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瑞 鄭 諒
(1.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2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 廣州 510405)
痛風性關節炎(GOUT)是由于人體嘌呤及尿酸代謝異常,尿酸鹽結晶沉積在全身多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中產生的無菌性炎癥,表現為關節處紅、腫、熱、痛[1]。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改善,過量攝入海產品、過度飲酒、缺乏運動等社會人群不斷攀升,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量也逐年上升并趨于年輕化。據流行病研究報道,目前高尿酸血癥在中國的發病率可達13.3%,其中痛風性關節炎發病率為1.1%,多發于男性患者[2]。在本病急性發作期,西醫的治療目標是迅速緩解疼痛,首選藥物是NSAIDs和秋水仙堿,但在服藥過程中,患者容易出現胃腸道刺激、皮疹、發熱、肝腎受損等不良反應[3]。中醫治療GOUT的手段豐富,其中針灸在臨床中治療此病取得良好效果,現代研究表明針灸起效與減輕炎癥反應、鎮痛、促進關節受損細胞修復、降低尿酸含量等機制有關[4]。
楊文輝教授是嶺南針灸名家,廣東省名中醫,從事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近50余年,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善于針灸治療各類疑難雜癥,療效滿意。楊教授熟讀針灸經典,承先人治法精髓,結合自身多年豐富的臨床經驗,認為急性GOUT主要責之正虛邪實,主要是由于脾腎不足,濕熱痰瘀實邪內盛,感外邪而誘發。現將楊文輝教授辨治思想及臨證經驗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根據GOUT的臨床表現,其屬于中醫學“痹證”“白虎歷節”“旋風”等范疇。楊教授認為GOUT的發生是由于平素飲食不節或先天稟賦不足等導致臟腑失調為本,體內濕熱痰瘀壅盛為標,并因外在風寒濕淫邪而誘發,證屬本虛標實、虛實兼雜。經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胃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參與人體氣血津液代謝,脾胃運化失司,則濕濁內生;而濕性黏滯,易阻氣機而化熱。同時楊教授認為嶺南常年氣候炎熱、環境潮濕,體內濕邪易與外相感化為濕熱邪氣[5]。如《醫學正傳》所言“肢節腫痛……濕熱流注于肢節之間而無己也”。濕熱之邪是GOUT發生的關鍵因素。《本草綱目》曰“涎者脾之液,美味膏粱炙,皆能生脾胃濕熱,故涎化為痰”。《格致余論》言“痛風,惡血入經絡證。血受濕熱,久必凝濁,所下未盡,留滯隧道,所以作痛”。濕與熱結而成痰,熱與血結而成瘀,濕熱痰瘀實邪結聚,阻礙人體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腎為先天之本,非后天之氣不能生,后天不足以補先天,則腎臟蒸騰氣化水液功能失司,濕濁無法排泄,加重內濕。經云“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肺臟功能正常發揮,皆有賴脾臟水谷精微滋養;脾病不能散精歸肺,則肺衛外御邪之功削弱,風寒濕等邪氣乘虛而入;濕熱痰瘀邪氣隨經絡運行留滯關節,與外邪相合,則發為痹病,導致關節紅腫熱痛。
2.1 清熱利濕,泄濁定痛 楊教授認為GOUT急性發作多由患者嗜食肥甘醇酒,或素體火旺,或過食香辣,釀生濕熱,濕熱邪氣流注關節,痹阻不通,故多有局部膚溫升高,皮色紅腫,劇烈疼痛等癥,如《萬病回春》云“一切痛風,肢節痛者,痛屬火,腫屬濕,不可食肉”。故清熱利濕止痛是治療的關鍵。楊教授認為GOUT患者多伴有面垢油光,口苦或口臭,小便色黃,大便黏滯不爽、臭穢,或陰部潮濕瘙癢,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等里熱表現,通利二便可為濕熱邪氣找到出路。
選穴處方以陰陵泉、水分、膀胱俞、承山等穴通過調節水液代謝使熱邪從尿道排出。《百癥賦》云“陰陵泉、水分,去水腫之臍盈”。陰陵泉穴屬合水,與水分穴相配可通利三焦、開通水道、通利小便;《靈樞經》謂膀胱為津之府、水之門,取膀胱俞有疏通膀胱、清熱化濕之力;承山屬足太陽膀胱經,通過激發膀胱氣化水液達到袪濕的作用,并有較強疏筋止痛之功。同時輔以曲池、豐隆、內庭等穴通腑降濁,促進濕熱痰邪從腸道而出;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具有清泄陽明濕熱、調理大腸血氣之功;豐隆屬足陽明胃經之絡穴,刺激該穴可健脾祛濕、泄熱通腑、降痰濁;內庭為胃經滎穴,可清瀉胃腸濕熱,理氣止痛。楊教授認為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體內2/3尿酸經腎臟隨尿液排出體外,1/3通過胃腸道排出[6],故通利二便雙管齊下,可以較快促進尿酸排出體外。
2.2 活血化瘀,通利血脈 楊教授認為GOUT患者血脈常有瘀滯,一是因外感淫邪及內在的痰濕阻礙氣機,氣為血之帥,氣滯則血澀,瘀血由生;二是由于濕熱邪氣壅于血分,搏血成瘀,且瘀熱互結易損傷臟腑及絡脈[7]。國醫大師朱良春指出痛風“凡此濁瘀內阻使然,實非風邪作祟”,并創立“濁瘀痹”的病名,突出瘀為發病過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8]。
楊教授認為“用針之類,在于調氣”,治療痹病常選用四關穴。《針灸穴名解》云“合谷、太沖各二穴,名為四關,以其能大開通也”。四關穴,一上一下,可調節人體氣機升降與氣血的運行,具有解表、理氣等功用,氣機鼓動則解外在淫邪、推動內在郁滯痰濕,血脈得通,即氣行則血行之意。《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實則泄之,菀陳則除之”,楊教授臨床還配合大椎、膈俞、地機穴、阿是穴刺絡放血。刺絡放血療法具有清熱散結、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等作用,在治療GOUT方面有獨特優勢,可快速緩解關節腫痛程度并降低尿酸值、抑制炎癥因子釋放而發揮抗炎作用[9]。大椎穴位于督脈,手足三陽經在此相交,故為諸陽之會,出其血,可清瀉陽邪、涼血祛瘀;膈俞為血會,擅治血病,具有和血養血、祛瘀通絡的功效;地機為脾經的郄穴,陰郄主血,其行氣活血、解痙鎮痛功用較強;阿是穴則在急性疼痛關節部探尋,以痛為腧;現代研究認為通過關節局部阿是穴放血,可使局部沉積的尿酸鹽隨血液排出,同時可以加速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環,減輕關節腔尿酸鈉的沉積,減少炎細胞的浸潤,從而緩解局部癥狀[10]。
2.3 調理臟腑,扶正祛邪 楊教授認為GOUT發病的根源責之脾腎,《景岳全書》指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脾腎調節人體水液代謝,若脾腎失調則水津不得正常生化,清濁代謝紊亂,繼而導致濕熱痹阻、痰濁瘀血壅滯經絡等標實的證候。故治療當健脾補腎以泄濁。
金代醫家李杲提出脾胃居人體中央,乃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素問·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GOUT患者過食肥甘醇酒,致脾胃虛損,運化失職,升降失調,中土壅滯。楊教授臨床常用章門、中脘、足三里穴調理中焦脾胃。《東垣針法》曰“足太陰虛者,于募穴中導引之于血中……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于足陽明胃之募穴中引導之”。取足太陰、陽明之募穴可補益脾胃之氣,助中氣斡旋,恢復升清降濁的機能;配合胃腑之下合穴足三里,增強健脾和胃的功效。脾與胃一臟一腑,升降有序,則體內水濕得以運化,并可化生氣血濡養臟腑、關節宗筋。楊教授認為治療GOUT患者要補腎俞,此為腎之精氣輸注之處,是補腎之要穴;配合髓會懸鐘,通過填髓實腎氣;太溪為腎經原穴,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故選用此穴可補益腎臟虛損。腎為水臟,陰陽之本,腎氣充則氣化功能加強,促進痰濕濁邪代謝,恢復體內氣血津液正常輸布。據研究表明,針刺腎俞、太溪穴可改善腎功能,并抑制腎小管上皮細胞對尿酸的重吸收作用,促進尿酸的排泄[11]。此外,患者常因外感邪氣而誘發本病,乃肺臟失后天氣血供養導致,故楊教授常配伍肺俞、列缺、尺澤穴,補肺實衛,增強機體防御外邪、抗邪外出的能力。
2.4 調神止痛,安養血氣 中醫對疼痛的認識主要是由于外感六淫、飲食不節、內傷七情及跌撲挫傷等原因導致氣血運行澀滯,導致“不榮則痛、不痛則痛”。《靈樞·營衛生會篇》曰“血者,神氣也”。心主血脈、主神明,主人身之知覺,所以當人體氣血澀滯時,心神得以感知,從而產生疼痛的感覺。王冰注曰“心寂則痛微”故調養心神可以降低患者疼痛的感知,緩解GOUT急性疼痛”。正如國醫大師賀普仁在《針灸治痛》著作中所言,針刺可以通過“以移其神”從而達到“住痛移疼”的目的[12]。同時,神明則氣血津液運行代謝有序,通則不痛,榮則不痛。
楊教授針灸調神處方常取神庭、印堂、間使、神門等。腦為元神之府,元神為先天之神,可激發、推動心神的正常運作[13]。《難經》曰“督脈者……入屬于腦”。督脈為陽脈之海,神庭、印堂位于督脈,通過聚集頭部陽氣,使陽氣精以養元神;而心神為后天之神,是統帥人體各臟腑經絡的功能活動、調控情緒的主宰。選取心經神門及心包經間使養心安神;“主明則下安”,心神得養,則疼痛知覺降低,同時可使氣機暢達,氣血津液有序運行,臟腑功能協調共濟。《金針梅花詩抄》曰“病者之精神治,則思慮蠲,氣血定,使之信針,不疑不惑,則取效必宏,事半功倍也”。楊教授認為在接診時應與患者加強溝通,讓患者知曉病情及針灸治療方案,令其心情平靜,有助于提高針刺療效。
患者,男性,41歲,2018年6月11日就診。主訴:左側內踝紅腫熱痛1 d余。患者既往體檢發現高尿酸血癥病史2年余,未曾服用降尿酸藥物。患者訴近期應酬較多,平時怕熱貪涼,昨日晨起發現左側踝關節疼痛,未予處理,現疼痛逐漸加劇,遂來我院針灸科就診,查白細胞總數11.33×109/L,血尿酸693.50 μmol/L。刻下見:低熱,體溫37.8℃,形體肥胖,左側內踝關節周圍紅腫,局部膚溫偏高,疼痛劇烈,夜間痛甚,刺痛為主,步態跛行,情緒急躁,腹部脹滿,口苦口干,口有酸臭味,大便較黏滯,小便黃,納眠尚可,舌暗紅,苔黃厚膩,脈浮弦滑。西醫診斷: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中醫診斷:熱痹(濕熱瘀阻證);治宜清熱利濕、化痰祛瘀,兼以補益臟腑、調神止痛。針刺:(仰臥位)神庭、印堂、章門、中脘、水分、間使、神門、合谷、列缺、陰陵泉、足三里、豐隆、內庭、太沖;(俯臥位)肺俞、腎俞、膀胱俞、承山、懸鐘、太溪。刺絡放血:阿是穴、大椎、膈俞、地機。操作:使用安爾碘消毒施術腧穴表明皮膚,神庭、印堂、間使、神門、合谷、太沖得氣后使用平補平瀉法;水分、列缺、陰陵泉、豐隆、內庭、承山得氣后使用提插瀉法,余穴得氣后使用提插補法。楊教授刺絡放血操作常選用規格5號注射針頭(0.5 mm×19.7 mm),消毒皮膚后,淺刺穴位周圍3點,以刺中表淺血絡為佳,再施以真空罐抽吸進針點3 min,出血量多者可達幾毫升,以達“盡出其血”“血去必已”之功。急性期針刺治療每日1次,放血隔日操作1次,治療5 d為1療程。囑患者清淡飲食,禁酒及高嘌呤食物,加強運動。治療1次后,患者疼痛明顯減輕,可正常行走。針刺治療1個療程,左側內踝關節痛愈,腹脹、口臭等情況改善。后繼續間斷治療2個療程,7月20日復查尿酸:306.50 μmol/L。隨訪1年痛風未復發。
按語:本例患者GOUT急性發作是由于飲食不節、外感寒邪誘發。飲食內傷脾胃,運化功能失司,濕熱內生,腹部脹滿、口干口臭、大便較黏滯、小便黃皆為體內濕熱之征;濕性重濁、趨下,故發于下肢內踝關節。濕熱搏血成瘀、成痰,關節刺痛、夜間痛甚、舌脈皆為濕熱痰瘀互結之象。肺氣不足,寒邪入侵,正邪交爭于表從而出現發熱。《金匱要略》曰“隨其所得而攻之”,故治療當以清熱利濕,化痰祛瘀;予陰陵泉、水分、膀胱俞、承山穴清利濕熱從小便而出,曲池、豐隆、內庭通腑氣以袪痰濕濁邪,配合刺絡放血法祛瘀生新,通利血脈,暢運氣血運行道路。同時補益肺脾腎三臟,固本以助袪邪;取東垣針法足三里、章門、中脘3穴補益脾胃,及背腧穴、原穴等補益肺腎臟腑元氣;肺脾腎三臟調和,氣血津液代謝有序,御邪有力。合以調神針法平患者急躁情緒,安養血氣以止痛。諸穴相合,可短期內快速緩解GOUT急性疼痛;后期加強鞏固治療,標本兼治,可顯著降低血清尿酸的含量,預防GOUT復發。
楊教授強調,GOUT發病率的攀升與患者飲食不節、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故應對患者進行正確的生活習慣宣教,以減少疾病的誘發。楊教授認為急性GOUT證屬本虛標實、虛實兼雜,以脾腎臟腑失調為本,體內濕熱痰瘀壅盛為標。在治療上主張通利二便使體內濕熱痰濁有出路可去,通過刺絡放血療法通暢脈道,并通過募穴、背俞穴、原穴等健脾補腎益肺,調理臟腑功能;同時注重調神,降低疼痛知覺,并協調臟腑氣血的運行。諸法相合,靈活選穴,在臨證中可取得較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