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玲
(作者單位:雅安市廣播電視臺)
人文關懷強調從精神層面保護個體人格尊嚴和生命價值,尊重人的主體性,關心人的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
在新聞報道中,人是信息傳播的主體,又是信息接收的主體,所以,以人作為報道主體、作為受眾的新聞報道活動,就需要注重人文關懷[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這不僅是黨中央對新聞輿論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所有新時代新聞工作者肩負的使命,更是新聞記者踐行眼力、腦力、腳力、筆力“四力”的具體要求。人文關懷其本質上強調的是對于人的尊重,強調真正意義上以人為中心,圍繞著人的生理、心理提出多種創造和發展的手段與措施,給予人更多的關懷與關愛,同時極大程度上促進人身心健康。人文關懷本質上是尊重人并理解人,關心以人為主體的對象,圍繞著人周圍的一系列事務中心和具體特點,明確相應的價值取向。因為人是社會發展與歷史進步的關鍵性主體,社會必須給予其生命狀態和精神需求相應的關注,如此才可以促進人的均衡協調發展。這也是在新聞傳播和新聞報道之中人文關懷發展的關鍵性基礎,其建立在人文主義和人文精神的邏輯基礎上,并根據新聞報道的具體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和策略,如此才可以更好地滿足總體發展的需求。
在新聞報道中,記者的業務能力固然重要,但在報道客觀事實的同時,體現人文關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這里的人文關懷就是指尊重報道與被報道的主體,重視對人的關注,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發揚人道主義精神,堅定人道主義立場,理解人情并尊重人性,在新聞采訪報道和寫作制作的全過程要以人為主體[2]。只有基于這樣的基礎,才可以最大限度體現人的核心性。只有加強人文關懷,堅定人道主義精神的立場,才可以在真正意義上實現新聞報道的價值最大化。新聞報道本質上是以人為主體,而堅持人文關懷就是以人為主體進行新聞報道。
事實敘述是新聞報道最為基礎的表達方法,只有堅定圍繞著事實進行新聞報道,其價值才可以得到肯定,而在敘述過程中所表達的方式,則進一步體現出了人文關懷的特點,直接影響到最終的傳播效果。但從目前情況來看,有部分新聞報道對人文關懷的理解存在著不足。如果對人文關懷理念認識不足,在具體進行相應的報道時,敘述方法就會缺乏應有的人文關懷。不足主要體現在敘述過程中缺乏對當事人情感、家庭、生活經歷、生理等方面的隱私保護,這種隱私沒有較大的新聞價值,反而會對當事人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傷害[3]。面對一些負面新聞,一些媒體不加選擇地加以報道,包括當事人的隱私,這樣的新聞報道不僅缺乏人文關懷,也不利于對受眾價值觀的正確引導。
評論與交流是在具體進行新聞報道時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特別是在撰寫新聞評論的過程中,必須根據受眾的差異,選擇不同的語言基調,如此才可以更好地被受眾所接受,進而提升新聞的社會價值。從目前來看,在批評議論方面仍然面臨著人文關懷不足的問題,有的文章生硬刻板,有的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一種居高臨下之感,不僅會破壞受眾群體對媒體的好感,甚至會對社會輿論引導產生不利影響。如果新聞中帶有情感色彩濃重的評論,就會讓新聞失去應有的客觀性;如果不顧當事人的形象或者曝光當事人的隱私,就會傷害當事人。例如,關于下崗再就業的相關報道中,有的媒體從業者將下崗工人的形象塑造為負面形象,發表一些優勝劣汰之類的言論,這些缺乏理解和關愛的言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較為嚴重。很多事件的發生有多種原因,并非單一的主觀因素,這種忽略客觀事實而有濃重強烈主觀色彩的言論,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
在交流話語方面,良好的對話是情感溝通與心靈交流的關鍵,但從目前來看,有部分媒體從業者對此認知較為有限。在具體采訪的過程中,一些媒體從業者對采訪對象不夠尊重,或較少考慮采訪對象的情感,提的問題過于尖銳刻薄,這些都很容易會對采訪對象造成二次傷害。這種缺乏人文關懷的采訪,不僅不能帶來優質的新聞報道,還會破壞媒體在受眾中的形象。
說到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可能很多媒體工作者和筆者一樣,會很快和有溫度的新聞聯系起來。筆者認為,具有人文關懷的新聞報道更能彰顯新聞的溫度。比如,在備受大眾關注的突發性災難新聞報道中,記者應當充分注重人文關懷,不僅關注災難事件本身,更要注重對人的關懷,要把握好新聞事件的傳播視角、細節等。
一名盡職盡責、優秀的新聞記者,往往也是目光敏銳的現場觀察家,所以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善于用眼睛采訪[4]。觀察和看都是通過眼睛來認識和了解客觀世界,不仔細看,就看不出人物活動,看不清細節,采訪也就沒有價值。對于廣播電視記者來說,進行現場報道,更是要用眼睛采訪,既要“眼看為主”,又要“五官并用”,要認真觀察、思索、鑒別,要“知其所以然”,了解真實情況,獲取有價值的素材,因為這種報道是直接向聽眾或觀眾報道現場的活動和情景,所以記者在報道過程中一定要看得清、看得準、看得細、看得快、看得深。
災難是人類無法左右的,所造成的損失也難以挽回,災難發生后,廣大受眾都想要及時獲取現場的信息,會關注現場發生了什么,關注整個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現場要真實、客觀地傳遞事實真相,讓受眾了解災難事件發生的全過程,而對于事件中不幸遇難的人,要給予同情,在報道中要加強人文關懷[5]。這其實也就要求在災難新聞報道中要強調一種合理的平衡報道。記者在報道中要分輕重緩急,注意報道技巧,該突出的地方要突出,該弱化的地方要弱化,該持續報道的地方要持續跟蹤關注。另外,更要總結經驗,鼓舞人心,引導人們走出災難帶來的傷痛。
人文關懷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人文關懷是對新聞媒體提出的一種理念和價值導向,要求媒體在報道時堅持以人為本,既要正確引導受眾,又要對每個生命給予尊重和關愛。
災難性事件的發生往往是突然的,災難新聞報道的重點是對災情的通報,然后站在社會進步和人文關懷的角度,全方位為受眾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思考,更深層次挖掘事件所蘊含的價值,讓人們重新認識生命,更加珍惜生命,這是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也是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記者在第一時間到達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后,應當迅速、詳細了解新聞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確保新聞的各個要素準確無誤。同時,新聞媒體也要迅速與相關部門聯系,核實新聞的真實性,及時發布新聞事件。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要牢記生命至上,把握正確的輿論方向,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記者要學會理性思考,避免不合時宜的采訪,不能打斷救援工作,并且要尊重被采訪者的意愿,在報道中把握好受訪者的心理狀態,尊重其情感,照顧其情緒,多角度展現人文關懷,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人性的堅韌與質樸,記錄一幕幕溫情。
如果有一些人由于某些障礙而處于暫時或者長期的困難中,在對這些人報道中,應當避免歧視,應從平等、客觀的視角進行報道;要及時關注處于困難中的群眾的處境,報道他們堅韌、樂觀和勇敢的精神,傳播正能量;應注重他們的感受,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思考報道的角度,注重對他們的個人信息、個人安全和個人利益的維護,并且盡全力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體現媒體的人文關懷,讓他們得到應有的尊重。
在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重細節的捕捉,要通過鏡頭語言和貼切的文字表述,展現新聞事件中的細節;要貼近群眾,引發受眾內心的共鳴。人文關懷真正意義上的落實就是抓住每一個能夠打動受眾內心的細節,所以只有通過抓住這些細節進行相應的報道,彰顯人文關懷,才可以充分體現出媒體從業者的素養和對人的關注。例如,《三湘都市報》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推出的“我叫鄭能量,就該傳遞正能量!”系列報道中的細節就顯得很豐富。大年三十,市民鄭能量吃完團圓飯后,送別了父母和女友,自己一個人開車去武漢,為醫務人員和市民提供免費接送服務,還幫助運送醫療物資。一開始,他在武漢沒有落腳地,吃自帶干糧,在車上睡覺,后面加入了武漢抗疫公益志愿者聯盟123志愿車隊,車隊負責人為他安排了住宿。在該報道中就采用了被采訪者的直接引語和一些個性化的細節,并且通過對這些細節的描述,反映被采訪者的內心活動,保證了報道的真實性、客觀性。用細節來突出被采訪者的性格,展現人性中的真善美,非常具有感染力。該系列報道被多家媒體轉載、引用,增強了大家攜起手來共同戰勝疫情的信心和決心。后來,鄭能量參加了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被授予“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在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應當設法避開一些不宜公開的畫面,保護采訪對象的私人信息;應當尊重受采訪對象的意愿,采訪對象不愿意談的內容,不要追問;在拍攝采訪過程中,不拍攝受訪者裸露的身體,對遇難者遺體不使用特寫鏡頭,避免對遇難者家屬造成二次傷害;在采訪當事人時可采用化名,也可對受訪者的圖像、聲音等進行處理,確保不侵害個人隱私;在新聞報道中,應采取更加平實的報道風格,用客觀、準確、簡練、平實的語言報道新聞事件,少用華麗詞藻,要讓受眾樂于接受、易于理解,讓新聞具有親和力。
2022年3月21日14時20分左右,中國東方航空一架波音737客機在執行昆明至廣州航班任務時,在廣西梧州藤縣上空失聯。3月22日晚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在這次空難核心救援現場進行直播時,他看到了一張乘務人員的證件,于是馬上伸出手捂住證件,示意周圍的攝像機鏡頭避開證件拍攝,并且說道:“這個不要給特寫了。”說完,記者又介紹其他物品。
記者在現場直播救援時,伸手擋住乘務人員的證件這樣一個倍感溫暖的舉動,讓眾多網友為之感動。記者在現場報道時,基于人文視角看待問題,很好地把握住了“度”,他把對乘務人員和家屬的尊重放在了第一位,充分表達了人文主義關懷,避免暴露乘務人員的個人隱私,盡最大努力減小對乘務人員的傷害。因此,網友們紛紛留言:“這位記者做得很好,有心了”“這是對乘務人員的尊重”“體現了記者的人文關懷”。
2019年12月15日,《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第四次修訂)公布,準則包括7條31款。其中,7條包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發揚優良作風、堅持改進創新、遵守法律紀律、對外展示良好形象。準則顯示出國家對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聞記者應當對標《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牢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恪守新聞職業道德,繼承和發揚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優良傳統,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遵循新聞傳播規律。
新聞記者在采訪報道活動中,應當依照職業道德的標準,規范自己的行為,不斷提升自身的政治修養、道德修養、語言修養、專業技能修養,形成良好的新聞倫理觀[6]。
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說:“律師作為職業只為其雇主服務,醫生為病人服務,建筑師為主顧服務,只有新聞事業把公眾利益當作自己的利益。”新聞事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所有的工作都必須圍繞“為公眾服務”來開展,要求新聞記者要以是否侵犯了公眾利益作為評判自身職業行為是非、善惡、美丑的重要標準。因此,在新聞報道中,應當堅持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做好本職工作,弘揚職業精神,樹立良好形象。并且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追求真理,堅持務實的工作作風,把實踐當成最好的課堂,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踐,善于捕捉真相,還原客觀事實,注重人道主義關懷,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一身正氣,在呈現新聞客觀真實的同時,體現出濃濃的人文情懷。
總的來說,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新聞報道在堅持真實性的基礎上,要更加注重人的情感,注重人文關懷,全方位體現人文關懷,只有這樣的報道才會充滿人情味,才會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