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曉華
職業教育教研是以促進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以貫徹落實職業教育教學標準和規范要求,以解決教學問題、改進教學方法、提煉教學規律為主要內容,以學校一線教師為主要參與對象而開展的一系列工作。[1]
《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教基〔2019〕14 號)指出:教研工作在推進課程改革、指導教學實踐、促進教師發展、服務教育決策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既是對教研功能的明確,也是對教研內涵的界定。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因此,職業教育教研工作應當是有別于普通教育的單一學科(課程)教研,其內涵和外延更加廣泛,需要與“三業三方”(三業:產業、專業、職業;三方:學生、教師、行業企業)進行互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基本理念在教研中須予以貫徹落實,整體性、跨界性、實踐性、融通性、滲透性等職業教育的基本特性需要得到體現。一線教師是教研的主要參與者,工學結合是職教教研的重要路徑。
職教教研工作必須發展變革,在新思想指引下作出新的貢獻,既要“頂天”,宏觀上為教育行政咨詢提供依據,又要“立地”,微觀上為職業學校內涵建設、人才培養、教師發展等做好服務,為“雙優先”事業發揮好指揮、協調和引領作用。
為適應外部環境和內部張力的新要求,在思想理念、實踐方式等方面,職教教研工作既要傳承,更要創新;既要關注自身發展,又要順應時代進步而作出戰略性選擇和調整。只有突出縱向貫通、橫向融通、信息化聯通的職業教育“大教研”格局,只有緊扣體系、質量、標準、評價、保障等關鍵要素,才能不斷將教研事業推上新的高度。
職業教育教研須把握自身在大系統中的位置優勢,圍繞當前職業教育教學與改革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以項目(專題或主題)為抓手展開研究分析及轉化應用,變微觀實踐為中宏觀行動研究,變局部著力為全面推動,變零散設計為整體架構,變同步組織為超前指導,發揮教研的先導性作用。同時,職教教研工作應圍繞事關全局性的重點目標任務,扎實推進各項常規教研活動,設計并落實特色教研活動,貫徹執行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彰顯教研的基礎性價值,形成重點項目(專題或主題)目標任務引導推進常規教研活動、常規教研活動圍繞突出重點任務而展開的良性互動教研生態。
在線教育、在線教研和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出現以及教研人員自身發展的訴求,均對傳統的教研工作方式和手段提出新要求。“互聯網+”時代的教研具有開放、協同、融合等特點。“互聯網+教研”具備去中心化的特點,教研主體發生新變化;大數據、零距離、趨透明、慧分享、便操作等為教研工作注入新思維;跨學科(專業)、面向真實工作任務的教研受到更多關注,跨時空、跨地域、跨部門的教研實現了教研內容新融合;從結果性數據到伴隨式數據,豐富了教研評價新數據。
教研人員是教師的導師,承擔培養培訓教師的職責。教研員要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要能敏銳地捕捉信息并轉化為具有吸引力的活動主題;要善于利用資源,推動活動的開展;要把握工作細節,保證活動的順利推進;要能謀篇布局,系統規劃教研活動,打造特色,形成系列,持續推動教師能力提升。教研員的專業功底要深,只有懂專業、會教學、能研究才能樹立教研威信,提高教研活動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另外,教研員要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了解行業職業前沿技術和發展要求,能夠從事相關的職業活動,如此才能令教師們信服。建設好專兼結合的教研隊伍是當務之急,也須長遠規劃,做到內培外引相結合。發揮好全市教研中心組的作用,還要在教研機制和管理上不斷創新,激發教研動力,提高專家型個人比例,形成專業型團隊,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教科研智庫服務。
區域(地市)職教教研承擔著理論研究、決策咨詢、引領推進和組織管理等重要職責,在規劃、實施、指導、評價、督查等工作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南京市職教教研主要依靠專職教研員和兼職教研員兩支隊伍開展工作。其中,專職教研員12 人,能覆蓋主要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大類;兼職教研員140 余人,按照教育部設置的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大類分設21 個組別。教研指導和管理工作圍繞“教研與培訓、競賽與評比、信息化融合、監控與評價”4 個方面,形成“研培賽評”一體化高效服務模式,實現了集中和分散相結合,專項工作貫通常規研究。
按照“重大專項教研服務職教事業發展,常規教研突出重點目標任務”的基本原則,教學研究和培訓指導相互滲透、有機貫通,有效落實專業教學標準、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核心課程標準和專業技能教學標準。除圍繞打造職教高效課堂,促進師生專業成長,開展研究課、專題講座、集體備課等常規教研活動外,各專業(學科)教研組應定期開展主題性特色研究活動,如基于新課標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專題教研、1+X 證書的教學和考核要求研究等,以提供精準的智庫服務。
職業教育競賽成績是衡量一個地區和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南京市技能大賽、教學大賽等各項競賽選拔制度日趨完善,教研員們寓教于賽、以賽促教,寓學于賽、以賽促學,研賽結合、以研促改的成效顯著。競賽覆蓋所有職業學校、所有專業的師生,從賽前全市動員及專題輔導、市賽組織選拔、市賽后集訓打磨、省賽全過程指導、經驗分享,到賽后對課程教學改革的啟示等,都是全流程、全周期的教研環節。各項比賽體現的不僅僅是比賽結果,更重要的是促進這一結果的教育教學和組織實施全過程,在公平公正的比賽組織實施和集訓提優過程中深化行業企業與學校師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將比賽的標準、模塊、內容、要求和評價融入日常教學教研之中,構建比賽訓練與日常教學有機結合的教研模式,才是更值得關注和探究的課題。
信息化教學推進的難點在于:一是教師的理念和技術需要更新,二是教學資源的開發和應用需要不斷地優化、完善。近年來,南京市教研圍繞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進行系統思考和融通建構,從加強組織領導、著力強化頂層設計,加強基礎保障、著力推進優質均衡,加強應用驅動、著力促進深度融合,加強培訓指導、著力全員聯動等方面全方位推進,不斷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大幅提升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2]
南京市始終堅持“目標引領、關注過程、完善機制、重在改進”的原則,以服務為宗旨,以育人為根本,以質量為核心,不斷完善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著力推進專業教學標準落地,形成了人才培養方案審核審批、學業水平統考統測、職業技能水平鑒定、全程化就業指導服務、教育教學督導視導共5 道有力的人才培養“質量防線”。教研團隊還協助教育行政部門開展全市職校教育教學視導和督導工作,形成聽課評價意見綜述和視導督導一校一報告制度,為教育行政決策、職校內涵發展、教師和學生的專業成長提供教研保障。
以“區域協同”為路徑,南京市建構“教研與培訓、競賽與評比、信息化改革、監控與評價”一體化教研指導服務模式,形成縱向貫通、橫向融通、信息化聯通的職業教育“大教研”格局(如圖1 所示)。每年度開展各專業(學科)教研活動400 余場次,參加教師近2 萬人次,認定培訓總計6萬多學時。

圖1 互聯互通的“大教研”格局
2020 年以來,南京市建立了網絡教研空間平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和教研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注入了新思維,增添了新動能。全市職教教研很好地發揮了“研究規律、服務決策、創新理論、指導實踐、提煉經驗、共享成果”的作用。
以“應用驅動”為方法,培訓先行,常規教研培訓、專題骨干培訓、全員網絡培訓三種培訓形態并存互補,多渠道、全方位推動信息技術環境中教育理念、教師角色、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變革。近年來,南京市共組織了3 期全市職業學校骨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研修活動,覆蓋所有職業學校,近140 位骨干教師參培,有效培養了一支教學信息化的骨干隊伍和一批種子教師。
以“課堂創新”為手段,近年來,南京市課堂教學研究著力于整體性和引領性的主題課堂教學。一是關注課堂形態,“四個課堂”(教室課堂、企業課堂、網絡課堂、社團課堂)的實踐穩步推進,有效促進了資源共享和師生互動。教學共振、企業深度參與的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模式初見成效。二是關注課堂生態,正確的教學觀在課堂中得到較好的體現與表達,呈現出一批生動課堂、活力課堂、創新課堂。三是關注課程思政(課堂思政),讓課程思政、人文思政生動地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在潤物無聲中立德樹人。
南京市職教教研室先后舉辦了觀摩企業課堂、教學大賽能力提升、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等系列教研活動,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示范性強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案例和研究成果,名師精品課堂、教學大賽優秀作品等優質資源被廣泛傳播。
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建立“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多元評價機制已成為必然趨勢。任何改革都需要有配套措施與制度,要想更深入地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既要從硬件條件、教學環境、師資培養等方面予以改善,又要從組織制度、機制等方面加以創新。
以“評價診斷”為動力,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成效。南京市在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教育教學督導視導、評先評優等工作中都融入教學質量監控診斷的考核要求。常態化的教學教研大數據和學業水平大數據可以進行伴隨記錄和評價,提供智能化的專業分析診斷報告,還能有針對性地提出評價建議,并進行精準指導。
總之,在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職教教研應發揮好提質增效、增值賦能的功效。《江蘇省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行動計劃(2020—2022 年)》(蘇教職〔2020〕6 號)提出了具體要求:要健全省、市、校分級協作的教師培訓體系,推進職業院校教師發展中心建設;要加強教科研支撐,完善省、市、校三級教科研工作機制,定期發布職業教育重大研究課題指南;要依托行指委等組建教科研創新團隊;要組織校內教研機構、教學團隊、名師工作室等深入開展職教科學研究等。面向未來,區域(地市)職業教育教研應堅持實踐基礎上的理論探索,追求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創新,建立可供借鑒推廣的立體化教研體系,形成高效教研指導服務實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