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惠 張喜燕
(1.陜西師范大學 陜西 西安 710100;2.西京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23)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講話,其中談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十三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1]中國是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歷來主張“天下為公”“平等”“和諧”的思想,承襲中華“大同思想”的傳統,展望未來世界命運相連的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2]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包含著深厚的歷史基因,它是對中國傳統大同思想的揚棄,既吸取其精華養分,又根據時代條件的變化摒棄糟粕、動態調整,為解決世界范圍內的矛盾沖突貢獻了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談到大同思想,眾所周知的便是《禮記·禮運》中所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是儒家描繪的三皇五帝時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此為儒家最高的社會理想,我們需仔細探究一下儒家大同社會的內容。
其一,“天下為公”。“天下為公”對政治、經濟、道德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政治上,要求實行廣泛的民主。自夏朝起,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世襲制代替了堯舜禹時期以“選賢與能”為特征的禪讓制,天下為一家所有,而在孔子所設想的大同社會里,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為天下人共有,君主是由所有社會成員共同選舉出來的,替人民治理社會。經濟上,社會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公有,但這并非抹殺一切私有財產,《禮記·禮運》中談到“男有分,女有歸”,意思是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表明大同社會中人人都會組成家庭,家庭人數多寡不一,為了維持生存所擁有的私有財產也不盡相同,因此大同社會并不是毫無差別的同質社會,而是和而不同的社會。道德上,所有人都應該保持公心,統治者的一切行為都要把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放在優先位置,要做到處事公允、賞罰分明。同時,社會成員也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要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對待其他人的父母,像照顧自己孩子一樣照顧其他人的孩子,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互幫互助、誠實守信。
其二,平等。要實現大同社會,平等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因素。首先,官員選拔要平等,要做到“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以才能作為選拔標準。其次,財富分配要平等,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人皆勞有所得。《論語·季氏篇》中記載:“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這充分表明了孔子的經濟平等思想。最后,社會交往平等,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都是集體勞作,共同分配產品,沒有私有財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階級的出現,貧富差距拉大,高低貴賤凸顯,人們之間的交往也變得不平等。由此可見,人的本性是主張平等,只是外部因素改變了人的本性,因此孔子希望建立一個“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社會。
其三,和諧。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種“配合得適當而勻稱”的關系,儒家大同思想所蘊涵的和諧主要表現在人人和睦、社會協和,和諧是實現大同的途徑。一方面,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最基礎的是“修身”,要求提高自己的修養,鍛造優良的品格,做到誠信待人、講求信義,同時也要學會甄別善惡,信任他人,寬恕悔過之人,只有人與人之間建立一種堅不可摧的信任關系,才能實現“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惡其棄于地,不必藏于己”“外戶而不閉”的大同理想。另一方面,管理社會的人要注重關愛弱勢群體,人生而平等,沒有貴賤之分、親疏之別,對于老弱病殘者,鄰里百姓要平等相待、不可歧視,國家對其要予以照顧,使他們能夠維持基本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
以上三個方面為儒家大同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當前我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本出發點。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以大同思想為源流,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又根據時代發展、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不斷更新,塑造新的歷史以咨后世。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產生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同思想,是大同思想發展的新階段,擁有著更深刻、更廣泛的時代內涵。大同思想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理論源頭,歷盡滄海桑田,沉淀千年精髓,直至今日依舊繁華如初。從歷史發展到當今時代,大同思想在不同的時期也有著不同的內涵。
1.先賢孔子的大同思想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儒學大師,其大同思想的精髓集中體現在《禮記·禮運》中。這本著作以寥寥數語向世人展示了天下為公、平等和諧的大同社會的面貌,此為儒家學派窮極一生想要達到的社會理想。但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爭霸,周室衰敗,自夏朝以來“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都難以為繼,大同社會更如幻影。孔子一生極力提倡“克己復禮”,退而求其次先恢復小康社會。小康社會是僅次于大同社會的理想社會模式,指的是治國依禮法、人民同安康的社會。盡管孔子的大同理想在當時并未實現,卻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漢代董仲舒的大同思想
董仲舒的大同思想是對孔子大同思想的繼承轉化,其思想多與現實政治緊密聯系,具有明顯的階級性。
首先,追求天下統一。《春秋繁露》有言:“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國則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禮樂,一統于天下。”董仲舒雖然和孔子一樣追求統一社會,但是與孔子設想的天下為公、君代民治理國家的民主社會不同,董仲舒指出君權受命于天,君主是一國權威之中心,擁有統治臣民、治理國家的最高權力,其責任是要建立一個思想統一、有序穩定的大一統社會。
其次,奉行察舉制度。《漢書·董仲舒傳》記載:“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可見,董仲舒在察舉制度的誕生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不同于貴族壟斷官職的世卿世祿制,察舉制度以德與才為選拔標準。德指品行修養,才指才能才干。選拔官員不再看出身門第,士人只要有真才實學,品行優良,都有機會踏入仕途。察舉制度體現的任用賢能體現了公正平等的思想。
最后,提倡“三綱五常”。“三綱五常”體現了大同思想中的和諧。“三綱”是指“君臣義、父子親、夫妻順”,“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三綱”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和諧社會,君與臣都要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父母與子女之間要有親情,夫妻之間應該和睦相處。“五常”是指一個人的品德修養,是為“三綱”服務的,只有做到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社會才能更加和諧有序。
3.北宋張載的大同思想
張載在《西銘》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民胞物與”指泛愛一切人和物。這一思想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上,彰顯了橫渠先生對大同社會的美好憧憬。首先,“民吾同胞”體現了張載的“兼愛”思想,雖然這種愛植根于宗法血緣關系,是有差別的愛,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平等的思想。在他看來,世間所有人,無論是君臣、父子還是其他的一些關系,都是一種同胞兄弟關系,沒有貴賤等級差別,都在天地這個大家庭中,每個人都應該承擔自己的責任,人與人要相親相愛、和睦相處、平等相待。其次,“物吾與也”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生態和諧思想。張載在《西銘》中把“乾坤”比作“父母”,將天地萬物的生存環境定性為一個具有倫理氣質的“人”,從而實現了人與天地的統一。他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氣生成,人也是如此,萬物秉持同樣的氣因而性相同,因此人與萬物為一體,都應該是平等的。天地作為人的父母,人對天地要像對自己的父母一樣懷有孝敬之情,不該破壞生態環境、掠奪自然,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張載的“民胞物與”思想展現了社會和諧、生態和諧的理念,是對傳統大同思想的獨特闡釋。引用郭鋒航教授對張載在《西銘》中所構想的大同社會的描述,就是:人人互相親愛,大家和睦相處,既無等級差別,又無尊貴之分;土地均平,社會穩定,既無壓迫剝削,又無斗爭訴訟,皇帝君主及平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1.康有為的大同思想
大同思想是康有為思想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1895年,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中國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挽救國家民族,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從思想層面探尋救亡圖存的出路。康有為通過批判窮困黑暗的社會現狀,渴望建立獨立、自由、平等的國家,發表了《大同書》這一著作。《大同書》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國家強盛、人民富足的美好藍圖,體現了康有為在政治、經濟、社會三個方面的大同思想。政治上,實行民主制度,建立君主立憲制。康有為認為,封建君主制始終以皇權為中心,政策決議不會以人民的利益為先,更何況清政府晚期朝廷腐敗,官員各謀其利,廢除這一制度勢在必行。而君主立憲制是一種西式的民主制度,主張建立公政府,管理國家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和各種福利事業,公政府的議員議長由人民選舉,代表人民的意愿共同討論決定國家的一切事務。同時,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三級行政制度,包括公政府、各度政府及地方政治局,所有官員在本質上一律平等,各自負責自己領域內的事務。經濟上,廢除私有財產,實行公有制,這是實現大同社會的基本前提。康有為說道:“今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產而后可;凡農工商之業,必歸之公。”農業上,“舉天下之田地皆為公有,人無得私有而私賣之”;工業上,“使天下之工必盡歸于公,凡百工大小之制造廠、鐵道、輪船皆歸焉,不許有獨人之私業矣”;商業上,“大同世之商業,不得有私產之商,舉全地之商業皆歸公政府商部統之”。在康有為看來,私有制是造成一切不公正、不平等的苦難根源,只有在農業、工業、商業方面廢除私有財產,社會生產資料全部歸公,每個人都是為國家工作,沒有任何本質區別,在一定程度上就能遏制剝削與被剝削的現象,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就能實現。社會上,主張人人獨立、男女平等。男尊女卑的觀念在幾千年的封建時代一直存在,婦女被封建禮教、倫理道德緊緊地包裹著,解放婦女,實現男女平等也是走向新紀元的重要標志。基于盧梭的天賦人權論,康有為提出:“凡人皆天生,不論男女,人人皆有天與之體,即有自立之權,上隸于天,人盡平等,無形體之異也。”也就是說,男女生而平等,都有自由權,這種權利是上天賦予的,并不因性別、形體而有不同。同時,康有為也提倡婚姻自由,反對封建包辦婚姻,男歡女愛本是人之天性,不該被束縛。以上三點是康有為對大同社會提出的實質性構想,反映了天下為公、民主、平等的思想。
2.孫中山的大同思想
孫中山的大同思想主要體現在三民主義中的民生思想方面。孫中山先生曾說:“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3]雖然這種類比不太恰當,但也顯示了孫中山先生對大同社會的向往。民生問題也就是生存問題,關乎人民幸福、社會穩定、國家強盛。民生主義的主要內容即“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平均地權”即核定地價、漲價歸公,實現耕者有其田。“民以食為天”,中國幾千年來都是一個農業大國,然而封建時代土地兼并之風盛行,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只能為地主勞作,受地主壓迫。天長日久,農民與地主之間的矛盾激化,便會引發農民起義,因此解決好農民的土地問題是實現社會穩定的關鍵。那么,如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呢?孫中山提出“耕者有其田”,主要包括限田、授田、租田,也就是限制地主的土地,將收歸為公有的土地給予農民或讓農民租種,這樣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貧富不均的現象,實現經濟上的平等。“節制資本”就是通過限制政策和稅收政策節制私人資本,發展國家資本主義,避免貧富不均、剝削壓迫等現象。孫中山認為,中國發展實業應該雙管齊下,凡適合個人經營的產業應該委托給個人,由法律保護,凡是個人不能獨自經營的,應交與國家經營。這種辦法可以極大地調動私人企業的積極性,私人企業一旦積聚大量資本并且聯合,其逐利本性就會大肆剝削勞動者,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孫中山先生提出要“節制資本”。“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都是為了縮小貧富差距、穩定經濟發展而提出的舉措,是民生主義的核心內容,也體現了大同社會的平等特征。
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的演講中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其核心內涵是“構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旨在發展本國的同時,照顧他國的合理利益,實現各方共同發展,正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的處世之道。當今世界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都在迅猛發展,國家之間、地區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貿易往來日漸頻繁。中國秉承“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傳統,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打造世界范圍內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基于中國傳統大同思想,具有“天下為公”的使命擔當、公平正義的治理理念、“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是大同思想內生演化的產物。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繁衍于傳統大同思想,是大同思想發展的一個更符合時代要求、更高階段的理論概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充分體現了大同社會的最高理想追求,二者具有內在一致性。
從先秦儒家提出大同思想到近代革命家對大同社會的不斷追求,不難看出中華民族“懷柔天下”的胸懷。首先,封建時代的天下雖然因為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認識能力不足而具有狹隘性,但是在其所認知的天下范圍內,他們向往天下為一家,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爭動蕩,世界安寧平和。其次,中國素來都是禮儀之邦,孔孟先賢的“仁”“義”“禮”也深入人心,古代統治者多推崇“懷柔遠人”“尚德抑武”的理念,對周邊國家以禮相待,不欺壓,不干涉,與之和平相處。大同思想倡導“天下為公”的價值模式,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奠基石,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基于全球現狀提出的治理模式,是為“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提出的具體方案。當今世界越來越變成一個緊密聯系的“地球村”,各國各地區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等交流日漸頻繁,相互之間交往活動越多,沖突矛盾就更易凸顯,特別是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深受影響。以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竭力兜售其“普世價值”,試圖同化與其價值觀不同的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從各個領域、各種途徑來搶占我們的意識形態陣地,沖擊我們的意識形態,奪取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話語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始終倡導“開放、包容、互惠、共贏”,強調各個主權國家、地區不論種族、宗教、文化傳統、社會制度、歷史發展有多大差異,都一律平等相待,共謀發展。人類是一個共同的整體,具有共同的利益,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幾乎所有國家都深陷其中,中國迅速做出決策,聯防聯控、同舟共濟、共克時艱,在國內疫情得到緩解的同時也積極向世界各國提供救援物資,分享抗疫經驗,在這場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中彰顯了大國的責任與擔當,得到了眾多國家的贊賞與感謝。相反,美、英等國的做法卻令人唏噓。由此可見,人類始終休戚與共、命運相連,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旨在維護本國利益不受侵犯的同時,兼顧別國的合理關切,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邦交,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提高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話語權。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強調的“和平發展、合作共存”的理念與傳統大同思想“天下為公”的原則緊密相連,一直以來中國都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一原則。
公平正義是界定大同社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孔子主張“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意思是要尊重每個人的生存權利,給每個人都提供盡其所能發展自己的平臺。孔子和董仲舒都主張在選拔官吏上要公平。孫中山提倡“耕者有其田”,在利益分配上要公正。這些都是公平正義理念在大同社會的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著眼于全球,將公平正義的治理理念提升到國際高度,倡導人類同舟共濟、合作共贏、攜手發展,倡導建立合理的國家關系和國際秩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提道:“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4]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貧富差距巨大,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不均衡發展狀況突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要求世界各國本著和衷共濟、共同發展的原則,建立一個多邊、透明、民主的國際治理體系和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世界秩序,讓更多的國家參與到共同的治理過程中,也以國際秩序約束各個國家的行為,踐行公平正義的理念。同時,提倡大國對小國要予以照顧,盡可能在多個領域進行幫扶,如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紅利,包括鐵路建設、原油管道建設、合作工業園建設和發展旅游業等。
儒家的大同思想誕生于先秦百家爭鳴的時代,吸納眾家之長,本身就蘊含著“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大同社會難免被人誤解為毫無區別的同質社會,實則不然。從《禮記·禮運》中可以看出,提倡“選賢與能”是因為存在無能者,要求“講信修睦”是因為有矛盾與沖突。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一個承認差異、追求和諧的社會,正所謂“和而不同,方是大同”。《論語·子路》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致意思是說,君子在面對與他人意見不一致時敢于表明自己的觀點,對待他人時刻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熱情,而小人表面上茍同附和,但心里卻暗生不滿。“和而不同”是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古往今來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準則,也是今天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理念。小到人與人交往,大到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交流,都要保持一種平等自主、彼此尊重的友好關系。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文化觀上來看,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著歷史文化傳統、自然地理條件、民族宗教信仰、語言風俗習慣、社會交往方式等各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帶來的民族文化都是獨有的,完全同質的民族和國家是不可能存在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繼承了大同思想的“和而不同”的理念,這個“和”字講究的就是包含著文化差異與對立的和諧,是在尊重文化多樣性基礎上尋求各文化間的共性,構筑平等包容的和諧文化觀。正如費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應當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消滅歧視,去除隔閡,努力探尋多元文化共存共生、并行不悖、和諧發展的新模式,以兼收并蓄和理解包容的態度促進世界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各民族文化繁榮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就是“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對中國外交戰略思想做出的重要創新,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核心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在傳統大同思想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出來的,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其根本價值所在就是一脈相傳的大同社會的“天下為公”“平等”“和諧”的價值觀。人類命運共同體將大同思想中蘊含的價值觀吸收內化,結合歷史發展演變和世界形勢變化創造出新的共同體理念。更重要的是,這一共同體理念又以自身的方式努力引導世界走向更加緊密相連、休戚與共的大同世界,也就實現了中國傳統大同思想在現代國家的變革式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