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劍
(江蘇省如東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南通 226400)
中國最早對褶皺的記錄是在漢代。《子虛賦》中有一句話:“于是鄭女曼姬,被阿緆,揄纻縞,雜纖羅,垂霧縠。襞積褰縐,郁橈溪谷。”其中,“襞積”就是古代衣袍上的褶裥,引申含義就是皺紋,指事物重疊和堆積。隨后又在元朝的《感皇恩 賦疊羅花》中也出現了“襞積”一詞,根據古文記錄可以看出,古代人對服裝上的褶皺非常重視。漢代劉歆所創作的《西京雜記》中記載,趙飛燕不小心將衣服壓出了褶皺,由此設計出當時非常受歡迎的裙裝,又稱“流仙裙”。“流仙裙”穿起來輕盈姿態,不免讓人聯想到天上的仙女,提升了穿著者的氣韻,同時伴隨穿著者的各種動作,還能賦予服裝節奏感,動態與靜態的結合更能展現出視覺效果,非常貼合古人對服裝的審美需求,所以當時人們爭先恐后地購買和效仿。尤其到了唐代,大多上層人士為了追求穿著的舒適感,采用輕薄柔軟的面料進行褶皺設計,為了更好地襯托出“流仙裙”的視覺效果,搭配了短衣、披肩等,甚至設計出拖地裙,以增強服裝的視覺效果,進而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賦予服裝藝術性。到了元明清時期,服裝的褶皺設計越來越少。我國苗族有一款褶皺設計非常突出的“百褶裙”,這種褶皺工藝設計手法非常注重細節,但大多數為中短款的裙子,立體感非常強,褶皺造型有很強的動態感,也是苗族服飾文化的重要表現之一[1]。
服裝藝術的表達最早在歐洲地中海區域興起。以古希臘服飾為代表,其所呈現出的自然感、簡約感、優雅感讓人看到后贊嘆不已,不僅對歐洲地區的服裝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對世界服飾的發展也有著決定性作用。雖然當時的服裝只是簡單的一塊布,但是由于穿戴方式不同,依據布料質量而產生的自然垂褶突出了面料本身的自然感,也充分還原了面料的自然感,可以對人體的身形進行塑造,并且遮蓋身體的不足,進而凸顯女性身體的線條美,在實現服裝基本功能的同時來表達其中的藝術性。尤其是后期誕生的巴洛克藝術以及洛可可藝術,在服裝設計上更注重突出藝術元素,給人的視覺上帶來強大的沖擊力,特別是絹絲類面料,是當時服裝設計的主要面料。在設計男裝時,通常在領口、袖口、褲腳等處采用褶皺工藝;在設計女裝時,通常在腰部的裙擺處以及臀部位置著重進行褶皺設計,能夠更好地塑造女性的身體形態、增強視覺效果以及提升褶皺工藝的裝飾性,以此吸引他人的注意。在洛可可藝術興起的背景下,服裝設計更追求簡約和輕便,一般是在袖口、衣扣處采取簡單的褶皺設計,在裙身下部加以簡單的褶皺處理,既能去除大面積褶皺工藝造成的繁重感,又能突出穿著者優雅的氣質。尤其在各大時裝周上,褶皺工藝被大量運用于服裝設計中,比如褶皺的直線設計搭配一些具有金屬質感的裝飾,能夠從視覺上給服裝帶來三維空間感以及藝術性。此外,采用褶皺工藝制作的服裝能夠讓穿著者適應不同的環境,也非常方便清洗,穿著舒適度能得到一定提高,既能擴大服裝的內部空間,又能恰當處理服裝的外部空間,升華人體的自然美。西方褶皺藝術表達形式與中國服裝設計所要表達的含義非常相似[2]。
如果服裝設計是一種藝術語言,褶皺就是優化語言的一種表達形式。褶皺可以根據服裝的不斷變化來滿足消費者對服裝的要求,根據著裝者的不同體態進行改變,提升著裝者的穿著效果,進而更好地協調整體美感。褶皺能夠極大程度地發揮服裝的美感,揚長避短,強化其關鍵作用,運用于服裝設計時能夠完美呈現出服裝的立體感以及層次感,賦予服裝動態感,使服裝整體效果達到最佳,展現設計細節并實現藝術性表達。
面料是設計褶皺造型時的主要載體,由于面料的材質、特性、功能不同,所呈現的效果也不同。盡管面料相同,但通過對細節的把控,也能呈現出多樣化的褶皺效果,所以面料對褶皺效果有著直接影響。
2.1.1 褶皺在柔性面料中的應用
柔性面料的材質以棉麻、絲綢為主。柔性面料的硬度小、質感輕薄,可以給穿著者帶來極大的舒適感,并且有很好的自然垂落感,能夠很好地修飾穿著者的形體線條,給人一種柔美感。但是由于這種面料過于輕薄,褶皺造型設計難度較大,很難進行塑形,無法呈現出復雜的形態效果[3]。
2.1.2 褶皺在硬性面料中的應用
硬性面料與柔性面料是相對的,硬性面料比較容易設計,可以形成立體感較強的褶皺造型,有著較強的支撐力,能夠更好地表達褶皺的藝術性。因此,對硬性材料的細節把控非常重要,尤其需從服裝外輪廓的搭建上強化服裝整體效果。雖然硬性面料很難凸顯穿著者的身體曲線,但是可以遮掩身體的不足之處,硬性面料中的褶皺設計可以從視覺上增強穿著者的重量感。
2.1.3 褶皺在亮性面料中的應用
亮性面料經常用于舞臺表演服裝和晚會服裝,其自帶亮度在燈光的襯托下可以更好地增強舞臺效果。隨著人們思想以及生活理念的改變,應用褶皺工藝的亮性面料可以根據不同場景進行日常的服飾設計,可以為日常服裝增加很多亮點。比如波浪形的褶皺工藝,可以在光線的襯托下產生不同的變化,在深色系的搭配下可以降低視覺沖擊力[4]。
2.1.4 褶皺工藝在透明性面料中的應用
透明性面料通常為輕紗、合成纖維、雪紡等類型,為服裝效果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質感比柔性面料更柔和。透明性材料也可以制作具有一定支撐力的輕薄面料,可以創造半開放式的立體空間。將褶皺工藝融入透明性面料設計中,半透明的感覺和支撐出的立體感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半隱半現的感覺。輕盈、性感、有力等視覺效果能夠帶給穿著者更好的體驗感,凸顯穿著者的優雅氣質。
2.2.1 表現形式與種類
褶皺的制作工藝主要分為兩類:自然褶皺和有規律的褶皺。自然褶皺主要是遵循褶皺的自然規律,古希臘時期的服裝就是自然褶皺最好的參考,自然褶皺表現得非常流暢,褶皺的視覺效果根據面料的材質、垂直性、面積以及著裝者自然體態的變化而變化。與自然褶皺不同的是,有規律的褶皺有多種處理方式和工藝,結構造型設計效果與自然褶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對美的表現進行操控。
2.2.2 表現手段
在硬性面料上,通常選擇淺浮雕來表現褶皺,通過在硬性面料上有規律、有條理地排列褶皺來豐富表現效果,給人視覺上帶來有規律的錯位感。同時,根據構建規律,可以將其分為空間立體構建、點線面構建、多方位連續構建、逐級變化4種類型。(1)通過空間立體搭建進行規律性褶皺面料的設計時,需要遵循褶皺的自然規律、持續性、空間感和紋樣;(2)通過點線面構建設計的規律性褶皺面料,可以更好地讓設計師進行褶皺“定點”;(3)通過多方位連續構建以及讓規律性褶皺面料根據紋路和圖案進行有規律的定點后做縫隙處理,以提升裝飾效果;(4)采用逐級變化的規律型面料進行設計時,工藝更復雜,需要不斷變化和調整搭配,呈現出非常具有節奏感和流動感的變化規律。當完成褶皺設計后,服裝設計師應該關注服裝所呈現的靜態效果和穿著后的動態效果,對服裝的局部收擴、紋路纏繞、褶皺重疊、上下穿插等進行修整。紋路的纏繞是為了提高服裝整體的新穎度,同時優化服裝的外部線條和增加體量感,凸顯整個服裝的紋路效果。局部收擴可以改善褶皺的直線造型所造成的僵硬感,適當加入弧線、拐角等可以賦予服裝整體動感。褶皺的重疊設計可以強化規律性褶皺面料的視覺效果,上下穿插可以是一塊面料或隔著多塊面料進行,從不同的角度增強褶皺交替所帶來的服裝效果[5]。
通過研究發現,褶皺是服裝設計中藝術性表達的關鍵因素,占據首要地位的就是褶皺所蘊含的美學形式。褶皺是根據不同的面料進行造型設計的手法,可以改變面料中原屬形態特征,二者雖然看起來相似,但實際運用起來并不相同。
“褶”與“皺”的表現不同,“褶”是服裝有規律地折疊而產生的痕跡,“皺”是因為面料材質過于緊繃或者揉捏后形成的比較自然的紋路,所以在服裝設計,可以在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方式,同時不同的面料中所產生的效果也不同。褶皺作為服裝設計的關鍵元素,應該體現自然美的形式,所以褶皺包含兩種含義,進而美學形態也有所區別。
“褶”是將面料進行有規律的處理,使面料產生一定的視覺效果和質感。根據面料的大小和數量進行有規則的折疊,根據服裝的用途進行自由變化,所呈現出的效果也不盡相同,以規則為主,雖然變化自由,但是具有條理性。“褶”的形式也有所不同,有固定的褶皺和靈活的褶皺、正褶和反褶的區分。靈活的褶皺可以將部分縫合,其余部分處于打開狀態,可以增強服裝的層次感,固定的褶皺可以通過燙熨形成固定的形狀,紋路更清晰、工整;正褶是為了凸顯褶皺的體積感,反褶是為了增強面料的延伸感。
“皺”在服裝設計中的形成方式更多,需遵循兩種特性—自由性和隨意性,給人的視覺感要自然、不做作。根據皺的特性,一般采用自然堆疊,隨意進行造型設計,將動靜自然融合到一起,體現出服裝自由、親和的藝術精神。設計師可以大膽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將款式、面料以及工藝手法進行個性組合,創造出更多的風格和造型效果。褶皺的內容雖然看起非常復雜、嚴謹,但是又非常簡單、隨意。
服裝不僅有裝飾作用,還有一定的功能性。人本來就是不規則且立體的,需要不斷活動,所以要根據人體的實際情況進行褶皺設計,而褶皺松緊程度需要滿足人體運動和服裝款式造型的需要,外形的變化也將賦予服裝運動性和空間美感,根據不同的需求,還可以產生褶皺紋路和形狀。因此,在現代服裝設計中,褶皺的布局非常關鍵,褶皺的數量、方向、動靜區分要相對應,較好地還原其自然形態和屬性,體現服裝的藝術性和功能性。
褶皺的運用進一步豐富了服裝的造型語言,甚至擴展了空間設計的表現形式,提升了著裝者運動時的舒適度,同時在服裝造型創新方面又提供了較多手段。從古至今,服裝設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不僅追求服裝的功能性和裝飾性,還重視服裝的舒適性以及藝術性。
隨著人們理念的不斷更新,褶皺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主要是強調造型的立體感、層次感和時尚感,將褶皺的自然感和人的自然形態完美結合,在裝飾的同時,通過不同的造型設計來凸顯人體線條,從造型上滿足人們對優化形體的需求。褶皺的設計風格是將動態與靜態相融合,從設計角度來看,體現了藝術性;從經濟角度來看,又非常實用,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尤其近幾年,受到傳統服裝設計風格的影響,現代服裝設計也開始追求復古,褶皺設計在服裝造型設計中得到了高速發展。
尤其在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改變了自身的消費觀和審美觀,每年流行的風格也在快速更新,服裝款式和材料日益豐富。服裝制作工藝也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服裝設計師可以根據褶皺的設計概念進行創新設計,以滿足自身對潮流時尚的追求。因此,設計師應該充分明確褶皺與形態、空間和時間的融合搭配關系,結合穿著者的身體形態與服裝面料,設計出更新穎的服裝,這種褶皺造型設計方法是褶皺平面化設計對三維褶皺加工過程的創新升華。通過褶皺堆疊、折疊、翹曲等設計手法,使服裝材料既能滿足人體的造型使用需求,又能賦予服裝強烈的三維視覺立體感。
服裝設計中的褶皺元素不僅可以提升裝飾效果,還可以提高服裝的藝術性和美感,展現出不同的服裝文化。本研究通過對褶皺在中西方的興起和運用進行分析,與現今褶皺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手法進行對比,對褶皺在不同面料上的處理和制作工藝進行深入研究,將現代功能主義與唯美主義相融合,深入了解褶皺技術是如何設計出大眾所喜愛的服裝造型。隨著工業的發展,面料材質也逐漸豐富起來,滿足了人們對褶皺面料的不同需求。時至今日,服裝設計不斷融合新的元素、處理工藝和設計方式,服裝設計師也在不斷更新設計理念,以此優化褶皺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