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凱
中共江永縣委黨校,湖南 永州 425400
環境立法的目的是使環境資源能得到合理利用,防止和治理生態污染與生態破壞,保證人民健康并協調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而促進當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觀要求我們要建設生態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關系,在當前環境情況下存在整治問題,想要解決現在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縣域生態環境的辦法也需要有良好的法律制度建設體系去維系。
純自然生態文明觀立足于人與自然,即人們在改造客觀生態世界的同時保護生態世界,并且自覺改進和調整人們和自然世界兩者之間的關系,創建優良的生態環境所得到的客觀生態世界物質和精神總體之和,主要用于解決純自然的生態危機。以某縣為例,該縣全縣有大小水利工程3158處,其中中型水庫2座,中型河壩1座,小I型水庫12座,?、蛐退畮?4座,山塘3092口,總蓄引水量1.94億立方米;其中有人工飲水工程52處。近年平均降水量為1492.1毫米,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發電量達13.71萬千瓦,技術可開發量達6.84千瓦。可以說水資源非常豐富。按照國家《關于開展長江經濟帶小水電清理整改工作的意見》《湖南省小水電清理整改實施方案》的要求,以某縣來敘述,該縣共有五家位于某自然保護區內的水電站,理應列為退出類。近期也是按照巡視要求,進行了例行整改??梢娤嚓P部門未能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對相關部門交辦問題整改標準不高、以罰代管,整改口號流于形式;水利等部門對小水電清理整治重視不夠,工作不嚴不實值得我們深入反思,其本質是沒有樹立發展中的純自然生態文明觀。
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文明觀立足于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自然性與可實施性的和諧協調統一的生態文明觀點。即以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自然性與可實施性的和諧協調統一作為目的所進行的一切活動不斷發展的過程,并且得到良好的有效結果。也就是說,它的本質就是保護和恢復還有改造革新的自然和諧統一,生產不斷發展,生活變得富裕的同時保持生態良好,這與人類生活發展相聯系起來。基于某區域經濟與生態的特點,不適宜發展大型重工業,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提出“生態立縣”和創“文明、衛生”縣城,主打“五香”無公害生態農副產品,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觀的深度體現。
基于人與人、人與自然生態文明觀。其本質是把人類社會整個系統整合入自然生態系統,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雙重和諧,不是單一方面的和諧,從而實現社會、自然、經濟三者之間的相互協調發展,這種層次更高,更廣泛。主要用于解決廣義生態危機[1]?;诖艘阅晨h為例進行分析,某縣要高度重視縣域內某國家草地開發項目中的生態特點,既要把握好新能源風能帶來的經濟效益,也要進一步對生態環境進行評估,深入踐行廣義的生態文明觀。
在研究過程中,首先需要就生態文明進行分析。生態文明在于優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建立一個有序、科學的生態運作體系,更好地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發展要求。貼合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綠色可持續發展步伐,堅持對于生態文明的推進,可以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進程,對我國建設以及民族復興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近年來,對于生態文明觀的意義以及企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沖突。例如,很多企業為了更好地發展,出現了破壞環境、違背了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行為方略,對于社會也造成了較為不好的影響。而生態文明是一種新型的生態價值導向,對于喚醒廣大民族生態憂患意識、正確認識生態問題的嚴重性具有極大的幫助。為了更好地加快生態文明社會建設進程,需要完善有關的環境法律制度,嚴格實現法治效果。糾正對于生態文明觀的錯誤理念,促進我國生態文明觀建設能夠實現又快又好發展[2]。
為了更好地落實依法治國的方針以及國策,需要根據環境治理的政策,完成生態與法制的融合。例如,為了實現生態法治體系,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規章制度,包含了《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這些法律法規更好地方便了我國執行一系列的環保政策,打造全新的環保體系。在這些法律條款中,明確規定了人與自然的發展要素[3]。在未來,需要結合生態文明,進行我國生態環境發展綠色建設,推進綠色發展,將其作為我國目前建設的首要目標。在“五位一體”提出以及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的理念下,實現“四個全面”。我國法治環境的不斷深入,對目前的生態文明理念,需要更好地實現融合推廣。從我國總體發展而言,我國環境與以往相比實現了相應轉變。但對于群眾而言,絕不能大意以及松懈。我國部分地區,尤其二、三線城市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環境治理問題。且在各種法律條款中,由于法律條款自身的時效性,生態法制建設較為艱難,但其總體依然是一條優越的法制環境治理道路。在此道路上,需要更好地完善其法律責任,實現法治建設、法治行動,使群眾能夠更好地從認知程度上了解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并身體力行地投入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有效發展[4]。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環境治理也可以用法律來助力。由此可見,對于生態文明法治制度,其展開的法律原則可以更好地使生態文明法治制度能夠跟隨當地的實際情況得以開展,保障其踐行基礎。在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制度的過程中,法律原則的融合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制度,為其把握正確航向。一直以來,因為法律原則是方向性的引導,可以構建生態文明法治制度的實施[5]。因此,對于整個生態文明法治制度的構建基礎,生態文明法制制度可以落實其根基以及底座。生態文明法治制度具備全新的法律責任以及模式,主要可包含以下幾點: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生態文明的建設根本在于服務。因此,生態文明法律制度的開展前提在于以人為本。一直以來,對于生態文明的建設存在一種誤解,認為生態文明建設首要目標是要保護生態環境,而忽視了人的生存以及發展。這就出現了環保領域單一性的現象,在環境保護下,很多環保體系不利于我國農業領域發展,也不利于工業領域發展。雖然環保與農業、工業領域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對立性,但并非絕對對立。在保證三方能夠得到有效發展的基礎上,可以遵循法則,堅持以人為本原則,體現生態文明自身的價值以及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最終目標在于服務于人,因此其需要更好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利用自然以及開發資源過程中,充分地實現自然規律保護,達成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理念。在發展中,可以更好地從野蠻走向文明。但在工業革命時期,由于人類并沒有了解到自然與人類發展的關系,這就使自然資源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過度開發以及利用。因此,基于生態現狀,必須加強對于自然的重新審視,融合自然關系,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可以更好地實現全面成長以及和諧發展。
在生態文明背景下,其最重要的原則便是協調。一直以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存在著緊張關系。改革開放使我國注重經濟發展,但卻忽視了環境保護的作用以及在環境保護上取得的成就,產生的環境問題尤為明顯。因此,為了更好地解決出現的問題糾葛,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由此得以提出。生態文明理念的內在要求之一,便是全面協調好經濟發展,并就經濟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融合。在協調原則上,本質意義可以找尋經濟發展以及環境保護的主體,樹立平衡點。在未來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也不以為了環境保護而影響經濟發展。
生態文明的建設,不僅需要保護整個環境,解決有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隱患。同時,更需要對已經發生的問題完成融合,真正地做到誰污染誰治理。對于損害擔責而言,需要體現在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方面。例如,新推行的生態環境保護是否損害環境未來發展,市級政府作為本區域內生態環境負責人,更好地體現損害擔責原則。
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需要融合我國戰略層次,以國家高度作為頂層設計,使個體能夠全面參與,將公眾參與作為一個主體。例如,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國一直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如權力過?;驒嗔Σ蛔恪R虼耍瑥拇私嵌确治觯妳⑴c可以更好地解決權力不足問題,并就權力過剩進行監督。
結合縣域地域環境,完善立法的不足,將立法與生態文明觀相融合,增加懲處措施。新時代的生態法治實行的前提是將法律體系貼近生態,我國經過多年的探索有了比較完備的生態法律體系。法律體系生態化的內涵是生態正義的直觀表現,我們要將生態正義法治化,生態法治體系要追求生態權益。
在我國,黨是一切活動的主要領導者,起著核心作用,一切的活動與工作的實行都離不開黨的領導,因此,黨在生態文明思想上要完成思想確立。此外,政府是法治過程中行動實行的主力軍,所以政府相關執行人員與各職能部門和機關開展生態領域法規“大學習、大比武”活動,一是政府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做好自我監督學習工作,因為政府是社會活動的主要宣傳者,在環境生態保護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6]。二是政府在加強落實制度的同時,也要提升執法隊伍的建設,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執法過程中要嚴明紀律,守住紅線,在保證充實執法隊伍人員數量的同時也要嚴把質量關,而且要讓人民群眾的檢舉權和監督權用到實處,推進全縣全民生態文明建設監督體制,從而使生態文明觀得以實施踐行,在法制與民眾的監督下為其保駕護航。
對于我國公民而言,為了更好地提升公民法律環境意識,良好的法律體系以及公民環保自我認知是整個環境法制定以及完善的前提[7]。在環保意識中,法律體系的完善與否,與環境狀況以及環境保護的未來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公民價值觀是體現在環境保護的具體行為上的,我國公民的環保意識雖然有所提升,但總體水準依然較差。在主動參與環保意識以及自身所具備的環保知識中,與發達國家相比均處于較低水準。在環境保護上,公民會將環境保護認為是政府應做之事,但將環保事業作為一個鏈條而言,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為把握大局。在社會普及環保知識,更好地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可以使環保事業有效。此外,在生產者、消費者中,公民處于經濟建設的每一環節,公民的自身素質高低決定著我國環保事業的成敗。在建設生態文明的環境中,必須利用此契機,由黨員發揮領導優勢,提升法治理念,使社會能夠形成自覺的環保意識。保障公民能夠在知曉法律的情況下,自覺地遵法、守法[8]。
生態文明水平的高低在于生態文明法治與法制的完備程度,在于執法隊伍的業務專精,在于人民群眾的認可與滿意度與認知監督水平。生態文明的硬實力是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其軟實力是完備的法律制度。愛護藍天碧水,需要最鋒利的法律武器,最嚴格的執法力度,生態管理模式和法律法規制度保障機制的完善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生態文明建設未來的路將走向何方。生態文明觀視角下的法律制定和法治體系的建設離不開社會性質和本土環境實情,也離不開地域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縣域特殊的環境、經濟以及政治等多方面因素,而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法治、幸福”的最美小城的目標,以迎接創國家文明、衛生城市這個契機,完善區域地方性法規,全民參與,在良法善治下打造高質量的綠色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