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弘
(作者單位:柳林縣融媒體中心)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新媒體的發展,媒體行業的諸多變化給傳統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帶來了較大挑戰。新聞采編是電視媒體中的核心工作,直接影響著新聞節目的質量。新媒體背景下,新聞采編人員要順應時代發展,將新媒體技術應用于新聞采編工作中,在學習中掌握新知識,在反思中開闊視野,在實踐中強化自身本領,不斷增強“四力”,創作出冒熱氣、接地氣的新聞作品,通過高質量的新聞吸引受眾群體,實現新聞的有效傳播。
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電視媒體的發展造成了較大沖擊,電視新聞的優勢正在弱化,電視新聞采編人員面臨著較大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其一,新聞內容缺乏吸引力。內容是電視新聞的生命所在,新媒體環境下涌現出了大量信息,增加了新聞采編工作人員的信息篩選難度,倘若采編人員的新聞敏銳度不高,不能準確判斷信息的真實性,就難以將新聞報道重點從海量信息中提取出來,難以突出新聞核心內容。新媒體環境下,新聞采編人員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從多角度精準提煉和深入挖掘新聞素材,在編輯新聞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見解,將有深度、有廣度、真實的新聞傳播給受眾[1]。其二,社會責任感有待提升。新媒體環境下,海量信息的出現增加了新聞采編人員的工作難度,所以一些新聞采編人員就直接將其他渠道的新聞復制過來,未嚴格核實新聞內容的真實性,這是新聞采編人員社會責任感不強的表現。此外,部分新聞中涉及黃色或暴力信息,會影響社會文明的構建和社會穩定發展,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2]。新媒體的發展,給電視新聞的改革提供了機遇,電視新聞采編人員也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所以采編人員應當正確認識新媒體的發展,不斷豐富自己的采編知識,提高自己的采編水平。
相較于新媒體而言,電視媒體的主要優勢之一是公信力,而保障電視媒體公信力的主要手段就是盡可能保證電視新聞的真實性,這也是保障電視新聞社會功能的基本需要[3]。新媒體環境下,海量的數據、復雜的信息來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聞的真實性,所以新聞采編人員應當對新聞素材的真實性和來源可靠性進行仔細辨別和準確判斷。而一些新聞采編人員為了博眼球,會故意扭曲新聞事實,這種新聞雖然能在短時間內增強吸引力,但很難經受住時代發展的考驗,也會弱化電視媒體的公信優勢[4]。因此,新聞采編人員應遵循真實性原則,嚴禁夸大新聞內容,更不能使用過于夸張的新聞表現形式,保證新聞的真實性。
電視新聞的社會功能主要是引導輿論,輿論引導也是電視新聞發展的主要目標和核心要求,正確的政治與輿論引導屬于一種有效的精神文明宣傳,對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采編人員應當遵循引導性原則,通過采編和傳播有價值的新聞,啟迪與引導受眾。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給新聞采編人員收集新聞素材提供了方便,但網絡上海量信息中既包括正向信息,也包括一些負面信息,倘若采編人員審核不嚴格,就會導致負面信息在社會上傳播開來,并產生諸多不良影響,所以采編人員應重視新聞傳播的引導性和影響力[5]。新媒體環境下,受眾獲取信息渠道不斷增加,電視新聞采編人員應當認真學習黨和政府發布的政策,嚴格貫徹正確思想,將社會大眾身邊的正能量小事件、國家與民族層面的大事件通過電視新聞的形式呈現出來,積極發揮電視媒體的引導作用。
電視新聞語言的主要構成部分是文字與畫面,特別是畫面語言更能突出電視新聞的優勢,文字與畫面的緊密結合能夠增強電視新聞語言的形象性,同時可以給受眾帶來真實、直觀的視覺體驗,讓新聞內容更加有趣和生動。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者需要經過多次篩選和比較,選擇清晰度高、表現力更強的新聞畫面,凸出新聞的張力[6]。而且,新聞采編工作者還應基于社會發展狀況,精心錘煉與總結文字語言,用大眾化的語言表達新聞內容,盡可能將新聞事件的全貌呈現出來,提高受眾對新聞內容的接受度。畫面與聲音可以將新聞事件還原出來,新聞內容的感染力和爆發力會因為新聞聲音與畫面的協調變得更為明顯,可以讓受眾獲得優質的視覺體驗。另外,新聞采編人員可以將新聞事件的發生原因、過程及結果,更為生動有趣地展示在受眾面前,新聞畫面與聲音營造的氣氛可以和當時現場的真實情況更貼合,從而聚焦受眾的注意力。因此,電視采編人員應當發揮畫面與聲音的優勢收集新聞事件現場資料,不對現場資料進行過多修飾,不在現場資料中隨意增添虛假元素,保證畫面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進而保障新聞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助力電視媒體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獲得受眾的信任。
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采編思路較大程度上決定了電視新聞資訊的可視性,所以新聞采編人員需要拓展自己的采編思路,更新自己的采編理念,提升新聞的深度與廣度。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并非是取代和被取代的關系,二者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關系,電視新聞采編人員的主要研究領域已經轉向數字媒體、智慧媒體等方面,新聞采編未來的趨勢是依靠大數據技術而開展。因此,新聞采編人員需要充分考慮受眾對新聞產品的多樣化需求和喜好,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根據受眾的需求從新媒體平臺篩選對應的新聞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從而制作成能滿足受眾需求、符合受眾喜好的新聞,提高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7]。一方面,新聞采編人員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高效獲取新聞一手資料,考慮新媒體信息資源的龐雜性,采編人員應當做好信息資源的價值判斷,判斷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和信息來源的可靠性,深度分析和解讀信息資源;另一方面,新聞采編人員可以收集互聯網上的海量信息資源,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新聞事件,增加新聞的報道價值,保證新聞的真實性,讓受眾能夠了解新聞事件的全貌,提升新聞報道的公信力,發揮新聞的社會輿情引導力。
新媒體背景下,“速覽式”的新聞逐漸失去了對受眾的吸引力,受眾已經不僅僅滿足于簡單了解新聞事件,而是期待能夠看到新聞事件的發生過程和結果。因此,電視新聞采編人員應當重視拓展新聞內容的深度,將新聞事件和法律、道德、文化、經濟等聯系在一起,呈現事件本質,豐富新聞報道的內容。例如,新聞采編人員除了報道一些趣味性強的小民生新聞,還應高度關注和民眾切身利益相關、體現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大民生新聞,通過新聞報道引導受眾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另外,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個新聞素材會有較大的差異性,所以電視新聞采編人員應當根據時代發展特點,創新新聞采編視角,基于全新視角加工獲得新聞素材,從而給受眾提供新穎的新聞內容[8]。比如,一些受眾會根據新聞事件受訪者的回答作出判斷,但因為受訪者的回答具有較強的主觀色彩,受訪者的描述難以展示新聞事件的全貌,所以受眾很容易被誤導,作出錯誤判斷。因此,新聞記者在除了采訪事件的當事人,還需要采訪旁觀者,通過當事人和旁觀者的描述來還原事件原貌,幫助受眾對新聞作出正確判斷。比如,谷愛凌在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中獲得女子自由式滑雪冠軍后,有很多媒體都對谷愛凌所獲成績進行了報道,很多受眾在看到報道后認為谷愛凌是一個有天賦的運動員,但一些新聞報道是圍繞谷愛凌的成長環境來報道的,受眾看過后會感嘆這是一個有天賦且自律、努力的人,也會意識到自律、努力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這就很好地引導了受眾。
新媒體環境下,“四力”是電視新聞采編人員必備的基本素質,即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群眾思維就是腳力的體現。對于新聞采編工作者而言,其唯有深入調查,才能去偽存真,還原事件真相。社會環境在不斷變化,新聞采編人員更應當堅持優良傳統,走進基層群眾的生活,傾聽基層群眾的心聲和訴求,采集新聞素材,編輯出符合人民群眾需求的新聞作品。近年來,很多電視新聞欄目都開始重視社會實踐,拉近新聞欄目和群眾之間的距離,提高新聞的可信度和說服力。例如,河南廣播電視臺的民生新聞節目《小莉幫忙》,主要是幫助民眾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困難,節目因為服務性強而備受好評。民眾可以撥打欄目組的電話,反映一些困難或問題,欄目組的采編人員會根據民眾提供的線索實地去走訪,深入調查整個事件的經過,最大限度地將新聞真相呈現給受眾。比如,該欄目曾經制作過一個“狗傷人”的新聞,采編人員在實地采訪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受害方詳細闡述了被狗傷害的過程,但是狗主人拒不承認他的狗傷害到了人,新聞采訪一度難以進行下去,雙方說法的不一致讓采編人員很難作出正確判斷,于是采編人員進一步搜集監控、鄰居證詞等,證實受害方確實是被狗咬傷。但是,狗主人的不配合讓采編人員陷入了新聞采編的困境,采編人員在放棄采編和繼續采編之間作出了選擇,經過和狗主人、受害方的十多次溝通,最終狗主人承認了狗傷人這個事實,愿意向受害方道歉,并承擔相應的責任。采編人員將每一次的溝通都制作成了對應的新聞產品,十期新聞節目讓受眾認識到了欄目組一心為民的新聞制作理念,采編人員的整個采編過程體現的是一種“以群眾為采編出發點,以群眾為采編落腳點”的采編思維。
電視新聞采編人員并不是單獨某個部門的人員,而是指所有相關新聞工作人員,包括新聞記者、編輯人員、視頻剪輯人員、主持人等,這些新聞工作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將現場素材加工編輯成完整的新聞報道。新聞質量和新聞采編人員的專業素養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電視新聞采編人員應重視學習,通過學習增加思想的深度和廣度。電視新聞采編人員應運用辯證思維、歷史思維、政治思維、底線思維、創新思維去看待問題,堅持正確導向,對于問題要想得深入、想得細致、想得全面,還要善于思考、勤于學習、勇于實踐,在學習和實踐中積累新聞采編經驗,為思想注入澎湃活力,提升采編專業水平[9]。例如,新聞采編人員應當多讀新聞名篇,多看經典名著,對文章中的語言進行細心揣摩,優化自身的語言表達技巧,提高自身應用視頻、圖片、聲音、文字等元素表達新聞內容的能力,同時應當采取受眾便于接受、喜聞樂見的載體及接地氣的語言表達新聞內容,體現新聞的溫度,新聞編輯中可嘗試應用“內卷”“躺平”“絕絕子”“奧利給”等網絡流行語,提升新聞報道對受眾的吸引力。
新媒體時代,媒體行業發生了較大變化,電視媒體應當主動擁抱新媒體,用開放的眼光看待新媒體,堅守初心和使命,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的優勢,推動自身發展。另外,電視新聞采編人員應專注研究新聞采編技巧,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創新新聞采編模式,打破傳統思維,提高新聞的質量,吸引受眾閱讀與觀看新聞,實現電視新聞行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