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鵬政
(作者單位:瀘州市廣播電視臺)
電視民生新聞作為深入百姓生活、關心民情民意的一種新聞類型,一直被觀眾所喜聞樂見,在很多地方電視臺都是收視王牌。但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人們獲取與傳播信息的渠道被拓寬,電視民生新聞也出現收視率下滑、二次傳播力不夠等問題。伴隨新技術發展而興起的短視頻則以較低的硬件要求、多元的內容生態、便捷的內容接收方式等成為受眾青睞的媒介形式。電視民生新聞可繼續發揮其專業、權威等優勢,積極推進媒介融合,探索產品向短視頻方向轉化的路徑,以實現傳播力、影響力的提升。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2年2月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9.75億,占網民整體的94.5%。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9.34億,較2020年12月增長6080萬,占網民整體的90.5%。由此可見,短視頻發展方興未艾。
目前,市場上的視頻平臺不少,在群雄爭霸的視頻江湖,短視頻又是如何做到傲視群雄的呢?通過觀察分析不難發現,短視頻在一些產品特性上獨有優勢:一是具有“短、平、快”的特點,快速適應了當前社會的發展趨勢,符合人們碎片化閱讀的需求;二是擁有較強的社交屬性,互動性強;三是其硬件要求與制作技術要求門檻較低,幾乎每一個擁有智能手機的人都可以成為一名短視頻創作者。
得益于短視頻平臺的火爆崛起和新聞事業的持續發展,短視頻新聞應運而生。短視頻新聞主要依托智能手機傳播,大多短小精悍、內容具體,能夠同時調動用戶的視覺與聽覺,是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形式共存的新聞,時長一般只有幾十秒,方便用戶觀看了解,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休閑放松的重要方式,并且符合受眾碎片化的觀看需求[1]。深入推進媒體融合以來,各級主流媒體也早早地進入了短視頻賽道,如今像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四川觀察等,在短視頻領域更是打造出了現象級媒體平臺。有專家甚至預言:“短視頻將成為未來新聞發布的主要方式。”[2]《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2021)》顯示:主流媒體短視頻業務更加活躍,2020年,中央級廣電媒體在抖音、快手的賬量為294個,省級廣電媒體賬號數量達到5716個,同比2019年增長164.86%和745.56%[3]。筆者曾負責運營的瀘州廣播電視臺官方抖音號在短視頻領域發力較晚,但在2018年9月入駐平臺后也實現了快速發展,其粉絲數在四川地市級(除成都外)媒體中常年居第一位。
同時,各級媒體也相繼推出了自身的短視頻品牌,如央視推出了以短視頻為主、兼顧長視頻和移動直播的“央視頻”;新京報和騰訊新聞合作,推出了視頻新聞項目“我們視頻”;蘇州廣播電視臺總臺旗下名城蘇州網則在抖音平臺推出了官方賬號“小魚視頻”等。主流媒體加快建設短視頻平臺的步伐,標志著短視頻已成為媒體融合不可忽視的演練場[4]。
電視民生新聞短視頻化即將電視民生新聞轉化為短視頻新聞,其不僅是將內容發布由傳統電視端轉向移動端,更是要運用互聯網思維,根據短視頻新聞特點、傳播規律、平臺要求等,對電視民生新聞進行短視頻化的再創作。從目前發展趨勢來看,將電視民生新聞轉化為短視頻新聞有其必要性。
一方面,隨著智能終端設備的普及,視聽新媒體實現快速發展,短視頻更是受到大眾歡迎。而傳統電視屬于大眾化傳播,不能滿足人們隨機性、互動性的觀看需求,以致近年來家庭電視開機率逐步下降。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的時候,電視的開機率是70%,但到2021年的時候,這組數據變成了27.7%。開機率降低帶來的是電視整體收視率下降,根據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電視收視監測數據,2013年全國觀眾平均每人每天收看電視為165分鐘,此后此數據每年持續降低,到了2019年這個數據為124分鐘,與2013年相比,6年內人均收視時間減少了40分鐘[5]。開機率、收視率的下降,帶來的是用戶的大量流失。
另一方面,電視民生新聞發展到現在也在采編、傳播中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是大量沒有價值的新聞充斥其中。在電視民生新聞發展較好的時期,部分媒體為提升影響力和經營創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做民生新聞,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媒體融合轉型發展后,部分媒體沒有及時就傳統節目定位、時長等作出相應調整,導致新聞質量有所下降。以筆者負責的《瀘州現在時》欄目為例,基于上述情況,尤其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一些新聞采訪浮于表面、得過且過,但因節目時長所限又不得不用;一些價值不大的新聞被刻意拉長時長,兩句話能說清的事情卻用長篇幅來鋪墊;更有甚者,存在“時長不夠,同期聲來湊”的情況。
二是傳播面窄,不能進行有效的二次傳播。電視民生新聞主要依托電視頻道播出,部分媒體會在本臺手機客戶端拆條播出,再有意識地將拆條節目上傳至今日頭條等受眾更多的平臺。即便如此,受制于生產周期的限制,在面對熱點話題時,傳統媒體的時效性總是要落后于“人人都擁有麥克風”的新媒體平臺[6]。總體而言,電視民生新聞傳播面窄,除非很爆的新聞,否則很難形成有效的二次傳播,更不用說“自來水式”的多次傳播。
因此,電視民生新聞要想實現長遠發展,就有必要加快媒體融合,將部分新聞短視頻化,以符合時代和受眾需要,提高新聞傳播率、影響力。
作為視頻產品,電視民生新聞在生產短視頻新聞上具有獨特優勢,如傳統媒體豐富的內容生產經驗、成熟的采編流程與機制、專業的采編人才隊伍等。因此,在向短視頻轉化的過程中,電視民生新聞應依托原有優勢,做好內容生產,創新傳播策略,以達到最佳效果。
3.1.1 堅持內容為王
研究表明,視頻內容價值大小和質量高低與受眾觀看興趣呈正相關關系。在傳播的實踐中,內容生產永遠處在整個傳媒產業鏈和價值鏈中上游位置,在內容方面占據優勢地位的媒體,往往能夠憑借優質內容在媒體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7]。因此,電視民生新聞在轉化為短視頻的過程中,應依托傳統媒體在新聞采編上的優勢和一貫的嚴肅性、權威性,真正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稀缺性的高質量產品。河南廣播電視臺民生頻道的民生新聞欄目《大參考》,就利用自身豐富、過硬的內容,在抖音平臺收獲了超過1000萬的粉絲。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對原創、首發內容也有優先推薦機制,可見內容始終是第一位的。
3.1.2 洞察受眾思維
傳統媒體長期以來是單向地進行大眾化傳播,媒體生產什么,受眾就接收什么;而新媒體時代則以受眾為中心,強調用戶體驗,以此增強用戶黏性。從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來看,其通過算法推薦,能夠根據受眾的不同心理需求推薦符合受眾期待的視頻,從而給受眾提供優質的用戶體驗。因此,作為短視頻內容的生產者,在電視民生新聞的轉化過程中也應洞察受眾思維,了解受眾真正關心的是什么,分析受眾分布、觀看習慣等,學會站在受眾角度去生產內容。
3.2.1 遵循傳播規律,改變新聞敘事方式
傳統媒體時代,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去夾敘夾議、娓娓道來,但新媒體時代較難適用這種模式。暢銷書《半小時漫畫中國史》的作者陳磊曾說:“4個小時從上海到北京,1秒鐘信息可以傳到世界各地,在生活工作節奏如此快速的前提下,碎片時間造成的快閱讀是時代的必然……簡化的背后是信息的高度濃縮及高效傳播。”短視頻平臺顯然深知這一道理。電視民生新聞在短視頻化的過程中,也應充分考慮受眾需求,遵循短視頻傳播規律,改變以往長篇大論的敘事方式,通過畫面、文字、音效等,在較短時間內交代清楚新聞事實,吸引目標受眾。
首先,留下有用信息。短視頻新聞需要在短時間內將事件講清楚,把信息簡單、直接地傳遞給受眾。因此,在電視民生新聞轉化過程中,應做到化繁為簡,舍棄在兩三分鐘甚至更長的新聞或新聞素材中的空鏡頭、無效信息等,把關鍵有用的畫面、聲音等信息提煉出來,剪輯成一個幾十秒、十幾秒甚至幾秒的短視頻。瀘州廣播電視臺官方抖音號曾發布過一則《四川瀘州一新冠肺炎無癥狀感染者今日出院》的視頻,相比電視兩三分鐘的新聞,該視頻僅用醫護人員與出院者之間道別的4個鏡頭,用不到20秒的時長就將新聞交代清楚,畫面干凈,配樂恰到好處,看來感人,引起不少網友對醫護人員的點贊和對瀘州防疫的肯定,最終收獲超50萬的播放量和超2萬的點贊。
其次,關鍵信息前置。快節奏時代,短短的15秒短視頻,如果前3秒不夠吸引人,用戶就有可能會劃走[8]。在抖音短視頻平臺,更有所謂“3秒定生死,7秒必轉折”的定律。也就是說,根據平臺的算法機制,完播率越高,獲得的推流就越多,前3秒能否吸引受眾、留住受眾,顯得尤為重要。電視民生新聞轉化為短視頻新聞時,應遵循平臺傳播規律,在短時間內把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講清楚。而根據“3秒定生死”這個定律,往往還需要把關鍵信息前置,以此吸引受眾眼球,從而留住受眾。如人民日報官方抖音號發布的題為《別想低調了!救人英雄的臉我們必須看清!》的短視頻,作者一開始便把關鍵信息“快遞小哥徒手爬樓,救下一家三口”放在了視頻的最開始,緊接著才出現了快遞小哥的身份信息、被阿姨圍住強行讓其露臉等內容。該視頻最終獲得了700多萬的點贊。電視民生新聞里,這類信息其實很多,能否抓住并生產為短視頻獲得更佳傳播效果,確實值得傳統媒體思考。
再次,聲畫合理運用。一條成功的短視頻,不僅要有核心畫面作支撐,還要有文字、現場聲、同期聲、音樂等的合理運用——這些手段在傳統電視端也經常使用,但在短視頻中運用得尤為普遍。在電視民生新聞轉化為短視頻新聞的過程中,能否輔以精練的文字、恰當的音樂、精彩的現場聲,是視頻發布后能否引起受眾注意、引發廣泛傳播的關鍵因素之一。瀘州廣播電視臺官方抖音號近期發布的短視頻《瀘州→莫斯科,中歐班列“瀘州號”再發車!》,就在畫面上用紅色文字標明了時間、地點、事件,再輔以“先聲奪人”的火車汽笛聲和時下抖音流行的歌曲,在短短15秒之內將新聞表述完整,獲得了4.3萬的點贊。
3.2.2 借助品牌影響力,做好內容垂直傳播
內容垂直是自媒體從業者遵循的“法則”之一,即賬號持續做同一個領域的內容。在媒體融合時代,主流媒體也可以借鑒這樣的方式,借助欄目的品牌影響力,在垂直內容上發力,將內容細分,這也有利于進一步增強品牌欄目的傳播力、影響力。河南廣播電視臺電視民生新聞幫扶類欄目《小莉幫忙》就利用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在抖音平臺開設了官方抖音號,并專注于做幫忙類民生短視頻新聞,收獲了近1500萬的粉絲和超2億的總點贊量。
在短視頻平臺上,傳統媒體影響力的大小不在于現實當中媒體等級的劃分,運營能力顯得更為關鍵[9]。這也是為什么有的省級媒體在短視頻平臺粉絲數、影響力還不及部分地市媒體甚至縣級融媒體的原因。電視民生新聞成功轉化為短視頻新聞后,如果是通過獨立賬號運營、發布,一定要注意做好賬號運營,避免在內容中出現不符合平臺要求的指標或不規范的操作等,否則將導致被警示、限流等。
作為主流新聞媒體,既要有受眾思維,也要堅持正確的導向。尤其是民生新聞,往往在輿論監督中容易受到主觀情緒和受眾的影響,不能一味追求為滿足受眾喜好而生產內容或評判是非。不管什么時候、在什么平臺,都應堅守主流媒體責任,堅持新聞報道客觀真實原則,對高質量的內容輸出負責。
短視頻具有生產成本低、傳播速度快、傳播頻次高等特點,也正是因為這些特點,短視頻新聞在傳播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一些未經核實的新聞快速大面積傳播;有時候大眾在不了解事情來龍去脈或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可能對新聞事件添油加醋;一些不理智的群體的發言有時會導致網暴,甚至會影響輿論導向和司法公正等。無論是無意還是有意的斷章取義,都可能誤導公眾,短視頻新聞的劣勢是顯而易見的[10]。因此,在強調創新傳播策略的同時,更要牢記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嚴格審核把關,盡量避免因信息不全、不實等出現無序傳播。
從短視頻的優點和發展現狀來看,電視民生新聞向短視頻新聞轉化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也可以借此突破目前發展存在的一些局限。在轉化過程中,電視民生新聞應利用好原有優勢,并在內容生產、傳播策略上滿足短視頻生產、發布要求等,以達到最佳傳播效果。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短視頻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運用短視頻的過程中應堅持新聞的客觀真實原則,防止傳播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