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騰
在刑事犯罪當中,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犯罪群體,由于她們正處于懷孕或哺乳嬰幼兒的狀態,正在孕育的嬰幼兒需要和諧、健康、安靜的環境,對于正在孕育或哺乳嬰幼兒的婦女進行逮捕或者是執行刑罰,會嚴重影響到嬰幼兒的健康成長,為此,立法對其做出了特殊規定,以對犯罪人暫時不予執行為代價換取對嬰幼兒健康成長的保障。但這一規定卻為有意圖通過懷孕手段來逃避刑罰執行者提供了便利,在現實中女性犯罪人通過故意懷孕逃避刑罰執行的情況時有發生。所以,如何通過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來優化改進現行對于懷孕和哺育嬰幼兒的婦女刑罰的執行方式,規避女性犯罪嫌疑人故意懷孕逃避刑罰執行,從而達到刑罰的目的,維護公眾的利益,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問題。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刑事犯罪人的性別比例中女性占比有著接近十個百分點的提升。新中國成立初期,女性刑事犯罪的比例只占1%,近年來女性刑事犯罪的比例逐步擴大,全國法院公報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21年,女性刑事犯罪占總犯罪數約10.81%[1],而通過懷孕這一手段來逃避刑罰執行犯罪的問題不容忽視。
最高人民檢察院曾發布一個案例:2014年12月,徐某某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抓獲,因處于第二個孩子的哺乳期,司法機關對其采取取保候審的強制措施。在取保候審期間,徐某某繼續從事毒品販賣。2015年1月,徐某某因販毒再次被取保候審,后被監視居住,在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間,徐某某違反監管規定,與不明男子發生性關系,懷孕并生下了她的第三個孩子。
由于徐某某在2014年7月至2015年2月期間多次販賣毒品超過一千克,數量巨大,但因其審判時系哺乳嬰幼兒的婦女,法院判處其無期徒刑。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五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對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罪犯,如果是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可以暫予監外執行[2]。2016年12月,徐某某向法院提出暫予監外執行申請,理由是其孩子需要哺乳,法院對其申請理由進行審查后依法作出暫予監外執行的決定。2017年2月27日,徐某某暫予執行期限屆滿,法院準備對徐某某進行收押時卻發現需要遵守監外執行管理規定的徐某某再次懷孕,因其丈夫當時正在監獄服刑,孩子生父不明,這意味徐某某再次違反監外執行規定,但由于其正處于懷孕期間,法院再次對其暫予監外執行。而后,徐某某生下了第四個孩子,對其進行哺乳,法院決定再次對其暫予監外執行,等待哺乳期滿后收監。后因徐某某多次違反監外執行期間的規定,多次不參加教育活動、私自卸下定位電子腳環等,法院提前對徐某某下達了收監執行決定,至此,多次被監外執行的徐某某被監獄收監,執行實刑。
從這個典型案例可以看出,徐某某不管是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期間,還是在監外執行階段,都多次通過懷孕和哺乳嬰幼兒的手段來規避收監刑罰的執行,并在取保候審期間多次從事犯罪行為,法院對其進行審判決定具體刑罰時充分考慮到了她特殊的身份,倘若其并非孕婦或哺乳自己嬰幼兒的婦女,按照犯罪情節來看,大概率被判處死刑。通過此案可以看出,若在徐某某第一次犯罪行為發生時有完備的法律規定和保障其嬰幼兒權益的刑罰執行手段,徐某某就沒有在取保候審期間多次販賣毒品并通過懷孕這種手段來逃避刑罰的情況發生。
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這個案例僅是冰山一角,在實踐中類似徐某某這樣通過不停懷孕的手段來逃避刑罰的執行乃至進行犯罪行為的時有發生。這說明立法為保障嬰幼兒權益、滿足懷孕哺乳期婦女的生理需求而作出的這一項規定,陷入了被有心之人利用從而難以達到立法目的的境地,完備的法律規定和保障嬰幼兒、懷孕哺乳期婦女權益的刑罰執行措施顯得愈發重要。
由于懷孕或哺乳嬰幼兒的婦女實施犯罪后,暫時無法執行刑罰,通過不停懷孕、流產來逃避刑罰執行,犯罪分子不能得到應有的懲罰。重罪輕罰甚至不罰、無法懲罰導致犯罪婦女通過懷孕逃避刑罰執行這一手段,使得她們的犯罪幾乎沒有成本,導致有人通過這一手段重新實施犯罪。倘若無法通過刑罰執行來懲治犯罪人,無法預防犯罪人的再次犯罪,那么不僅無法對犯罪人進行教育矯正,更是減弱了法律對社會公眾的威懾作用,民眾有可能失去對它的敬畏之心。更有甚者,某些犯罪人可以故意利用婦女來實施犯罪,強迫威脅她們不停地通過懷孕這一手段來實施犯罪,規避刑罰執行,這會助長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更難以實現刑罰預防的目的。
法院對犯罪人的行為作出審判但又無法使犯罪人受到實際懲罰,違法和有責構成的犯罪在故意懷孕可逃避刑罰執行,使犯罪缺失了刑事責任的承擔,如果有責性無法實現,公正的刑事裁判得不到有效的執行,作為社會秩序和權威構建基礎的司法公正便只停留在形式裁判上[3]。法院裁判給犯罪人確定的刑事責任沒有實際實現,這不僅損害了法律的權威,也會使人民群眾對司法裁判的公信力產生質疑。
公正的刑事判決得不到有效的執行,在某一程度上便會助長私刑的使用,如2015年廣泛流傳的孕婦被綁遭男子毆打視頻事件。該事件發生在數年前,并非字面表現出來的單方故意傷害,其中這位被男子毆打的孕婦曾多次進行盜竊行為,民眾將該孕婦扭送至公安機關后,公安機關未對其采取強制措施,僅對其進行了教育。該孕婦仗著法律規定對嬰幼兒權利的保護,知曉自己身份特殊,暫時不會遭受法律制裁,于是反復作案,周圍居民深受其害,最后居民忍無可忍對該孕婦使用私刑。但這件事情在網絡中引起的反響卻出乎意料,網民對視頻中這種使用私刑毆打孕婦的行為并沒有進行反對,反而認為該男子的行為大快人心。隨著刑法的發展,私刑是不被允許的,更何況對一個孕婦采取私刑更是不合理、不合法的。不論是該男子采取私刑的行為,還是網民大眾對該男子采取私刑的贊同看法,都背離了刑法設立的初衷和刑法存在的意義,為何出現這一情況值得我們思考。
采取私刑或許是民憤得不到宣泄的結果,因為法律沒有對該孕婦的犯罪行為進行制裁,沒有對犯罪行為進行公平公正的處置,導致民眾對法律偶然缺位的情況感到失望,于是會出現社會文明退后,回到私力救濟的狀態,于是大家便認可這種以暴力反制的方式維護自身權益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法律無法對這類犯罪進行懲罰,損害的不僅僅是法律的權威,會使得人民群眾對司法產生質疑,更會助長私刑的使用,此類問題如果長久得不到治理,就會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
有的犯罪婦女在知曉自己從事犯罪行為會受到法律制裁時,在犯罪過程中就通過故意懷孕但不生產的方式逃避刑罰執行,但在監外執行期間通過人為干預妊娠的方式流產,這一手段主要常見用于輕微罪名,如盜竊之類實刑時間不長的罪名,例如前文所舉例的陳某某。但通過故意懷孕逃避刑罰執行的,大多存在于走私、毒品販賣等重罪中,用于逃避死刑的,如最高檢發布的典型案例徐某某,這一論點公安部禁毒局發布的懷孕和哺乳期婦女占全部抓獲特殊人群人數的比例數據可作支撐。其通常表現為犯罪婦女懷孕但不生產、生產但不撫養,常年人為干預妊娠達到流產的目的,對身體的損害無法逆轉,但對于常年從事犯罪活動的犯罪婦女來說,能夠適用《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五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的逃避刑罰的執行又能降低被害人和公安機關的防范心,流產的成本顯得極其低廉。
但對所涉案件案情不嚴重,初次被采取強制措施或被執行刑罰以前就已經懷孕的,不能認定其故意懷孕逃避刑罰執行。因為在所涉案情不嚴重,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會被判處實刑,沒有實際刑罰的執行也就沒有逃避的必要。認定通過故意懷孕逃避刑罰執行的情況,應當是所涉案情嚴重且非正常懷孕,又或者是多次懷孕但不生產、生產但不撫養,應當嚴格認定故意的情形,若是意外、正常懷孕,或者是懷孕時未發現,犯罪后才發現的,不應認定為故意懷孕逃避刑罰執行的情形。
1.英國。英國設立有母嬰監區,有專門的場所和設備來滿足懷孕或哺乳婦女的生理需求,因此,在定罪量刑方面并沒有對懷孕或哺乳嬰幼兒的婦女有特殊規定。據統計,截至2013年8月,在英國7所監獄設有專門的母嬰監區,備有專門的嬰兒保育設施,在監獄降生的嬰兒有75名,犯罪婦女可以在母嬰間將孩子撫養到18個月,若期滿后她們沒有服刑完畢,孩子將會交由適合的社會機構或親戚代為撫養[4]。
2.德國和日本。德國對懷孕或哺乳婦女實施推遲自由刑的執行制度,德國《刑事訴訟法典》第四百五十五條規定:根據受有罪判決人所處身體狀況,監獄的設施不支持刑罰立即執行的也可以推遲刑罰執行[5]。日本對懷孕或哺乳婦女實施自由刑停止執行制度,日本《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八十二條對暫時中止執行刑罰的時期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懷孕150日以上和分娩后沒有經過60日的不被收監執行刑罰[6]。在德國和日本的法律規定中,中止期間停止計算刑期,并將刑罰執行延后。
1.新中國成立前。《唐六典》規定:“杖笞與公坐徒,及年八十、十歲、廢疾、懷孕、侏儒之類皆頌系面待斷。”監獄對待孕婦有著特殊寬管的關押方式。1913年出臺的《中華民國監獄規則》第十六條規定:監婦女有請攜帶其子女者,非認為不得已時,不得許之,需攜帶子女以滿一歲為限,在監內分娩之子女亦同。但該子女已達限制年齡,若無相當領受人又無在外安置方法時得延至三歲。1946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的《監獄行刑法》也有類似規定[6]。
2.新中國成立后。《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第三款、國務院頒布的《看守所條例》第十條對此作出了明確規定。《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五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對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罪犯,如果是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可以暫予監外執行。現行法律的規定,大多是針對懷孕或者在哺乳期內的婦女進行取保候審或進行監外執行,并沒有對懷孕或者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在監獄內行刑并進行安置的方法。
3.我國臺灣地區。我國臺灣地區在監獄中設立保育中心,允許被執行刑罰的女性攜帶她們的嬰幼兒入住,允許嬰幼兒在監獄中成長到三歲,并讓其他女收容人充當保姆,在孩子成長到三歲且沒有人領養時,將找尋其他社會救濟機構或社會福利團體收容,定期會有愛心團體和大學生來同孩子們唱歌、玩游戲,盡量使他們不與社會脫節[7]。
一是建立犯罪婦女故意懷孕逃避刑罰執行的嚴格認定制度。對通過故意懷孕方式來逃避刑罰執行的犯罪婦女進行嚴格認定,結合前文提出的故意認定標準,建立犯罪婦女故意懷孕逃避刑罰執行的嚴格認定制度。
二是建立暫緩、中止執行制度。借鑒德國、日本等國家的暫時中止執行制度,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建立暫緩、中止執行制度,暫緩、中止執行的時間不計入刑期。同以往的監外執行制度不同之處,在于對通過故意懷孕來逃避刑罰執行的犯罪婦女盡量不適用監外執行,但必須適用監外執行的時候,中止執行刑罰,并停止計算刑期。對于正常懷孕、非故意懷孕逃避刑罰執行的犯罪婦女要適用監外執行時,將監外執行的刑期納入刑期計算,不中止刑期的計算。
三是嚴格適用暫予監外執行制度。目前的《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五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使得懷孕或哺乳嬰幼兒的婦女都能適用監外執行,這一制度籠統囊括了所有犯罪罪名、情節。但嚴格適用暫予監外執行制度,將罪大惡極、犯罪情節惡劣,通過故意懷孕來規避刑罰執行的犯罪婦女排除在適用在于監外執行制度之外。
四是完善暫予監外執行擔保制度。對通過故意懷孕來逃避刑罰執行的犯罪婦女盡量不適用監外執行,必須適用監外執行的時候,嚴格進行保證人、保證金的執行,對違反監外執行管理規定的犯罪人的保證人進行懲罰,促使保證人履行好監管職責,提高保證金的額度,提高犯罪人在監外執行期間違反管理規定的成本,從而減少犯罪人違反管理規定的情形。
五是設立母嬰監區、羈押場所孕產病區。在監獄內設立母嬰監區,完善羈押場所內的孕產病區,完善育嬰設施,出臺完善的育嬰保障措施,保障母嬰監區能夠為在監區內孕育、成長的嬰幼兒提供一個良好成長的環境。同時,加大外界社會同監區內嬰幼兒的交流聯系,設立定時探視和多對多幫扶制度,通過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監區內嬰幼兒成長,來減少監區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使得嬰幼兒在不缺少母親的關愛下正常成長。
通過對犯罪婦女故意懷孕逃避刑罰執行的角度處罰,結合境內外對女性犯罪人故意懷孕逃避刑罰執行的法律規定,探討如何從我國現行立法模式、執行監管角度進行優化改進,使得有完備的法律規定和執行方法在既保障其嬰幼兒權益又能保障公平公正的裁判得以執行,從而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保障司法的公正和法律的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