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 目的:探討和分析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針對性護理對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產生的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做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40例患者,隨機分為乙組(20例)、甲組(20例)。乙組是一般護理,甲組是針對性護理,比較兩組髖關節功能評分、自理能力評分、滿意度。結果:護理后,兩組的髖關節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護理前(P<0.05),且甲組顯著高于乙組(P<0.05)。護理后,兩組的自理能力評分均顯著高于護理前(P<0.05),且甲組顯著高于乙組(P<0.05)。甲組總滿意度顯著高于乙組(P<0.05)。結論: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針對性護理可顯著提高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自理能力以及滿意度。
【關鍵詞】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針對性護理;髖關節功能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主要是通過人工關節置換全部或者部分髖關節,對關節的運動功能進行重建,主要是用來治療股骨頭無菌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頸骨折等[1]。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可緩解機體疼痛,使肢體功能恢復,改善生活質量,但是在術后患者的康復期較長,需給予針對性的護理來促進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本研究旨在探討和分析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針對性護理對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產生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做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40例患者,隨機分為乙組(20例)、甲組(20例)。甲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44~81歲,平均為(59.12±3.58)歲。乙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45~80歲,平均為(59.19±3.6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可做對比。
1.2 方法
乙組是一般護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以及傷口引流量,體位指導、心理指導、預防感染、出院指導等。甲組是針對性護理:康復訓練,在術后第1天給予患者足趾、踝關節活動指導,做股四頭肌長收縮訓練,對下肢肌肉進行按摩,避免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肌肉萎縮;術后第3~5天進行CPM運動鍛煉,從25°開始,每次1~2h,2次/d,之后每天增加5°~10°,保證手術2周屈髖90°,并給予直腿抬高訓練,每次40下,3次/d。非骨水泥固定患者在術后第5~7天做不負重拄拐練習站立,髖關節屈曲少于60°;骨水泥固定患者在術后第3天下床活動,床邊站立。術后1周后可扶拐行走,患肢不負重并外展30°,家屬或者護理人員在旁看護避免發生意外,遵循先雙拐后單拐的原則。
1.3 評價標準
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對髖關節功能進行評估,百分制,所得分數越高其髖關節功能越好[2]。采用Barthel指數對自理能力進行評估,百分制,所得分數越高其自理能力越強[3]。采用醫院自制調查表對滿意度進行評估,分不滿意、一般滿意與極其滿意,總滿意=極其滿意+一般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0.0軟件分析數據,由(±s)表示髖關節功能評分、自理能力評分,行t檢驗;由%表示滿意度,行χ2檢驗。以P<0.05則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髖關節功能評分
護理前,兩組的髖關節功能評分間差異不顯著(P>0.05);護理后,兩組的髖關節功能評分均顯著高于護理前(P<0.05),且甲組顯著高于乙組(P<0.05)。詳見表1。
2.2 比較自理能力
護理前,兩組的自理能力評分間差異不顯著(P>0.05);護理后,兩組的自理能力評分均顯著高于護理前(P<0.05),且甲組顯著高于乙組(P<0.05)。詳見表2。
2.3 比較滿意度
甲組總滿意度顯著高于乙組(P<0.05)。詳見表3。
3 討論
臨床中,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屬于常見的一種術式,是通過人工關節假體對髖關節的運動功能進行恢復和改善的修復手術之一。存在以下適應癥時可實施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髖臼破壞重或者存在明顯的退變,嚴重疼痛,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對生活、工作產生嚴重的影響;股骨頭無菌性壞死、陳舊性股骨頸骨折合并股骨頭壞死,變形嚴重,塌陷以及繼發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髖關節炎,患者關節強直,且病變穩定,膝關節的活動良好;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以及髖關節融合術失敗的患者。對于需要通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來說,其承受較大的病痛折磨,在實施手術治療后,可解除其關節疼痛,并明顯恢復關節活動功能[4]。手術成功是得到較好治療效果的基礎,而積極有效的康復訓練是患者髖關節功能是否恢復的關鍵。患者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易出現感染、脫位以及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致使手術效果不佳或者失敗。在一般護理中要通過合理的護理措施避免手術并發癥發生,保證手術效果;應重視康復訓練,來促進患者的髖關節功能的恢復,康復訓練遵循盡早訓練、循序漸進、訓練量適宜以及持之以恒等原則[5]。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的髖關節功能評分、自理能力評分均顯著高于護理前(P<0.05),且甲組顯著高于乙組(P<0.05)、甲組總滿意度顯著高于乙組(P<0.05)。
綜上所述,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針對性護理可顯著提高患者的髖關節功能、自理能力以及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田桂香.“三防三位”針對性護理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假體脫位的預防效果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8,25(14):176-179.
[2] 高秀榮,張艷紅.護理干預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預防價值[J].智慧健康,2018,04(25):145-146.
[3] 湯日曉,王志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預防護理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2018,28(04):149-150.
[4] 蘇印.年輕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焦慮狀態的護理干預[J].醫學美學美容,2018,27(05):90-91.
[5] 廖素梅,李莉,張曉丹.預見性護理在預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中的應用[J].醫藥前沿,2017,07(35):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