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威
南京曉莊學院環境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中國互聯網協會組織編撰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人,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37.21萬億元,網絡游戲市場規模達3405.9億元,同比增長26.27%,在線教育市場規模達4858億元,同比增長20.2%,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我們的社會生活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電信詐騙是指詐騙分子通過電話、網絡和短信等方式,通過設置騙局,編造虛假信息,對受害人實施遠程、非接觸式的詐騙[1]。近年來,實施電信詐騙的非法分子,和被詐騙的對象越來越年輕化,“00”后大學生在電信詐騙的受害群體中的比例逐漸提升。2021年4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標志著我國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邁向新的臺階?!?0”后大學生生活在改革開放使中國富強起來的新時代,他們個性獨特、思想觀念多元化、對新鮮事物的接收能力強,使用網絡學習、購物、娛樂等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必備技能。隨著社會的發展,形式多樣、層次分明的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涌入校園,沖擊著還未成型的“00”后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容易造成他們還未成型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朝著錯誤的方向發生偏移。電信詐騙的泛濫容易導致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難以實現,甚至阻礙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進程。
據相關數據統計,接近70%的“00”后學生在2018年進入大學本科學習[2],“00”后學生已成為在校大學生群體的主要組成。他們從小就接觸網絡,網絡使用頻繁,尤其是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地學生不能按時返校,網絡學習成了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大學生通過手機和電腦瀏覽各種網站,逛各種論壇和貼吧,通過QQ、微信等與家人和朋友交流,使用各種APP和網站購物。由于存在網絡監管不力,注冊APP、網上購物時留下的個人信息易被泄露。由于“00”后大學生對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強,在網絡上隨意填寫個人真實信息,或隨意泄露個人聯系電話和身份證號碼等信息。不法分子在獲得信息后會針對“00”后大學生進行精準詐騙。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2020年統計數據顯示,由于個人信息泄露或被竊取造成的電信詐騙案件占整個電信詐騙案件的比例超過70%,且該比例呈現增長趨勢。
如今我國二孩、三孩政策已全面試行,但“00”后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物質條件優越,擁有著良好的生活條件,接受著最好的教育,加之父母的溺愛,相比以前的學生來說,其專業知識學習和個人興趣發展都得到了極大提高。與此同時學校和家庭卻忽略了對他們人際交往能力、知恩和感恩、心理健康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容易使學生養成自私自利、不顧他人感受、不關心他人生活狀態等不良習慣[3]。而電信詐騙具有集團性、組織性、隱蔽性等特點[4],詐騙犯罪分子會通過電話、短信、非法網絡鏈接等與受害者聯系,更有部分詐騙分子的詐騙方式是要求受害者獨自到周圍無人的環境中溝通交流,從而借機詐騙。由于詐騙分子的集團性和“00”后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差等原因,大學生在被詐騙過程中其他同學不能及時發現,從而做到有效制止等。此類原因導致了“00”后大學生被電信詐騙的風險概率極大提升。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使當前社會環境更加復雜,市場經濟大潮正在沖擊著平靜的校園。校園中“刷單”、兼職、非法營銷等現象時常發生?!?0”后大學生自小便處在優渥的生長環境中,接受著最好的教育,導致他們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對自身缺乏正確的認識。然而自小便生活在父母“翅膀”下的他們,由于社會閱歷缺乏,導致他們思想單純,容易輕信陌生人。面對復雜的社會關系和多變的詐騙手段,“00”后大學生個性強烈、社會閱歷不足的特點會更加凸顯。缺乏對詐騙手段辨別能力的他們,很容易上當受騙。加之我國教育培養體系中,在學生義務教育階段家庭、學校和社會缺乏對其法律意識的培養。很多“00”后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學習后才正式地接受系統的法律知識學習,缺乏對法律的敬畏與信仰,上當受騙后不能正確辨別正在從事的“賺錢”行為是否違反法律的規定[5]。部分學生在被詐騙以后會因為報警太麻煩,怕被老師、家長和同學知道,被騙錢財追回的難度較大等原因而選擇息事寧人、自認倒霉等方式隱瞞此類事。這正暴露出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缺陷,容易使詐騙分子逍遙法外,反而會助長詐騙分子的囂張氣焰。長此以往,會形成更加惡劣的循環,使“00”后大學生越發成為電信詐騙的首選對象。
1.強化立法保障,筑牢詐騙法治之基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是加強電信詐騙治理的強有力保障。因此,國家需加強各項政策法規的制定,在打擊電信詐騙犯罪時做到有法可依。如美國早在1994年就制定發布了《打擊針對老年人的營銷騙局法》,加大了對于老年人的保護;德國于2018年成立專項調查組,定向打擊針對老年人的電信詐騙罪。面對當前我國“00”后大學生群體電信詐騙比例不斷增高的特點,國家可參考借鑒國外一些先進的做法,有針對性地制定法律法規,保護“00”后大學生重點人群,關注弱勢群體,保護其免受電信詐騙。
2.轉變治理思路,強化事前監管
當前電信詐騙的治理思路普遍是,發生一起、舉報一起、打擊一起。此種做法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打擊電信詐騙犯罪,保護受害人的合法利益,但不利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首先,國家應針對目前社會上互聯網平臺存在個人信息過度采集、信息安全防護措施不足和風險防范意識不足等現實原因,巡查相關企業業務流程和督促企業強化事前監管意識,提高保護個人信息的能力。其次,充分發揮國家力量和市場企業力量,構建電信詐騙數據資源庫,借助大數據分析優勢,研究形成電信詐騙治理模式,向重點區域和人群推廣,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預防電信詐騙的綜合能力。最后,聚焦科技力量,利用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手段,研究電信詐騙反制手段,將各種電信詐騙手段遏制在萌芽狀態。
1.加大協同力度,落實社會主體責任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其快速發展為人類社會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導致個人信息的大量泄露,為詐騙分子帶來可乘之機。故此,互聯網等相關企業應嚴格執行國家關于預防用戶個人信息泄露的各項指示,主動自查自糾本身是否存在泄露用戶個人信息的漏洞,做到發現一處整改一處,嚴肅自身企業運營管理,落實企業社會主體責任??膳c其他企業、行業協同合作,構建反詐聯盟。主動推進構建信用體系建設,設立涉嫌詐騙黑名單庫,借助互聯網力量公之于眾,使更多的人了解黑名單中的不法分子,使其“一處違規,處處受限”,共同推進預防電信詐騙的綜合治理。
2.建立獎勵機制,提升全民參與度
預防和打擊電信詐騙是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因此更應該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一、鼓勵人民群眾積極舉報違法違規行為。尤其是“00”后大學生,他們網絡使用熟練,發現違法違規行為后要第一時間在互聯網平臺發布,讓更多的人了解詐騙違法行為,從而產生警戒心理,防止上當受騙。要使每一名群眾都可以自發成為“朝陽群眾”,廣泛參與到預防和打擊電信詐騙的工作中來,讓詐騙分子無所遁形。二、組建線上和線下的反電詐志愿者隊伍,結合實際案例宣傳電信詐騙知識、普及電信詐騙的危害性和嚴重性,提高人民群眾對電信詐騙的認識,提升全民的參與度。
1.拓展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空余時間
我國現代大學人才培養中的基本教育教學制度是學分制,給予了大學生學習的靈活性[6]。大學生的課程不像以前那樣密集,他們有更多的空閑時間。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學生很難完成從被動到主動學習方式的轉變,空閑時間會沉迷于網絡世界不能自拔。因此高校可組織內容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從以往“學校端菜”式舉辦活動轉變為“學生點菜”“學校上菜”的服務模式,充分考慮“00”后大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做學生活動的服務者。通過學生班級QQ、微信群、開班會等方式宣傳電信詐騙知識是高校預防學生被電信詐騙的主要形式,單純的依靠宣傳難以做到讓學生對防電詐知識入腦入心的效果,因此要讓更多學生參與其中親身體驗,切實針對“00”后大學生個性強烈、網絡使用頻繁、對新鮮事物的學習能力強等特點,舉辦防電詐話劇、小品表演,以防電詐等為主題的辯論賽和短視頻大賽等活動,結合每年的6月29日“全國反欺詐宣傳日”等特定節日開展全員防電詐知識宣傳。讓更多的大學生在空余時間參與到形式多樣的防電詐活動中來。拓展學生的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空余時間,培養學生的防電詐意識。
2.強化多部門合作,多方位預防電信詐騙
高校預防電信詐騙宣傳的主要力量是大學生輔導員,單獨依靠輔導員的力量不足以面對形式多樣電信詐騙手段。這是因為高校輔導員往往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防電詐知識培訓,他們往往只是憑借經驗對學生進行防電詐知識宣傳,此類做法不足以引起“00”后大學生的重視。單純依靠輔導員承擔預防學生電信詐騙工作,會導致他們心有余而力不足。高校各個部門應通力合作,加入全校預防電信詐騙的工作中來。專業課教師可利用課間休息向學生宣傳預防電信詐騙知識,保衛處和后勤處老師可定期走入學生寢室,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高校還應加強同當地派出所等部門的交流,做到“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定期邀請經驗豐富的警察到校舉辦講座,以案說法,通過真實案例向學生宣傳變化多端的詐騙手段;定期給輔導員等從事預防電信詐騙工作的老師開展專題培訓,提高高校反電詐工作隊伍的能力;組織學生代表參與派出所等單位組織的反電詐活動和社區防電詐志愿服務活動,通過志愿活動等方式既做到了對“00”后大學生的知恩感恩意識的培養,也可以做到引導學生自覺建立預防電信詐騙意識,提高其自身應對電信詐騙的能力。
3.注重學生法律、網絡安全意識培養
專業成績好壞不是大學生優秀與否的唯一評判標準,大學生除了學習專業文化知識以外,也應學習其他方面的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大學生應當自覺選修法律、金融、網絡安全等課程,掌握一定的知識。在面對電信詐騙時可運用所學知識,揭開其隱藏面紗下的電信詐騙真面目,運用法律的手段對其打擊,保護自身和他人的安全?!?0”后大學生自小就接觸網絡,他們可以很熟練使用網絡學習、購物、娛樂等,但普遍缺乏網絡安全意識。高??稍诖髮W生計算機課程中加入網絡安全知識的教授,教導學生識別非法鏈接、詐騙網站等基本知識,依托“挑戰杯”“互聯網+”等形式,開展實踐教育為導向的培養模式,引導學生深入了解電信詐騙發展的全過程,探討詐騙分子的套路手段,分析受害者在被騙時的心理過程,總結預防電信詐騙經驗,從而加強警示效果。教師作為學生教育培養的第一責任人,更要創新教育方法、拓寬教育渠道、整合教育資源,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地引導“00”大學生自覺培養網絡安全意識,提高識別電信詐騙的能力。
“00”后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承擔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電信網絡詐騙已成為危害校園安全的毒瘤和阻礙學生健康成長的絆腳石?;诖耍敿毞治觥?0”后大學生易被電信詐騙的實際原因,結合他們的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國家—社會—高校等協調合作的應對措施,積極引導“00”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這一“雙刃劍”,自覺培養起網絡安全和預防電信詐騙的意識,才能創造良好的防電詐校園環境,為“00”后大學生成長成才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