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壘,丁黎黎,趙 昕
(中國海洋大學 經濟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中國共產黨百年紅色精神是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寶貴資源,在高校課程思政體系建設中必不可缺[1]。金融作為紅色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支撐,是保障革命戰爭勝利和實現經濟發展的“錢袋子”[2],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四個重要時期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在過去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當前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和堅持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引領和牢牢把握金融事業變革、發展和前進的方向,不斷探索金融支持革命戰爭和創立新政權、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道路,一次次開創了我國金融事業改革發展的新格局。“講好中國金融故事”也成為高校金融類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必然要求[3]。貨幣銀行學作為金融類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之一,基于紅色金融進行貨幣銀行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對培養“政治過硬、作風優良、業務精通的金融人才”具有重要意義[4]。
紅色金融深深植根于紅色革命的土壤,不僅有深厚的實踐基礎為根基,而且有深刻的時代內涵為養分。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有必要將貨幣銀行學自身教學內容與紅色金融實踐深入融合,實現知識點與價值引領的創新融合,從而推進新時代貨幣銀行學課程內涵式發展,牢牢把握高校思政教育的時代使命。
貨幣銀行學課程思政育人的重要內容,就是將金融支持紅色革命的具體實踐和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體系有機融合[5]。高校教育包含對學生理想信念重塑和升華[6],在貨幣銀行學課程思政過程中,立足教學重點,講述紅色革命中的金融故事,將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勝利過程中的金融實踐,呈現在知識傳授中,使學生了解金融在保障革命勝利及社會主義新征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貨幣銀行學課程思政建設資源載體豐富,尤其需要根據課程需要有目的地挖掘思政元素[7]。紅色革命史的金融元素是貨幣銀行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天然優勢資源。借助紅色金融史,拓寬貨幣銀行學課程思政建設資源。例如,通過在課程教學中介紹貨幣形成史、銀行發展史和先輩英雄史,有助于打造學生不畏困難,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品質,深化學生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和報國之行。
金融支持紅色革命史中,蘊含大量教育意蘊的文化基因,體現金融自信、文化自信。利用底蘊豐富的紅色金融文化,提升貨幣銀行學紅色文化教育的引領力。紅色金融文化不僅是革命戰爭年代中國紅色金融種子萌芽、生根發芽的血脈滋養,還是維持金融秩序、指引方向的踐行標桿。通過將紅色金融文化與貨幣銀行學課程內容結合起來,深入挖掘紅色革命史中的金融要素,全面提升鑄魂育人的實效。
貨幣銀行學是金融學專業的重要基礎性課程,在金融學課程體系中具有統帥作用,涵蓋貨幣與貨幣制度、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中央銀行、貨幣供給與需求等方面。在貨幣銀行學課程思政建設中,本文提出以紅色金融實踐為橋梁,融合理論知識學習與課程思政育人的新體系,使得學生在課程思政中進一步領會專業課知識要點。
1923 年,黨領導下印制的首張貨幣——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銅元票問世,揭開了紅色金融光輝的一頁。隨后,蘇維埃金幣、銀元相繼問世,至1948 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人民幣成功發行,共可劃分為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四個時期。中國共產黨共領導建立了400 余個貨幣發行機構,發行了500 余種名稱7 種幣材的貨幣。
早在土地革命時期,革命根據地就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貨幣制度。土地革命時期,為實現穩定物價和蘇維埃紙幣幣值以及調控市場的目標,《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暫行章程》規定實行存款準備金制度,發行紙幣要有十分之三現金作為存款準備金;同時,設立多處兌換處,保證紙幣可自由兌換銀元;最后,國家銀行獨立于財政部,實行貨幣的獨立發行權,且貨幣發行與借貸活動分離。當時白銀是主要流通貨幣,且銀兩、銀元并通。蘇維埃臨時政府成立之后,實行銀元本位,主輔幣結合的貨幣制度,這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商品流通;同時,國家銀行掌握貨幣發行權,負責并統一管理貨幣發行。后來,貨幣發行又經過金銀復本位制、金本位制,到20 世紀70 年代逐漸發展成為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
根據地的經濟建設是抗戰勝利的物質保證,印制和發行貨幣則是根據地生產發展和進行經濟建設的基石。抗戰時期的貨幣制度,堅持從實際需求出發,正確解決了生產與消費、政府與人民等一系列關系,為奪取戰爭勝利提供了經濟保障。通過故事形式介紹貨幣與貨幣制度的歷史演變及發展,可使學生認識到抗戰時期貨幣制度對于保障革命勝利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在紅色革命的不同時期,各地先后涌現出了形色各異的金融機構。大革命時期,各地工農運動興起,在工礦區和農村建立了礦合作社和農民銀行等具有地域性質的金融機構,主要以信用合作社、消費社等名義出現,滿足貧苦農民和工人的借貸需要,部分金融機構還承擔了貨幣發行、代理發行公債的任務,積極吸收存款,開展儲蓄存款業務。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還印發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張紅色股票。土地革命時期,紅色金融進入了蓬勃發展階段,各紅色政權下都有獨立的金融體系,不僅有國家銀行充當中央銀行的角色,也有區域性分支銀行分管地區金融業務,形成了由國家銀行、省行、縣行和分理處組成的等級分明的金融體系。抗日戰爭時期,地區抗日根據地的建立使得地域性銀行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針對解放區物價高漲、零錢流通不便的現象,邊區軍政聯合處還發行了大量流通券、實業貨幣券和公債,有效緩解了市場流通需求。解放戰爭時期,“華北財經會議”的召開,逐步統一了解放區的金融體系,1948 年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成立,標志著舊中國的金融體系徹底崩潰,新中國金融體系開始建立。經過多年發展,最終形成了以中央銀行為核心、商業銀行為主體、各類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并存的現代金融體系框架。
紅色革命各時期金融體系的建立,打破了混亂無序的舊中國金融體系,創立了獨具革命色彩的蘇維埃金融體系,為開展經濟斗爭,打破敵對勢力封鎖,贏取抗戰勝利,作出了獨特的、光榮的、巨大的貢獻,推動了現代金融事業的發展,成為了中國金融現代化歷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部分。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使學生認識革命時期蘇維埃金融體系的建立是現代金融體系的根源,突出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深刻體會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在不同時期的對比見表1。

表1 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在不同時期的對比
1948 年,北海銀行與華北銀行、西北農民銀行合并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其中,北海銀行誕生于山東抗日根據地,為適應山東抗戰形勢、支持抗日部隊和民主政權、扶持農商銀行和貨棧發展、促進根據地經濟發展而設立。北海銀行主要通過開展信貸業務扶持根據地經濟,為公私商行提供短期貸款,發放農、鹽和漁業貸款,貸款的主要原則是民主主義和生產主義,貸款對象深入到社會最基層——貧農,達到了所有貸款的80%以上。除了發放貸款外,北海銀行還積極宣傳和推廣北海幣、維持物價和幣值穩定,發揮根據地金融調劑功能;統籌外匯管理,采取多種措施同偽幣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多次進行“排法”斗爭;開展投資經營活動,團結小工商業主,扶持建設農業合作社,支援作戰前線,并為新中國農村信用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北海銀行順利地完成了金融支援抗戰的偉大使命,推動了農業、手工業、工業的恢復發展,為鞏固發展根據地戰時經濟、維持金融秩序、推動全國貨幣金融形式統一、保障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的金融支持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通過對紅色革命中的中央銀行——北海銀行進行介紹,增強學生對中央銀行使命屬性的認知,使學生深刻體會我國中央銀行調控經濟的關鍵性作用。北海銀行與現代中央銀行職能對比見表2。

表2 北海銀行與現代中央銀行職能對比
發行紅色貨幣、驅逐偽幣、限制外幣和奪取經濟戰場主動權等斗爭,是建立紅色金融的首要目的。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大舉印刷日偽鈔票,在用日偽幣掠奪人民物資、擾亂中國金融市場的同時,大肆換取法幣,進而在外匯市場上換取外匯,這導致法幣幣值大跌。國民政府也將法幣擠出市場,對法幣只兌出不兌入,搶購軍需物資和糧食等,致使邊區物價劇烈波動。為此,陜甘寧邊區金融部門一方面禁止日偽幣進入根據地市場,斷絕日軍搶購國統區物資的途徑,另一方面,對法幣開展保護和限制流通等法幣政策,禁止法幣兌換外匯,這對穩定物價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陜甘寧邊區政府認識到一定時期內所需的貨幣量取決于商品交換規模和速度,發行量過大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因此對貨幣發行量進行了規定。同時,貨幣準備金逐漸向實物轉移,最終和法幣脫鉤,減少了法幣貶值帶來的損失。根據貨幣數量論的理論,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貨幣數量的多少直接決定了物價水平和貨幣價值。現代貨幣學派貨幣供給理論則認為貨幣當局能夠通過改變基礎貨幣改變貨幣供給量,同時認為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和社會公眾行為是主要決定貨幣供給的三個變量,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有力補充。
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根據地的貨幣實踐,打破了敵偽的經濟封鎖和貨幣進攻,積累了對抗偽幣和金融建設的寶貴實踐經驗,維護了幣值穩定和金融市場秩序,使貨幣在對敵戰爭中成為維護群眾利益、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通過學習抗日戰爭時期邊區政府對貨幣供給量的控制,使學生對貨幣供求理論有更為透徹的理解,引導學生正確樹立正確的物質觀與價值觀。
紅色革命史中的金融元素融入貨幣銀行學課程思政建設效果需通過具體的落地環節來檢驗。通過“網絡平臺助學思政”“案例教學拓展思政”“社會實踐強化思政”三個方面,搭建貨幣銀行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將紅色革命史中的金融元素融入貨幣銀行學課程思政建設更加符合課程實際教學的需要。
優化改革教育教學手段,利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的互聯網技術,拓寬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新方式和新維度。具體做法如下:一是優化授課模式,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借助中國大學MOOC、Bb 系統、雨課堂和智慧教室等信息化教學手段,建立貨幣銀行學在線課程思政資源庫。二是指定網絡媒介,引導學生關注革命中的金融元素。通過指定學習強國中的“紅色金融”頻道等網絡資源,用金融理論解釋紅色金融故事。三是培養學生關心國家財政大事的意識,提高學生對財經新聞動態的敏感度,引導學生建立對宏觀、中觀和微觀財經新聞的敏銳認知,幫助學生形成對世界和中國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經濟發展成就與問題,以及學生肩負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的正確認知。
構建紅色金融案例,創新教學模式。梳理紅色金融發展脈絡,使其有機融入貨幣銀行學的教學過程。同時,把握紅色金融案例中防控風險的內涵,凝練可供新時代金融發展的參考經驗。一方面,整合革命時代的金融案例,如扁擔銀行發行貨幣、閩西工農銀行發行股票、中央銀行發行“革命戰爭短期公債”和“經濟建設公債”等,感受我國在創建金融體系事業的過程中,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紅色金融文化品格。另一方面,審視紅色金融的時代價值,構建當前金融防控風險預案,引導學生找出我國金融事業興旺發達的“根與魂”,推廣踐行紅色金融普惠為民的“初心”,在傳承中創新發展,踐行“金融服務時代”主題。
打造紅色金融文化實踐基地,參觀紅色金融有關舊址,踐行育人使命。一方面,建設承載紅色金融文化記憶的實踐基地。依托金融機構的舊址及紅色史料,打造紅色金融文化教育示范點,培育紅色金融文化品牌。另一方面,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故地、革命舊址,零距離感受共和國艱苦奮斗的紅色歷史,實地考察紅色遺址中的紅色金融產品文字和圖片資料,舉辦觀后紅色金融史講解活動、vlog 比賽等,使得紅色資源更具現實感并貼近學生生活。同時,改革紅色金融實踐在貨幣銀行學課程考核中的比重,從而提升紅色金融實踐教學效果。
中國共產黨在紅色革命歷程中形成了具有獨特歷史底蘊和時代價值的紅色金融精神,是貨幣銀行學課程思政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將紅色金融融入課程教學,可深入挖掘紅色精神的時代意蘊,為貨幣銀行學課程建設引領價值方向,拓寬資源載體,強化文化支持。將貨幣與貨幣制度、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中央銀行、貨幣供給與需求四部分的知識傳授,與紅色金融實踐相結合挖掘課程思政新元素。以網絡平臺為助力,以案例教學為手段,以社會實踐為橋梁,搭建貨幣銀行學課程思政建設新路徑。實現將思政教育元素完美融入專業知識傳授的過程,使紅色精神成為貨幣銀行學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教育要求和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資源。