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鴻凱
(山西省檢驗檢測中心,山西 太原 030012)
科技和社會的發展使紡織品材料從單一的植物纖維發展為突破傳統限制的納米纖維,紡織品也不斷推陳出新,展現出時代特色。因此,紡織品不僅在當時的社會生活生產中不可或缺,在今天的歷史考究中也是極具價值的證物線索,現代社會對紡織品的系統科學研究勢在必行。紡織品要迎合當代人的需求,在質量、款式、檔次和性價比上不斷提高,這就要求紡織品檢測相關標準和技術手段與時俱進[1]。當前,紡織品檢測方法可分為物理檢測和化學檢測兩大類。其中,物理檢測內容為物理性質或物理量的檢測,檢測手段主要是運用各種測量儀器結合肉眼觀察[2];化學檢測內容為化學特性、化學組成及其含量的檢測,與之對應的檢測技術手段是化學檢驗技術和相關儀器設備[3]。以上兩種檢測方法在信息化的推動下逐漸走向自動化和標準化,使紡織品檢測更加高效、準確和規范。本研究通過總結歸納我國紡織品檢測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對紡織品檢測行業的發展提出建議、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紡織品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會根據用途和使用條件的不同提出相應的質量要求,這就需要采用科學的檢驗技術和方法,對紡織品的結構、成分、性質等進行檢測,及時發現不合格的產品,使生產廠商完成對產品質量、企業信譽的提升以及工藝技術的進步與創新,把控市場走向并提高企業競爭力。消費者也可以通過檢測標準了解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挑選滿意的商品,督促商家提升產品質量。目前,國內的檢測標準規定的紡織品檢測項目有物理性能、色牢度、尺寸穩定性、外觀持久性、化學性能、纖維成分以及可選擇性遵守的生態紡織品控制項目。以上檢測項目在逐漸細化紡織品檢測規范的同時,造成了流程煩瑣、檢測方法繁多等弊端。因此,提出科學、合理、易操作的檢測標準對目前紡織品行業的檢測至關重要。
目前,紡織品各項檢測標準逐漸完善,但由于地域和時代的不同,有些標準不符合當前社會需求或按照不同的標準檢測方法得出的結論有很大差別,紡織行業的檢測標準還有待進一步規范。按照我國加入WTO的目標,要逐漸讓我國紡織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因此,我國紡織品檢測標準應該加快與國際標準對接。按照適用范圍,紡織品檢測標準可分為國際標準、區域標準、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F行的強制性國家標準GB 18401—2010《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規定禁止銷售不合格的紡織品,這也是國際標準的規定,同時明確了紡織品檢測項目遵循的具體規范。隨著自動化檢測技術的發展,紡織品檢測標準必然要更新,在注重紡織品質量、安全性、生態性的前提下,對智能化作出相應的規定。
紡織品檢測技術從最初的人工觀測評估逐漸發展到自動化設備儀器的檢測,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佐證,也是紡織品行業進步的表現。隨著紡織品種類的不斷增加,需要持續提高紡織品檢測技術水平,使紡織品安全可靠,造福人類社會。
在多種紡織品常見有害物的檢測中,甲醛檢測常用水萃取法、釋放甲醛法(蒸汽吸收法)及液相色譜檢測法[4];重金屬離子檢測方法有原子分光光度檢測法和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ICP-AES)檢測法[5];殺蟲劑常用液相色譜-質譜(LC-MS)聯用檢測法[6];錫化物常使用分光光度法和色譜法進行檢測;禁用偶氮燃料的檢測方法有氣相色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和薄層層析法等;防水性能的檢測方法有沾水法和靜水壓法;紡織品面料的物理性能測試主要通過物理手段完成,再通過目測或儀器測量得出結論??椢镔|量自動化檢測方法可以分為基于統計、光譜和模型3類[7],促進了紡織行業質量檢測水平的提升,同時為紡織業的智能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我國紡織品檢測標準正在逐漸完善,并開始和國際標準對接,推動我國紡織品的出口。目前,標準體系還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同一檢測項目的不同標準采用的方法不同,會導致最終結果差別很大。因此,紡織行業要在不斷融合的過程中找到一種通用的標準或者針對不同人群靈活性更高的標準。其次,紡織品檢測標準規定了產品的檢測項目,但沒有規定相應的取樣準則,比如甲醛測定取樣基本由測試人員決定,缺乏標準的流程規定[8];紡織品服裝異味檢測雖然規定了檢驗異味的技術指標,但沒有單行試驗方法標準,一些涉及氣味檢測的標準也沒有詳盡的說明,對異味檢測試驗操作造成了困難[9]。有的標準與國際標準差別較大,阻礙了紡織業向國外市場的推進,比如生態紡織品檢測標準現在還無法達到國際上同類型產品的要求[10]。當然,目前標準中的問題還有很多是出于技術原因,這就需要實現技術的迭代更新。
隨著檢測市場逐漸放開,各中小微型紡織品檢測機構迅速發展,其相互競爭的模式促進了檢測市場的繁榮,對紡織品質量的提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11]。但是,檢測機構的發展在當前市場中有些雜亂無章,無論是紡織企業還是消費者,對機構的認識不足,遇到質量問題時缺乏投訴渠道?,F在市場上依然有不合格的紡織品,從側面反映出紡織品的監督管理還存在漏洞,紡織品檢測機構資質認定也需要加強。不管是紡織品檢測機構還是政府監督管理部門,都應該繼續加強對紡織品質量的監督檢查,建立更加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紡織品市場監督管理體系應該涵蓋生產廠商、檢測機構、檢測機構資質認定機構和消費者4個部分。作為紡織品源頭的制造廠商,應該有合法合規的生產流程以保證紡織品質量;檢測機構作為把控流向市場的紡織品質量的第二道防線,應該規范檢測流程,提高專業能力;紡織品檢測機構的資質認定是最重要的一環,應該嚴守國家法律法規,維持自身的廉潔性和專業性;作為紡織品最終去路的消費者也要有強烈的維權意識,促進紡織品的高質量發展。
紡織品檢測技術在理論層面或者小范圍的試驗層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與創新,但目前市場上使用的檢測方法依然比較老舊,檢測設備儀器也沒有更新,未能將已有的科研成果充分轉化為實際的產能,在實踐中要不斷改進檢測技術,降低檢測成本,提高檢測水平,不斷向國際標準靠近。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紡織品檢測設備向智能化、自動化邁進,織物檢測技術也在不斷朝著自動化方向發展,比如織物疵點的最新檢測方法有基于學習的CNN方法、基于改進的U-Net方法以及基于圖像重構和多分支殘差網絡的檢測方法,將這些理論應用到實踐中還缺乏足夠的試驗驗證,對科研成果的轉化還比較緩慢。
我國紡織品檢測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與發展,檢測標準與技術也不斷更新與完善,根據行業現狀,對我國紡織品檢測的發展作出以下預測。
(1)我國紡織品檢測標準會逐步完善并向國際標準靠攏,對紡織品種類的細化和檢測技術的規范會進一步加強,國內各生產廠家應該堅持對產品工藝提升方法的探索,以提高產品質量。
(2)針對各個紡織品檢測機構的監督管理未來也會逐步提上日程,使整個紡織行業能不斷進步,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3)信息技術的發展在紡織行業同樣如火如荼,紡織品檢測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會極大地壓縮紡織品檢測的成本、提高檢測準確性。因此,紡織品檢測行業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探索是大勢所趨,通過構建一體化紡織品檢測平臺,能快速實現不同項目的檢測,但相關技術還需要攻克。
(4)加強紡織品檢測人才的培養。整個行業的發展都要基于足夠多的專業人才,紡織品檢測行業的專業人才培養是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可通過校企聯合,更新紡織行業人才的技術、理念,不斷將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激發行業的創新力、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