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阮
羅伯特·舒曼(RobertA lex ander Schumann1810—1856),是德國音樂發(fā)展長河里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對德國音樂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是德國乃至整個世界的音樂財富。舒曼于1810年生于德國的一個天主教家庭,正因生在一個這樣的家庭,為他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除了家庭所給予的物質條件,他個人對音樂的天賦和喜愛也是他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聲樂套曲《婦女的愛情與生活》是選自著名詩人沙米索所創(chuàng)作的長篇詩。舒曼創(chuàng)作中所體現(xiàn)的文學性也是一個時代的代表,他為藝術歌曲的選詞大多貼近生活,把生活與美學聯(lián)系在一起。其中,時代審美也對作曲家的音樂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當時的審美就是對美的追求,這種追求最終體現(xiàn)在作品里面。所以,在演唱舒曼作品時,能由衷感受到他作品散發(fā)出來的文學中的美與情感。這也是他的作品能在藝術歌曲史上占據(jù)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
舒曼與克拉拉的婚姻之路并沒有想象中順利,在他們共同抗爭了四年之久才最終得以結婚。這段艱辛的愛情斗爭的經(jīng)歷以及終于如愿以償?shù)幕橐觯顾膭?chuàng)作迸發(fā)出無限的靈感和熱情。帶著愛情的圓滿和未來生活的暢想,他將自我全部的情感融入到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中。《婦女的愛情與生活》便是這段時期的產(chǎn)物,這部套曲正是在他們結婚前兩個多月完成的。《婦女的愛情與生活》這首作品中的詩歌,來源于德國抒情詩人沙米索(Chamisso,Adelbertvon),他十分擅長于敘事歌謠以及浪漫曲方面的寫作。他的詩歌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語言雖然不夠華麗卻極富有美感。在他的寫作中,常常把關注點放在自然和人生上面。這首長篇詩《婦女的愛情與生活》是沙米索筆下一個普通少女的凄美愛情的自述。長篇詩被劃分為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描繪了少女一生的愛情生活,從一個女人初戀相知到結婚生子再到另一半去世女人守寡。在情感方面,這種刻畫的心理極易引起多數(shù)人的感情共鳴。1840年,舒曼在一次偶然之中看見這篇詩作,被沙米索筆下描繪的少女的故事深深吸引,創(chuàng)作靈感一觸即發(fā),將他看到的沙米索刻畫的故事寫進了《婦女的愛情與生活》這部聲樂套曲。舒曼在創(chuàng)作時,通過細膩的音樂語言,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出少女內心情感在不同時期發(fā)生的變化,深刻地表現(xiàn)出沙米索創(chuàng)作的意境,極具有感染力,容易引發(fā)大眾的共鳴。
藝術歌曲的演唱區(qū)別于歌劇音樂劇等舞臺表演形式,更注重對內心細膩情感的表達,對演唱者具有一個很高的要求標準。藝術歌曲追求的從來不是舞臺上的震撼,音量上的宏偉,更多追求的是一種聲音里的情感和修養(yǎng)。沙米索筆下少女的一生被舒曼譜寫下來,對一個少女一生愛情故事進行刻畫,有害羞心動有期待幸福也有悲歡離合。
女主人公的人設是一位十九世紀的少女。演唱第一首時,要對少女的羞怯感進行一個把握。演唱時要注意對氣息的保持,語言上的流暢,聲音上的控制。第一句中“ihn”和“sein”這兩個詞比較重要,時值上一定要保持住。在演唱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德語語言上的特點,每一句詞結尾的輔音是德語歌詞的一大特點,一定要演唱出來。作品第二首第一句“Er,der herrlichste con allen”進入一定要肯定,同時要注意弱起著一細節(jié)。情感上,要把握住對愛人的仰慕。這首作品中間部分的演唱需要特別注意,一種糾結感要表現(xiàn)出來。在第四十二小節(jié)上的“wahl”,出現(xiàn)在了最高音上,情感上到達一個小高潮,對愛情的渴望。第三首作品使用的是類似于宣敘調似的朗誦式寫作手法,演唱時需要富有激情,歌詞的顆粒感與彈性要充分得到體現(xiàn),女主人公的受寵若驚的情感要得以展現(xiàn)。在結尾時作漸弱漸慢處理,讓聽眾有余地去想象。第四首作品整體旋律十分優(yōu)美,幸福感一定要表現(xiàn)得豐滿。這首作品對氣息要求很高,一定要保持連貫飽滿,要有控制地去演唱出內心的幸福感。第五首作品是整部套曲中速度最快且語言十分豐富的一首,對語言要求很高。德語中所獨有的雙輔音結尾如“befriedigt”,每一個音都要咬清楚。正因為語言難歌詞多,換氣一定要自然。六拍時值的“mein”要注意做漸弱處理。結尾的“freudig scheidend aus eurer schar”是跟好姐妹的告別,所以帶有一抹淡淡的憂傷的情緒。第六首作品的是女主人公即將擁有孩子內心的堂皇不安,鋼琴伴奏烘托下的不安要表演出來。第七首作品是一位母親對孩子的表白,已為人母的充實以及貫穿全曲的喜悅之情。歌詞中“wonne(歡樂)”“Lust(喜悅)”“Gluck(幸福)”透露出來的幸福感。最后一首是丈夫去世所帶來的打擊感無力感,女主人公的悲傷欲絕的表演是這首的重點。
作為套曲中的第一首作品,運用的是歌曲中常用的二段體的結構。雖然是二段體,但旋律又有一點變化在里面。這首作品為降B大調,速度是小快板(Larghette),剛開始的兩句是全曲的動機,三拍子結構的運用十分明朗。整個旋律具有宣敘調的特征,又具有詠嘆調似的抒情性,這種配合將少女初遇愛人時內心的不平靜刻畫得惟妙惟肖。歌曲的前半部分是小調形式,描寫出她內心對愛情的苦惱。在逐漸推進中形成高潮,內心矛盾的特性也在此到達最高處。在第4小節(jié)中,和聲上是不協(xié)和音的運用,旋律中變化音以及半音的運用,對少女的內心活動起到一個烘托的作用,在歌曲快結束的時候,動機再次出現(xiàn),渲染了女主人公內心情緒的不安。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附點節(jié)奏在這首作品進行了多次使用,反復出現(xiàn)的附點節(jié)奏也是對內心的一個描述,讓我們也能體會到那種少女的嬌羞與怦然心動。這是一種含蓄的表達而非是把自己的感情完全暴露在聽眾的視角之下,讓人不禁產(chǎn)生更多遐想。
這首作品采用了復三部曲式來進行寫作,以親切活潑的表情開始創(chuàng)作。降E大調,4/4的節(jié)拍。伴奏部分運用柱式和弦,連續(xù)的八分音符是這首作品的一大特點。前半部分是對第一首感情的延續(xù),少女內心活動的開始,對愛人感嘆與愛慕。雖然作品很像宣敘調,但卻又在宣敘調基礎上更加流暢。從第十小節(jié)開始重復,突出對愛的“他”的強調——“我愛的他,比任何人都要高貴”。到中間部分速度開始慢下來,對愛人相見時,生動形象地對猶豫、掙扎的內心進行了刻畫。在鋼琴伴奏的音樂部分,間奏時巧妙地運用著歌唱開始的旋律,是女孩內心的自述。在結尾歌曲的主題再現(xiàn),感情卻不再像開始那么激動,而是增加了一份自卑在里面,內心是糾結的,對愛人的愛意和對自己的不自信,也為下一曲進行了鋪墊。
這首作品是一個單三部曲式作品,小調開始。作品上來一個音都沒有給,直接以一個“f”強的表情記號開始,這樣的創(chuàng)作更能體現(xiàn)少女的驚措。從速度上來看,該樂曲為快板。在鋼琴伴奏織體上,主要運用的是柱式和弦。這首作品人物內心形象十分突出,朗誦式的旋律反映了女主人公內心的不平靜。級進的旋律以及反向跳進的使用,增添了少女的意外感。在作品的B段,創(chuàng)作上形成了對比,抒情式的訴說,“我沒有把握,我不敢相信”體現(xiàn)出來。緊接著,連續(xù)的切分音的使用是女主人公激動內心的刻畫。在后面再現(xiàn)的部分,速度慢下來了,在速度和強弱上形成了對比。情感的轉換為下一曲埋下伏筆,也是女主人公身份轉變的開始。
這部作品是整部套曲中最受歡迎且傳唱度最高的一首歌曲。女孩的美夢終于得以實現(xiàn),望著手中的戒指,即將要和心愛的人共度一生。這首作品為回旋曲式,伴奏部分采用了分解和弦的伴奏織體,節(jié)奏平穩(wěn),鋼琴伴奏與歌唱部分相呼應。樂曲的旋律給人充滿幸福的感覺,是一種對愛情的美好感嘆以及婚姻的美好向往。想象著戒指真的戴在了女主人公的手上,即將成為你的妻子,期待已久的愛情重要成了現(xiàn)實,內心無限感慨。開始自然流露的情感,在第十四小節(jié)開始情感遞進。第二十五小節(jié)開始,快速且重復的八分音符填滿了鋼琴部分,作品推向了高潮,體現(xiàn)女主人公內心的那份堅定,漸強漸快的手法推動著情緒以及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最后又回到了樂曲開始部分的主題,女主人公表達了對以后幸福生活的展望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憧憬之情。
這首作品的曲式結構運用了采回旋曲式,在伴奏織體方面多為分解和弦,并對作品中情緒的烘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明朗流暢的伴奏織體帶動了作品的整體氣氛。因為這首作品講述的女主人公婚期來臨,婚禮前姐妹們來幫她打扮陪伴她步入愛人身邊,這種心情是難以形容的激動。這首作品的調性也是從降B大調經(jīng)歷轉調又回到降B大調,如同他們的愛情,最終有一個圓滿的結局。在第三十四小節(jié),高潮到來,持續(xù)了六拍的高音足以表達出女主人公內心激動的心情。六拍的高音之后又平和下來,在第四十三小節(jié)又回到了開始的速度,回到了開始的歡樂氛圍。然而在音樂的最后,有一小段轉向了降G大調,表達了女主人公不想跟親愛的姐妹分離告別,內心的淡淡憂傷。在作品處理中,通過不同的速度以及強弱的對比,體現(xiàn)出主人公的內心活動。
這首歌曲的結構采用簡單明了的單三部曲式,G大調。開始得譜面上寫著慢板,親切的。以慢且弱的旋律開始,簡單且連貫的鋼琴伴奏下旋律平穩(wěn)進行。整體講述的是女主人公人生中即將會迎來新的生命,心中對生命及生活的無限感慨與愛意。從少女到一名母親,人生角色發(fā)生了重要改變。樂曲開始處是一個弱拍上的兩拍半時值的長音,輕柔的力度開始,注重音樂的連貫性。在音樂進入B段之前,作品開頭的旋律再次出現(xiàn),是對女主人心情的一個延續(xù)。而在音樂的B段,調性發(fā)生了轉變,轉到了C大調。因此,給人的感覺是十分明朗寬廣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最后再現(xiàn)了開始的部分,速度變化為慢板,舒展的音樂情緒由此展開,最后作品在緩慢中結束陳述,女主人公的心情也從又驚又喜轉化為了輕松愉悅,她開始期待著孩子的到來。
在整部套曲的這首作品中,女主人公已經(jīng)與剛開始少女內心的單純愛情變得完全不一樣了。歌曲由三個樂段組成的,D大調,三個樂段速度越來越快,感情是在不斷遞進的。初為人母的女人的喜悅在這里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音樂開始處的兩個和弦中,情緒需要非常快的進入,想象著唱著歌給自己的孩子聽,用親切愉悅的音樂去講述;左手伴奏型在二十六小節(jié)出現(xiàn)變化,從分解和弦到柱式和弦,擁有孩子的喜悅通過柱式伴奏達到頂點。在歌曲的最后段落中,歌詞與開頭相呼應,女主人公的幸福感也通過音樂傳遞了出來。可以說,這首作品其速度快、歌詞多的特點,也為演唱者增添了一定的難度。
本曲是整部套曲中的最后一首作品,是一個由獨立樂段構成的一段體曲式結構,慢板,由六個樂句組成。以d小調三和弦開始,講述了女主人公丈夫去世給她帶來的悲痛,在絕望痛苦中的敘述。這首作品的風格類似于宣敘調,但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戲劇性,用內心獨白來講述心愛的人離開了人世間內心的悲傷。其中不協(xié)和和弦的運用,極大地提升了作品憂郁的氛圍,很好地渲染了內心的情感,讓人感受到女主人公的不幸。從整體的音樂與情緒上來看,這首作品是整部套曲的結束,也是整部作品的伊始。在最后鋼琴的伴奏音樂中,回到了套曲第一首的音樂主題,作曲家在這里寫作了很長的一段后奏,緩緩地流淌著第一首的旋律,仿佛又回到了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作品的完整性也得以體現(xiàn),不僅深化了作品的主題,給人充滿無限的感慨與深思。
舒曼在藝術歌曲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是十分令人震撼的,他將浪漫發(fā)揮到極致,對后來作曲家在藝術歌曲領域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婦女的愛情與生活》這部套曲是舒曼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風格以及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他通過音樂語言講述了少女的一生,即從少女到結婚生子再到中年喪夫,既有抒情性又充滿戲劇性。《婦女的愛情與生活》也是本人十分喜歡的一部聲樂套曲,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讓大家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