養協議、遺贈扶養協議類似,都是存在于特定身份關系基礎上的特殊合同,符合契約的根本屬性,我國法律并沒有對忠誠協議明令禁止。第二,無效說。認為忠誠協議無效,主要理由是:1.忠誠協議是一種身份協議,不應該用合同化的觀念來理解;2.忠誠協議是情緒化的產物且不能很好地保護婚姻中的弱者;3.忠誠協議具有非道德性。[2]第三,二元區分說。認為忠誠協議融合了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對于人身關系的約定無法律效力,而對財產關系的約定若不違反法律規定,則應當有效。第四,自然債務說。認為忠誠協議無法律約束力,但也并非無效,法院不支持一方根據協議提出的賠償要求,但若一方已經賠償后反悔而要求返還的也不予支持。
以上觀點中,筆者認同二元區分說的觀點。主要理由如下:
(一)忠誠協議是一種特殊的協議,它是建立在婚姻關系的基礎之上。《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有關該身份關系的法律規定”。婚姻關系是一種人身關系,是不能通過合同進行約定的,只能受婚姻相關法律等調整人身關系的法律的約束。所以,忠誠協議中如果出現關于身份關系的約定,這部分內容是違反強制性法律規定的,依法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忠誠協議中,大多規定的是財產事項,因此忠誠協議也是關于財產關系的約定。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條關于財產的相關規定,可見夫妻之間自愿通過協議來調整雙方之間的財產關系是合法有效的,所以忠誠協議中關于夫妻財產方面的約定是當然有效的。
(三)符合民事法律領域“法無明文禁止即許可”。在我國的法律制度里,沒有任何一條法律規定禁止簽訂忠誠協議,當然,涉及身份關系的部分除外。既然法律沒有禁止簽訂忠誠協議,那么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否認夫妻雙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達成的意思表示真實的忠誠協議的效力是否有違“法無明文禁止即許可”和“私法自治”的法律原則?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甦在其發表在2007年1月11日《人民法院報》上的《婚內情感協議得否擁有強制執行力》一文中間接表達了其對忠誠協議抱否定態度的觀點,并列舉了幾個主要原因,但筆者對這些原因持懷疑態度,主要理由如下:
(一)文章認為“夫妻間簽訂的忠誠協議的標的屬于夫妻之間的情感生活,簽訂忠誠協議一般是缺乏冷靜的理性基礎,有可能是雙方間情緒化導致的產物,因此,夫妻間簽訂忠誠協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情緒化,這與一般簽訂合同的自愿原則是有出入的”。
首先,在第一部分,我們已經討論了,忠誠協議的標的并不完全是夫妻之間的感情生活,同時也包括夫妻之間的財產歸屬,關于夫妻之間的感情生活或者說人身關系不可以通過協議來調整,但夫妻之間的財產關系是可以通過協議來調整的,而我們所討論的正是后者。其次,忠誠協議雖然與夫妻之間的情緒和情感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但是絕大部分協議簽訂的背后或多或少都與一定的情緒和情感相關,而不僅僅是忠誠協議如此。比如親人之間、朋友之間簽訂的各種協議,雙方也有一定的感情羈絆,在簽訂協議時情緒有的激烈、有的平靜,有的復雜、有的簡單,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會有情緒和情感喻于其中。法律要做的不是因為簽訂協議時受情緒和情感的影響便排除其法律效力,而是肯定在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前提下簽訂的協議的效力,并用具體的法律規定去規制它,從而在平等公平的條件下起到調整社會關系的作用。最后,簽訂忠誠協議的雙方均是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個體,且具有人的一般理性,在不存在欺詐、脅迫等無法抗拒的事由的情況下,他們在簽訂協議的時候,不可能不知道達成這個協議意味著什么,然而他們還是簽訂了忠誠協議,那么簽訂協議的雙方就必須為此負責。如果法律否認這種協議的效力,無疑在某種程度上向婚內不忠誠一方傳達著一種信息,即哪怕簽訂了忠誠協議,也不會讓你有任何經濟上的損失,那么為何要遵守約定呢?這反而會引起很多的矛盾。
(二)文章認為“強制執行忠誠協議實際上等于一方可以用錢購買不忠的機會,另一方可以用金錢換取其感情的失落”。
強制執行忠誠協議并非一方可以用錢購買不忠的機會,而是讓違反協議一方按照協議的約定承擔不利的后果。即使沒有忠誠協議,婚姻雙方中的任何一方仍然具有眾多不忠的機會,而且這種機會是沒有金錢成本的。所以,不忠的機會并不是一方通過金錢購買而來的,而是任何婚姻關系中都實際存在的,文章作者在這個觀點上本末倒置了。另外,婚姻中忠誠的一方并非用金錢換取了感情的失落,畢竟感情的失落不是忠誠一方所追求和需要的,而只是一種客觀的結果,又談何換取?
(三)文章認為“夫妻之間簽訂忠誠協議,其有一定的約束力,但它的約束力較一般理性合同的約束力來說并不大,因為夫妻雙方存在情緒化問題,同時,該協議的約束力與收入水平進行了掛鉤,與某一方的收入水平是不成正比的,這樣,便不能很好地保護婚姻關系中處在弱勢的一方,因此,夫妻關系若是用錢財來維系,將會是易破裂的和存在幻想的”。
筆者不否認用金錢維系的忠誠具有虛偽性、脆弱性,但不同意作者所說的“約束力與經濟能力成反比”以及“無法很好地保護婚姻關系的弱者”。第一,如果約定的代價是定量的,比如“違反約定賠償對方5萬”,那么當然對于經濟能力越強的人約束力越低;但如果約定的代價是按比例的,比如“違反約定者在財產分配時只占財產總額20%”,那么對于經濟能力越強的人約束力并非越低。總結來說,忠誠協議有約束力,但它的約束力并不在于雙方的金錢多少,而在于約定的內容和方式。第二,關于“忠誠協議對婚姻關系中弱者的保護是蒼白的”這個觀點,筆者認為是不完全正確的。法律是存在漏洞的,任何社會制定的法律都能夠被有心且技術高超的人或者說所謂的強者所利用謀利,這種利益可能是合法的也可能是非法的,我們不能因為法律必然存在的漏洞而排除法律的適用。同理,任何方式都不能很好地保護婚姻關系中的弱者,都具有兩面性。若忠誠協議的內容和方式運用得當,則有可能更好地保護婚姻關系中的弱者,而這種協議需要法律的認可。
筆者認為忠誠協議中關于財產分配的約定是有效的,但這種效力是受到限制的。對于忠誠協議,我們可以看到,其實際上就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因此應當遵守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在簽訂協議的主體符合法律要求以外,協議還應當遵循如下規定:
(一)雙方當事人簽訂協議時應當以真實的意思表示為基礎。根據我國《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條規定,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忠誠協議要發生法律效力,就必須以真實的意思表示來簽訂。
(二)不得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根據《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條的規定,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忠誠協議的當事雙方不得惡意串通,通過忠誠協議損害他人、社會和國家的利益。
(三)不能違反公序良俗原則。根據《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的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忠誠協議的內容不能違背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比如不能在忠誠協議中約定一方違約后應當做出當眾自辱或者任由對方羞辱等有傷公序良俗的行為等等。
(四)符合平等自愿地達成協議。《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一百五十條、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一方使用欺詐、脅迫等,屬于可撤銷法律行為。因此,雙方在自愿、平等的條件下達成關于財產分配的協議,不得欺詐、脅迫或者顯失公平,否則對方可依法申請法院或仲裁機構撤銷該協議。比如,夫妻雙方約定,一方出軌則把所有財產給另一方,出軌一方失去所有生活來源,就屬于顯失公平的情形。
(五)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比如,夫妻雙方約定,一方因違反忠誠協議而離婚,之后不能再婚,這是違背了法律規定,明顯無效。
綜上,筆者認為忠誠協議的簽訂,是一種特殊的協議,它是建立在婚姻關系的基礎之上,而且大多規定的是財產事項,根據《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條關于財產的相關規定可以看出,夫妻之間同意通過協議來調整財產關系是合法有效的,所以忠誠協議中關于夫妻財產方面的約定是當然有效的。同時,符合民事法律領域“法無明文禁止即許可”。在我國的法律制度里,沒有任何一條法律規定禁止簽訂忠誠協議,當然,涉及身份關系的部分除外。
這樣看來,忠誠協議是雙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結果,又符合了私法自治的原則,也沒有違反法律、法規等規定。在這里,筆者要提醒和強調:任何的協議都存在被有心者利用以牟利的可能性,而不僅僅是忠誠協議存在這種現象,況且,通過法律的限制,忠誠協議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平衡夫妻雙方的利益。因噎廢食不如因勢利導,為了防止漏洞出現而拒絕承認忠誠協議的效力,不如通過對忠誠協議進行規范從而更好地維護婚姻和法律的秩序。
因為忠誠協議沒有具體的法律規定,導致現實生活中因忠誠協議而引起的婚姻問題屢見不鮮,而立法就是用法律規范人們的行為,使人們清楚自己的行為規則,明確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違反了法律將會受到什么樣的懲處,起到法的指引作用,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定紛止爭,創造出一個安定和諧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因此,筆者建議有關立法機關可圍繞忠誠協議深入開展調研,在此調研的基礎上對忠誠協議的合法性進行詳細的規定,明確忠誠協議的法律效力,從而更好地保護夫妻雙方的利益,維護社會生活的和諧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