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欽維
(作者單位:三明市融媒體中心)
新聞生產是將新聞事件加工成新聞產品的過程,新聞生產方式即新聞生產過程中實際采用的方法。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其覆蓋范圍也日益廣泛,傳統媒體已經難以滿足民眾對新聞的需求,媒體融合成為行業發展的主流方向。在這種情形下,變革新聞生產方式勢在必行。所以,新聞工作者必須重視融媒體的優勢,注意把握融媒體的特征,利用融媒體的優勢資源,構建一套更為完善的新聞生產機制,從而提升新聞生產的質量與效率。
進入融媒體時代后,新聞來源快速增加,參與新聞生產的主體迅速增多,新聞傳播的主體不再僅限于媒體機構,受眾也可以是新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大眾通過新媒體平臺發表言論更加方便,越來越多的大眾開始參與新聞傳播,主動參與編輯和創作新聞產品的過程,使得新聞生產主體呈現出鮮明的平民化特征。
長期以來,傳統新聞生產在敘事方面始終以線性敘事為主,即按照起因、經過、事件發展及最后結果的順序進行報道,再附加后期的回訪,重視突出事件本身的因果關系。但是,這種平鋪直敘的線性敘事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當前新聞傳播的需求。融媒體背景下,媒體本身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加上超文本技術的使用,讓新聞敘事的方式不再遵循從前因到后果的敘事邏輯,能夠將新聞事件發展的時間、空間進行重新組織和排列,打破了傳統線性敘事的約束,呈現出明顯的非線性特征[1]。
融媒體背景下,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瀏覽信息,因此如何才能以受眾感興趣的方式將新聞呈現給受眾是當前每名媒體工作者都在思考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差異化的內容生產策略已經成為新聞生產者的必然選擇。隨著傳媒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各大媒體為了提高品牌影響力,就通過使用差異化生產方式,明確定位受眾群體,讓不同年齡、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素養的受眾,都能夠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新聞表現方式。與此同時,網絡平臺可以運用先進的大數據技術,更加精準地將差異化新聞推送給不同受眾,降低受眾獲取信息的難度。新聞媒體也可以結合受眾反饋的信息,對新聞生產的方向、生產的方式進行調整,進而生產出更多能夠滿足受眾需求的內容。
融媒體背景下,當新聞事件發生之后,大量媒體會蜂擁而至,對事件進行報道。由于競爭過于激烈,再加上時間倉促,很多媒體在報道時并未進行創新,而是按照傳統方式,簡單地對事件信息進行編輯后便通過媒體發布,導致新聞內容同質化的現象越來越突出。此外,部分新聞工作者在編輯撰寫新聞稿件時,只注重完成報道任務,沒有深入地剖析事件,也沒有結合事件本身提出不同的看法,導致報道的內容過于雷同,可讀性明顯不足,難以在受眾腦海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媒體融合是傳媒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移動優先的原則下,新聞媒體必須確保具有較高的新聞生產能力。融媒體形勢下,新聞產品碎片化的特征變得更為突出[2]。就現階段而言,受眾的時間、空間以及接收信息的渠道都呈現出碎片化特征,因此內容簡短的新聞內容更容易吸引受眾的注意力[3]。為了滿足受眾碎片化的閱讀需求,部分媒體在新聞生產的過程中,過于追求內容短小精悍,在內容呈現上往往只是報道新聞事件的一些零散片段,內容過于分散,無法完整地反映事件的全貌,只捕捉到淺層面的信息,難以引發受眾深入思考。比如,2021年7月河南發生暴雨災害,國內許多媒體都對相關新聞進行了報道,如澎湃新聞、騰訊網等,但報道的內容和形式都比較單一,內容瑣碎,很多受眾雖然可以從新聞片段當中了解少量信息,卻很難把握整個事件的全貌,也不了解與災情相關的其他信息。
融媒體背景下,流量成為評價新聞產品最關鍵的指標,新聞產品過度娛樂化的現象變得更加突出。許多媒體在生產新聞時,為了吸引更多的受眾,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在生產新聞內容時有意放大矛盾沖突,以獲得戲劇化的效果,更好地取悅受眾,這對新聞真實性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還有部分媒體在制作新聞時,只注重素材是否新奇有趣,是否能造成所謂的轟動效應,沒有考慮新聞報道在社會輿論引導方面應當肩負的責任,導致新聞內容過于娛樂化,削弱了媒體的權威性。
由于媒體融合不斷深化,傳統媒體要想打破局限,不斷尋求發展,就必須改變過去的觀念,引入全新的理念[4]。傳統媒體背景下,媒體掌握絕對的話語權,受眾只能被動接收信息。而隨著媒體融合不斷加深,媒體的傳播形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傳播環境下,傳統媒體的絕對話語權被逐漸消解,媒體播什么受眾就只能看什么的時代已然過去,媒體必須轉變新聞生產理念,將受眾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根據受眾的需求生產新聞內容,將傳統的“媒體播什么,受眾就看什么”的生產理念轉變為“受眾需要看什么,媒體就生產什么”。此外,不同視頻平臺的用戶、不同受眾群體的審美需求和信息需求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媒體應根據不同受眾需求生產新聞。例如,年輕一代的受眾更傾向于關注具有強烈視覺沖擊感的內容,因此在內容生產時,往往需要將最具有視覺沖擊感的畫面優先呈現出來,再配以帶感的背景音樂。又如,軍事新聞和時政新聞的受眾大多以男性為主,家庭調解類新聞的受眾以中年女性為主,明星八卦類新聞的受眾以年輕女性為主。因此,媒體在生產內容之前,可以通過融媒體平臺收集受眾群體信息,如受眾的社交數據、興趣愛好、閱讀習慣等,通過對受眾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深入了解不同群體對不同新聞內容的需求,實現個性化新聞生產,滿足受眾的差異化需求。
以往,傳統媒體始終占據市場主導地位,新聞生產主要是由專業的媒體按照相應的原則搜集信息并進行編輯,最后通過相應渠道傳遞給受眾。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受眾只是被動地接收新聞,而無法參與新聞的生產過程,傳統新聞生產的參與者僅限于專業的新聞工作者,生產模式以閉合型為主。而在融媒體背景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新聞生產不再是新聞工作者的專屬權利,普通受眾同樣也可以主動生產新聞內容。基于此背景,新聞媒體在進行新聞生產的過程中,應正視新聞傳播環境、生產環境發生的變化,積極創新新聞生產模式,進而為受眾呈現更加優質的新聞產品。筆者認為,要想創新新聞生產模式,就需要改變傳統的閉合型生產模式,使用開放式的生產模式,積極地整合各方力量,致力于打造內容多元化、形式多樣化的新聞產品。在開放式的新聞生產模式下,受眾不僅能為新聞生產主體提供線索,還能參與討論選題和報道的方向以及新聞文本編輯等過程。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拓展信息來源,讓信息來源更加多元化,讓更多的受眾能夠踴躍地提供線索,為豐富新聞內容的選題、增加新聞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貢獻力量。另一方面,加強與受眾的互動,引入用戶自制的內容、用戶自定的選題,積極采納受眾的寶貴意見,優化新聞作品,通過與受眾之間相互協作的采編模式,生產出與受眾需求高度契合的新聞產品。以“眾籌新聞”為例,其就具有典型的開放型特征,其在生產過程當中同時集合了媒體、社會公眾等不同方面的力量,通過共同合作的方式完成新聞的生產和制作,與傳統新聞生產有著明顯的差別。這種全新的模式成功打破了傳統模式的束縛,使新聞生產呈現出更加鮮明的社會化特征。
融媒體背景下,新聞內容的呈現不僅表現在新聞信息的表現形式上,而且體現在內容的敘事結構上。從表現形式上而言,為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新聞媒體應加強對視聽語言的運用,如特效、背景音樂、動畫等,豐富新聞內容的呈現效果。從敘事結構上而言,新聞媒體需要結合受眾需求和新聞報道客觀規律,優化新聞敘事結構,展現事件的發展過程,如此才能有效調動受眾觀看的積極性。比如,可以采用倒敘方式,從事件的結果著手,追溯其原因;也可以通過設置懸念的方式埋設伏筆,吸引受眾點擊觀看,自主探索答案;還可以采用設置議題的方式,吸引受眾參與討論,增強新聞的互動性。此外,還可以增加多條敘事線索。傳統新聞以線性結構為主,主要線索通常只有一條,內容較為單調。融媒體背景下,新聞生產可以采用多線結構,即安排多條線索,或者齊頭并進,或者相互交織,通過這樣的方式豐富新聞的內容,更加深刻地揭示新聞事件的本質。
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泛娛樂化的現象變得更為突出,一方面導致新聞報道的嚴肅性被削弱,新聞的社會價值也因此弱化;另一方面導致受眾不再更深層次思考和理解新聞事件,受眾對社會的認知也因此逐漸脫離現實。許多新媒體用戶開始選擇自主生產新聞內容,再加上傳播速度的加快,導致新聞審核變得更為寬松,傳統媒體的專業性開始受到質疑,部分受眾甚至片面地將觀點當作新聞事實,將虛假的言論看成報道,這種現象變得越來越突出。與此同時,融媒體形勢下,媒介作為傳播新聞的主體,在社會發展、公眾觀念引導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加,因此在生產新聞的過程中需要保持正確的理念,要堅守新聞創作的原則[5]。
首先,要始終保持主流的價值觀念,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通過新聞選題策劃傳播正能量,要敢于曝光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現象,積極發揮自身的樞紐作用,將反映民情民意作為自己的職責,做好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信息溝通工作。其次,不能一味地注重速度,在報道時需要反復核查信息來源,要將反映事件真相作為目標,避免片面報道,要客觀地反映整個事件。再次,要不斷探索新的輿情引導模式,嘗試引入政府、民眾等多方面的力量,建立風險決策機制,如此既能夠滿足廣大受眾表達自身意見的需求,又能夠通過多方協調達成一致,從而形成良好的輿論場,使枯燥乏味的灌輸轉變為更有人情味的感召和滲透。所以,在變革新聞生產模式時,新聞媒體不能一味地迎合潮流,還需要堅持新聞傳播的專業性,堅持正向理念,維護好自身在公眾心中的形象。
技術是促進媒體變革的動力,也是媒體在市場當中搶占優勢的重要因素。隨著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等新興技術的廣泛運用,VR技術開始進入媒體行業并得到廣泛運用,從平面化的文字符號,到二維的圖形再到三維的圖像,新聞內容一步步變得立體化,新聞的現場感不斷增強,能夠幫助受眾全方位地了解新聞事件,為受眾提供沉浸式的新聞體驗。例如,中青在線推出的新聞作品《可鹽可甜——世界欠我一個白鹿》,通過VR技術打造特定場景的同時,打破常規的由媒體負責采訪的形式,賦予用戶提問的權利,讓用戶有機會直接面對偶像并提問,通過先進的現代技術,不僅將用戶帶入了現場,而且讓用戶通過選擇不同的問題,獲得了相應的答案,讓用戶完全沉浸其中。
此外,還有H5技術的運用。H5原本是包含多種信息形態的超文本語言,如今也已經被用于新聞生產,并且出現了許多優質的作品,從而帶給受眾具有鮮明交互式特征的視覺體驗。比如,2021年6月河南省南陽市委網信辦聯合當地多家媒體,以新聞報道的方式宣傳與網絡安全相關的知識,提醒才參加完高考的學生,增強他們的網絡安全意識。作品在精心策劃的基礎上,從“警惕網絡交易陷阱”“不能過度沉溺于網絡”等不同角度著手,共提出25條與網絡安全相關的警示,借助H5技術將文字、圖片等不同形態的信息融為一體,帶給用戶優質的視聽體驗,在有效傳播網絡安全知識的同時,幫助考生更加健康地用網,積極采取措施規避網絡風險,獲得了較為理想的宣傳效果,作品一上線便成為大眾在朋友圈宣傳、分享的熱點,成功獲得大量受眾的關注和好評。
將新技術引入傳媒行業,雖然可以為新聞生產提供幫助,但新技術的運用仍然需要以高品質的內容為基礎,如此才能為受眾提供更加良好的體驗。由此可見,新聞媒體在謀求發展的同時,仍然要重視深耕內容,充分運用現有資源生產大量優質的作品,借助技術賦能真正創作出受大眾歡迎的融媒體新聞產品。
融媒體形勢下,受眾話語權不斷擴大,傳統媒體的影響力不斷被削弱,傳統媒體新聞生產的理念和傳播方式都已經變化。要想重新樹立自身形象,提升新聞生產的效率與質量,傳統媒體需要從用戶需求的角度出發,創新生產模式,始終將質量放在首位,為受眾提供多層次、個性化的新聞服務,通過與不同媒體融合有效地擴大自身在新聞市場當中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