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穎
(作者單位:重慶廣播電視集團)
在媒體融合深入發展的背景下,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車載電腦以及筆記本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為載體的新興媒體全面普及,很大程度上增強了信息傳播的時效性、互動性和開放性。例如,以抖音、快手等為代表的短視頻應用程序(Application,App)和以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FM等為代表的音頻App,已經發展成為當前受眾獲取信息與傳遞信息的主要平臺。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此類媒體具備云端化、社交化、移動化以及個性化等優勢,深受廣大受眾的喜愛,以對碎片時間的侵占最終贏得時間總量,擠占傳統廣播電視的市場占有率。在這樣的趨勢下,廣播電視行業所面臨的競爭壓力不斷增大,傳統節目模式、單一樣態表達已無法滿足受眾需求,廣播電視主持人的影響力也日漸下降。鑒于此,媒體融合背景下,主持人如何與時俱進,順應融合趨勢,在配合節目做好全媒體表達的同時重塑個人風格與影響力,既是廣播電視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需要,也是主持人提升自身競爭力的關鍵。
傳統廣播電視線性傳播的特質決定了其創作往往追求大而全,考慮綜合性,客觀存在制作周期長、成本高、個性化不足、受眾選擇性小等問題?;谶@樣的創作背景,廣播電視主持人也存在表達方式單一、面面俱到、缺乏個性特點,與受眾之間存在距離感。而媒體融合背景下的音視頻節目并沒有這樣的限制,不拘泥于時長的碎片化、多樣態表達,創作時效性強,創意靈活新穎,內容豐富多樣,與此同時,受眾也可以更加主動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傳統廣播電視強調節目的完整性和邏輯性,播音員和主持人在內容播報和節目串聯的過程中,是一種單向性的信息傳遞,是“我說你聽”式的強勢輸出,無法了解受眾在接收到信息后產生的真實感受,更不用說據此對節目表達進行及時調整[1]。即便是通過數據分析或者問卷調查獲得的受眾反饋,也是間接的和局部的,調整的方式因而也相對主觀。另外,縱觀當前傳統媒體所使用新媒體的情況,存在著主持人服務意識不強、對新媒體了解程度不高等導致平臺使用效率偏低的問題,一些受眾給出的實時評價和意見沒有得到及時地收集與采用。而媒體融合下的音視頻節目不僅能通過用戶點贊或者評論等方式實時了解用戶對內容的喜愛程度或對某一事件所持有的態度,同時還為主播與用戶進行互動與交流搭建了平臺,為后期的改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有效地培養出一大批具備相當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但是,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專業能力指標與當下媒介人才需求之間的差異也逐步顯現出來。新媒體不拘一格的主播樣式背后,傳遞出的是用戶細分要求主播具備深入某個行業領域的能力水平,換言之,“說什么”比“怎么說”更重要。而“說什么”往往取決于播音員主持人在本專業以外的知識儲備和能力積累,如果僅僅滿足于播音主持專業要求,就很可能虛有其表,導致形象臉譜化、主持同質化,很難真正得到觀眾的認同。
廣播電視節目已不再是受眾獲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多媒體設備的普及和互聯網技術的升級等不斷提升了受眾獲取信息的便捷性與及時性,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成了新舊媒體博弈的直接目的。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的傳播模式、制作理念以及交互渠道等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而很多廣播電視主持人因為行業慣性、年齡原因等,并沒有對不同的新媒體平臺進行充分的學習研究,更不用說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導致對年輕群體的影響力日漸下降。
媒體融合背景下,走向市場、擁抱市場、服務市場,是廣播電視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主持人作為廣播電視的形象代言人,除高質量對節目進行播報外,還肩負著品牌推廣、活動營銷等重任,鑒于此,主持人需要提升自身與電視臺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站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展示自身的才華,而這也是廣播電視領域持續發展的需要[2]。第一,現實生活中關愛他人,用實際行動贏得受眾的認可。例如,張明是鄭州電臺《今夜不寂寞》節目的主持人,他除了在播音室開展主持工作外,還利用閑散時間多次參與深夜救人、公益助人等類型的活動,一度躍居為大眾喜愛的知名情感主持人。第二,增強電視臺的美譽度和影響力。鄭州電臺以《今夜不寂寞》欄目為宣傳平臺,陸續播出了“一碗面溫暖一座城”“車載垃圾桶全城派發”“西瓜哥賣瓜救妻”等公益活動,成功吸引了廣大受眾的目光。第三,通過微信、QQ等社交軟件在主持人與受眾之間建立高效暢通的信息交流平臺,及時了解廣播節目在內容、制作以及播放上存在的不足,并作出相應的調整,為節目觀賞價值和收視率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廣播與電視始終處于獨立運作的狀態,廣播制作音頻節目、電視制作視頻節目成為行業內亙古不變的定律,而這種業務上的劃分導致節目主持人風格與業務上的單一化。隨著媒體融合力度的加深和融合范圍的拓展,廣播與電視在業務上也出現了相應的融合,多數廣播節目都具備視頻化制播的功能,受眾不僅可以聽到主持人的聲音,還能看到主持人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與此同時,電視節目也紛紛探索其在廣播領域的發展,將視頻制作成廣播版進行再傳播,豐富受眾獲取節目信息的途徑和形式[3]。在此背景下,多領域結合、構建多維度的主持人形象,是主持人在媒體融合背景下開展播音主持工作的有效策略之一,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完善。首先,整合區域范圍內的優質資源,提升主持人業務能力,增強廣播電視的覆蓋范圍與觀賞價值。例如,中央電視臺在2018年陸續推出《新時代:中國之聲》《用心耕耘夢想花開》等微視頻,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節目的特色和觀賞價值,且三個主持人集體亮相也成功激發了受眾的觀看欲望。其次,整合廣播與電視資源,共同策劃、聯合采訪、統一發布,縮減節目的制作成本。例如,北京衛視早在十多年以前就探索內部跨界融合的嘗試,其中成功的案例有《人生在線》節目主持人蘇京平兼任《夫妻劇場》節目主持人,他通過選擇統一的話題將兩個節目結合在一起,“聽《人生熱線》、看《夫妻劇場》”一度成為受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動形式,不僅豐富了受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為節目制作成本的控制、節目信息傳遞效率的提升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再次,利用視頻播放器展示主持人直播形象。將主持人直播形象呈現給觀眾,有助于觀眾同時使用視覺器官和聽覺器官獲取節目信息,降低受眾理解節目內容的難度。例如,當前國內許多廣播電視平臺都配備了攝像機,視頻化制播、全方位制播已成為廣播節目的主要傳遞方式,因此,主持人的直播過程、與受眾互動的方式等將會完全呈現給受眾,觀眾不僅能收聽到主持人的聲音,同時也能通過主持人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引導受眾對新聞事件作出正確的評價。
隨著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的不斷興起,全國各級廣播電視臺都配備了獨立的微博號和微信公眾號,在主持人與受眾之間搭建起了實時交互信息、及時了解受眾興趣愛好的平臺。例如,重慶廣播電視臺幾乎每一個廣播頻率、電視頻道都擁有屬于自己的微信賬號,受眾在收聽或觀看完節目后,就能通過登錄自己的賬號將觀后感受、節目的不足之處以及對主持人的看法等信息傳遞給主持人,為后期工作的完善提供可用的意見[4]。另外,微博、微信公眾號的節目制作方式、媒介屬性以及運作規律等與傳統廣播電視節目不同,主持人除了通過其進行節目宣推和自我表達之外,還需要提升自身素質,利用微博、微信促進線上節目形態多元化。例如,在使用微信公眾號的語音對話、文字交流等功能時,主持人只有具備較強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才能精準地將信息傳遞給受眾,否則就會出現受眾因理解不準確影響交流的質量和效率。此外,主持人要熟練掌握微博平臺、微信公眾號平臺的操作技巧,使用微信強大的信息傳輸功能將文字信息、圖片信息以及視頻信息等傳遞給受眾,從而增加與受眾溝通交流的質量與效率。最后,還可基于微博、微信公眾平臺提供激發受眾參與互動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小游戲,如有獎競猜、答題領紅包以及分享轉發送禮品等,吸引受眾參與到與主持人的互動活動中來。
媒體融合背景下,為根據不同的節目定位確定不同的目標受眾群體,主持人從語態、體態到內在氣質等,都應配合節目去緊緊抓住“目標受眾”這個核心[5]。具體來說,首先,針對受眾的興趣愛好,挖掘特色鮮明、感染力強的節目內容。例如,《夕陽紅》是沈力主持的一檔節目,該節目在誕生之初就將受眾鎖定為中老年人,因此,為了充分滿足老年群體的觀影需求,每一期節目都會圍繞此類受眾感興趣的傳遞生活小技巧、解讀國家最新政策等題材展開。另外,為充分緩解孤巢老人、留守老人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面臨的壓力,該節目還陸續舉辦了金秋游園會、全國中老年人服裝大賽以及給老人送溫暖等一系列公益活動,有效提升了節目與受眾的黏合度。而主持人沈力以60歲的年紀重回主持崗位,仍在節目中不斷調適自己的位置,走近老年觀眾,傾聽他們的心聲。并且,沈力在主持《夕陽紅》這一節目的過程中,還充分考慮了老年人聽力差的問題,多是采取適中的語速和抑揚頓挫的語調播報節目內容,不僅有效滿足了廣大老年群體的觀影需求,同時也提升了此類受眾的觀影體驗。為此,沈力也被觀眾譽為良師益友、信得過的大姐、知心媽媽等。其次,廣播電視主持人負責整個節目的播出節奏,其用語習慣是否貼近受眾,會直接影響整個節目的質量和效率,因此,主持人需要注重構建特色鮮明的話語體系,將自身的主持風格與節目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同時,可通過設定與節目內容相符的主持人形象來提升節目的觀賞價值。例如,重慶電視臺新聞頻道的《天天630》欄目是一檔市民關注度較高的民生新聞欄目,主持人保持“鄰家女孩”的設定,在節目中“急觀眾所急,想觀眾所想”,主持人帶有個性特點的情感、語態也滿足了觀眾的個性需求。再次,與受眾構建平等和諧的信息交互關系。媒體融合背景下,人們同時擔當著信息傳播者和信息接收者的角色,受眾和媒體之間的關系呈現出了明顯的交融趨勢。廣播電視主持人只有順應這一趨勢,積極走近廣大受眾群體、樹立受眾思維、與受眾始終保持密切的聯系,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完善自身的主持風格。同時,針對受眾個性需求的增強,主持人要積極學習新媒體的表達手段和技術,真正融入新媒體創作過程中。例如,前文提到的主持人張明也在抖音平臺上開設了自己的賬號——“張明的情感電臺”,目前已有9萬多粉絲?;诙兑羝脚_,張明可以進行更加個性化的表達,充分滿足粉絲個性化的需求,從而實現影響力的提升。
媒體融合力度的不斷增強改變了信息傳播行業的格局,以全面滿足受眾需求為出發點,增強節目新引力,搶占傳媒行業市場氛圍,成為廣播電視媒體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而主持人作為廣播電視節目的主要傳遞者,其使用新媒體技術和新媒體設備的熟練程度、運用全媒體思維開展日常播音主持工作的認知等,直接影響著廣播電視節目的觀賞價值和收視率。因此,媒體融合背景下,主持人必須樹立不斷學習和進步的意識,積極探索全媒體背景下受眾的收聽收看需求和方式,盡可能多地制作出受眾喜愛的廣播電視節目并進行有效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