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榮
江西省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江西 撫州 344000
現階段,國內整體環境處于轉型狀態,在基層組織增加時,鄉村區域形成了新型矛盾,對于經濟發展、利益合理分配造成了諸多影響。鄉村經濟分配、拆遷賠償事宜、村居屬性改變等多種爭議問題頻繁發生。此類爭議表現出內容復雜性、涉事主體多樣性、法律處理困難性大等特點。應對新型法務爭議,鄉村應加強法治工作建設,以立法視角,解決鄉村問題,發揮法律服務價值。
鄉村中設立的司法顧問,或者稱為村級法律顧問,是由政府出資,聘請專業的法律人員,面向鄉村居民提供司法服務。采取每個鄉村配置一名法律顧問的形式,為鄉村組織進行司法服務,以此援助鄉村法律工作,順應鄉村人們的法律救助需求。法律顧問人員,包括通過司法考試的人員、獲得司法資格證的人員、區域法律服務工作人員等[1]。“一村一顧問”的設計方法,主要是以法律顧問為視角,對鄉村各類群體進行法律服務。在顧問制度中,含有司法單位、法律顧問、鄉村村民等主要群體。
鄉村法律顧問機制,是國內司法完善發展的必然產物。依據國內一般法律顧問類別,結合受聘主體的差異性,法律顧問類型主要有:政府類、企業類、個人類等。現如今,面向鄉村配置法律顧問,是法律顧問類型完善的重要表現。在國內,最早試行鄉村法律顧問可追溯至2007年。在施行中,試行城市共設有2554個法律顧問,為各鄉村部落提供全面的司法服務,積極解決鄉村中各類司法糾紛問題。試行鄉村法律顧問機制,獲得了較大成功,其他地區逐一效仿,在全國鄉村范圍內有序推行該制度,已然成為國內法治建設的關鍵措施。
縱觀現階段鄉村運行的司法顧問機制運行情況,還是以政策文件為主,尚未形成完整的立法內容,缺失專項執行的法律依據,無法保障法律顧問制度運行效果。專項立法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律顧問制度在鄉村環境中的執法力度,使其不具備相應的法律支持,難以借助法治權威力量,解決鄉村糾紛。專項立法的空缺,主要是因為部分地區尚未關注法律顧問制度的落實,在實踐中并未給予較高關注,由此削弱了法律顧問制度的落實效果,無法切實發揮法律顧問制度的法治功能[2]。
在國內各項法治工作持續推進的情況下,鄉村法律顧問體系的發展,獲得了一定進步。然而,國內司法服務資源整體不充足、分布均衡性欠佳,尤其在鄉村區域,村民們與日俱增的法律服務需求,無法在法律顧問體系中獲得滿足。主要表現在:法律顧問人員配備不充足、司法服務設施未完善、法律服務流程系統性不足等。各區域內給予的鄉村法律服務,表現出差異性。部分村落并未完成法律顧問的配置工作,存在顧問空缺情況。
建立法律服務運作體系,是保證法律顧問服務質量的關鍵措施。在體系建成時,需確定法律服務目標、清晰設定各崗法務人員職責,以此推進鄉村法律服務工作有序進行。然而,現階段,司法服務體系尚未建成,難以有序運作各項法律顧問工作。在法律問題描述、法律服務考核、司法工作監督等方面,尚未形成全面的法律制度內容,難以保障法律顧問制度運行的有效性。
在實踐中,鄉村法律顧問機制在運作時,對其開展了各項宣傳工作。宣傳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1.入戶宣傳海報、鄉村普法教育等方式,進行面對面的法律宣傳;2.線上宣傳方式,但存在對網絡工具使用較少的弊端;3.線上與入戶相結合的形式,在入戶宣傳時,讓村民關注司法公眾號,形成線下推廣、線上服務的流程,具有較好的宣傳效果。如今網絡平臺表現出用戶多、信息傳輸效率快、法律互動性較高、打破時空限制等特點,應在鄉村環境中推廣使用。然而,現階段鄉村法律制度運作時,網絡運維工作較少,在線上法律服務中,投入的資金不充足。在網絡平臺上實際為村民進行法律服務的次數較少,并未發揮網絡信息交流優勢。在互聯網環境中,需加強網絡工具利用,使其在鄉村法律機制中發揮積極作用,縮短村民與法律顧問的間距,增加法律糾紛問題的解決實效性[3]。
法律顧問制度的建成,取決于法律內容的支持,全面的法律內容,會帶給人們優質的法律服務,更好發揮法律服務的功能。現階段,國內在鄉村法律制度方面,尚未全面完成立法工作,針對法律顧問制度,配置相應的制度內容、法律規定,具有較高的實踐價值。借助專門立法形式,設定鄉村顧問制度的運作方向、機構崗位、制度內容、人員組成、管理方式等,提升制度運行的法律參照性、執法權威性、工作合法性、監督規范性。在立法工作落實后,各鄉村需結合自身情況,出臺法治文件,加強顧問制度落實。在立法執行時,開展司法宣傳,增加村民們對法律制度內容的認識,使村民們認同法律內容,構建鄉村知法、懂法的優異環境,引導村民以法律武器維權的思想,共建鄉村法治環境。
現階段,國內鄉村法律體系存在資源不充足、人員分配不均衡等問題。產生此種資源缺乏問題的主要原因是:1.鄉村顧問分配不均衡,與教學資源配置存在一定相關性,在教育資源充沛的區域,培養出的法律人員數量更多;2.國內各區域經濟創造能力有差異,多數法律顧問人員,傾向選擇在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的區域從事法律服務工作,由此增加了鄉村顧問人員的缺失性;3.在法律需求中,鄉村人們在發生法律爭議時,不會第一時間選擇司法救濟,整體法律需求量較低,間接阻礙了鄉村法律體系的完善進度。
在補充鄉村法律資源時,以法律人才為主要方向,提升各區域法律人才資源的整合性。1.積極開展法律人才培養工作,組建一批具有法律服務意識的人員,前往鄉村歷練。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建立法律服務站、法律咨詢點,接待有司法疑問的村民。2.拓建法律志愿者團隊。積極組織具有法律素養的各行業人才,比如司法單位退休人員、高校法學專業的指導教師、法律專業在校生、喜愛法律事業的法務從業人員等,積極拓寬法律志愿者隊伍,加強基層司法工作建設。3.借助互聯網平臺,建立線上法律咨詢平臺,積極整合各區域線上法律服務資源,形成網絡共通、服務聯通、資源共享體系。
鄉村法律制度各項工作,具有法律工作的系統性、持續性,并不是短時間內可完成的項目。在實踐中,應建立完整的鄉村法律體系,持續發現法律問題,分析問題形成的原因,給予問題解決的方案,提升整改方案的新穎性、創新性,以此保障鄉村法律工作的運作效果,共建鄉村法治體系,發揮法律顧問工作的積極作用。在2020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中,李宗勝提出了鄉村法律服務的運作體系,并給出建議:鄉村法治工作的發展,依賴于鄉村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在鄉村法律服務的運作體系中,由政府單位聘用法律顧問,形成法律引入機制,增加法律援助資源,形成顧問輪換體系,保證法律顧問的履職規范性,讓法律顧問切實生活在鄉村,感受村民的生活與境遇,給予相應的法律幫助。為此,在實踐中,鄉村法律顧問體系建設時,應保證機制建設的持續性、體系運作的有序性,以村民法律需求為起點,全面開展村民法律服務工作,以此從鄉村環境、鄉村生活的實際角度出發,真正解決鄉村法律爭議。
在鄉村法律顧問體系的建設期間,村民參與具有法治建設的重要性。現階段,部分村民們整體的法治思想薄弱,建立的維權途徑不完整,在發生法律爭議時,會采取“武力”“暴力”等措施解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部門人員的權益,在矛盾累加后,發展成嚴重的法律問題。因此,在完善法律體系時,法律服務人員應定期開展普法宣傳,塑造村民用法意識,積極發揮法律維權功能。在發生法律爭議時,積極解決問題,防止問題惡化,從小事入手,防微杜漸,共建鄉村法治體系,維護鄉村法律環境[4]。
為有效建立鄉村法律顧問體系,順應鄉村法務需求,積極利用現代化工具,組建多層次法務服務平臺。在平臺中,設立多項法律服務模塊,以提升法律服務的優化性,形成在線法律創新機制,整合普法宣傳、法律咨詢、法律問答內容監督等功能。在法律顧問缺崗時,借助智能科技,整理一般鄉村法律問題,在往期法務咨詢中,匹配相應的法律回答,給予村民們法律參考。建立法律問答數據庫,增加智能問答系統收錄信息的全面性,積極彌補資源不均問題,發揮智能科技的法律支持作用。與此同時,從微信、騰訊QQ等平臺,建立便民服務渠道,周期性進行普法專題宣傳,比如“房產糾紛問題的法律救濟方法”“鄉村土地屬性改變的法律援助路徑”等,從村民們實際接觸的法律問題為切入點,進行普法宣傳,逐步提升鄉村人們的用法意識。
運用互聯網工具,提升鄉村法律服務體系的新穎性,打造“線上咨詢、線下面對面服務”的無縫對接服務,讓村民們及時獲取法律服務,保證鄉村法律資源配置的均衡性,積極應對法律資源分配問題。比如,在微信公眾平臺中,登錄時驗證村民的身份,以手機號為主要身份識別方式。在村民線上咨詢時,形成法律咨詢記錄。在村民后續咨詢時,可進行原有問題的繼續咨詢,以此防止相同問題重復敘述,提升法律服務的便捷性。在村民尋求線下咨詢時,法律顧問輸入村民的手機號碼,即可獲取之前村民的咨詢內容,針對法律問題,給予法律救濟方法,以此形成無縫對接的法律服務,增加線上與線下的服務連通性。
在法律服務平臺中,為村民提供法律宣傳、法律咨詢、咨詢內容監督、法律服務評價等功能,以此保障村民使用法律服務平臺的權益。在村民開啟平臺網站時,可輸入問題,由智能機器人判斷法律服務類別。村民獲得法律類別歸屬后,可更便捷地進行專項法律服務咨詢。系統會為村民對接相應的法律顧問人員,以此保障法律咨詢的有效性。在法律宣傳網頁中,村民可自主查看法律服務宣傳內容,比如法律政策、矛盾解決的合法路徑、違法警示等。在法律咨詢服務模塊,服務人員可結合自身需求,選擇對應的法律顧問,比如婚姻問題、財產問題等。選擇專業匹配的法律顧問,進行法律咨詢,確保法律服務匹配的精確性。在法律咨詢評價中,村民可結合法律咨詢中的問題,給出建議。比如,有法律顧問多次讓村民私加微信,夸大案情嚴重性,私收服務費用。村民對此服務費用表示不解,向平臺反饋,監督小組會結合村民反饋情況,對目標法律顧問進行情況核實,以此肅清鄉村法律顧問平臺的不法行為,維護平臺的法律服務功能,保證村民合法權益,發揮法律服務監督部門的監管作用。對于私加微信、私收費用等問題,平臺可進行專題宣傳,給出村民資金交付的安全路徑。與此同時,對于平臺注冊的各位法律顧問,進行實名核實,查看其司法服務資格,確保法律顧問收費的透明性,維護村民法律咨詢權益,防止法律顧問體系出現“亂收費”問題,保持法律服務的合法性。
綜上所述,現階段鄉村法治工作進展存有一定困難,需遵循依法治國思想,全面推進法治工作,對每個鄉村建立司法顧問,形成顧問制度,以打通法律服務線路,切實以法律服務村民,給予村民專業性、便捷性的法律幫助,切實轉化法律功能,使法律成為村民權益保障的首選方式,以營建鄉村法治的常態環境,助力鄉村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